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雨巷》中难以言说的惆怅

2023-03-20 来源:保捱科技网
《雨巷》中难以言说的惆怅

《雨巷》中难以言说的惆怅

《雨巷》是忧郁的,丁香般忧郁的姑娘是惆怅的,而作为作者的戴望舒在创作的时候也是忧郁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雨巷》中难以言说的惆怅。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雨巷》中难以言说的惆怅

内容摘要:《雨巷》是著名作家戴望舒的成名作。文章通过丁香意象和结着愁怨的姑娘创造性地组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迷离朦胧的意境。本文通过分析“丁香”这个意象,阐述了文章中蕴含的作者难以言说的惆怅。

关键词:《雨巷》 丁香姑娘 惆怅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形式上,诗歌大量运用重唱、叠句等手法,形成了循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把诗歌的音乐美发挥到极致;同时,诗歌又兼用了比兴和象征的手法,将古典诗词中凄美的“丁香”意象和结着愁怨的姑娘创造性地组接在一起,形成迷离朦胧的意境。这丁香姑娘更是虚实相映,伴随着诗人难以言说的惆怅,彳亍在雨巷里,留存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脑海中。

首先,这个丁香姑娘就是实写,是诗人戴望舒炽热追寻的爱人。1928年,戴望舒忧郁而强烈的感情世界里,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时年18岁的施绛平活泼可爱,与戴望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戴望舒那时对爱的表白只是一首诗接着一首诗地写,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是题为《我的恋人》的诗作:我将对你说我的恋人,/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

戴望舒当时寄居在上海施蛰存处,虽与施绛平日日相见,但他对爱情羞于启口,借诗表白,而施绛平偏偏笑而不答。对施绛平一往情深的戴望舒遭到冷遇后,郁闷的心情更加灰暗,他最终以跳楼相挟,要求施绛平答应。因此,了解了诗人的这段经历,从诗歌与作者的人

生际遇关系角度来解读,诗歌明显带有诗人的爱情印记。1928年,诗人苦苦追求施绛平,1929年,诗人运笔写就《雨巷》,诗中所描绘的似真似幻的美丽“邂逅”,实乃“我”的一段爱情“白日梦”,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我”对爱的追索与向往、憧憬与期待,以及因爱而生的痛苦莫名的希望、无奈和甜蜜的忧伤,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幽渺的美感。

当然,丁香姑娘也可以解读成虚写,文字字面是写姑娘,其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对理想的一种追寻。《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因此,从诗歌与其被写作的时代背景关系来分析,诗中的“我”可以理解成一个时代的“迷惘者”,“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理想破灭的悲悼,真实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之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一时看不清前途,寂寞、哀怨,但又充满朦胧的心境。

所以,诗歌中的丁香姑娘是“虚实相映”,耐人咀嚼的。而这种把“姑娘、美人”和“理想、希冀”虚虚实实交织起来的写法,其实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早已有之。

《诗经》中大量的作品虽是从生活中来的歌咏爱情的诗篇,其中的美人意象,可能实有其人,但也有少量的作品如《蒹葭》、《汉广》,诗中的女主人公具有象征的意味,她们象征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而诗中的美人,居住在遥远的彼岸,则表明了理想之虚幻。“美人”作为政治托寓的特殊意象在诗歌中大量出现,应该始于战国晚期的“楚辞”。《离骚》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屈原的《离骚》、《九章》里,“美人”时而指楚王,时而指自己,时而又泛喻贤臣;在《九歌》中,又往往是神灵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的美称和化身。楚辞中的“美人”意象不仅与政治托寓性产生了关系,并对后世美人诗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楚辞”中的“美人”、“佳人”称谓,其所指代者或男或女、或君或臣、或为某种理想目标,其含义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曾引发后世解读的无数纷纭。但不管怎样,人们逐渐承认了一个事实:其中的“美人”、“佳人”并非实写,而是一种象喻。屈原将自己的美政理想寄托在怀王身上,但由于受到谗邪的弊惑,一腔政治热情无法施展。这种美政理想的落空以及由此而来的浓重失落感,导致他在诗歌中反复以弃妇的口吻来表达对君王的怨尤。因此,出于中国士人对政治功名极度关注的传统,这时候,美人表现出两个特点,美好与孤独,这既表现了诗人品质的高洁,也暗喻诗人不被国君信任的忧伤。汉唐以后诗歌中的美人意象,则大多为《楚辞》之流洐。从屈原“楚辞”开始,历代诗歌中“美人一佳人”意象的情感基调,是怨愤忧愁的。

还记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咏唱吗?“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苏子泛舟于赤壁之下,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唱的就是上面几句词。此处的“美人”显而易见不是什么作者的意中人,而是词人“日益破灭、渐行渐远的政治理想”啊!

为什么中国诗人喜欢拿“美人”来譬喻“理想”呢?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美人和政治理想具有三点相似性:第一,两者都是美好的,让诗人魂牵梦系,苦苦追寻的。第二,两者又都是虚无缥缈的,她们

似乎近在眼前,但又似乎渺远在天边。第三,他们都是很难追寻到的。芸芸众生,穷其一生,也追寻不到的可能就有“十之八九”吧!

在无数文人墨客笔下,“姑娘”也好,“美人”也罢,就成了最让人心动,最让人惆怅的意象,《雨巷》也正是如此!那阴暗狭窄的小巷,连绵不断的雨丝,是江南小镇梅雨时节司空见惯的普通景色;然而诗中出现的“撑着油纸伞”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既是真实生活的具体写照,也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代表着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这个虚实相映的形象,既清晰又朦胧,既明快又深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这“虚实相映的丁香” 和“难以言说的惆怅”或许正是这首小诗打动无数读者的原因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