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26
(总分74,考试时间9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生物中属于真核生物的一组是( )。①颤藻②酵母菌③草履虫④黑藻⑤水绵⑥大肠杆菌
A. ①⑤⑥ B. ②③⑥ C. ①②③ D. ②③④⑤
2. 奶酪是由牛乳腺上皮细胞分泌的乳汁浓缩制成的营养品。检测得知,牛乳汁中含有乳糖、乳脂、酪蛋白、抗体等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双缩脲试剂可检测并鉴别出酪蛋白或抗体 B. 乳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参与能量代谢 C. 乳脂的合成、抗体的加工均需内质网参与
D. 酪蛋白可被小肠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
3. 旅客闭眼坐车时,也能准确辨析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以及是否在上下坡行驶,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 鼓室和半规管 B. 前庭和半规管 C. 前庭和耳蜗 D. 鼓室和耳蜗
4. 下列有关人体消化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B.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C. 所有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 D. 所有的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5. 关于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过程中核遗传物质的分配是随机不均等的 B. 期核DNA与染色体数目比值为1:1或2:1 C. 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中的叶绿体时,不需要染色
D. 将其置于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
6. 在模拟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将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的主要目的是( )。 A. 让植物叶片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 B. 有助于植物叶片的气孔张开 C. 促进酸雨与植物体内有机物反应 D. 帮助植物体提高温度
7. 将某植物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后,选取一个叶片按图1处理。照光几小时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本实验能说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②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⑤ D. ①⑤
8. 下列关于被子植物果实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精卵发育成胚乳 B. 受精极核发育成胚 C. 胚珠发育成种子 D. 子房壁发育成种皮
9. 玉米、甘蔗、竹子等植物的茎不能无限加粗的原因是茎内( )。 A. 有大量薄壁细胞存在 B. 没有韧皮部 C. 没有形成层 D. 没有木质部
10. 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正确的是( )。 A. 外界空气进入肺部: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B.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肾脏→膀胱→尿道→输尿管→体外 C. 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D.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受精→传粉→结果
11. 在叶肉细胞中,CO2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 )。①叶绿体基质②类囊体薄膜③线粒体基质④线粒体内膜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2.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最终在眼球的哪一结构上形成像?( ) A. 角膜 B. 视网膜 C. 视神经 D. 大脑的一定区域
13. 图3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14. 蜜蜂的发育先后经历的时期是( )。 A. 卵→蛹→成虫 B. 卵幼虫→成虫 C. 卵→蛹→幼虫→成虫 D. 卵→幼虫→蛹→成虫 15. 培育马铃薯脱毒苗所采用的生物学技术主要是( )。 A. 组织培养 B. 体细胞杂交
C. 显微注射 D. 胚胎移植
16. 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后,得到的新的噬菌体内可含有( )。 A. 32p B. 35S
C. 32p或35S D. 二者皆无
17.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 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 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 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 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18. 图4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A液的pH维持在7左右
B. 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和C液减少 C. 3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D. 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19. 小麦麦穗基部离地的高度受四对基因控制,这四对基因分别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每个基因对高度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将麦穗离地27 cm的mmnnuuvv和离地99 cm的MMNNUUVV杂交得到F1,再用F1代与甲植株杂交,产生F2代的麦穗离地高度范围是36~90 cm,则甲植株可能的基因型为( )。 A. MmNnUuVv B. mmNNUuVv C. mmnnUuVv D. mmNn UuVv
20. 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 森林恢复后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 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 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21. 在进行“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然后分析不同血管的特点,该教学方式属于( )。 A. 讲授式教学 B. 发现式教学 C. 实验演示式教学 D. 小组合作式教学
22. 某教师在“青春期”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了5个问题,分别请各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回答。该教学行为符合课程基本理念的( )。 A.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B. 倡导探究性学习
C.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D. 面向全体学生
23.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是“生物的特征”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该教学目标属于( )。 A. 知识目标 B. 能力目标 C. 过程与方法目标 D.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4. 教师在上“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课前,安排学生课前通过收集报纸、纪录片等上有关环境被污染,绿色植被被破坏的资料,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这利用的课程资源是( )。 A. 学校课程资源 B. 家庭课程资源 C. 媒体课程资源 D. 社区课程资源
25. 教师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学目标为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象达到程度的评价称为( )。
A. 配置性评价 B. 效标参照评价 C. 常模参照评价 D. 诊断性评价
2. 简答题
图5中,曲线I、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问题:
1. 图中曲线_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 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 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苹果醋是以苹果汁为原料经发酵而成的,发酵过程中主要发生图6中所示化学反应。问题:
4. 酵母菌的呼吸代谢途径如图6所示。图中过程①和②是苹果醋生产的第一阶段,在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中进行;过程③在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中进行,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增殖速度________。
5. 第二阶段是在醋酸杆菌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产生的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根据醋酸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该过程需要在________条件下才能完成。 6. 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发酵温度不同,第一阶段的温度________(填“低于”或“高于”)第二阶段。
3. 材料分析题
材料:在讲“同型输血”这部分内容时,某教师组织了“献爱心”游戏,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具体如下:(1)按照座位分为左右两组;每位同学抽屉里都有一张标有血型的爱心卡片,代表着自己的模拟血型。(2)每组找一名同学模拟事故中的失血者,另一组成员中若血型匹配,可以献血的同学就举起手中的爱心卡片。(3)数一数对方小组献爱心的人数,和不符合输血条件的人数。之后对举错的学生进行引导,辨析其错误原因,纠正错误。问题: 1. 结合材料,谈谈该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2.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型输血”,请用简图诠释“同型输血”并列出表格解释只能进行“同型输血”的原因。
材料:在“细胞构成生物体”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某教师先通过一段动画解释了细胞分化的现象,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片油菜叶,让学生自己探究这种植物器官是由多少种不同的细胞群构成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构成表皮、叶柄和“筋”的细胞群是不一样的。再通过与书上插图的对照,学生自己总结出“组织”的概念,教师又利用根尖模型以及课后习题中“吃甘蔗”的案例让学生拓展自己的分析并绘制概念图进行总结。问题:
3.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该教师主要运用了哪些课程资源?说明其作用。 4. 在生物课程资源的选择和使用方面,应注意哪些内容?
4. 教学设计题
以下是某一教师组织的有关植物茎这一节的教学片段——“变色花之谜”。教师出示红、蓝变色花,问学生:你们看这些花漂亮吗?这些花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认为使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提出猜想后,教师展示变色花所插入的红、蓝墨水瓶。学生基本认为是茎在运输墨水、使花变色。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猜想。①教师讲解横切、纵切解剖茎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②学生解剖变色花的茎。③学生交流与表达:横切——有红点,纵切——有红线。④教师概括讲述:茎中的导管有运输水分的作用。问题:
1. 根据上述材料,在“茎的组成”这节实验课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哪些准备工作? 2. 用概念图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