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汉字繁简之争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2024-04-30 来源:保捱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汉字繁简之争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作者:毕冉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11期

摘 要:伴随着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两岸三地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汉字的繁简之争不时的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年的讨论尤为激烈。语言文字的历史与文化大多是相辅而行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两岸三地使用这两套书写规范的汉字,如何和谐的共存或者是否应该有所改变成了目前需要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汉字的发展演化过程着手探究汉字繁简之争背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轨迹和现状。认为针对汉字繁简的讨论对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普及。 关键词:汉字;中国传统文化;繁简字;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H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2-0142-01

近几年有关汉字繁简使用规范的讨论层出不穷,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不同的声音在网络上汇聚。一个关于汉字是否应该“弃简就繁”的讨论在新浪微博上成了点击量最高的热门话题。话题的发起人分别举了“愛”、“義”、“誌”等例子,说明了繁体字更加能够使人们形象的了解汉字的意思。比如说亲爱的爱字,繁体字的愛中间有一个心字,而简体字则将这个心字简化了。话题发起人的观点是简化的爱字当中没有心,我们如何去爱?这个话题从发起之后,不到20分钟内就引起了数百条评论及转发,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汉字的繁简之争不仅仅是哪一种文字更加好,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哪一种文字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们能够通过什么样有效的方式来进行继承与发展却始终没有定论。这一次的汉字繁简之争也是一次针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方法的争论。我们知道,汉字从成体系的商代甲骨文算起,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今文字阶段从汉代开始直至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今文字阶段的汉字,主要特点是笔画平直方折,字形结构上仍有繁简的变化,字体风格也有新的发展。现在网友们所讨论的“繁体字”,是指在今文字阶段与简体字相对应的一种笔画较多的字体,特别是指汉字简化后被简化字所代替的原来笔画较多的汉字。在这个意义上的繁体字,只是汉字源流演变过程中今文字阶段里的一种字体,不等于简化字之外的所有汉字。

认为简化汉字更能体现当今大时代的趋势的人认为无心之爱也是爱,心是表音部分,而非表意。而且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举例,文章中有三分之一的字用的是简体字。有网友认为传统文化的精神也能够在白话文中体现,简体字不是尽善尽美,确实有„一声二认‟带来的混淆。但是如果恢复繁体字,反而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因为就汉字本身发展而言,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自古以来,从繁入简是大趋势。就拿尘埃的“尘”为例。战国时,“尘”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39划,古人也觉得太繁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进行了第一次简化。古人先是去掉一个土,变成品字形的三个鹿加上底部一个土。进一步简化后,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小土为尘”,通俗易懂。

而通过恢复繁体字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繁体字能够将中华文化的“全部信息”都呈现出来,比如说上文所举的例子,新浪热门话题发起人的观点就是繁体字能够更好的更形象的体现出中华文化。二是繁体字可以直接的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行“对接”。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经典文献。传世文献中的汉字,就是通常所说的繁体字。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诗书礼乐、诸子百家,都是以繁体字作为记录符号。

我们推行简化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汉语文的效率,减轻学习汉语文的负担。当今中国的简化字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并广泛应用于行政、文书、新闻、出版、传媒、教育、计算机、影视、外交等各个方面,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联合国也决定,从 2008 年以后,在联合国使用的中文一律用简体字。虽然台湾、香港地区一直是使用繁体字的,但如今随着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的加强,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对简体字也不再那么陌生,而我们对于繁体字也是从能读不能写的阶段进步到已经了解一些基本的偏旁部首书写规则。

汉字是传统文化的一块“活化石”,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汉字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这片广袤的土壤之中,贮藏着诸多古代的文化信息、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我们对于汉字的学习,甚至是汉字繁简之争都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奥秘,利用其多维文化价值取向,了解先祖,认识自己,服务当代,以利后人。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依存。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汉字的保驾护航,同时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到现在热议的汉字繁简用法都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这些讨论甚至争辩都有利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陈炜湛.陈炜湛语言文字学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苏培成.重新审视简体字[J].北京大学学报,2003(01).

[4]张璐璐,胡顺娟.简体字在台湾受到欢迎[J].两岸关系,2008(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