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与汉水流域文化
来源:保捱科技网
2012年2月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Feb.2012 第3O卷第1期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la Sciences) Vo1.30 No.1 炎帝与汉水流域文化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 汉水沟通西北与东南,将西北的游牧文明与东南的农耕文明联系在一起,使汉水流域的 炎帝与渭水流域的黄帝共同成为华夏族的始祖。炎帝诞生在秦岭南坡的“华阳”(汉中盆地),成长于秦 岭北坡的姜水(关中盆地)。神农诞生在汉水中游随枣走廊的随州,这里是古代烈山氏和厉国的所在 地。春秋战国时期的南北文化大融合,为炎帝与神农交汇于汉水流域创造了条件,而战国秦汉时期五行 学说的盛行和国家的大一统,最终促成了炎、神的合二为一。炎帝神农的出现与华夏族转化成为汉族共 同体的步伐相一致。 [关键词] 炎帝;汉水;华阳;神农;随州;汉族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2)01-0001-06 汉水流域是中国粟作农业文化和稻作农业文化的交错地带,是远古华夏、苗蛮、东夷三大族团交流 融合的核心区域,是炎帝神农及其部族成长壮大的摇篮,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 响。据文献检索可知,学术界有关炎帝的研究论文有数百篇之多,但将炎帝与汉水文化相联系的文章仅 见潘世东《论炎帝神农尝百草对汉水文化的深远影响》一篇①。因此,笔者试图根据历史典籍,探索并深 化对炎黄时代汉水文化的认识。 以秦岭为中心的黄河与长江之间地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发祥的核心区域,也是江、河两个最大的支 流汉水、渭水的发源地。“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_1 Jl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 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毫,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 汉。” 那在大禹之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三皇”就是由陇右高地沿汉水、 胃水走向长江与黄河流域的。 《水经注・渭水》:“略阳川水又西北流人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 娲祠。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而在长河与大江之间,能够将西北与东南直接联系起 来的大河只有汉水,这恰好为炎帝及其部族在汉水流域成长壮大奠定了基础。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发现“天道多在西北”_2J2 。晚清大学者魏源也在《书古微・释禹贡贡赋四》 中指出:“秦汉以前,天运旺于西北,而南方风气未开,故帝王经制,封建井田亦皆专注于西北。”在远古 洪荒时代,“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地势高亢的西北就成为神明的栖居地和文明的避 护所。首先是众帝和诸神云集的地方,“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陕,故立畴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 [收稿日期]2011-11-05 [作者简介]梁中效(1961一),男,陕西武功人,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的教 学与研究。 ①载《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黄帝是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其次是炎黄的起源和文明的萌发地,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畴,祭黄 帝;作下畴,祭炎帝”¨儿 。所以,“陇山东西、泾渭流域是炎黄两大部落集团起源之区”[3]4。 远古时期,江汉平原地区的人们,认为汉水的流向与天上的银河走向基本一致,因此称为“河汉”、 “天汉”,甚至有人认为浩荡的汉水就是长江的正源,称为“汉广”、“江汉”,这在《诗经》中很容易找到例 证 。江、汉并称,证明在古人的心目中汉水是浩荡宽广的河流。更神奇的是地上的汉水与天上的银 河相应,《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诗经・大雅・械朴》:“棹彼云汉,为章于天。” 《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这种奇特的天人感应,更增添了山水文化的魅力和魔力, 正如常璩在《华阳国志-汉中志》所云:“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化为梁州。”因此,汉 水上游和汉水下游的人们都崇敬祭祀汉水 ]。盛大而神奇的汉水为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 优越而厚重的文化沃土。 