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
柏雪瑛
我以支架式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来上《题西林壁》这课,具体环节如下:
1. 搭脚手架
2. 创设情境
3. 自主探究
4. 协作学习
5. 效果评价
下面是我用支架式具体在教学中得运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2.教师准备CD图片,供学生欣赏。
运用支架式教学的过程
1. 搭脚手架
首先对学生原有的水平进行分析,我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运用教学工具来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对古诗讲究形象、色彩、韵律等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能明白古诗的含义,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图,并能进行一定的迁移。
掌握目标: 能理解古诗的含义,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进行一定的迁移,可改写,吟诵,以达到学以致用。
2. 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出示学习的目标,学生尝试解决。在本首诗中我的提问如下:
(1) 进入情景,播放CD学生欣赏。
师:对这首诗的作者,同学们了解多少?
(目的:提前让学生预习,这样便于随机教学)
生:苏轼,宋朝人,他的诗、词、画都很有名。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有很多传世佳作。
(学生七嘴八舌的交流)
师;你们对作者还真了解,那么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
生:摇头不知道。
(2) 出现最近发展发展区,我给予指导。
(3) 师:没,老师查到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及时的帮学生搭脚手架,便于学生对下面知识的学习)
3. 探索
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先去分析,探索过程中适当的提示。
(1) 轻声读课文 遇到生字、长句等句子读不通的反复多度几遍。
(2) 学生有不懂的记下来,老师进行引导。
(3) 过度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反复的把这首诗读几遍。
师:我们不能光会读,会背就好了,同学们想想怎样记下它呢?
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
生:通过查字典理解词意。
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
师:请同学们根据诗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这首诗自学,需要老师帮助的举手示意,老师随时为你。
(2) 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到人生哲理,适时进行。
(3) 过度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我们的学习收获好吗?
生:根据自己的收获举手回答。
师:很据学生回答指导,小结,提问,升华知识。
师;找出这首诗的名句,诵读。
过度
4. 协作学习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商探讨,构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进行小组讨论。
(1) 把你们认为好的句子,喜欢的句子,小组抄下来。
(2) 设身处地站在诗人的角度,想想诗人为什么在游庐山之后悟出这个道理?
(3) 小组讨论写两句诗句告诉人们应怎样才能全面的看清问题?
师:其实去过庐山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苏轼才悟出这个道理呢?回想刚才的背景资料,诗人的曲折经历。
(小组讨论)
小组一:我们原来只知道苏轼有才华会受到赏识,没想到也会遭人陷害。
小组二:苏轼由看山联想到看事,认识到自己以前没有认清官场的真面目,以后既要看表面也要看本质。
师:真会学习!(及时评价)
(4)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写两句诗来告诉人们要怎样才能全面的看清问题?
小组一:要识庐山真面目,就要站在庐山外。
小组二:要是庐山真面目,就要反复多接触。
师:多有灵性啊,你们可算得上是小苏轼了。
5. 效果评价
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书写:题西林壁 苏轼 (宋)
二抓字眼,明大意。岭:连绵不断的高山;峰:高而尖的山头
三多诵读,悟诗情 。
四自创诗句告诫世人。
教学反思:
首先学习的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想让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采用同桌互相交流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这个问题抛出之后,我让学生们模拟表演试试看,自己坐在教室里,是否能看到整个教室的面貌,这样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当然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也就明白了世人所写的意思。 最后我回顾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遗憾:一是对事件的把握不是很精确,每个环节上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二是对学生自此掌握的情况没做到及时了解。学生对个别字词的读写、字意掌握的还不是很到位。 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大胆的假设,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