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 JOURNAL OF WUZHOU UNIVERSITY Oct.2009
论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张利群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近年来崛起的广西文学桂军是广西民族文学跨越发展与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继承“刘三姐”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刘三姐”创作模式,形成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新优势和新特色,乃是文学桂军在崛起之后的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 文学桂军;民族文学;“刘三姐”模式;民族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 I29.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535(2009)05-0001-07
On the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Ethnic Literature
Zhang Liqu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Guangxi’s Guijun Literature, which has grown up in the present years, is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great-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Ethnic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of Third Sister Liu, it broke through the creation mode of Third Sister Liu, which constitutes a new advanta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xi Ethnic Literature as well a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after the growth of Guijun Literature.
Key words: Guijun literature; ethnic literature; mode of Third Sister Liu ; ethnic cultural tradition
广西作为一个全国惟一的南方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及人口1千多万的最大少数民族——壮族,具有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民族文学的特色和优势。改革开放30年,广西民族文学有了长足发展,成为南方民族文学重镇。近年来,文学桂军在全国文坛迅速崛起。被称誉为“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的仫佬族作家鬼子、现任广西文联的仫佬族作家潘琦、曾任广西文联的瑶族作家蓝怀昌、曾任广西作
收稿日期:2009-07-08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06FZW006)
协现任广西文学院院长的壮族作家冯艺等,在全国文坛均有很高知名度,已成为广西文学桂军的领军人物。文学桂军中民族作家占有重要比例,形成老中青梯队整齐的民族作家队伍:老一代民族作家有陆地、韦其麟、包玉堂、莎红、李英敏、海代泉、黄勇刹、周民震等;中年一代民族作家有潘琦、蓝怀昌、韦一凡、岑隆业、凌渡等;新一代民族作家有鬼子、凡一平、黄佩华、冯艺、黄神彪、包晓泉、海力洪、黄伟林等。这些民族作家在全国文坛颇有实力和影响,其中不少广西民族作家获得全国文学大奖,如鬼子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近百人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以及全国性各种文学大奖。21世纪初,为了更好地总结广西民族
·1·
张利群:论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文学发展经验,广西文联作协组织编写出版“广西少数民族20世纪文学作品选丛书”,时任广西文联、丛书主编的蓝怀昌在丛书“总序”中认为:“广西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走过不寻常的一个世纪,风风雨雨,道路坎坷,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有忧愁。这成功与喜悦,不仅仅是几个作家之事,而是广西各级领导和几千万各族同胞理想的实现所表现出来的心情”[1]
。广西民族文学伴随着文学桂军崛起而有了跨越式发展。同时,身处广西民族地区的文学桂军,吸吮民族文化乳汁成长,开发和利用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广西文学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势,展现出文学桂军崛起之势。正如李建平等著的《广西文学50年》指出的那样:广西“五十年文学成就,是在培养民族文学作家,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努力探索民族文学发展之路的结果。五十年的文学发展事实证明,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学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传统的滋养,离不开民族作家的成长和贡献”[2]
。从这一角度讲,广西文学桂军的崛起也是广西民族文学的崛起。总结和反思广西民族文学崛起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实现广西民族文学的跨越式持续发展。
一、广西民族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文学桂军崛起后该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冲力,该如何寻找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该如何打造和强化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这是广西文学发展的现实境遇和战略决策的重大问题。发展既要在成绩和优势基础上趁热打铁,更要在冷静中反思,克服弱项与不足,谋求新的发展。反思广西民族文学发展30年历程,尚存在3个问题和不足:一是相对于广西民族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省区的民族文学及其区域文学的民族特色和优势而言,广西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和优势尚不够鲜明。二是民族文学获奖作品类型中长篇小说是弱项,仅在1978年~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中壮
·2·
