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思辨性
所谓“思辨性作文”,就是古人常说的“义理之作”,
就是对生活、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性、对自身等方面有所思、有所辨的好文章。
有思想的学生,会更快地掌握文采与知识,而只有文采与知识的学生却未必能真正具备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议论文,总是一开始就强调“思辨性”:与事实比照之后再写、与自己争论后或与对手在内心争论后再写,要写出真心真性、真知真见,至少也要写出点与大多数学生不一样的想法。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有思辨性呢?
一、多问问自己:下笔可有真实性
一位作家这样说:“我自己没有做到,所以我从不鼓动别人为了社会进步而牺牲自我,除非别人自愿选择。”
而学生们写作文则完全相反,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却莫名其妙地鼓动别人去做,结果往往是梦话连篇、空洞泛泛;别说不能服众,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理论。
比如有一次,布置了一篇话题作文“淡然”。一位学生很快完成了一篇《淡然享受生活》并满怀希望地找让笔者批阅,笔者说此文至多48分(江苏作文满分为70分)。他一脸着急地问:怎样才能达到60分以上呢?55分以上也好啊。笔者笑问他:“你不是通篇都在大赞‘淡然’吗?现在为何如此不淡然了呢?真正淡然者必定是得零分也要一笑置之、一笑而过啊。你难道只想让其他学生面对作文低分从容淡然而自己却偷偷迎头赶上吗?”
他抓耳挠腮无言以对。
学生们为何动不动就大赞“淡然”呢?:因为许多人都说生活要淡然。(这就是我们我们惯用的说理思路------印证式文章-------列举一系列关于淡然的事例,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应该淡然。)哪些名人说过呢?如陶渊明、于丹。但是,我们不妨问问:陶渊明如果百分之百淡然,他只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了,大可不必费心费力地用诗歌形式记录下来;于丹如果真的淡然,在家中对亲朋畅谈“淡然”好了,大可不必上电视而名利双收。同样,学生如果追求淡然,他大可不必如此在意作文分数。
因此,笔者指导学生写作时,总是提醒他们在下笔前要反复问自己:“我也会这样去做吗?我真的一直这样做吗?”如果你自己无力无心去做,那你就不要写。还是回到“淡然”这个话题作文上,真正具有思辨性的作文应该写到“什么是适度淡然”、“活着不能总是淡然”、“名利双收话淡然”这样深度。
二、多找找条件:结论应有前提性
学生习作中常见的毛病之一就是:只引用现成结论,却不思索前提。而老师则需要以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经历来启发、引导学生思索生活与社会,从而带动他们写出有头脑的好作文。
试举一例,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幸福比成功更重要”,学生们在写作时也动辄引用此语并大加阐发,说的口沫飞扬、自我感动。于是,笔者连续追问他们:“你是考一百分更幸福还是考九十分、八十分以至零分更幸福?你是考上心仪的大学更幸福还是名落孙山更幸福?你是工作成绩好、经常得到老板的表扬与加薪更幸福还是工作全搞砸、经常被各种老板辞退更幸福?宣扬‘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人中有多少是失业者、领救济金者?”
再想到学生自身,他们为什么会被这句经不起推敲的假名言所吸引?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可以感受幸福的基本条件——不缺少学费、食品、住房等。
再举一例,某次作文是以“凡高的艰苦生活”为材料自由写作。因为于丹曾形象地说过生活的智者“会把苦难煮成一壶香茶”。学生们也如获至宝,多在习作中对此话大加点赞。于是,笔者连续追问他们:“被苦难逼死的凡高、老舍、胡治藩、汤飞凡、叶企孙难道都是傻瓜而非智者吗?人生没有苦难是否有可能煮成一壶更香的茶?于丹如果在山西黑砖窑干几年活儿还会宣传这句话吗?”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能煮成香茶的苦难都不是真正的苦难,物理学家巫宁坤的回忆录则是《一滴泪》而不是“一壶香茶”。
并不是诱导学生只关注所谓阴暗面,而是教育他们要考虑到“话中往往有因果”。如果只看“果”而不看“因”,或者只看一部分“果”而不看另一部分“因”,都是缺少思辨性的表现之一。
三、多想想事实:事物常有多面性
管中窥豹,只能见其一斑,虽说可以由“一斑”而推知全貌,但总不如看到全豹而来得清楚。学生写作文时,如果能比他人多知道一些事实,那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思辨性作文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能从多个侧面了解事物或事实,才有助于思维品质的提升。
当年的江苏考生蒋捷同学以文言作文《赤兔之死》来表达“诚信”主旨获得了高考满分的殊荣并顺利进入某名牌高校。但是,有语文专家指出:关羽是死于忠义而非诚信!试想,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借了荆州却不归还,还作秀假哭、放刁耍横、出尔反尔,哪
有诚信可言?
