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

2022-04-17 来源:保捱科技网


《中国文学批评史》

考核方式:闭卷。

《中国文学批评史》 ............................................................................. 1 海南师范大学历年考核试题 ....................................................................... 4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 ................................................................ 4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参考答案 ........................................................ 7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 ............................................................... 10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参考答案 ....................................................... 13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末考试试卷(第三套) ................................................. 17

一、填空题(30×1=30分) .............................................................. 17 二、简答题(2×10=20分) ................................................................ 19 三、论述题(2×20=40分) .............................................................. 20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末考试试卷(第三套)答案: ........................................... 20

一、填空题(20×2=30分) .............................................................. 20

二、简答题(2×10=20分) ................................................................ 23

三、论述题(2×20=40分) .............................................................. 24

海南师范大学历年阶段性考核试题 ................................................................ 26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一套) ................................................... 26

一、填空题(40×1=40分) .............................................................. 26 二、选择题(10×2=20分) ................................................................ 28 三、简答题(2×15=30分) .............................................................. 30 四、分析题(1×10=20分) .............................................................. 30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一套)答案: ............................................. 30

一、填空题(30×1=30分) .............................................................. 30 二、选择题(10×2=20分) ................................................................ 32 三、简答题(2×15=30分) .............................................................. 32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二套) ................................................... 37

一、填空题(30×1=30分) .............................................................. 37 二、选择题(10×2=20分) ................................................................ 40 三、简答题(2×15=30分) .............................................................. 41 四、分析题(1×10=20分) .............................................................. 42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二套)答案: ............................................. 42

一、填空题(30×1=30分) .............................................................. 42 二、选择题(10×2=20分) ................................................................ 43

三、简答题(2×15=30分)三选二 ........................................................ 44 四、分析题(1×10=20分) .............................................................. 44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 .............................................................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参考答案 .............................................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 .............................................................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参考答案 .............................................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末考试试卷(第三套) ................................

一、填空题(30×1=30分) ..................................................................

二、简答题(2×10=20分) ........................................................................

三、论述题(2×20=40分) ..................................................................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末考试试卷(第三套)答案: ....................

一、填空题(20×2=30分) ..................................................................

二、简答题(2×10=20分) ........................................................................

三、论述题(2×20=40分) ..................................................................

海南师范大学历年阶段性考核试题 .........................................................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一套) ....................................

一、填空题(40×1=40分) ..................................................................

二、选择题(10×2=20分) ........................................................................

三、简答题(2×15=30分) ..................................................................

四、分析题(1×10=20分) ..................................................................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一套)答案: ........................

一、填空题(30×1=30分) ..................................................................

二、选择题(10×2=20分) ........................................................................

三、简答题(2×15=30分) ..................................................................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二套) ....................................

一、填空题(30×1=30分) ..................................................................

二、选择题(10×2=20分) ........................................................................

三、简答题(2×15=30分) ..................................................................

四、分析题(1×10=20分) ..................................................................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二套)答案: ........................

一、填空题(30×1=30分) ..................................................................

二、选择题(10×2=20分) ........................................................................

三、简答题(2×15=30分)三选二......................................................

四、分析题(1×10=20分) ..................................................................

海南师范大学历年考核试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

一、文献知识:写出下列论着的时代与作者(每道1分,共10分)

1.《岁寒堂诗话》

2.《列朝诗集小传》

3.《录鬼簿》

4.《文章流别集》

5.《花部农谭》

6.《诗薮》

7.《带经堂诗话》

8.《论文偶记》

9.《文史通义》

10.《艺概》

二、术语简释:(每道4分,共20分)

1.一祖三宗

2.无我之境

3.气盛言宜

4.别是一家

5.体性

三、用以下所给定的概念术语,写成一篇彼此间有联系的短文。(每题韵外之致 妙悟 兴趣 神韵

四、简说《诗大序》(20分)

20分)

五、分析下列一段话及其影响(30分)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参考答案

一、文献知识:(每道1分,共10分)

