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读书笔记
【篇一:《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后感
深圳大学 erible
《全球通史》的开山之作,于1967年出版,四次修订。为我们带来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闻名的互动。这里要注意关键词“互动”,就是说这本书侧重点在于各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作为深爱中国文化的一份子,固然酷爱历史书。希望能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如何发展过来的。
该书并非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第一章给我们讲述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该过程谈何艰辛!因为有一群蛮族部落,并不在意文明这东西,相反的,他们摧毁了许多文明只为自己果腹,扼杀了还处在摇篮中的诸多文明。但历史的潮流的滚滚前流的,蛮族无法阻挡历史的前进,并且会被因不适应历史潮流而被剔除。最终在公元前500年确立了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早起生产力优先,经济来源还会通过海盗掠夺、战争侵略来获得甜粮美土。所以军事力量是当时很重要的侵略核心,最先拥有战车技术的中东无疑是战争的王者。然而当这个技术传到希腊后,改良后的战车让希腊蜕身成为战争的佼佼者。这也为后来希腊人的贸易开辟了道路,使得希腊文化广泛的传播到中东各地。这也就影响了印度和中国
的文化了。
不同的是,中国因为地理位置有着喜马拉雅山隔着,使得中东的蛮族侵略对中国影响是极小的。所以中国在少量外域文化,进行自我发展,因为在战车方便并没有文献记载是希腊传来的,而更像是中国自己独立发明的战争利器。这地理位置同样造就了中国文化从未中断过的传奇,有的只是吸收他人文化来优化自身。因此宗教爆发事件和中国也没什么关系,可以说以中国为界往西都因为宗教的问题大搞文章,直到现在还有着影响。
而印度则被宗教折腾的遍体鳞伤,过多的传教士传播的文化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等以及印度本身的佛教,让一个国家分为多种宗教信仰。不同宗教的信徒还会刀锋相见。
到中世纪时,蛮族势力再也不是威胁,因为欧洲开创了驯马术,养育着高大强壮的马。因为只有这些马才能支撑全身盔甲的骑士,比起游牧民族的轻装坐骑,是刀枪不入,而他们是刀刀见血。有了正统的军队,就产生政治。一个没有政治的国家,永远是战争连连的。政治就是管理国家的一种学问,人们根据先人的经验,自我总结以及探索,让一个名存实亡的国家成为真正的国家。
有了国家,就有了外交,因为经济驱动着国家的发展。丝绸之路就是各国文明交流的重要位置,通过贸易让欧洲人穿起了中国的丝绸,喝起了中国的美茶。正如之前所说的,历史的潮流是滚滚前流的。进入工业文明的西方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愚昧的自守只是螳臂当车。最终,中国失败了。
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因为我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不必沉湎于历史的过失和悲痛,只需享受上古文化为我们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以史为鉴知兴替,我们通过阅读史书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在同一处地方摔两次,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篇二:世界史读书笔记】
《失落的国度》读书笔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唐宝怡10251001150前段时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阅读了《失落的国度》这本书。西琴这部《失
落的国度》,探讨的主要是印第安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之间关系。 他认为美洲的文
明仍然只是苏美尔文明在美洲的一个分支,同样是由阿努纳奇人建立的。他非常精确地将阿努纳奇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定在了公元前3113年,这是玛雅最后一个
纪元开始的时间。这些来自中东蓄须人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挖
矿,一个是金矿,一个是锡矿。前者用于解救尼比鲁星的生态危机,这也是阿努们来到地球的主要目标;后者则用于制造青铜器。 其实人类采用青铜本身就是
件很奇怪的事,在不知金属冶炼为何物之时,竟能掌握复杂的青铜冶炼工艺,且
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真是够神奇的。人类对于工具的采用,一般先是从简单的、
容易得到的、不脱离自然形态的物件开始,像青铜这样如此复杂,需要融化两种
金属,还得按照一定比例的合金,人类会进行长久的探索才能得到。人类却尚在
蒙昧时期,刚从石器时代进入金融时代,就得到如此坚硬的合金,如无外力的帮助,是令
人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
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无锡何以名,最流
行的一种说法是此地本产锡,一直开采到汉代,锡矿枯竭,是称无锡。无论如何,无锡与锡有关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且现在无锡确已无锡。难道此处之锡都用作制
作青铜去了吗?中国还有一处盛产锡,那就是云南的个旧,现在仍然还在产。吊
诡的是,此两处皆非中国青铜文化的中心,而是处于边缘地带,作为青铜文化中
心的中原,则并不产铜与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矿石是如何运至中原的?想想当时的运输条件,真是个艰巨的工程。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如果有人
做一点研究,会取得很有趣的成果的。
回过头来再说《失落的国度》。书中还有一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美洲的巨石
文化,随处可见的石制建筑,很是让人惊叹。特别是在蒂华纳科,这座位于的的
喀喀湖边的神秘高原之城,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像豆腐一样,被人任意地切割,砌
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堪称鬼斧神工。即使以现今的技术,亦不一定能达成。那么
数千年前的印第安人,是以何种手段做到的呢?总不会像现在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也如埃及金字塔那样,是由数以十万计的平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吧?其实,类似的奇迹在美洲这块神秘的大陆上比比皆是,西琴在书中亦列举了不少。此外,还有一些现象也是以现有的逻辑难以解释,如石雕中的蓄须人像及黑人模样的人像,他们出现在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对于这些,我们正统的研究者却总是采取忽略的态度,当作它们并不存在。
我认为,西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将这些已经存在于我们星球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东西,一一串连起来,纳入了他的尼比鲁-阿努纳奇-苏美尔系统之中,构成了他自己的一套体系。这套体系,在逻辑上基本上可以说是自圆其说的,而在证据上,也无更多的考古事实来推翻他的学说。希望我们正统的研究者们能够正视这些事实,不要总是以所谓的科学态度去衡量一切,将不符合所谓科学理论的东西,一概斥之为伪科学。其实,所有的科学都是在发展中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牛顿时代就是伪科学。所谓的科学原理,我们只能用它去界定已知的事物,而对于未知的事物,再用我们的科学原理去套,适之则自夸其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不适,或视之不见,或指斥为伪科学。这种削足适履的态度是异常可笑的。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大海。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又有多少,我们由之而总结出来的科学原理,又能有多大的适用性呢?生活于二维平面,是永远无法想像出三维世界的壮丽的。
