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6: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4小时前
古代九州概念源自战国时期的行政区划规划,实际上并非历史真实情况。九州之说在不同史料中有多个版本,主要是以战国行政区划为基础。最早的九州概念,根据《说文》,九州是指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左传》中提及的九州,如阳州、平州等,多为小邑。九州大致与汉代弘农郡重合,在今天河南西部、陕西东南一带。但关于九州的确切包含区域,以及具体是实数还是虚数,已无法考证。
在现实中,九州的概念在春秋中期已出现,并被认为是中国的代称。《左传》中的记载,如“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以及齐灵公钟铭文中的“咸又九州,处禹之堵”,表明了这一概念的形成。不过,这并不能证明商夏时期就有“九州”观念,因为《诗》《书》相关西周文献并未以“九州”代中国,而是使用“方”、“土”、“国”等词汇描述。
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九州”的名称,其中《吕氏春秋》的九州概念最为具体,主要指出了对应方位,以战国区域为模板。九州的命名与战国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如冀州、兖州等,分别与都邑、五行、国名等概念相关联。
新出上博简《容成氏》中记录的九州概念,使用了战国楚文字书写,整理者李零先生提出了九州的命名,包括夹州、涂州、竞州、莒州、藕州、荆州、阳州、叙州、且州。与《吕氏春秋》相比,新出现的“莒州”版本提供了另一个九州的版本。值得注意的是,《容成氏》中的九州在大禹之前已存在,与《禹贡》中的概念有所不同。
《尧典》提到舜时期“肇十有二州”“咨十有二牧”,但并未明确指出是哪十二州,与“九州说”产生矛盾。顾颉刚先生认为这是秦汉时期开疆拓土的反映。对于这一矛盾,汉人谷永、班固进行缝合,认为禹改十二州为九州;马融、郑玄则反驳,认为《禹贡》为原始九州,而禹改九州为十二州。这些说法在拉扯不同史料,缺乏确凿证据。实际上,《容成氏》的“莒州”在汉朝后似乎失传了。
西汉时期,设置“十三州”作为监察区,融合了“九州”、“十二州”的思想,到东汉末年成为正式行政区划。随着两晋南北朝时期州数量的激增,唐朝开始失去高层政区资格,之后成为统县政区。民国时期废除州,现代有自治州和地级市平级,但不少地级市、县级市保留了“州”的古称,与之同源的“洲”成为国际区域,今天仍有地名以“洲”称。
阴阳学家的“大九州说”认为大禹九州为中国,即“赤县神州”,九个赤县神州合为一中州;九个中州合为一个大州,周边有裨海环绕。世界总共有九个这样的大九州,而大九州外还有大瀛海。《淮南子·地形训》中详细描绘了东南、正南、西南、正西、正中、西北、正北、东北、正东九州的地域特点。不过,这一描述既包括东南神州,又包括正中冀州,不清楚描绘的是中九州还是小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