1、宋 张戒

2、清 钱谦益

3、元 钟嗣成

4、晋 挚虞

5、清 焦循

6、明 胡应麟

7、清 王士祯

8、清 刘大櫆

9、清 章学诚

10、清 刘熙载

二、术语简释:(每道4分,共20分)

1.元人方回对江西诗派的誉称。他论诗反对西昆派,推崇江西派,以之为正统,首倡一祖三

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2.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提出。指诗人的感情色彩比较隐蔽,完全融化于景物之中不直接外露的境界。与“有我之境”相对。

3.唐代韩愈关于作者道德修养与文辞关系的论断。当作者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则发言、着文,无论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都会是适宜的。这个观点源于孟子、曹丕但有所发展。

4.宋代李清照《论词》中语,意为词与诗、文的体制不同,不能相混。特别注重词的音乐性,讲究典雅、浑成与故实等。这主要是针对当时以诗为词的作法而发的。

5.刘勰《体性》篇。体指文章的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性情个性。他认为不同的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的不同个性决定的。

三、以下所给定的概念术语,写成一篇彼此间有联系的短文。(每题20分)

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了解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妙悟说与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基本内容以及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钩勒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重视审美一派的历史线索。

四、简说《诗大序》(20分)

《诗大序》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它吸收了传诗经生们的意见,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内容、风雅颂赋比兴的分类与表现方法、诗歌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正风正雅变风变雅等)、诗的教化作用等,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分析下列一段话及其影响(30分)

此段话出自严羽《沧浪诗话》。他论诗推崇盛唐诗,以李杜为宗,而且他不同于以往的一些理论家对李杜的任意轩轾,提出他们各有特点,各臻极致。严羽对于“太白之飘逸”与“子美之沉郁”的审美把握可为定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

一、填空(10分,每空1分)

1.古代文学理论和批评专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被收入集部的 类中。

2.国内最早的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着作出版于 年。

3.孔子用以评论整部《诗》的“思无邪”一语,在《诗·鲁颂》中的本义是

4.《文心雕龙》是刘勰寓居 期间完成写作的。其“文体论”的写作大致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 ”四个方面展开的。《文心雕龙札记》一书的作者是 。

5.“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6.《典论·论文》中的“气”包括 和 两层意思。

7.王国维《人间词话》最初发表于 (刊物名)。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基本内涵。

2.简述南北朝之前“诗言志”说向“诗缘情”说发展的逻辑进程。

3.简述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内涵及区别。

三、阅读分析题(每题20分,共60分)

1.朱光潜在《诗论·抗战版序》中说:“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炼亲切,是其所长;但是它的短处在零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请简要提炼朱光潜的学术观点,并联系有关事例谈谈你对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看法。

2.《庄子·达生》:“梓庆(鲁大匠)削木为鐻(乐器,似虎形),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视朝廷若无),其巧专而外滑(身外杂乱之事)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自然好木),形躯至矣(木形适合制作鐻),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请简要提炼这段文字的基本观点,并以此为例,谈谈文学创作的类似情形。

3.钟嵘《诗品序》:“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文词不通畅)。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请简要提炼并评价这段话的理论内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诗文评 2.1927 3.专心致志 4.定林寺 敷理以举统 黄侃 5.主文而■谏 6.气质(或性格) 风格 7.国粹学报

二、简述题

1.分别解释兴观群怨四者的基本意义(参见教材);简要分析四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突出“群”的终极意义。

2.理清从《尚书》到《文赋》在理论话语上的演变轨迹;文学从工具发展为具有本体意义的艺术样式;文学的独立与情感的发现;文学性文体的出现。

3.提出的哲学背景;物我关系为核心;情感的显与隐;在文体上的不同表现。

三、阅读分析题

1. 朱光潜的观点在对古代文论形式上的分析是大体符合实际的,这与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特点和着述方式有关;没有深入到中国古代文论的本体层面;立论不全面。

2.系统表述了虚静的心理和实践过程;忘怀名利得失,才能达到以天合天的最高境界。

3.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区别;滋味说的美学内涵;滋味的表现艺术。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三套)

