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201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来源:保捱科技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周建新 授课教师: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3、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 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里面不懂的字

词。尝试归纳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

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1分钟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1分钟

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 听《观沧海》朗读。 2、 学生齐读《观沧海》。

3、 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见课文注释)。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课文注释)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见课文注释)。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见课文注释)。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1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 现实中的实景。

三 、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5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乡之情浓重。(以放学留堂不得回家为喻)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A、古代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律诗的格律有规定和,讲究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听《次北固山下》朗读。 2、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次,见课文注释。客路,见课文注释。行舟,行驶的小船。潮平,潮水涨满,似乎与两岸齐平。风正,风又顺又和。悬,挂着。残夜,见课文注释。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 为“江春”作

2

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 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五)背诵这两首诗歌。7分钟。 四、布置作业:1分钟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借助参考书,尝试归纳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的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字词和诗歌大意,当堂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教学步骤:

一 、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2分钟 1、 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 古代诗歌常识。

二 、导读《钱塘湖春行》 (一)题解:1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及出处。见课文注释,补充:任杭州刺史时作。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听《钱塘湖春行》朗读(或者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4分钟

水面初平,见课文注释。云脚低,见课文注释。暖树,见课文注释。不足,见课文注释。乱花,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才,刚刚。没,遮掩。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 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颈联: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主旨: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五)欣赏诗歌。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2、赏析中间二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早莺,暖树, 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回答)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

3

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三 、导读《天净沙 秋思》 (一) 题解。3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号 东篱。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配乐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教师范读《天净沙 秋思》,提醒学生注意停顿、节奏。 2、学生齐读《天净沙 秋思》。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1分钟

昏鸦,见课文注释。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3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

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五)检查背诵诗歌。5分钟 (六)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思考《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准备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欣赏精彩诗句。归纳字词。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教学步骤:

一 、复习。24分钟‘

(一)背诵四首诗歌。4分钟 (二)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10分钟

(三)以《钱塘湖春行》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分钟

(四)作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8分钟

一、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

A.沧海(cāng hǎi) 碣石(jiē shí) 绿水(lù shuǐ) B.竦峙(sǒng chì) 灿烂(càn làn) 浅草(qiǎn cǎo) C.潮平(zháo píng) 归雁(guī yàn) 沙堤(shā dī)(

D. 啄zhuó春泥 萧瑟 sâ 枯藤tãng 澹澹zhàn

4

二、为下列诗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行不足( ) 2.没马蹄( ) 3.昏鸦( ) 4.星汉灿烂( ) 5.次北固山下( )

三、填空

A.脚 A.沉没 A.黑色 A.银河 A.一次

B.够 B.没有 B.昏迷 B.星星 B.停泊

C.充分 C.遮掩 C.黄昏 C.星和月 C.游

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②《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山下》点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②《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③《钱塘湖春行》选自 《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姓名),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

二 、赏析精彩文句。(讨论回答)10分钟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

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主题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课后熟读这四首诗歌和字词解释。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