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让学生又认识到什么
东北师大附小 王春英
课例描述
这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第二节的内容,目的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我以课后的一道习题作为解决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教学情境。
111一个人一天中大约有的时间学习和工作,的时间用餐,的时间参加文
386娱或体育活动,剩下的时间睡眠。
出示这道题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列算式并计算。有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不同的意见。
一个学生说:“我想知道睡眠的时间占一天时间的几分之几?”其他同学列
111出了这样的算式:1-(++),大家都表示同意,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解释
386了算式的意义。
我发现有一名平时经常参加数学竞赛的女同学一直紧锁着眉头,我猜她可能对什么问题不明白,我停下来看了看她,她还是鼓起勇气,有些犹豫不决的说:
111“老师,我不知道能不能这样列算式:24-(++),因为都是单位1,这
386个单位1既然表示一天24小时的时间,所以我把单位1写成24,用24减不行吗?”
她说完之后,我把算式写在了黑板上,班级里一片安静。看着同学们有的频频点头,有的眉头紧皱,我说:“这个算式到底对不对?一天的时间确实是24小时呀,怎么办呢?”
片刻之后,一些同学纷纷举手:“老师,我明白了,叫我!”
这些同学从两方面说明了错的原因:1、从计算结果上看,第二种方法等于
3323,睡眠的时间不可能占一天时间的23,不符合实际情况。2、从道理上讲,88虽然都表示一个整体,但24是具体的时间,用具体的时间减去那三件事共占的几分之几,没有道理。
案例反思
1、“分数的再认识”应该让学生又认识到什么?
这节课虽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单元中的一节,但上面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有关分数的意义,也就是第三单元分数的内容。
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并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我想这里的“再认识”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课上情境中的问题虽然是求剩余,学生在中低年级已大量接触这一类数量关系,但是上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比理解整数要困难得多,特别是把一天的时间24小时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参与运算,这对学生理解是比较抽象的。
孩子的提问不是没有道理,确实都表示单位“1”的意思,为什么写成24就不对呢?这个孩子的错误并不简单,是经过思考后才会想到的。这涉及到分数的意义:分数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量数。看到一篇王永老师的关于分数的文章这样写道:
0 0
3 4 1
(2)(1)
3 4
在上图中,(1)是把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中3是4的
33,是一个数(2)4433,是一个量数,即把4作为单位“1”,去度量3时,得到的量数443是。 4数量与数量之间可以相加减,之前学生接触到的大量的加减法都是具体数量之间的加减。在度量单位统一的情况下,也就是在表示相同的单位“1”,相同的整体时,量数之间也可以相加减,案例中,用1减去其他三件事占一天时间的几分之几,就是把一天的时间看作整体1,是一个量数,用这个量数减去占这个整
体1 的几分之几,就能求出剩下的几分之几。
但数量与量数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直接相加减,学生提出的用24减去其他三件事占一天时间的几分之几,就是用具体的数量减去量数,是没有意义的。 2、关于课堂上“节外生枝”现象的思考
面对课堂中那么多思考问题的小脑袋,有时真的很难猜到他们想到什么?会提出什么问题?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我的这节课在学生讨论完算式的对与错,还没来得及计算的时候,下课铃就响了,完全没有落实关于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目标,但这节课却让我很兴奋,我和我的学生得到了另外一种收获。
我很庆幸那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由我回答的,因为没有充分的准备,所以我的答案远不如学生那样生动,也很高兴因为我一时的停顿,引发那么多学生精彩的思考与争论,共同漂亮的突破了难题。
给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课堂中的“节外生枝”并不是学生有意的哗众取宠,上面案例中的问题是学生参与思考的结果。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就在于他研究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本身积极的探索发现了数学结论,是否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得到教师以及同伴的欣赏与鼓励。如果是这样,他对数学的体验就是幸福而自信的,这正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目标。
对于学生的对或错,我想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不发表任何意见,不去进行评价,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孩子进行辩论,这种辩论对孩子的学习、发展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孩子们在辩论中需要调动原有的一切感官去积极思考,并且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力求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去虚心的倾听并接受别人的观点,经过辩论,最后获得一种合理的、正确的结论。
课堂中的“节外生枝”,会让数学学习变得更生动、更精彩!
教学案例
分数的再认识——让学生又认识到什么
东北师大附小 王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