中国文学批评史评分标准 附:参考答案

本试题包括四种题型,意在考核学生对有关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选文中概念、命题、观点的理解能力及对相应内容的文字表达能力。既反对学生答题时凭空议论,也反对学生死记、照搬教材中和老师在课堂上所作的阐释。强调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求记住涉及重要论题的有关原文或关键词语,熟读有关重要论题的难度大、篇幅长的原始资料并能进行简要阐释。阐释论题,不追求所谓“标准答案”而强调个人理解、独立阐释,但要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较全面地把握论题的内容、要点。文字表达上,要求语言通顺,逻辑清晰,书写规范。

一、填写下列论着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朝代(每小题2分,共20分)

《典论·论文》( )、( )、《文赋》( )( )、《文心雕龙》( )( )、《诗品》( )( )、

《戏为六绝句》( )( )、《与元九书》( )( )、

《沧浪诗话》( )( )、《词源《( )( )、

《闲情偶寄《( )( )、《人间词话》( )( )。

本题答案见教材:一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目录》

二、解释下列概念、命题(共10分)

诗言志(默写:“帝曰……神人以和。” )

(默写:“子曰……草木之名”并要求在解释四个概念时引证古注。)

本题答案见教材:第13-14页,〔注释〕:第32-36。

默写《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是尚友也。”并解释其表达的理论观点。(共10分)

本题要求简要阐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的本义和引申义,阐述引申义要点时,说出“论世”的两层意思,即论及作者生活的时代状况和作者平生的所作所为(“行事之迹”)。

标点下列文字并解释其表达的理论观点。(10分)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之?”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而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我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然后见成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

神者,其是与?

本题要求结合故事阐释庄子关于人把握事物和艺术创造的规律的看法,其要点是净化内心和“以天合天”,即以人的自然本性去契合物的自然本性。

论述题:(共50分)

略谈墨子的非乐理论(有关论点要求引出关键词)(15分)

本题要求把握五个要点:一是墨子的政治理想,二是墨子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三是墨子提倡节约,主张“先质后文”,四是历史的教训,五是并不否定“乐”的审美愉悦价值。

略谈荀子的诗乐功能理论(默写:“乐者,乐也……立乐之方也。” )(15分)

本题要求把握荀子以“情”为本的诗乐观,其论诗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以情为中心而展开,即宣泄情感、规范情感,升华情感,进而移风易俗,辅政化民。

略谈庄子对美的基本看法(默写:“天地有大美……圣人无为。”其他论点可以只引关键词 )(20分)

本题要求联系庄子的宇宙生化论,简要阐释庄子说到的美的三种基本形态或三个层次,即“大美”、“德美”和世俗之“美”。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末考试试卷(第三套)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填空题(30×1=30分)

1、《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 ,设卦以尽情伪, ),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2、《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观, ,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诗大序》:“诗者,( ,在心为志, 。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4、《通变》:“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 赞曰:( ,日新其业。 , 。)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5、严羽《沧浪诗话》:其大概有二:(曰 、曰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6、《尚书·尧典》:“诗言志,( , ,律和声。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7、《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 )。”

8、《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其政乖。( ),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9、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 )。兴者,( )。”

10、孙过庭《书谱》:“情动形言, ( ),阳舒阴惨,( 。)”

11、严羽《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 ;诗有别趣,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 、 ),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12、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13、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通古今之变, 。)”

14、皎然《诗式》卷五《复古能变体》条:“作者须知复变之道,( , 。)

15、苏轼:《送参寥师》:“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 。)”

16、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 )。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人之大致也。”

17、《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 ,不知其人,可乎? ),是尚友也。”

18、《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 、 、 、 )。上自圣贤,下至愚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

19、谭献《复堂词话》:“所谓( ),读者何必不然。”

20、刘熙载《艺概·诗概》意象分类:“( , ,弦泉幽咽, ):诗不出此四境。”

二、简答题(2×10=20分)

1. 简述《诗大序》的主要内容;

