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1: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4:21
古代学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是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人物。早在夏代,教育的雏形——学校就已经出现,最初的学校称为庠、序或校,主要教授武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西周时期的教育进一步发展,学校分为大学和小学,天子的大学是辟雍,诸侯的大学为頖宫。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师氏主要负责教授武艺,乐正则负责诗书礼乐,而司成则作为主要的学官,负责学校的管理和教学。
秦汉时期,博士官制度开始形成,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博士成为专门传授经学的教职。西汉时期,博士仆射或博士祭酒是博士群体的领导者,太学作为博士讲学的场所,太学生则是他们的学生。地方上,郡县学校体系逐渐完善,郡国有学,县邑有校,乡有庠,聚有序。
北齐时期,中央设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国子寺,祭酒成为主要的教育官员。隋朝时,国子寺改名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等各类学校,博士成为各校的教职人员。
五代至宋代,书院兴起,藏书与讲学并重,私人或官府皆可创办,山长则成为书院的创办者和教育者。明朝时,国子监与国子学合并,清代沿袭此制。到了清朝晚期,学部设立,督学使者或学政成为省级教育的最高领导,简称学政,他们对一省教育事业有着关键的管理职责。
学官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传说夏代就有学校。最早的学校叫庠(xiáng)、序、校,以教武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