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论文
低到尘埃里的天才女作家
——解读张爱玲
低到尘埃里的天才女作家
——解读张爱玲
[内容摘要]张爱玲,在中国文坛创造过奇迹的一代才女,引领文坛热潮的旗手,走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应当说,张爱玲不是以其作品的数量来冲击读者的,她是以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来征服读者的。张爱玲的作品美得全面,美得彻底,美得纯粹。横看成岭侧成峰,她的作品用词新鲜,色彩浓厚,比喻巧妙,用老宅、天井、阳台、镜面、屏风、满月、蚀月、太阳创造了一个意象的世界。她的世界虽近荒凉,却带着世俗的希望,从生命的底里涌动和勃发,总能温暖人心。 [关键词] 张爱玲;现当代文学;文坛;写作;意象
张爱玲,这个名字真的很俗气,读来读取,思来想去,找不到什么深奥的含义。据说是张爱玲上小学时,母亲为她临时起的。即使起名之初,她的母亲不知道她日后会成为一个大作家,那张爱玲长大以后,特别是成名以后,完全有理由改个名字,以配她的文名。
但她没有这样做,直到老死异国他乡,还是那个俗气的名字。想想就叫人心动不已,那个远在异国他乡的张爱玲,还是一个中国名,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名,中国人。据张爱玲后来的解释,她不愿改名,是因为“中国的一切都是太好听,太顺口了。固然,不中听,不中看,不一定就不中用;可是世人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这就是张爱玲的性格,气质,风格,她的可爱处。她爱她自己,她爱她原来的那个名字,她爱的正是那份俗气,在这份俗气的背后,她却用自己的才能向中国,向世界,证明了她不是一个庸俗的人,她有的是杰出的创造力。
从张爱玲的《存稿》及《天才梦》两文说提供的线索看,她的创作要从七岁算起。她的第一部完整的小说,大概是在十岁读小学时写成的。张爱玲终其一生,都十分喜欢通俗文学,从小时候开始,她就是张恨水的热情读者。这使她总是把通俗文学的要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在中国文学较为全面地西方化的过程中,保持着中国的特色与风味。
她小时写过一篇历史小说,开头便是“话说隋末唐初的时候”,颇有《隋唐演义》的样式,这是因为她喜欢隋末唐初的那个年代,觉得它是兴兴轰轰橙红色的,可是只在一个旧帐簿的空页上写了一张,没有写完,但这与她后来的创作似乎也有关系。开头用话说的方式引入,有一种辽远的感觉,读来很凄凉。如《倾城之恋》以胡琴的咿咿呀呀声开头,虽然不是用的“话说”,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张爱玲这个时候,还沉浸在历史的故事中,倒是与她的年龄相一致的,她后来创作的《霸王别姬》,也是历史题材,算是张爱玲为自己曾经爱好的历史故事还了一个愿。此后,张爱玲没有再写历史题材,可中国历史始终是她的作品的背景。由此加重了作品的文化氛围与思想意义。
张爱玲是一个生活在她的时代的作家,眼光却向着那悠悠的历史长空投去无限的眷恋,这一瞥,终于将她自己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张爱玲是那类特别具有中国味道的作家。
她的读书报告,就是所谓的书评,或称文学评论。也是很有特色的。她评了大翻译家林纾译的《烟雨愁城录》,将文学的价值与娱乐品分开谈。在评林疑今的《无轨列车》时,强调创作要进行精密的观察,要突破固定的方式,都是很有见地的。她批评了以穆时英为代表的“都市文学的滥调”,“矫揉造作”,切中要害。今日的批评家大都将张爱玲看作是都市文学的代表,可她与穆时英等人确实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正是这一点,使张爱玲全面提高了中国都市文学的水平,使得都市文学能够以其独特的审美特性于中国现代文坛。
特别是在评论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下语之老到,评说之深刻,使人感到这是一个极有见解与修养的批评家才能做到的。她认为“细腻的心理描写,强烈的个性,颓废美丽的生活,都写得极好。女主角莎菲那矛盾的浪漫的个性,可以代表五四运动时代一般感到新旧思想冲突的苦闷的女性们。”十六七岁的张爱玲,就能给予这样深刻的评价,确实是出人意料的。
另外,张爱玲在《<若馨>评》中强调题材是真实生活的经验,反对阶级斗争加儿女之情的“惊人叙述”;在《论卡通画之前途》中为卡通画的存在辩护,认为“未来的卡通画能够反映真实的人生,发扬天才的思想,介绍伟大的探险新闻,灌输有趣味的常识”等等,也证明她的审美趣味不仅平实,而且充满了想象力,对于新艺术品牌,张爱玲是抱着欢迎的态度的,这正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家所应当具备的审美观念。张爱玲的品牌才能绝不低于她的创作才能。
张爱玲从1943年在《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炮打响以后,迅速登上了创作的巅峰,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发表了小说《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倾城之恋》、《封锁》、《金锁记》、《连环套》、《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还发表了散文《洋人看京戏及其它》、《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论写作》、《私语》、《自己的文章》等。并于1944年先后将小说结集为《传奇》,散文结集为《流言》,一经出版。立即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一印再印,使得这两个专集,成为她的作品的总体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至今,《传奇》与《流