先秦时期,炎帝和神农氏是既有联系而又相互的部族领袖,但无论是炎帝还是神农,都生长在 汉水流域。战国以前的记载,炎帝多而神农少。《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 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炎帝 成长的“姜水”是渭水的支流,在今宝鸡市的东面。《水经注・渭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日: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 这段记载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炎帝成长在渭水支流姜水之上,故为姜姓;二是炎帝的母亲南游华阳,感 神而生炎帝。华阳泛指秦岭以南,这里主要指与渭水一岭之隔的汉中盆地,证明炎帝出生在汉水上游。 神农氏的记载,最早的资料出自《国语・鲁语》:“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殖百谷百蔬。”《左 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东汉郑玄在给《礼记・祭法》作注时说: “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日烈山氏。”而文献记载,烈山氏最早活动在汉水中游的随枣走廊,即今 湖北随州市境内。《水经注-渗水》:“渗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一水西迳厉乡南,水 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神农氏起源于汉 水中游,与汉水上游声息相通,山水相连,炎帝与神农合一,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汉水流域为炎帝神农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促进了华夏族在以汉水——淮河为轴心的江 河之间快速崛起。 在中国辽阔壮美的西部,从北到南有五条文化走廊,分别是:燕山山脉的长城沿线隘口通道(如居 庸关等),沟通蒙古大草原和华北平原,在这里出现了“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渭河流域通道,沟通大 西北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这里发现了“蓝田人”、“半坡遗址”等;汉水流域通道,沟通大西部与华中、华 南地区,在这里发现了“陨县人”、“李家村遗址”等;长江三峡通道,沟通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在这里 发现了“巫山人”和“大溪遗址”等;珠江流域通道,沟通云贵高原和岭南地区,在这里发现了“腊玛古 猿”和“元谋人”等。在这五大文化走廊中,唯有汉水流域介于南北方之间,是南北两大文化板块的过渡 地带,是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 J。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可以将现今 人口分布密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他们分别是: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以山 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 川I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潘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心轴的南方。”_7 J3 卵这六大区系的南北与 东西结合部、交汇带恰好是汉水流域。这里的石器制作风格兼有南北方的特点,这里是粟作农业与稻作 农业文化的交错地带。汉水上游的新石器文化,“大体上是循着‘前仰韶文化一仰韶文化一龙山文化’ 的脉络发展起来的”,“基本上建立起本地区7000年一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 J3 。汉 水中下游大体上形成了“城背溪文化一大溪文化一屈家岭文化一石家河文化”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 文化的发展谱系,而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可粗略地表述为鄂西北地区大溪文化系 统,汉水下游屈家岭文化系统与汉水中游的‘仰韶文化’遗存鼎足而立”L9J66。这种区域特色鲜明而又相 对系统的新石器文化,既是炎帝神农文化在考古学上的体现,又是炎帝及其部族崛起壮大的社会文化基 .2. 础。已故著名古史专家徐旭生指出:中国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华夏 集团,地处古代中国的西北方,包括黄帝、炎帝两大支,一部分深入南方,与苗蛮集团发生极深关系的祝 融等族;东夷集团,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极南部,南至安徽中部;苗蛮集团,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为中心,北到河南西部熊耳、外方、伏牛诸山脉间[1 0] 。三大集团交流汇合的轴心恰好是汉水流域;三大 集团同化融合的结晶是华夏族——汉族的形成,而“华夏族”、“汉族”的名称都与汉水有关。