西琴的魅力在于他广博的知识,他精通楔形文字和希伯莱文,让他在前几部书中能够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大量来自于古代文献及传说中的证据,给他的著作增色不少,他论证起来也得心应手。但到了此册,西琴面对的是他并不熟悉的印第安文化,再加之这种文化由于毁于西班牙殖民者之手,大量的文献散佚,他在论证之时,缺乏书面的文献,只能从雕刻之中去分析,自然让他的叙述减色不少。同时,他又没有充分地利用早期西班牙语关于美洲的文献,亦未从民间的传说中去发掘更多的证据,因此感觉到西琴在此书中有些顾此失彼,远不如在前三册中那么从容。相反,丹尼肯对于美洲的了解,我认为其实是比西琴要丰富,尽管他的论证并不严密。其实,美洲的待解之谜颇多,有许多是超出我们现有的知识范畴的。希望能有一个精通美
洲语言与文化的人,如西琴一样,重新审视这些逝去的文明。
【篇三:《宏观世界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宏观世界史》
在刚开始读李植枬的这本《宏观世界史》的时候,我发现作者与其他编写世界历史的学者有很大的不同。历史学者编写世界历史一般是按照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或者按照社会形态分时期逐一叙述各国各民族和世界各地区的历史,实际上按单个国家历史和单个历史事件进行编纂,是一种分阶段的各国历史的汇编。这样编写的世界历史很难反映宏观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本书的作者改变了过去那种局限于孤立地考察单个国家历史和单个历史事件的研究角度,以世界为一全局,对人类历史怎样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进程进行宏观考察。它以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为主线,以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及其作用为骨架,将关系世界全局,具有三个大的时期世界性意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运动为主要内容,提出一个综览世界全局,从全局考察人类社会历史怎样发展为世界历史并演变为当今世界的结构。它以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为基础,按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所呈现的大的阶段性,将人类历史从古至今划分为三个大时期,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作者编写世界历史的方法让我觉得受益很深,因为这种编写世界历史的方法对于培养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很重要,作者以时间为尺度概括描写世界各地在某一时期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让我们对世界历史有一个全局性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于我们学习世界历史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比如在公元7-8世纪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已渐趋于完善,出现了隋唐的繁荣时代,中国的
封建制度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而在西欧,封建制度才刚刚开始建立,封建化的程度远远没有达到中国的那种程度。而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后来在13-14世纪时期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这种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反观中国,封建制度却被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逐步完善着,中央集权高度集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虽然中国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却被封建经济扼杀在摇篮里,最终导致了中国在近代以来的落后。人类社会由同时存在的诸多民族组成,它们最初是处在各民族各国家封闭的分散发展状态。由于各民族各国家的经济基础都是以农为本,农业是决定性生产部门,以农为本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闭塞的经济决定了各民族各国家的闭塞性,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被分割在狭隘的各个民族地域中,那时的历史只能是各国各民族狭隘的地域史或狭隘的民族史。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各国家各民族之间进行联系和交往,但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各自的闭塞。
族、国家、地区都成为世界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民族、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整体的发展。
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15、16世纪之交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各民族各国家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必由之路。19、20世纪之交,世界从总体上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开始了真正的世界历史。但是,这不等于各国家各民族都同时完成这个转变。由于各国家各民族的具体情况不同,它们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同步进行的,更不是同时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这里明确指出首先进入世界历史的是文明国家,即欧洲、北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它们具备了进入世界历史的条件,这就是资本主义大工业代替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消灭了闭关自守的孤立状态。能否实现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决定于各国家各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与夕}界交往的程度。任何国家,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和与之相应的世界交往达到一定的程度,
才能结束孤立的封闭状态,实现生产商品化和生产社会化,由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全面介人国际市场,结束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历史表明,各国家各民族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很不平衡的,多数民族和国家还远未完成这个转变。它们仍然要随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由各自封闭逐步走向开放,从彼此隔绝转为相互依赖。因此,人类社会历史远未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20世纪的世界已是一个整体,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的根本特征就是整体发展。但是,20世纪的世界历史仍然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世界性进程中。
总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前者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后者指历史由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加强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两者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正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