族作家陆地的长篇小说《瀑布》获奖,相距20多年后在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仫佬族作家鬼子中篇小说《被雨淋湿的河》获奖,至今尚未突破长篇小说的茅盾文学奖。三是在面临“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挑战和冲击时,广西文学的民族特色及其民族文学或多或少有所削弱和淡化,这不仅表现在创作的民族题材、民族风格、民族形象、民族语言、民族主题的作品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削弱上,而且也表现在思想观念、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的模糊和迷惑上。强调民族形式而忽略民族内容,张扬表现小我而淡化大我,追求现代性而割裂传统,迎合“全球化”而未能立足本土,等等。对于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发展关系而言,作品往往只有民族文化之名而无民族文化之实,重民族文化利用而轻民族文化保护,注重民族形式而轻视民族内容,强调民族文化发展而忽略继承,导致创作和作品缺少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这些问题与不足突出表现在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区50周年的庆典上,尽管广西文学为庆典脚踏实地地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明显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为了庆典献礼而突击完成一些献礼成果,明显带有未经积累而临时性应付或准备不足的痕迹;另一方面是献礼成果明显缺乏建区50周年这一特定的民族文化发展机遇应该具有的特色和气派。由此可见,在文学桂军崛起及其建区50周年成就面前,应该冷静反思问题与不足。作为民族自治区的文学桂军究竟应该如何为民族文学发展及其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作出自己的贡献?应该如何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势头?应该如何针对自身的不足和弱项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其一,应认真总结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思和自省广西民族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放在全国民族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和比较,找到广西民族文学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确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地更好发展。对于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实践经
验而言,其不足在于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还有待发掘,这集中表现在对民族题材、主题、人物、语言及其风俗习性的文学表达多停留在现象上而未能深入本质,也突出表现在对民族问题与矛盾的回避和简单处理上,未能揭示出民族性与人类性、传统性与现代性、“全球化”与多元化碰撞中复杂、细腻、矛盾的民族心灵颤变轨迹,更在于未能充分表现出民族文化现代发展过程中的民族现代性问题。对于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观念认识而言,其不足在于各执一端的二元思维仍然影响创作观念的更新和变革:要么执一种狭隘民族主义观念,其视角聚焦于内,在强调内聚性、性和自我保护性的同时也带来封闭性和保守性;要么执一种宽泛广义的民族观念,其视角聚焦于外,在强调多样性、交流性和开放性的同时也带来民族性及其民族特色的削弱和浅化,甚至导致一些民族作家坚决否定其民族身份,否认其作品的民族性与民族特色。文学观念与文学实践中的偏差必然会形成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不足和障碍,这确实需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认真反思和自省。
其二,应努力整合和建设民族作家队伍,建设民族作家群,形成民族文学发展的合力。近年来,由于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学界更多地着眼地域文学的研究,从而促进地域文学和本土文学发展。广西文学桂军的组成基础也是依靠地域文学及其作家群,诸如按广西区域方位划分的桂北文学及其作家群、桂西文学及其作家群、桂东文学及其作家群、桂南文学及其作家群;或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文学形态作家群,如桂林文学及其作家群、南宁文学及其作家群、河池文学及其作家群、北海文学及其作家群等。民族文学及其作家群也为学界所重视,通过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研究进行了民族文学及其作家群的打造。如,广西十分注重民族文学史研究,已出版《壮族文学发展史》、《侗族文学史》、《仫佬族文学史》、《京族文学史》、《毛南族文学史》、《瑶族文学史》等,还出版了广西各民族文学
梧州学院学报 2009年10月 第19卷第5期
作家作品选集。但还未能在创作实践中形成民族作家群创作与活动的自觉意识及其活动平台,也未能在理论批评研究上形成对民族文学及其作家群的整体、系统研究的专门领域和重大成果。长期以来,由于主流中心意识的影响和遮蔽,民族文学与地域文学、女性文学、民间文学一样被边缘化和弱化。广西文学桂军崛起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从边缘崛起,这一边缘除指地域文学边缘外,应该也包括民族文学。因此,广西民族文学发展必须坚持其民族特色和优势,必须着力打造民族作家群及其民族文学领军人物,大力培养民族作家队伍和民族文学创作人才,形成民族文学发展的合力。
其三,应努力创作民族文学精品,塑造民族文学新形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广西文学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能形成民族文学的经典和精品。由民族文学传统发展而形成的长篇叙事诗《百鸟衣》、彩调剧以及电影《刘三姐》、长篇小说《美丽南方》等,都是享誉国内外脍炙人口的民族文学精品。“刘三姐”可谓是广西的一张名片,是广西的形象大使,人们通过“刘三姐”而了解和认识了广西,同时,广西也依托“刘三姐”这张名片更好地塑造自身形象,更好地与外界交流和对话。新时期以来的30年改革开放历程,广西文学在“刘三姐”传统基础上有了更好的发展和创新,有了更多更好的作家和文学作品,但何以人们一提及广西,还是会首先想到“刘三姐”呢?这固然有着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和文学创作模式之缘由,但不能不说文学桂军在打造精品、形成品牌上还是有所欠缺。尽管文学桂军有“广西文坛三剑客”的骄傲,也有“边缘崛起”、“蛙跳式突破”的成绩,但能叫响全国,甚至对海外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尤其是能成为广西名片、广西形象的广西文学代表作品牌并未真正形成。最近,“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的东西获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被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在8台热播,在全国产生重大的影响,其长篇小说《后悔录》也在韩国出版发行,在