¨ 炎帝与神农(烈山氏)的诞生地都在汉水流域,炎、神合一及炎帝神农文化的最终形成也在汉水流 域。 炎帝诞生在汉水上游的汉中盆地。最早记载炎帝出生地的文献是东汉王符的《潜夫论・五德志》: “有神农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火纪,故为火师而火 名。”这里的“常羊”在什么地方,今天不能确指。其后西晋人皇甫谧撰《帝王世纪》,将炎帝的出生地具 体化。《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第二个整理历代帝王 世系的历史典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唐人张守节在《史记・五帝本纪》的《正义》中引《帝王世纪》云: “神农氏,姜姓也。母日任姒,有蠕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 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帝王世纪》的这段记载,明确提出炎帝生于“华阳”,“长于姜水”, 即炎帝诞生在秦岭南坡的汉中盆地,成长于秦岭北坡的关中盆地,这既和《国语・晋语》“以姜水成”的 记载相一致,又符合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实际,与渭水支流姜水一山之隔的秦岭南部“华 阳”,农业文明最早的发祥地是汉中盆地,发现有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李家村文化”。历史上 的“华阳”,从地名到行政区划,都和汉中盆地有关。首先,《山海经・海内东经》中有“华阳”、“华阴”的 记载。“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晋人郭璞注日:“按《水经》,汉水出武 都沮县东狼谷,经汉中、魏兴至南乡,东经襄阳,至江夏安陆县人江。别为沔水,又为沧浪之水。”“漾水 出汉阳西,人江,聂阳西。”“温水出崆峒。崆峒山在临汾南,入河,华阳北。”郭璞注日:“今温水在京兆阴 盘县,水常温也。临汾县属平阳。”“ 胃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郭璞注:“鸟鼠同穴山今在 陇西首阳县,渭水出其东,经南安、天水、略阳、扶风、始平、京兆、弘农、华阴县人河。”¨2_ 由这段记 载可以清晰的看出,《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秦岭南北,而且涉及到长江与黄河各 自最大的支流汉水、渭水,在此河山体系下,温水“人河,华阳北”的“华阳”,应该指的是秦岭以南的汉水 上游。郭璞注云,“今温水在京兆阴盘县”,西晋的“阴盘县”在今临潼县境内,《水经注・渭水》引《三秦 记》日:“丽山西北有温水,祭则得入,不祭则烂人肉。”“后立阴桀城,起水际城北出,世谓是水为阴架 水。”另外,《山海经・中山经》记载了一座“阳华之山”,“又西九十里日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 青雄黄。”“自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中山经》实际上记录的是东起南(阳)、 襄(阳)隘道,西到陇右山地的大秦岭,“阳华之山”是指秦岭南坡的山岭,可能在汉中境内。因为《吕氏 春秋・有始览》云:“何谓九簸?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这里的“阳华”是大泽之名,可能在阳 华山下。其次,《史记》中提到的作为地名的“华阳”共有三个:这就是《赵世家》中赵武灵王进攻中山国 时攻占的华阳;《韩世家》中秦败赵、魏于韩之华阳,亦即《白起王翦列传》中秦白起拔魏之华阳;《夏本 纪》中“华阳黑水惟梁州”之华阳。其中第一个华阳,张守节《正义》谓是北恒山的别名;第二个华阳,张 守节《正义》显示在今河南密县境内,这两个地方迄今未见关于炎帝神农氏出生的记载和传说。而根据 《尚书・禹贡》、《山海经》、《史记・货殖列传》等有关文献分析,第三个华阳应指华山以南地区,而在华 山南距渭水支流姜水最近的农耕经济发达的河谷盆地就是汉中盆地。还有,《史记・周本纪》提到“华 山之阳”,周武王灭商之后偃武修文,“纵马华山之阳,放牛桃林之虚”。张守节《正义》:“华山在华阴县 南八里,山南日阳也。”华山南坡最大的河谷盆地正是汉中盆地。最后,《史记・穰侯列传》中提到的“华 阳君”和《吕不韦列传》中涉及的“华阳夫人”,都是楚人。“华阳君”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姐弟 都是楚人,宣太后“号为芈八子”,华阳君叫芈戎。“华阳夫人”是秦昭王太子安国君的正夫人,也是楚 人,秦始皇即位初年为“华阳太后”。春秋至战国初年,秦岭以南的汉水上游即楚地,而秦国越过秦岭最 先占领的汉水上游谷地是汉中盆地,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年),命“左庶长城南郑”I1 ,直到秦始 皇统一六国的前夜,汉水上游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核心都在南郑,因此秦国所封,所称的“华阳”名号,都 . . 是以汉中盆地为载体的。汉代也是称汉中盆地及其以南地区为华阳,《后汉书・杨终李法传》记载,“杨 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也”。“李法字伯度,汉中南郑人也”。范哗赞日:“杨终、李法,华阳有闻。”李贤注 日:“益州,古梁州之域。《尚书》日:‘华阳黑水惟梁州。’孔安国注日:‘北拒华山之阳,南拒黑水。’故常 璩叙蜀事而谓之《华阳国志》焉。”