2. 简述刘勰《文心雕龙》的内容结构。

三、论述题(2×20=40分)

1. 诗论性灵说的来龙去脉。

2.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养气说的源流述评。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末考试试卷(第三套)答案:

一、填空题(20×2=30分)

评分标准:本大题每小题两分,注意不是按每空计分,每题以错一处扣一分,对一处得一分。但满分必须全对。

1、(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2、(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3、(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4、(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

5、(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6、(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7、(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8、(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

9、(以彼物比此物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10、(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

11、(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

1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3、(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4、(反古曰复,不滞曰变。)

15、(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16、(言征实而寡余味,情直致而难动物也)

17、(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18、(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19、(作者未必然)

20、(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1、(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2、(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3、(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4、(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

5、(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6、(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7、(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8、(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

9、(以彼物比此物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10、(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

11、(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

1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3、(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4、(反古曰复,不滞曰变。)

15、(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16、(言征实而寡余味,情直致而难动物也)

17、(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18、(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19、(作者未必然)

20、(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二、简答题(2×10=20分)

评分标准:本大题共二十分,每题十分,下列答案只是基本要点,也是基本分(七分)的依据,八分、九分需要看对问题的精神把握程度和逻辑疏通能力。满分则必须准确、完整的从中国文论的大背景下作深层次的阐述。

1、简述《诗大序》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情志统一论;

2)六义说;

3)“讽谏”说

2、简述刘勰《文心雕龙》的内容结构。

答案要点:

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无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

2)、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

3)、第26篇《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或曰写作方法论。

4)、《时序》、《通变》、《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杂论,分别讲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

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

三、论述题(2×20=40分)

评分标准:本大题共四十分,每题二十分,下列答案只是基本要点,也是基本分(十四分)的依据,十六分、十八分需要看对问题的精神把握程度和逻辑疏通能力。满分则必须准确、完整的从中国文论的大背景下作深层次的阐述。

1、诗论性灵说的来龙去脉。

答案要点:

1)简述性灵说的精神源流。如:刘勰、钟嵘、司空图、李贽等。

2)明公安派的性灵说要旨。

3)清袁枚的性灵说要旨。

2、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养气说的源流述评。

答案要点:

1)这是一个探讨创作主体与创作关系的理论。萌芽于《周易》“修辞立其诚”和《左传》中

2)源于孟子的知言养气论。

3)变于庄子的心斋坐忘和曹丕的文气论。

4)韩愈、欧阳修比较好的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精神。

5)苏辙则发展了养气说。

“有德者必有言”等论述。

海南师范大学历年阶段性考核试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一套)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填空题(40×1=40分)

1、《尚书·尧典》:(),歌永言,声依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2、《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3、《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4、《孟子·万章上》“以意逆志”说:“说诗者,(),不以辞害志。(),是为得之。”

5、《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 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6、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兴者,()。”

7、陆机《文赋》:“(),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8、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然则歌咏所生,()。”

9、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10钟嵘《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至乎吟咏情性,()?“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

1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12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二曰情境。三曰()。

13、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

14、皎然《诗式》: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情性,(),盖诣道之极也。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则冠六经之首。贵之于道,则居众妙之门;精之于释,则彻空王之奥。

15、司空图《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谭哉?

16、孙过庭《书谱》:“情动形言, (),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17、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大抵道胜者()。”

18、严羽《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19李贽《焚书·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

20谭献《复堂词话》:“所谓(),读者何必不然。”

21、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二、选择题(10×2=20分)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A.夏承焘 B.王国维 C.况周颐 D.唐圭璋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

A、“尽美矣,又尽善也” B、“尽美矣,未尽善也”

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善矣,未尽美也”

4、《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

A、“劝百而讽一” B、“怨而怒” C、“主文而谲谏” 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5、王充《论衡》的主旨是( )

A、“讽谏”说 B、“疾虚妄” C、“文为世用”说 D、“知人论世”说

6、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 )

A、曹丕 B、陆机 C、钟嵘 D、刘勰

7、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 )