·3·
张利群:论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国外产生不小的冲击波。这能否昭示出广西文学的精品品牌意识正在出现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二、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基本思路
民族文学发展既要受到历时性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又要受到共时性的社会文化及其他民族的影响,也就是说其发展的坐标是时空纵横交错的。因此,促进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构成的整体综合因素,而非孤立单一因素。宋生贵指出:“民族艺术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即它是随着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逐步形成的,往往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中包含着强烈而鲜明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意识。所以说,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观必然体现着不同的生存观和生态观。同时,民族艺术又绝非仅仅来自种族因素。种族因素只能是它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当来自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结构,才能产生独具特色的、极易在本民族感应互通的艺术。”[3]
就广西民族文学发展而论,其鲜明特征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广西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社会文化交流、融合、聚居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境况中形成的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上,其优势和特色不仅仅表现在民族性上,还表现在跨民族性和多民族的交融性上,表现在民族文化生态平衡、和谐发展上。因此,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精神,立足民族优势和特色,彰显民族文学发展的生态观、和谐观、自然观、人文观,着眼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短期打造的突破性发展策略的结合,形成整体推进力,促进广西文学更好更快发展。具体而言,广西民族文学发展思路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为广西民族文学准确定位,提高对民族文学的认识。广西民族文学是广西文学的构成部分,也是广西文学桂军的基础和骨干。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从行政建制角度而言,广西文联、作协以及文艺领导、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一般应具有少数民族身份,故而在广西文学发展的思路观念、
·4·
战略规划、战术策划、措施上应更能彰显文学的民族优势和特色。除此之外,更应在民族自治上倾斜,优先发展民族事业,故而应提高对民族文学的认识,强化文学民族性意识,文艺的制定应优先考虑民族文学及其民族作家队伍建设问题,并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制度、、机制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撑。作为沿边、沿海的南方少数民族自治区,一方面广西具有不同于北方民族地区的南方民族特性和特点,南方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风尚、当地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性、多民族文化聚居交融和语言互通以及南方自然地理、人文风貌等都聚焦于富有南国风情的文学表现中;另一方面广西拥有漫长的边境,包括与越南接壤的陆地边境,与东南亚各国衔接的北部湾地区的沿海边境,在这些边境上,早已开辟出“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南方边贸,形成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对外交往传统和历史,呈现出跨境文化交流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广西民族文学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和发展条件,而且具有独一无二的某些特质和特征,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资源。从民族文学在广西文学中的定位而言,应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辩证共生关系,确立民族文学在广西文学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强化广西文学的民族性优势和特征,并使其优势和特色在全国文坛真正凸显。
其二,真正树立起“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观念,立足本土、走向全国、面向世界。广西文学树立起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雄心大志和理想目标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走向全国、面向世界,关键在于立足本土,立足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现代发展,立足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建设。广西文学家的立足之地无疑是民族地区,广西文学的立足点也显然应该是民族文学。只有脚踏实地才会使两足更有后劲和冲力,才能有广西文学更好的跨越和突破。当然,文学民族性是一个广义和开放的范畴,既包含着相对于全国和相对于汉族而言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性;又是一个相对于世界而言的包括56个民族
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因而文学民族性是一个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的范畴,广西文学民族性既具有个性和特殊性,又具有共性与普遍性。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立足本土的涵义和内蕴就是通过本土的民族个性和特殊性来体现中华民族的共性和普遍性,相对于世界性和人类性而言,又以其中华民族的个性和特殊性体现出世界和人类的共性和普遍性,这样才能使广西文学不仅仅是广西的文学,而且是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才能立足本土、走向全国、面向世界。因此,立足本土不仅具有“立足”之义,而且也具有“迈足”之义,也就是说具有超越本土之义。当然只有先“立足”,才能“迈足”;只有“回归”,才会有“跨越”。广西文学“刘三姐”的创作,无疑是立足于广西民族文化土壤和对民间传说故事资源的发掘,学、戏剧、电影的不断创作与改编,才成为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典型范例,为广西民族文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迪,形成了以民族特色和优势为基本特征的广西文学发展的基本思路。