言》可与鲁迅的《呐喊》、《彷徨》相齐名,成为作家的象征。
张爱玲除了继续创作小说与散文外,涉足电影的剧本写作,先后发表了《不了情》、《太太万岁》等,这也是后来张爱玲在能够从事电影剧本写作的前奏。
应当说,张爱玲不是以其作品的数量来冲击读者的,她是以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来征服读者的。虽然历来有人认为张爱玲的创作高峰,只不过两三年,从1943年到1945年左右,可是,这两三年确实是真正的高峰,只要是杰出的,拥有两三年,也就是以独领风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艺术成就极高,处于顶级行列。要是从女作家的角度看她,她是现代女作家中第一人。从整个中国文学传统来看张爱玲,与其比肩的女作家,只有李清照。
人们为了认识张爱玲,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探索。早在她成名之初,著名翻译家与文学评论家傅雷就注意到了张爱玲的才华,他在1944年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称《金锁记》“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这里用“至少”相评,暗示傅雷对《金锁记》的实际评价可能更高。又认为《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虽为点评,但也启发后人将这两篇杰作加以比较研究,以探讨现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及鲁迅与张爱玲的各自艺术性,这将极具冲击力地改写现代文学史。
胡兰成[1]赞扬张爱玲的思想与艺术,但这不是恋人间的情话,是可以验之以文学史的。胡兰成的论断新颖得令人叫绝。他说张爱玲的作品有一种青春的美:
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她的心喜悦而烦恼,仿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想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远远的,辽远的去处,或者坠落到海边的极深去处,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
又说: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和鲁迅不同的地方是,鲁迅经过几十年来的几次和反动,他的寻求是战场上受伤的卫士的凄厉的呼唤,张
[1] 胡兰成是张爱玲生命中一个影响深远的男人,两人曾经常在文学上探讨学习。
爱玲则是一枝新生的苗,寻求着阳光和空气,看来似乎是稚弱的,但因为美受过摧残,所以没一点病态,在长长的严冬之后,春天的消息在萌动,这新鲜的苗带给了人间的健康与明朗的,不可摧残的生命力。
这是将傅雷关于张爱玲与鲁迅关系的感想,变成了一个具体而实在的论断。这同时告诉读者,张爱玲不仅代表着她自己,有自己的创作个性,而且还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次转型,在鲁迅所创造的文学传统之外,开辟了另一个文学空间,从而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研究鲁迅的钱理群,也高度评价了张爱玲:“对于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尽管对于大多数沦陷区的作家来说,是出自生命的直觉,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但对其中的一部分作家(倒入张爱玲)确是于对人(个体与人类的人)的基本生存的深刻思考联系在一起的。”
近年来,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学术界加强了有关现代性的思考。因为张爱玲生活在上海与两地,接受的既是中式教育,又是西式教育。所以,张爱玲与现代性的关系不仅成为认识张爱玲的视点,更成为认识现代性的视点。这样一来,张爱玲又在现代性这个视点,获得了学术界更进一步的承认。
是的,张爱玲的作品美得全面,美得彻底,美得纯粹。横看成岭侧成峰,她的作品用词新鲜,色彩浓厚,比喻巧妙,读者往往只能用“妙极”来形容。苏青的一段话,颇能道出张爱玲作品的魅力所在,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听凄幽的音乐,即使是片段也会感动起来。她的比喻是聪明而巧妙的,有的虽不懂,也觉得她是可爱的。它的鲜明色彩,有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并无此颜色,而张女士真可以说是一个‘仙才’了,我最钦佩她,并不是瞎捧。”
张爱玲,一个低到尘埃里的天才,只用一支笔,将整个星空点亮。
参 考 文 献
[1]刘锋杰. 张爱玲的意象世界[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2]胡兰成.评张爱玲[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
[3]季季、关鸿.永远的张爱玲[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