A、《文赋》 B、《文心雕龙·神思》 C、《诗品序》D、《典论·论文》

8、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9、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 )

A、韩 愈 B、陈子昂 C、皎 然D、白居易

10、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 )

A、钟 嵘 B、司空图 C、陆 机 D、刘 勰

三、简答题(2×15=30分)

1、简述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意境理论的形成过程。

2、简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关于诗可以怨、诗长于怨的观念传统。

四、分析题(1×10=20分)

请从《二十四诗品》中选出其一,默写原文后结合具体诗例阐述其旨趣。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一套)答案:

一、填空题(30×1=30分)

1、诗言志;律和声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 思无邪

4、不以文害辞;以意逆志

5、物使之然也;乱世之音怨以怒

6、以彼物比此物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7、诗缘情而绮靡

8、宜自生民始也

9、贵在虚静;积学以储宝

10、亦何贵於用事;皆由直寻

11、兴寄都绝

12、物境;意境

13、转益多师是汝师

14、不睹文字

15、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16、取会风骚之意

17、文不难而自至

18、不涉理路;惟在兴趣

19、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20、作者未必然

21、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二、选择题(10×2=20分)

1——5:Adacb;6——10:aaadb;

三、简答题(2×15=30分)

1、简述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意境理论的形成过程。

答案参考:《周易》及王弼的意象论、王昌龄、王廷相、王夫之、王国维等关于“意境”的观点之间传承发展关系。

2、简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关于诗可以怨、诗长于怨的观念传统。

答案参考:孔子“诗可以怨”、司马迁“发愤着书”;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白居易《序洛诗》:“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欢愉

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穷而后工”等等

1. 含蓄美的理论特征。

答:[“含蓄”是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又是基本的诗歌风格,既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又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

诗歌“含蓄美”的主要特点:

(1) 要情思深长。含蓄是诗情的含而不露,含蓄之作必须包涵着深长丰富的思想感情。感情寡淡、意蕴浅薄,就不为含蓄了。情意是诗之核心,也是含蓄美的根本所在。含蓄因为包蕴着诗人的深长情意,才有感人的艺术力量。例如:皎然说“但见性情,不睹文字”、苏轼说“言有尽而意无穷”……都是强调含蓄的重要性。

(2) 委婉、曲折。这是含蓄的基本特点。诗人的情意不是直截了当的流露,而是隐藏于诗歌审美意境中。含蓄通常是诗人借助于比喻、象征、典故等艺术手法,曲折委婉地表情达意而实现的,作品往往呈现意象浓郁而不见情思的特点。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对含蓄美委婉曲折作的最好诠释。

(3) 余味悠远。由于含蓄美有着情思深长、委婉曲折的特点,因此含蓄能给读者带来言有尽而意无穷、余味不尽的审美效果,从而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悠远,是读者去想象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感受言外之情,味外之味。古人所说的“意无穷”、“味之不尽”等,都是指含蓄具有意味悠远的特点。例如:欧阳修说含蓄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2.韵味美的理论特征。

答:[“味”是古代诗论家评价诗歌审美特征的又一重要范畴。诗味论的源头是《老子》。经过众多文论家的发展,到钟嵘时,他的“滋味说”使“味”正式成了诗歌审美特征的范畴,并初步系统地论述了诗味的特征;唐司空图第一次明确地把“味”确定为评诗标准,提出着名的“韵味”说,影响巨大。]

“味”作为古代诗歌的审美特征,体现于诗歌的内容、形式、技巧运用等各个方面。

(1) 韵味与情、意等诗歌的思想内容相关。古人认为,诗人的情感意绪是诗歌的生命,也是诗歌韵味的根本,情意是诗味产生的根本源泉。中国人强调情、意对于诗味的意义,原因在于诗歌以情、意为根本,诗歌感人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真诚丰富的思想感情。(例:刘勰“繁采寡情,味之必厌”,钟嵘认为应该“穷情写物”,司空图说“韵味”是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他们都把诗人的情致意旨是诗歌“韵味”的根本所在。)

