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下册s语文1、2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四年级下册s语文1、2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来源:保捱科技网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语文 第 1 单元 课题 郭翠兰 种子 共 3课时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学习 目标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重点 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课件 教具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 难点 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 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 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 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的方法。(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1)学会体会情感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 羞涩 惭愧 凝望 惟恐 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 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 “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三、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四、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听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惭愧) 种子 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小女孩)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语文 第 1 单元 课题 郭翠兰 只拣儿童多处行 共 3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 目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难点 么令人快乐。 课件 教具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 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 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 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 挚,情真意切。 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三、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到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语文 第 1 单元 课题 郭翠兰 钓鱼 共 3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学习 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重点 情地朗读课文。 课件 教具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难点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鱼了吗?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1、读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谁在钓?钓到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 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 大家有信心吗?(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 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语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 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第三课时 一、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二、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三、布置作业 制作一张以“诚实”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3 钓鱼 湖边钓鱼 钓鱼 钓到鲈鱼 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放归鲈鱼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语文 第 1 单元 课题 郭翠兰 爷爷的芦笛 共 2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 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课件 教具 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 难点 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爷爷的芦笛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2、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在爷爷 的小闸屋度过一个暴风之夜的有趣故事。至于这寂静是怎样 的一次不平常的经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同学 们在朗读过程中留心。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 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 温润:温暖湿润。 驱赶:赶走。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体会大海的特点和强强心情的变化。 找出描写海浪、海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大海的特点。 交流汇报 读读描写强强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强强的心情的变化。 讨论: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为什么变得勇敢起来。 二、指导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回答。)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 2、说说读了课文后自己受到的启发。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 板书: 4、爷爷的芦笛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语文 第 1 单元 课题 郭翠兰 语文百花园一 共 3课时 1、能够分类积累词语。 学习 目标 1、分类积累词语。 重点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阅读理解现代诗。 3、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 4、能把自己假期中最快乐、最精彩或最让人感动的一件事写清楚。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 1、把句子写具体。 教具 课件 难点 2、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小明学语文》 导语:小明今年上四年级,他特别喜爱积累词 语,可是由于方法不正确,积累起来十分费事,你们能帮帮 他吗? 二、出示词语 瞧 看 瞅 扫 视 盯着 讲 说 商量 告诉 劝告 落落大方 窃窃私语 源源不断 1、寻找规律: (1)从词语的意思来归类记忆。 (2)从词语的结构来分类记。 2、夺红旗:比一比,谁记得又快又准。 3、比一比,谁的词语多?照样子再说几个。 三、语文大观园 我们下面要去语文大观园玩一玩,可以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结成小组逛。大观园里有许多新奇有趣的活动,积极参加,还能得到积分呢!让我们看看哪个小组的积分最 高! 1、(出示)一扇门(门上有诗歌《四时田园杂兴》 谁能有快又准得背会门上这首古诗,大门就会开开。 2、(出示)一只小猴子 一只小猴子挡住了去路,它带来了一篇小诗歌,如果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它就让你过去。 3、妙语堂(练习句、段、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指南针”“能说会道”。 一、复习引入 检查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二、学习“阅读平台”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画画不会读的字词。 2.同桌互读,纠正错音。 3.默读,出示学习提纲。 (1)共几个小节?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写这些内容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葡萄叶的梦是什么?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4.小组自主交流学习后,推选代表汇报。 5.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三、学习“指南针” 1.默读“指南针”中的内容,借助泡泡框提示,思考: (1)什么是转述? (2)怎样才能简要而清楚地转述别人的话? 2.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学习“能说会道” 1.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 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刚刚过去了,同学们一定有想告诉别人的事情吧!你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呢?看谁说得最有特色,说得最好。 2.个人准备。 回忆寒假生活,确定表达内容,想一想印象最深的情景,打个腹稿作准备。 