南朝从刘宋开始至隋,曾在汉中盆地的勉县侨置华阳郡和华阳县。唐 朝开元年间,曾在今陕西汉中盆地的洋县北部秦岭南坡傥骆道上设华阳县,《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 “开元十八年置,初名华阳县,天宝三年废。八年,王镁奏开清水谷路,复奏置。其年凿山得玉册,因改 名贞符县,隶京兆府,十一年以路远,改属洋州。”虽然县名更改,并从宋代之后不在此地设县,但“华阳” 的名称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华阳镇从汉代至时期都是关中到汉中盆地最近捷的傥骆道上的 重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的炎帝诞生地“华阳”,应该是在汉 中盆地。 神农诞生在汉水中游的随枣走廊。神农生于烈山,故别号烈山,“烈山”始见于《国语》和《左传》。 《国语・鲁语》记春秋初年鲁国大夫展禽的话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殖百谷百蔬。夏 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春秋末年晋国太史蔡墨谈到烈山时说:“有 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由这两段文字可以感觉到,烈山氏 是最早的农神,是神农氏的古称。因为远古农业起源放火烧山的刀耕火种,烈山就是烧山,也就是《孟 子・滕文公上》所说的“烈山泽而焚之”的烈山。战国秦汉时期的有关文献则将“烈山氏”改为“厉山 氏”,如《礼记・祭法》云:“是故厉山之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殖百谷;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 稷。”这段文字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信息:一是将“烈山氏”改为“厉山氏”,改“其子日柱”为“其子日农”; 二是将烈山氏——神农氏——柱——稷作为前后相继的农神,呈现出将烈山氏、神农氏、炎帝合并的趋 势。因此,东汉大儒郑玄在给《礼记・祭法》作注时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日烈山氏。”韦昭 在为《国语・鲁语》作注时说:“烈山氏,炎帝之号也。”《汉书・古今人表》也作“列山氏”。楚史专家张 正明指出:“实际上,‘烈’、‘列’、‘厉’三字上古均为月部来纽入声,王力拟音为[1iat],读音相同,故可 通用。如《楚辞・招魂》‘厉而不爽些’,王逸注:‘厉,烈也。’《诗经》‘垂带而厉’,郑玄注‘厉字当做 烈。’汉《郊祀歌》‘体容与,逆万里’晋灼注:‘逍,古列字。’师古注:‘逆读与厉同。’可见,说厉山氏、烈山 氏就是烈山氏,是完全正确的。” 13JH’既然“神农氏”就是“烈山氏”发展而来,那么烈山氏的诞生地,即 神农的诞生地。烈山在现今何处?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记载:“随县北界有厉山村,村南有重山, 山下有一穴,父老云是神农所生处。村西有两重堑,内周回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 井自穿,汲一井则众井皆动,即以此为神农社,并常祠之。”l1 J3 与南朝对峙的北朝北魏郦道元在《水经 注・渗水》中也记载烈山氏生于今随州市:“渗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 山,分为二水,一水西迳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 《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 堙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赐水西南流人于渗,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 为厉水矣。一水出义乡西,南入随,又注渗。渗水又南迳随县,注安陆也。”上述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神 农氏(即烈山氏)出生地景观的描述大体相同,但由于《荆州记》后来失传,现存者为清人辑本,所以后者 郦道元的记载更可靠一些。上述记载都明确指出,赐水即厉水,赖乡、赖国即厉乡、厉国,赐、赖、厉声相 近,故相通。证明神农氏诞生并成长在今随枣走廊的湖北随州市境内。后来的文献基本上沿袭了南北 朝的记载。刘昭注释《后汉书・郡国志》时,在原文“随西有断蛇丘”下即注日:“古随国。即衔珠之蛇 也。杜预日:‘有赖亭。’《左传》僖十五年齐伐厉,在县北。《帝王本纪》日:‘神农氏起列山,谓列山氏, 今随州厉乡是也。’《荆州记》日:‘县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农所生。外有九重堑,周回一顷二十 亩,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井动,即此地为神农社,年常祠之。”’魏晋南北朝 以后的唐宋地理总志也记载神农生于随州随县。唐代萧德言《括地志》:“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 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随县,本汉旧 县,属南阳郡。即随国城也,历代不改。”“厉山,亦名烈山,在县北一百里。《礼记》日:厉山氏,炎帝也; 起于厉山,故日厉山氏。”