公司成立xx周年后,各部门、各位同事之间的陌生感、新鲜感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相互间的熟悉和习以为常。而熟悉和习以为常往往带来沟通的惰性,即不注意沟通,不重视沟通细节和技巧,表现为对沟通的不敏感甚至麻木。
本次hr组织的沟通技巧培训很及时,既是为公司员工提供沟通上的理论支持,为公司内部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又为员工及时地提了醒,为部门间和同事间的和谐相处打下基础,非常宝贵。
通过培训,我们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总结了沟通的各项原则和立场,列举了各项沟通技巧,得益匪浅。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心得,愿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换位思考是沟通之王
老师开课时提出了问题:与人相处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同事们说出了很多要注意的问题,其中包括换位思考,即常常说的“将心比心”。实际上,这正是沟通技巧里面重要的一个核心原则。自己只有先换位思考,才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才能理解对方的难处,才能明了对方最需要什么,在双方有争议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只有互相换位,相对地才能说出对方最愿意听的话,让对方最心暖,让对方最宽慰,从而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反之,沟通的结果就是争吵,争辩,不欢而散。不但无法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反而,沟通成了制造新矛盾的导火索。
二、对号入座谬误大矣
课中的抓间谍游戏(案例分析)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我们小组“抓”了一个间谍——可怜的王高峰。并且,课上绝大多数小组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事后分析可以发现,人们都因为受到案例材料的影响,都认为小组中有间谍,于是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别人。一旦发现某人有“异常”立即就进行对号入座,认定此人就是间谍。
我们常常犯的另一个错误是无意识地将自己设定为好人,以自己的立场作评判别人的标准,常看不惯别人。这种错误与前面说到的先入为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别人,去评判别人。
我们小组犯的错误值得我去牢记教训,并以此案例为鉴,时时提醒自己不妄下结论,不冤枉别人,避免自己犯该类错误。
三、对事不对人才有说服力
我们常常对一个人形成所谓的“看法”,这当中蕴藏犯错的风险。
我们形成对一个人的看法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无论长短,都会在若干件事情发生后对某个人形成看法。例如,某人做某件事情连续两次或更多次地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不同的而且都是客观的。案例当中的风险在于如果我们光看结果的话,就会形成“看法”——认为此人能力有限,不可委以重任——这就是对人不对事。而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分析某人失败的整个事情,找出失败原因,从而客观地评价整件事——即对事不对人,从而保证说服力。
四、改造自身的贫穷基因
也许是因为我们长期贫穷,很多人都有一种嫉妒心理。幽默的解释是我们身上具有贫穷基因,导致我们害怕“得不到”。但是,嫉妒是沟通的大敌,甚至是罪恶的源泉之一。
课上老师讲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要以富裕的心理看待世界。人们常“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就往往造成人们看不得别人好,或只希望自己比别人好,这是人性恶的一面。
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心态,改造自身的贫穷基因,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别人比自己好的状况,那么社会就会减少许多嫉妒和因嫉妒引起的恶行。我们每个人要以富裕的心理看待世界,应喜人之所喜,悲人之所悲。对别人的成就要欣赏,要喜悦。戒除别人所得即我所失的狭隘思想,这样可以带来和谐的沟通氛围。
五、如何化解“车上车下,心理极速变化”之困局
老师在课上讲了一个人尽皆知的“车上车下,心理极速变化”的例子。
这个例子我们看过,听过并分析过许多次,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看到人之善变是如此快速,快到连自己都感觉不到。而我们几乎每次都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的心理转变是如此迅速,反差是如此强烈。其实解释起来也简单,这种心理转变就是既得利益思维造成的。
那么我们如何化解如此困局,出路只有一条,向换位思考求救。此时只有进行换位思考,才能克服既得利益思维,替别人考虑,这也为何将换位思考称为沟通之王的原因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