我们固然不能要求学生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完全做到面面俱到、严密无瑕,但我们平时却不能不要求学生多看多思,不能只看到关羽忠勇的一面而忽略了骄横的另一面事实。
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心可用”而被大家所熟悉,但是他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给朋友的信中,清醒地表明了中国必败的态度:军队装备悬殊、训练有别,况且中国人根本不了解对手的强大。但林则徐怕激起众怒,反复叮嘱友人“勿泄之”,这与他的自许与号召完全相反,与胡适先生立志要做“人民公敌”的境界相差甚远。
导致学生视林则徐为完人的唯一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即学生只知其爱国的一面,却不知他明哲保身的另一面。如果老师不能够正确引导,那学生将永远不去思索当时广大民众的顽固性的危害,当然也就不会反省当今社会的民众惰性。一个不懂得反省历史与现实的学生,自然也写不出真正优秀的作文。
四、多看看世界:中外或有不同性
常言道:对比出真知。而学生写作文,往往没有比照的好习惯。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如果加以比照,自然就可能得出新颖的结论。
作家杨绛多次以貌似幽默的笔法写自己在文革中所受的侮辱——被挂牌游街,被剃“阴阳头”(只留左右一边的头发)。学生在作文中得出杨绛“乐观”、“幽默”的结论。于是笔者出示了杰克·伦敦的在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描写苦难的部分情节,高尔基所回忆的在底层打拼时被同样贫困的同伴暗算、被同是打工者的老女仆莫名其妙打伤的真实
故事,索尔仁尼琴回忆苏联监狱生活的真实片段。笔者问学生们:为什么同样是写苦难,偏偏杨绛幽默、风趣而其他作家都庄重悲凉呢?是杨绛仍缺少正视历史的勇气与绝决还是她想以此减轻耻辱感的巨大压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思索透了人性的隐秘,作文才可能会有别样的深度。
五、多想想论敌:避免片面立论和简单思维
严格地说:所有高明的议论文都是驳论文——在下笔时一定要考虑到“假想敌”。只有心中考虑到论敌,写出的文章才可能更加严密。
如果语文老师批评高考语文的某类型试题质量不高,那么命题人有可能反驳道“那你们出题让我看看”,同学们如何替老师接招呢。一位同学回答:如果顾客在饭店里说某盘菜不好吃,厨师应该思考如何改进手艺,而不是跑出来反驳顾客“你炒个菜让我看看”。笔者继续追问:如果顾客也是位厨师,人家是否可以在私下对你说“你炒个菜让我看看”呢。学生们哑口无言。笔者总结说:议论文最终要拿出解决方案,而这个方案还要禁得起对方的反问。
大家不妨用“假想敌”的方式重读历史学家吴晗的《谈骨气》,他的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的例证之一就有文天祥。但笔者如果是其敌人,将笑诘之:文天祥的弟弟文璧就投降了元朝。
有攻必有守,进攻一方只有想到了对方可能如何防守,才不致于因忙于进攻而被对方反击落败。同样,写作的一方只有想到论敌可能会提出反对的意见,其遣词造句时才可能
做到无懈可击。
六、多用带有思辨性的语言或词语。
比如多用“诚然……但……;固然……但……;虽然…但…”之类的表述,这样可以避免语言的绝对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