3.小组交流。 要求:(1)说的同学要把最精彩、最欢乐、最受感动的情景说清楚;(2)听的同学要听清话中的要点,为转述作准备。 4.全班交流:推选一名最出色的同学,代表小组向全班转述组内每个人发言中最精彩的内容。 5.评一评“转述之星”。 注意:(1)从转述的角度评价,转述时是否抓住了要点,是否说出了小组同学发言中最精彩的内容。(2)语言表达是否连贯。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学生习作。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口语交际,评出了班上的“转述之星”。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习作训练,评出小作家。希望大家努力。 二、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指名读题目,思考:题目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3.幻灯出示要求: (1)想想寒假中自己亲身经历的事,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认真回忆事情的经过。 (2)想想怎样才能把最精彩、最欢乐、最受感动的事情写得具体、生动。 (3)尽量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 4.学生动手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作。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讲评。 一、明确要求 出示评改要求与重点,如: 1.语句是否通顺、清楚? 2.内容是否具体? 3.是否写出欢乐、精彩,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自读自改 根据老师批阅的意见,自己边读边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三、互评互改 一般两人一组,自己找同伴,互相点评与修改。 四、全班交流 1.采用自荐、学生推荐、教师推荐等方式,展示优秀习作或典型片断、语句,师生适当点评。 2.选定几个片断和一两篇习作为例子,对语句、内容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师生共同提出修改建议。评议中注意保护习作水平较低的学生的自尊心,多发现其闪光点。 五、举办展览 对自己的优秀习作进行整理、抄正,准备参加展览。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语文 第 2 单元 课题 鲁艾二 古诗三首 共 3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学习 目标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重点 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件 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难点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 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 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二、背诵 三、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泊船瓜州》、《寒食》。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语文 第 2 单元 课题 鲁艾二 桂林山水 共 3课时 ⒈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学习 目标 ⒊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⒋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⒌背诵课文。 重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 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难点 速。掌握“啊”的读音。 课件 教具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⒉“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⒊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板书:总 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 ⒊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 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板书: 总起:甲天下 静 水 清 桂林山水 分述: 绿 奇 山 秀 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第二课时 一、导学第二节 ⒈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 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作者为何在“静、清、绿”前加上一个“真”字,后都带个“啊”字?通过朗读,体会“真”写出程度。“啊”抒发作者喜悦、赞美之情。) 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⑸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朗读这一节,首先要把握平稳、清新的基调,其次要运用重音、速度等技巧,传递出对内容的理解第一句是全节的总起句,读时要平稳,声音可略低,“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读重音。第二句要掌握重音和停顿。最后一句是再次写感觉,以突出漓江水的“静”,读时渐轻、渐缓。 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 个读,齐读。 ⑹质疑,解疑 ⑺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的?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⒊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课文背出来的。 (记关键词,列提纲,记每句第一字„„) ⒋检查背诵 二、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⒊背诵并默写第二节。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⒈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山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 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 色彩明丽——山色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交流学习方法: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 ⒈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⒉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⒊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⒋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⒈指导课后练习二: 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⒉完成其他练习 六、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总起:甲天下 静 水 清 桂林山水 分述: 绿 奇 山 秀 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语文 第 2 单元 课题 鲁艾二 走进丽江 共 3课时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认识11个生字。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第一课时 教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览美丽的漓江。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词语:雄伟城镇纯朴下旬纺织 百货 绵延 闪烁 昂然 挺立 3、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 点?) 5、指名说 三、练习朗读 1、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组互读。 3、小组内交流,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优美的词句。 2、收集有关丽江的图片。 第二课时 (出示美丽的漓江挂图),今天我们一起去游 4、自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丽江的景 一、导入 出示:(地图)。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滇西北高原之上的漓江古城。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说说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思考: 我们都到达了哪些地方? 板书:地点 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3、自读自悟。 (1)自由读,用一句话概括出丽江的特点。(神奇而美丽) (2)默读课文。把体现丽江神奇而美丽的句段画出来。 (3)练习朗读。 4、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 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2)带着赞赏的感情读。 第五、六自然段: (1)想象读。 (2)集体交流,评读。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3)出示图片,看到这么美的玉龙雪山你想说什么 5、揭示中心 文中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纳西人有个古老的传说,曾经有两位兄弟生活在这里,为了保护这片土地与妖魔作战,死后化为巍峨的玉龙雪山,面对纳西人的兄弟 我们应该动情地读—— 其实是公元三世纪居住在青藏高原的羌族 人逃避战乱来到这里,雪山融化的雪水留住他 们的脚步,傍水而居才有了古城和纳西族人, 玉龙雪山是纳西人的母亲,我们应该深情地读 —— 二、除了古城和玉龙雪山,丽江还有很多迷人 的景观,这句话也是过渡句,起到了引起下文 的作用。这些迷人景观是什么?他们“神奇而 美丽”在什么地方,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六自然段 同学们,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还知道丽江 有那些迷人的风光,把你课下搜集到的资料说 一说? 6.