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

2023-09-21 来源:保捱科技网
2010年4月第48卷第12期 ・综 述・ 浅谈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 王颖婧1田伟 王丕清 (1.Jq ̄t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部药房, ̄1)ll南充637000;2.重庆市忠县忠州人民医院,重庆404300; 3.四川省西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西充637200) 【摘要】本文根据婴幼儿生理特点和婴幼儿用药体内过程特点,提出了婴幼儿l临床用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防范婴幼儿药 物滥用的建议,以期能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对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婴幼JL;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01(2010)12—21-02 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尚未发育完全,肝脏的解毒和肾脏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 也还不健全;药物在婴幼儿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 力学差异很大,用药稍有不慎,极易产生不良反应。据报道,全球有 2.2药物分布 药物的分布特点与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因为只有当药物进 入某一组织器官并达到某种必要的浓度时,才会出现药效,因此只 有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有所了解,才能正确有效地指导用药。影响 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与蛋 白质结合程度等。而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溶性药物不能充 分与之结合;且婴幼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大,细胞外液较 多,出生后6个月以内的婴儿血中自蛋白、球蛋白水平较低,蛋白 与药物结合的能力较低,两者均可导致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加, 继而引发不良反应。新生儿及婴儿的血脑屏障发育未尽完善,通透 性较大,有些药物易进人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毒性反应。 2.3药物代谢 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lll。我国每年新增加聋 哑儿3万左右,50%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口。因此,婴幼儿临床合理用 药应当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婴幼儿生理特点 婴幼儿期是指出生后28d至3岁的一段时间。 1.1婴儿期 自胎儿出生后28天至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此期生长发 育比较快,神经系统发育也很迅速,但由于消化和吸收功能都未 发育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紊乱,从母体得到的免疫力逐 渐消失,而自身后天获得的免疫力很弱,易患感染性疾病。 1 2幼儿期 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是肝脏。大多数药物在肝脏代谢 转化为水溶性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婴幼儿肝脏酶系统发育还不 成熟,药物代谢过程中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所需酶的活性较 低,如在患有缺氧、呼吸功能或心功能不全、黄疸等疾病时,药物 的转化清除变得更慢,即使给予常用的药物剂量,也容易蓄积中 毒,因此,婴幼儿要注意给药间隔时间和频度,联合用药时,应特 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可产生的不良反应。 2.4药物排泄 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处于初步的发育阶 段,是生长发育非常旺盛的时期。由于幼儿的牙齿处于生长过 程,咀嚼功能又未发育完善,这个时期幼儿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腹泻、呕吐以及某些营养缺乏病,例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维生 素A缺乏等。 药物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婴幼儿肾血流量低,肾血流量及 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20%一40%,肾小管排泄功能也仅为成 人的20%~30%。因此,新生儿对药物的排泄也明显比其他儿童 差。新生儿肝、肾功能的不健全,决定了新生儿和早产儿易发生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蓄积中毒。 2婴幼儿用药体内过程特点 婴幼儿正处于各组织器官及生理功能生长发育时期,各个 组织器官、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特别是肝脏解毒功能尚不健 全、肾脏排泄功能低下,药物体内过程和药理作用都有异于成 人。又因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吸收、代谢、排泄较快,对药物反 应敏感性高于成人,因此,临床对婴幼儿用药一定要谨慎。 2.1药物吸收 3婴幼JLIl ̄i床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婴幼儿用药应慎重选择,不可滥用。药物种类不宜过多,注 意给药间隔时间,联合用药时应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可能 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理作用的增强或减弱等问题。 3.1用药准确 婴幼儿的胃酸偏少,胃酶活性较低,胃排空迟缓,肠蠕动不规 则,特殊转运能力弱,某些易受胃酸、胃酶和肠道酸碱度影响的口 服药物,婴幼儿的吸收量较成人多,如口服青霉素类抗生素因不易 在新生儿胃内分解可吸收60%以上,而成人仅吸收30%。皮肤外 用药时,由于儿童的皮肤娇嫩,比表面积大,血管丰富,药物容易透 皮吸收,皮肤破损时吸收量就更多了。曾有治疗尿布皮炎用硼酸溶 液湿敷,发生病儿中毒的报道。因此,婴幼儿皮肤用药切勿过量。 除病情危急外,应以Il缶床诊断(包括各项检查)为选药依据。因 用药品种数量与药物不良反应成正比,故应遵循用药要少而精。而 且要依据婴幼儿生理特点来选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2剂量适宜 剂量选择不当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 CHINA M0DERN DOCTOR中国现代医生21 ・综 述・ 2010年4月第48卷第l2期 上婴幼儿专用小剂量包装药物少,许多药品没有4,3L专用剂量, 通常采用的一是按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4,JL剂量,二是 根据成人剂量折算。