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随州,神农庙,在厉乡村。”南宋罗泌《路史》:“母安 .4. 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石室,生而九井出焉。”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主持编纂的《湖北通志・舆地 志》记载:“厉乡,在州北,今名厉山店。”“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上述记载说明,神农生于厉 山(或烈山),厉山位于今湖北随州北。在与随州毗邻的河南信阳,是古申国所在地,据《舆地纪胜‘信 阳军》记载,这里有“伏羲庙”、“神农庙”。在汉水下游的湖北天门,也有“伏羲庙”、“烈山庙”,《舆地纪 胜・复州》记载:“竟陵有古帝王之祀二:日伏羲,日神农。”“烈山庙,在津f-l#b,即古神农帝庙也。”这一 切都证明汉水的中下游是神农的发祥地。 古汉水包括今天的嘉陵江水系,其发源地在今甘肃天水附近,自西北流向东南,是西北与东南、华中 地区联系的纽带。如前所述,洪水滔天的远古,江河中下游多为水乡泽国,而其上游陇、蜀之间因高亢而 成为神明与文明生成之地,恰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统观古史,大抵肇基王迹,必在今之陕、甘,继乃进 取直、鲁、晋、豫,终止淮域而止。三代、秦、汉,莫不皆然。然则唐虞以前,虽无信史,亦可臆测矣。”¨ 炎帝“生于华阳”,“长于姜水”,正是西北与西南文化融合的结晶。炎帝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居住在西 北的有熊氏族和居住在西南的有蠕氏族结合而成。有蠕氏族以农耕和蚕桑业著称,以熊为图腾。对于 有蠕氏,文献记载甚少。《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帝王本纪》云:“神农氏, 姜姓也。母日任姒,有蠕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炎帝母亲“任姒”,名“登”,而 “姒”姓部族分布在汉中盆地。《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日: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 后氏、褒氏等。《史记・周本纪》:“幽王嬖爱褒姒。”《索隐》日:“褒,国名,夏同姓,姓姒氏。礼妇人称国 及姓,故日褒姒。”《正义》引《括地志》云:“褒国故城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步,古褒国也。”姒姓部落分布 在华阳汉中,炎帝母“任姒”有可能就出自汉中姒姓部落,亦或还与中国历史上“倾城倾国”的大美女褒 姒有血缘关系。罗泌《路史》引《春秋元命苞》云:“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 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诗含・神雾》云:龙首,颜似龙也。此亦后世刘媪、潘夫人之事尔。常羊, 华阳之常阳也。‘安登’,传多作‘女登’。”有熊氏称雄西北,黄帝与炎帝俱出自于有熊氏的少典国。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正义》:“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 子,号日有熊氏。”《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父子都与西南部族为婚,《史记・五帝 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 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昌意,降居若水。”《索隐》:“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以 四川盆地为核心的西南是中国蚕桑文化的发祥地,黄帝妃嫘祖被公认为蚕桑丝绸的始祖。《蚕经》云: “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说文・虫部》:“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此处的“葵中蚕”,《尔 雅》释文作“桑中蚕”。由此说明,巴蜀地区是中国蚕桑、丝绸的起源地之一。在炎帝时代,西北有熊氏 和西南有蠕氏的结合,不仅促进了炎帝部族在汉水上游、秦岭南北地区的发展壮大,而且推动了游牧文 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加快了炎黄华夏族在西北的快速崛起,为以“男耕女织”为特色的中华农耕文明 由西部推广到中东部奠定了基础,也为炎帝与神农的合一创造了条件。 汉水中游是苗蛮集团、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三大部族的融合交错地带,这里既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 发达的水陆交通,又东收江淮渔盐之利、西接巴蜀天府之资、南通彭蠡沅湘山川之气、北承中原文明之 泽,处在四方百族文化的交叉辐射之下,为炎帝与神农的合一提供了文化温床。首先,南方是稻作文化 的发祥地。“今天的考古学已经证明:中国南方人是农耕的首创者,最早的栽培稻是糯稻,故自称‘糯 民’,又因崇拜雒,又自称雒民,古书上所说的骆越、路人、倭人、僚人、来人、雒人等,都是它的汉语音译。 稻作氏族崇拜神鸟,称其神鸟为雒,称农耕祭祀为‘傩’,意为祭祀神鸟的人。”