其三,强化广西民族文学的现代意识,确立促进民族文学发展的新思路。民族文化应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过去讨论民族文化,往往突出强调传统性,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任何民族文化都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性和继承性,尤其在现代语境中面临着文化传统的断裂和危机,从保护和传承角度予以重视是可以理解的。但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学的现代发展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文学不仅要关注民族的过去,更应关注民族的现在和将来。事实上,任何民族及其民族文化都是在传承和发展中获得生命力和活力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来说也是有指导意义的。广西民族文学发展,应该在强化民族性的同时将过去、现在、未来贯通,立足现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着力在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的现代发展思路上进行创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揭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内涵。只有立足现在,才能更深入地揭示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梧州学院学报 2009年10月 第19卷第5期
矛盾和冲突,才能显示出文学作为人学的作用,才能提升民族的精神力和创新力。
三、寻找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新突破口 广西民族文学发展已积累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已夯实了发展的基础和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新突破口和切入点,也就是说如何创新广西民族文学。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30年,与广西文学同步发展的广西民族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现代发展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开拓和创新。广西壮族自治区宣传部牵头组织专家学者考察和研究,陆续出版了《桂北文化研究》、《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红山河文化研究》、《花山文化研究》、《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等广西文化研究系列丛书,这对广西文化资源的发掘整合、开发和利用是极为有利的,也为广西民族文学创作提供了基础。此外,广西民族文化现代发展还表现在现实实践的创新实效上,如,借助旅游开发振兴民族经济文化的“龙脊梯田”、“花山壁画”、“黑衣壮山歌”、“银水侗寨”等,借助民俗文化开发以振兴民族经济文化的田阳“绣球村”、阳朔福利的“扇画村”、临桂五通的“农民画”等,借助节庆文化以振兴民族经济文化的“三月三”歌节、河池“铜鼓节”、恭城“桃花节”等。最为成功的范例是《印象·刘三姐》,将张艺谋导演的名人资源与广西民族文化的“刘三姐”资源以及桂林山水文化资源有机统一,打造了现代民族文化创新品牌,寻找到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现代发展的突破口,这对于广西民族文学创新发展而言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其一,挖掘民族历史文化重大题材,即挖掘最能充分、全面、完整地展示民族发展的历史、现状、未来及其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民俗、风尚的史诗性题材。在广西民族文化传统中,早就从民间说唱文学中产生出壮族史诗《布洛陀》、瑶族史诗《密洛陀》等,对民族历史文化及文学发展产生重
·5·
张利群:论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大影响。但这些民族史诗的创作传统在现代社会面临危机和挑战,更有一些还散落在民间的民族史诗仍然未能获得有效的保护、发掘和整理,更面临着残缺,甚至消失的威胁。因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而言,急需采取抢救性的发掘和保护措施,也急需通过文学与艺术创作及其现代传播的方式开辟其传播、流传和再创造的渠道,使这些民族史诗在得以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以彰显出其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从文学创作角度而言,更需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提供创作的优质素材和题材,从而为创作现代民族史诗式的重大题材作品打下坚实基础。诸如对宁明花山璧画文化、灵山铜鼓文化、宜州“刘三姐”歌仙文化、龙胜“龙脊”文化、京族三岛“哈节”文化、三江“程阳桥”侗族文化、那坡“黑衣壮”文化等,均可成为民族文学的重大素材和题材。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拓展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民族之间的交融和聚合、多民族与跨民族文化交流的新思路,以确立选材的动机、立意、角度、目标和途径。从及文艺管理角度而言,应建立起大力发展民族文学,尤其是建立起保障和支撑民族重大题材创作的制度、、机制及其措施,制定规划,确立导向和重点,设立民族重大题材创作项目基金和出版基金,重奖重大民族题材创作成果,重点培养民族重大题材创作的作家,提供更为倾斜和优惠的环境和条件,提供重大题材创作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渠道,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民族文学重大题材创作上有所突破,也才有可能产生民族文学的精品和重大成果。
其二,找准民族文化优势和特征,以形成民族文学创作的突破口。从广西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民间文学、艺术、审美文化的特质和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以歌节、歌圩、歌堂、歌会的形式而形成的山歌文化使广西无愧为“民歌故乡”,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歌仙“刘三姐”传说故事的广泛流传,享誉中外。广西文联、仫佬族作家潘琦
·6·
