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歌舞的体裁类别
“采茶”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地采茶区的一种 民间歌舞体裁。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的汉族地区。亦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茶篮灯”等。
历史发展阶段:
1、单纯的“茶歌”,为茶农劳动时唱的歌。茶歌的体裁,有山歌、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音乐结构比较简单,多由两个乐句或 4个乐句构成。
2、载歌载舞的“茶灯”,即茶农将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之以茶歌,边歌边舞。其音乐南方诸省各有特色,但骨架音基本相同,多为mi、re、do、la的四声羽调式。各地采茶又与当地流行的民歌、歌舞相结合,形成各省的独特风格。如云南采茶融汇了花灯曲调,流畅而富于歌唱性;湖南采茶,吸收当地花鼓戏中七度大跳的音乐特点,曲调活泼跳跃;福建采茶灯则取各地所长并加以发展,使抒情性和欢快的歌舞性相结合,并运用调式、调性转换的手法,使音乐富于对比。茶歌有“正采茶”与“倒采茶”之分,两者除在唱词上形成由1~12月顺序的倒转变化外,音乐上常形成对比和发展。一般来说,正采茶较为抒情、平稳、歌唱性较强;倒采茶曲调欢快、跳跃,衬字、衬词的大量运用,使音乐打破正常均衡的结构,而显得更富有生活气息。此外,采茶歌舞中插入的小调很多,常用的有《剪剪花》、《玉美人》、《五更调》、《水仙花》、《红绣鞋》、《十杯酒》、《卖杂货》、《石榴花》等数十首。因此,采茶音乐受小调影响很大,有些曲调甚至被小调所代替。
3、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如赣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板腔体音乐。它以富有茶歌特点的“茶腔”、“灯腔”为主,保留了大量采茶山歌、茶灯的曲调,并
吸收了湖南花鼓戏、广西彩调的曲牌,形成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
采茶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
09音乐学一班
0912410049
徐 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