最早的神农神像在古黔中 的高庙遗址发现的,距今为7400年¨刮聊。到了距今7000年前,中国的长江流域,基本上已形成了“粳 民”的世界,中国北方一些比较适宜于耕作的地方,也可能有了粳民的活动。长江的支流——汉水,从 长江直插陕西,与黄河的一些支流交错。汉水这一联系南北的天然走廊,不但把南方的暖流带入了陕 南,在陕南形成了一个非常适宜水稻生长的小气候,而且把南方的“粳文化”也带到了陕南。陕南汉水 流域7000年前的李家村、何家湾稻作文化遗址,就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由于有了“粳民”在此繁衍生 ・5・ 息,这一条水域也就被定名为“汉水”(粳水)了。陕南是中国南北文化相碰撞的前沿,游牧民族与农耕 民族都在这里繁衍生息。于是,在游牧民族中也出现了“好耕”的族群,4000年前游牧于陕南的姬、姜二 族,便是这样加入了“粳民”行列的两个族群,为了有别于过去的游牧生活,他们分别为自己取了带“粳 文化”色彩的新族称——黄族与炎族,并按北方民族喜欢称“帝”的习惯,分别称自己的领袖为黄帝与炎 帝。 引 实际上炎帝与神农的合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实质上是华夏与苗蛮文化的结合。吕思勉先生 指出:“江域中流古国,厥为三苗。近人误谓即今之苗族。以予所考,实为姜姓之国,炎帝之后。宋氏翔 凤始考得丹阳在丹、淅二水人汉处,地实在今南阳、商县之间。乃知楚之开拓,实自北而南。本此以观古 史,则知丹、淅一带,实为古代形胜之地。《吕览・召类》谓‘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而其子朱,即 封于此;《书传》谓‘汤网开三面,而汉南诸侯,归之者四十国’;周南之地,《韩诗》谓在南郡、南阳之间, 皆是物也。”¨5_ 这样一种奇特的南北文化融合的环境,正是炎、神合一的文化奥秘。张正明先生指出: “炎帝与神农合二而一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共处、同尊、合并三个阶段。”[131139战国时代,五行学说大盛。 五行学说把炎帝定位在南方之后,后来居于南方的神农便与炎帝为伍。这是第一阶段——共处。随着 周朝的建立和周人向东南迁徙,奉炎帝为始祖的姜姓周人散布淮、汉之间,关于炎帝的神话和传说便在 此地流行起来,而原来的土著楚蛮崇奉神农,久而久之,双方都崇奉炎帝、神农了。这是第二阶段——同 尊。春秋中期之后,楚国席卷淮、汉诸侯,“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所有南迁的姜姓周人都成为楚国的 臣民,逐渐与楚人融合了,于是原来分开的两位部落神灵,终于化成一位古帝——炎帝神农氏了。这是 第三个阶段——合并。炎、神合二而一的过程,大致完成于秦汉时期,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南北文化 的一体化有密切联系,也与华夏族最终转化成为汉族共同体的步伐相一致。汉族的名称与汉水、汉中、 汉朝有关,应该是历史的必然。 [ 参考文献 ]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7. [3]陈连开.宝鸡秦川地区在中华氏族一体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M]//宝鸡社科联.姜炎文化论.西安:三秦出版社, 2O00. [4]梁中效.诗经与汉水流域文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 [5]梁中效.汉水女神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o6(增刊). [6]梁中效.汉水、淮河——中国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7]苏秉琦.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1999. [8]赵殿增,李明斌.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9]杨宝成.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0]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1]梁中效.试论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特征[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2). [12]郭璞注释.山海经[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3]张正明,刘玉堂.湖北通史:先秦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王谟.汉唐地理书钞[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5]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两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6]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17]王象之.舆地纪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朱飞l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