认为:“‘刘三姐’作为无形的文化资产,并不为某个行业、某个专业所独有,而是一种跨行业、跨产业、跨企业的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好这文化资源,创出广西文化品牌,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4]
因此,广西民族文学发展以刘三姐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为突破口,重塑刘三姐形象,打造现代刘三姐品牌,是切实可行的。也就是说,广西民族文学传统的特质和特征主要集中于诗性化的抒情文学类型上,相对而言,抒情文学较之叙事文学更有优势和长处。即便是带有叙事性的一些史诗、传说、故事、小说、戏曲等,均因抒情性的强化而更增添诗意、诗性和诗情,其浪漫性、写意性、表现性的特征尤为明显。因此,在如何确定广西民族文学传统的优势和特征时,不仅要找准其抒情文学的定位,而且还要考虑这种抒情文学传统是如何将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融合统一的,是如何在叙事中彰显出抒情色彩的,是如何呈现出诗性化、浪漫化、写意化的叙事文学特征的。当然,更应该考虑其优势和特征应如何传承和发扬,如何创新和发展,如何使之更吻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更应该考虑如何寻找到当代民族文学创作的突破口,如何寻找到在现代社会“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杂语共生中发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创造一个民族生态、和谐的精神家园。以此找准民族文学创作的突破口,获取民族文学的精品力作。
其三,在比较中反思和自省不足,以找准广西民族文学创作的突破口。广西民族文学创作固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形成自身发展的优良传统和优势与特征;但应将其放置在全国甚至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比较的视阈既是交流,也是取长补短的学习,更是通过反思、自省而变压力为动力。从全国范围而言,文学桂军的崛起虽对全国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波,但较之文坛劲旅的湘军、鲁军、川军、晋军、陕军、粤军而言稍逊一筹。广西民族文学创作相对全国范围内的民族文学创作而言仍有较大差距。因而在认清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同时也
应认清自身的缺点和不足,针对缺点和不足寻找创作的突破口。如,民族题材较为单一和狭窄,甚至较为陈旧和重复,题材模式无法有效突破和创新,题材和深度、广度、厚度均有所欠缺,重大题材与题材多样化的辩证关系有些失衡,民族形象不够生动、鲜明,缺少个性和特征,尤其是富有时代特征和艺术魅力的民族形象并未能产生典型性和代表性,等等。文学传统瑰宝“刘三姐”、“百鸟衣”等经典及其创作模式,在为我们提供学习和借鉴的积极性之外也带来模式化的局限性和消极性,超越“刘三姐”模式和突破“百鸟衣”怪圈虽在广西文学界一度形成热点,但“超越”和“突破”并不意味着割断传统,更不意味着以西方现代文学取代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学传统。我们应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对其模式化进行“超越”和“突破”。事实上,“刘三姐”、“百鸟衣”作为广西民族文学的经典和永恒魅力既是源泉,又是动力,始终贯穿广西民族文学发展进程,也始终存在活力和生命力。关键在于我们不能仅仅坐在“刘三姐”、“百鸟衣”身上吃老本、享清福,而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基础上超越,在传统中突破,创造出新的“刘三姐”和“百鸟衣”,创新广西民族文学的新内容、新形式。因而,对于广西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色而言,对于广西文学发展而言,民族题材是广西文学创作的重大题材,民族特色是广西文学的优势和特色,民族文学是广西文学发展的主流和基础。我们应着力发掘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确定民族文学重大题材,整合民族文学创作队伍,创作民族文学品牌和精品,形成广西文学的民族优势和特色。
在当代“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语境中,民族文学发展有了更大的场域和更广阔的空间,民族文学的内涵与外延在扩大和延伸,狭义的民族界定及其民族主义的观念也与时俱进地得到更新和转换,民族文学更多地融入了民族团结、交流、融合与跨地域、跨民族、跨时空的文化交往,并因此形成许多新质和新特征。赵志宏指出:“与其他国
梧州学院学报 2009年10月 第19卷第5期
家的作家相比,中国少数民族作家长期生活在自己民族的文化氛围内,其独特的民族历史、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与众不同,其壮丽的河川、广阔的草原、巍巍的群山令人流连。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情感,才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资本。”[5]
这也为广西民族文学发展提供了挑战和机遇,为“危机”提供“转危为机”的契机,也为“边缘化”提供“边缘崛起”的良机。据报道:“广西作协根据区内少数民族分布的具体情况,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既抓成熟的作家群建设,也大力扶持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文学,通过举办一些研讨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广西作协已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委员会,颁发了三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推动了广西民族文学的发展,凸显了文学桂军的民族特色和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广西民族文学发展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蓝怀昌.广西少数民族20世纪文学作品选丛书·总序
[M]//周岳之,过伟.仫佬族20世纪文学作品选.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1.
[2] 李建平,等.广西文学50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23.
[3] 宋生贵.论民族艺术发展的生态意识[N].文艺报,
2009-03-05(5).
[4] 潘琦.关于建设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M]//潘琦.
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2. [5] 赵志宏.开拓与辉煌——民族文学三十年评述[N].文
艺报,2009-01-15(2).
[6] 余义林.各地作协采取多种举措,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
学事业[N].文艺报,2009-06-25(1).
[作者简介] 张利群(1952-),男,湖北罗田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
(责任编辑:梁复明)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