小结:希望你们课下再查找一下资料,你 会对丽江了解得更多! 三、学习第 7 自然段,感受古城月夜陶醉之 美。(展示课件第七屏) 丽江的美景赏也赏不完,看也看不够,无 奈归期将至,在最后一个晚上作者邀月同游, 又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 自然段。 1.月色的古城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从哪些 方面描写了古城的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2.学生汇报。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师:同学们,今天作者带我们游览了丽江 古城和玉龙雪山,此时此刻,你想怎样赞美一 下丽江? 大自然是慷慨的,它把一个个独一无二的 美景赋予了丽江,丽江人民也热爱大自然。丽 江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也是人与大 自然共同创造的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丽江, 感动着老师,也感动了大家;丽江,装在了老 师的心里,也融进了同学们的心灵。让我们带 着对丽江美景的理解再读课题。 生:走进丽江 五、布置作业 如果让你给丽江做宣传,你将怎样写广告 词?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板书设计 7 走进丽江 丽江古城 玉龙雪山 神奇而美丽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语文 第 2单元 课题 鲁艾二 五彩池 共 2课时 1、了解五彩池的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和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了解五彩池的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 读正确、流利。想想五彩池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预习,教师巡视。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 2、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教具 课件 2、了解每段落之间的联系并划分段落。 3、学习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教学设计: 2、提出预习要求:轻声把课文朗读几遍,做到 3、五彩池在什么地方?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如何描写五彩 池的? 四、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句话) (1)第一句为什么用“漫山遍野”“大大小小”来形容五彩池? (2)第二句为什么说水池像铺展着的巨幅地 1、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第二自然段,共四 毯上的宝石? (3)第三句写的是什么? (4)第四句为什么说水池像葫芦,像镰刀,像盘子,像莲花? 2、五彩池中的水都有什么颜色?是什么“令我惊奇”?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想想五彩池中的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颜色?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 1、默读,把讲原因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课文有几句话说明原因的?(4句话)这四句话是怎么把原因说清楚的?(第一句说池中长着不同形状的石笋;第二句说石笋表面附着石粉;第三句讲阳光折射;第四句讲池边树木花草的倒影。) 三、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为什么说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因为课文开头说奶奶讲过天上神仙住的地方叫瑶池,而我却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 四、指名读“读读写写”中所列词语,并抄写两遍。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位置:藏龙山 水池:大小不同,形状不同 五彩池 池水:同源不同色 原因:池底石笋、石粉,阳光折射 赞叹:人间瑶池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主备人 语文 第 2单元 课题 鲁艾二 共 3课时 1、能够分类积累词语。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能说会道——我心中的校园风景线。 课件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阅读理解现代诗。 3、能够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绍清楚。 4、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件寒假中的事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具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语海畅游” (一)区分和运用同音字。 1.出示“hu iang mu”。 2.你能读准这几个音节吗?学生练习读准音节,指名读。 写。 4.检查、交流:看谁写得对。 这些字叫同音字。 的汉字,跟后面的字组成词语。 7.学生试填,交流:看谁填得对。 这样填,从而了解字义。 9.齐读词语,加深巩固对同音字的认识。 (二)读说含有“千”“百”“万”的成语。 1.出示词语。 2.学生练习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3.你能根据音节写出汉字吗?试着写一写,指名上黑板 5.教师引导认识:相同的读音,可以写出不同的汉字, 6.在音节前或后出示几个不同的汉字,看谁能填上恰当 8.齐读所填的同音字,看看有什么不同。说一说为什么 3.说一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都是“千”字打头,第三个字是“百”或“万”。 4.说一说有哪些词和这些词差不多。 (三)体会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1.出示课本中的句子。 2.认真读以上三组句子,说说每组的两个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3.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把事物赋予人的动作、心情、神态等,将事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4.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从课本找例子,教师巡视。 5.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二、学习“积少成多” (一)学习“读读背背”。 1.出示词《渔歌子》。 2.自由练习朗读,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 纠正读音。 4.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背,熟读成诵。 5.指名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的采集本”。 1.出示“我的采集本”。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纠正读音,相机欣赏有关的图片。 4.你还知道哪些文化遗产?指名说,教师适时评价。 5.你是怎样知道的?教师激发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 (二)学习“阅读平台”。 1.学生自由朗读《春的消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3.再读诗歌,一边读一边体会诗句的意思。 4.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教师相机引导解决。 5.说一说:春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蝴蝶飞舞、雏菊开放、枝头吐出新苞、溪流歌唱、小草嫩绿。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轻松愉快的语气,读出诗歌节奏。 6.指名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渔歌子》。 2.从课本找出三句把物当做人来写的句子。 3.把下面的句子改为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达。 ①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 ②一阵风吹来,路旁的小树摇摇晃晃。 ③天空的星星一闪一闪。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并默写《渔歌子》。 2.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反馈学生默写情况。 二、能说会道——观赏、赞美、评价校园风景线 1.指名读题目的要求。 2.交流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小组交流自己观赏的校园风景线,说清楚以下一些方面:这道风景线有哪些主要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不太理想?如何让它变得更美? 4.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引导把景物的美说具体。 5.评一评哪些小组说得好,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 三、笔下生辉——描写校园的风景线或未来的校园 1.指名读题目要求,其他同学思考: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有哪些要求? 2.交流思考情况。 3.课件出示要求: ①描写心中的校园风景线或未来的校园。 ②写清楚风景线在校园的位置。 ③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风景线中的景物,写具体每一样景物美在哪里。 ④写清楚未来的这道风景线将是怎样的。 4.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写作。 四、总结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有许多美丽的风景线;只要我们大胆想象,我们的校园未来会更美丽。让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建设美丽的校园。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习作。 2.同桌互相修改习作。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