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临床医生应根据具 体情况及临床经验适当选用,严格掌握,以提高婴幼儿用药剂量 的准确性,做到安全用药。经肝代谢或肾排泄的药物,用于肝肾疾 病患儿应减量,且病程中应观察药物动力学过程,随时增减药量。 3.3剂型适合 胆红素血症;微量元素锌过量使用,可损害巨噬细胞和杀灭真菌 的能力,增加脓疱病的发病率[61。 4.3正确使用解热镇痛药 发热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对待婴幼儿发热不能 盲目地退热,而应积极寻找发热原因,治疗原发病。婴幼儿体温 调节功能尚不稳定,尽量避免使用药物退热,但体温过高,超过 38.5℃,或高热持续伴有烦躁、惊厥者,用物理降温无效时可选 择外用退热栓剂或扑热息痛、布洛芬制剂等退热药。由于解热 尽量选择患儿易接受、服用方便的剂型,原则上能够口服给 药的就不需要进行注射用药。婴幼儿多以液体剂、糖浆剂、颗粒 剂、栓剂等较适用。胶囊剂可掩盖药物气味和苦味,不宜将其拆 镇痛类药不良反应较多,如长期反复使用阿司匹林会致儿童永 久性耳聋,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甚至大 开。肠溶片外衣可在肠道中溶解,研碎服用影响疗效。 出血嗍;扑热息痛可引肝损害、血液变化和胃出血 ,还可导致药 3.4途径恰当 物热、加重哮喘等,故婴幼儿应慎用。 婴幼儿经胃肠道给药较安全,尽量采取口服、鼻饲或直肠给 4.4不宜过旱使用止泻药和缓泻剂 药;皮下注射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应引起注意;婴幼儿 婴幼儿期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或习惯性便秘。对于婴幼儿腹 皮肤黏膜用药较成人易吸收,体外给药时切勿过量。 泻,应选用饮食疗法、抗感染及液体疗法,不宜过早用止泻药,以免 使肠毒素吸收增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婴幼儿便秘应从改善饮食 4婴幼儿药物滥用的防范 着手,适当加用蜂蜜、蔬菜、水果汁等,除非十分必要才用缓泻剂。 4.1慎用抗生素及抗菌类药 【参考文献】 感染性疾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13]。因此,上呼吸 【1]王青,王育琴.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多中心干预研究lJJ.中国药学杂志, 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药是不合理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 2002,37(3):233. 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 【2]张孝祯,赵建军.4,JL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锄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基甙类抗生素对婴幼儿听神经和肾脏都有一定毒性,可引起耳聋 2004,7(6):68—69. 和肾损伤;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新生儿灰婴综合征, [3]唐淑杰.4,JL用药注意事项IJ】.中国实用医药,2009,4(8):35. 『4]李丙照,刘艳华.庆大霉素致失语、瘫痪1例fJ1.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长期使用庆大霉素可致失语、瘫痪 ;四环素,土霉素能与血液中磷 2000,15(4):215. 酸钙结合,沉积在婴幼儿生长阶段的骨骼和牙齿中,影响骨骼的正 [5]苟上文.口服鱼肝油致维生素A中毒临床误诊分析 中华医学实践 常生长,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磺胺类药物容易在尿路 杂志,2007,6(9):78. 中形成磺胺结晶,堵塞肾小管,损伤肾脏;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抗生 [6]王清芳,刘高峰.临床药师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素应用不当,将导致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产生。 2oo5:366. 4.2合理应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7]何秀莹.阿司匹林对婴幼儿的新用途及不良反应叨.广州医学,2001, 微量元素、维生素是婴幼儿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重要要 32(2):66. 素之一。婴幼儿维生素A、D和钙、铁、锌缺乏较常见,应经查明缺 【8]路举贞.阿司匹林致小儿大出血3例【J1.4,JL急救医学,2000,7(2): 乏类型及原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补充,若滥用或过量长 68. 期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婴幼儿鱼肝油(含维生素A、D)过量 『9]穆光英,王秋华.对乙酰氨基酚致胃出血1例闭.小儿急救医学, 使用可引起食欲不振、皮肤发痒、毛发干枯、脱发、口唇皲裂、易 2002,9(2):64. 激动、骨痛骨折、颅内压增高等 ;长期使用维生素K,易引起高 (收稿13期:2010—02—08) (上接第20页) Sprint Trial,Blood,2001,98(11):45Oa(abstmct). 血因子活性的影响『J1.山东医药,2007,47(13):64. 【1O】钱开诚.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研究的进展【J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 『151赵翠云.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对其主要质控指标的影响及残留亚甲 (supp1):36—38. 蓝检测『J1l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18(5):67. fl11许伟,张循善,王明丽,等.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中巨细 f16】冯国基,刘鹏,杜学丽,等.滤除白细胞与MP—B法病毒灭活对血浆 胞病毒的效果评价『J1.『 床输血与检验,2009,11(1):40—45. 凝血因子的影响『J1.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12(1):39—41. 【12]许伟,张循善,钟涛,等.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细菌的效 [17]马春会,潘勤,田兆嵩.新鲜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 果评价[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8,43(4):398—402. 2008,21(5):390—394. f1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全血及成分血质量 f181曹锁春,张力超,刘息平.病毒灭活冷沉淀的制备及初步评价【J1.医 要求fs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469—2001. 学检验与临床,2008,8(3):223—224. [14]李信业,李钦伟,张心声,等.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对血浆内凝 (收稿13期:2010—02—23) 22中国现代医生CHINA MODERN DOCTO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