(2) 韵味与文辞语言等艺术形式密切相关。诗歌的韵味美还体现在巧妙完美的艺术形式上。情、意于诗固然重要,但诗仍需要形式美来体现。诗歌形式产生诗味,在于语言的形象性(例如钟嵘认为“滋味”离不开“造形”、“写物”的“详切”)与言简意丰、含蓄委婉。(例如钟嵘要求“文已尽而意有余”)韵味在于读者的审美感受,诗歌用形象上的魅力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在感受、体验诗歌的同时完成了韵味审美情趣的形成。

(3) 韵味与意境相关。意境美本身就具有丰富的韵味美。意境情在言外、境外有境、模糊朦胧的特点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在把握意境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同时,可获得无限的审美韵味。

(4) 另外,诗歌技巧的巧妙运用亦能产生诗味。诗人巧用其法,做大表情达意的出神入化,就能使诗在艺术上巧夺天工,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至于声律、辞采的优美惬当,也能给读者以悠远深长的审美感受,进而产生丰富的韵味之美。古人对于诗歌韵味“味要深长、多重、新、鲜”

的要求,将韵味美要旨总结得颇为到位。

3.意境理论的形成过程。

答:意境作为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诗学范畴,其内涵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关于其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做以下梳理:

(1) 先秦时期。是意境思想的源头所在。《易传》中的“意象”论对后世有着“开山纲领”式影响。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论说自有其经典所在。

(2) 魏晋时期。王弼从哲学角度论述意、象、言的关系,(他认为生成角度是意生象,象生言;表现角度是言明象,象出意,意是目的,言和象都是手段。)他的意象论与意境论还差很远,但对意境论的生成有促进作用。在其后的刘勰从文学创作论的角度提出了“意象“概念,他的意象的“象”与意境之“境”已经很接近了。

(3) 唐代。正式产生了“意境”论,并被用于诗学评述。王昌龄一“境”论诗,将之分为“物境”、“情境”、“心境”三种,这标志着“意境”已作为一个诗论术语正式诞生了;到皎然那里有了深入,他初步提出了“取境”说和“诗情缘境发”的命题,并涉及到“境”的虚实特征;到司空图对意境本质特征的多方面论证,让意境理论趋向更前的轨迹。他的“思与境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等命题,推动了意境理论的臻于成熟。

(4) 宋元时期。宋人都是在唐人的基础上作更具体、细致、深入的探讨。不管欧阳修“言外”与“不尽之意”的言说,释普闻的《诗论》,还是严羽《沧浪诗话》论诗歌的审美特点,都是对意境的审美特点的描绘。姜夔“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观点,涉及到意境中情、景二因素的构成问题,促使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5) 明清时期。意境理论进一步深入发展。谢榛《四溟诗话》和王夫之的《姜斋诗话》都有颇有见地的论述,但真正古代意境论彻底完全成熟,还是伴随着王国维对前人意境论的总结概括,最终使意境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完成的。其中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论述,将古代意境论推向一个极致。

4.关于“诗可以怨,诗长于怨”的观念传统。

答:“诗可以怨”的观念最早可上溯至《论语·阳货》中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后世学者对于“诗可以怨”各自有不同的解释:孔安国注云“怨刺上政”,朱熹注为“怨而不怒”。当然,不排除两位前辈是对“怨”的补充,并不是确切的定义,但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前者失之于片面,而后者则有点离题了。目前比较可以统一认同的观点是:“‘诗可以怨’指的是:诗歌(或曰文学艺术)具有干预现实,批评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现实等社会功能”。

对“诗可以怨”的理解对于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是影响巨大的:

至于汉代司马迁在评价屈原和他的《离骚》等作品时,就特别强调他的“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太史公“《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的言论总结起来就是 “发愤着书”说;汉代《毛诗大序》的“讽谏”说、南朝钟嵘的《诗品序》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到了唐代,杜甫《天才怀李白》里“文章憎命达”在慨叹时运不公的同时,也是其“怨”情的深沉体现;韩愈则提出了本质与司马迁“发愤着书”说一脉相承的“不平则鸣”说;同为唐人的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要“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思想,就是对孔子的“诗可以怨”的继承。韩愈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不平则鸣”理论,慨叹:“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些都是对“发愤”说的进一步发展。“不平则鸣”理论,有歌哭悲喜之分。柳宗元的“感激愤悱”说,对传统的由“穷”而生“怨”的观点有所突破,它把作家的创作动力和积极用世联系起来,具

有积极意义;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理论,总结了历代文人由“穷”而“工”的普遍规律,说明了“穷”与“文”的关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等,把“发愤着书”说运用于诗歌理论和创作中,发爱国主义之义愤,使“诗”与“怨”结合愈加密切。

纵观历史,细数中国古代进步的作家,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苏轼、辛弃疾,乃至曹雪芹等,他们都是在痛苦、灾难降临后,才写出伟大的作品。正应了太史公“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之意。从孔子“诗可以怨”发展到后来历代文人“诗长于怨”的运用,中国历代文人以着进步、正直文人的自觉,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国文学历史颇有典型意义的“诗可以怨”脉络,划出了清晰的“诗长于怨”的创作轨迹。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二套)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填空题(30×1=30分)

1、《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设卦以尽情伪,(),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2、《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3、《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群,()。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孟子·万章下》“知人论世”说: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

其诗,读其书,(),可乎?(),是尚友也。”

5、“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6、扬雄:《法言·吾子篇》:“诗人之赋(),辞人之赋()。”

7、《时序第四十五》:“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

8、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9、《物色第四十六》:“春秋代序,阴阳惨舒,(),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

10、钟嵘《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於用事?“()”,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11、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 不薄今人爱古人,()。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12、曹丕《典论·论文》:“(),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13、严羽《沧浪诗话》: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14、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15《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16、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副县长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躁所受。躁曰:‘外师造化,()。’毕宏于是阁笔。”

17、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18、严羽《沧浪诗话》:大抵禅道惟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19、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0、袁枚《答兰垞论诗书》:“(),与唐、宋无与也。”

21、《人间词话》:“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弊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出新意,故(),以自解脱。一

切文体所以始盛中衰者,皆由于此。”

二、选择题(10×2=20分)

1.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

A.金圣叹 B.张竹坡 C.朱彝尊 D.刘辰翁

3、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4、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5、最早提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

A、陆机 B、刘勰 C、钟嵘 D、曹丕

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 )

A、《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B、《论语》的“兴观群怨”说

C、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 D、王充的“疾虚妄”说

7、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 )

A、钟 嵘 B、司空图 C、陆 机 D、刘 勰

8、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的古代诗论家是( )

A、唐代皎然 B、唐代司空图 C、宋代严羽 D、宋代苏轼

9、为了与沈德潜的“格调”说相抗,袁枚提出了( )

A、“神韵”说 B、“肌理”说 C、“情景”说 D、“性灵”说

10、12、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 )

A、韩 愈 B、陈子昂 C、皎 然 D、白居易

三、简答题(2×15=30分)

1、简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韵味美的理论特征

2、简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含蓄美的理论特征

四、分析题(1×10=20分)

请举例阐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要求不能只举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已举的例子。

《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二套)答案:

一、填空题(30×1=30分)

1、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

2、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

3、可以观;可以怨

4、不知其人;是以论其世也

5、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6、丽以则;丽以淫

7、兴废系乎时序

8、后须切响;轻重悉异

9、物色之动;与心而徘徊

10、思君如流水;明月照积雪

11、清词丽句必为邻

12、文以气为主

13、诗而入神至矣

14、物不得其平则鸣

15、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16、中得心源

17、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18、诗道亦在妙悟

19、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20、诗者各人之性情耳

21、遁而作他体

二、选择题(10×2=20分)

1——5:Bd abd;6——10:cbcdd

三、简答题(2×15=30分)三选二

1、简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韵味美的理论特征

2、简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含蓄美的理论特征

四、分析题(1×10=20分)

请举例阐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要求不能只举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已举的例子。(答案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