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2014年12月Dec.2014Journalof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6期Vol􀆰31 NO.6

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4.06.005

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

邵燕斐1,2,王小斌1,3

(1.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江门529020;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3.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州510632)

摘 要:土地财政的形成既与我国的财政和税收结构有关,也与的目标变化以及地方的目标构成密切相关。本文使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各个利益主体的收益函数与战略选择,揭示地方土地财政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当倾向于社会公平而选择集权时容易形成土地财政;当选择分权时使得地方获得较强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则不会形成土地财政;同时,地方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取决于地方的选择。本文的建议是:(1)改善分税制的制度设计;(2)加大地方违规征地处罚力度;(3)改革传统干部GDP考核制度。

关键词:地方;分权;集权;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812.2;F22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14)06⁃0034⁃08

  引言

地总面积33.39万公顷,出让合同价款3.15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年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的三分之一。地方为什么如此依赖于土地财政?其热衷于“经营城市”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国内外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产权理论研究,二是财政分权与地方收入行为研究。白云朴(2013)认为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如何对土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财政缺口压力日益加大,使得地方患上“土地财政”依赖症。另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地方对土地出让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预算外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是“第二财政”。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出让国有建设用

1994年分税制财政改革造成地方

[收稿日期]2014⁃08⁃19

[基金项目]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育苗工程)项目(WYM11117)“古村落乡村治理主体关系模型

的构建、评价与优化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13XZZ05)“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农户参与分享集体土地增值收益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12XZZ06)“地方行政审批服务的整合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3YJC810016)“地方政务服务中心的运作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邵燕斐(1979—),女,山东德州人;广东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

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科技管理研究。

王小斌(1978—),男,福建漳州人;广东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规制研究。

34

第6期             邵燕斐,王小斌: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

地征用进行合理补偿明显涉及产权问题。目前土地征用中存在补偿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土地产权形式没有得到清晰界定[1]。张元庆(2013)认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飞速发展,各地征地冲突愈演愈烈,表面上是由于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实则是深层次制度安排不合理所致,即农村土地产权形式模糊[2]。陈国富,等(2009)从法经济学视角,认为土地财政是建立在农民土地实体法失权邓晰隆(2009)在回顾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础上,认为解决中国土地财政问题需要“三权分离”,即将农村土地产权分离成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4]。一些学者认为现行分税制财政不合理是土地财政的成因之一。陈抗(2002)构建一个与地方博弈模型,并用省级数据证明分税制加剧了地方从“援助之手”(经营杨俊(2012)认为地方“土地依赖症”实际上是其对分税制改革造成财政缺口的一种“博弈”“灵活博弈”。[6]黄小虎(2007)认为现行分税制使得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形成地方财政缺口,影响了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引发地方土地财政行为[7]。另一些学者则将土地财政企业)到“攫取之手”(经营城市)的行为转变[5]。与程序法失权基础上的一种财政补贴制度[3]。

行为归结为晋升激励,张军(2005)把土地财政产生原因归结为中国在政治集权下采取了适宜的经济分权,地方的晋升与其辖区经济绩效显著相关,导致地方为增长而竞争[8]。顾乃华,等(2011)基于2003—2007省际面板数据证明土地财政动因的“GDP锦标赛说”2003—2008年中国257个地级市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了晋升竞争对土地财政的影响,证明了地方晋升竞争考核机制是引发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10]。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多而拒绝“财政压力说”[9]。刘佳等(2012)采用

是现象的描述性分析,忽视了土地财政形成过程中各种利益集团讨价还价、见机行事的行为。在土地财政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多个相关利益主体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收益函数与战略选择,这些策略选择构成了复杂的博弈关系。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多阶段博弈模型对与地方、地方与开发商之间以及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更加真实地演示与模拟导致土地财政产生的行为选择过程,并为治理地方“土地依赖症”提出相关建议。

图1 1999—2011年地方土地出让金与当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土地出让金来自2000—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来自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35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

  一、土地财政利益相关者界定

(一)

的利益倾向以大局为重,把目光放在整体范围,全盘考虑。有两个目标:一是保证经济快速增长与鼓励间竞争,二是区域经济平衡与社会公平。这两个目标体现在财政上就是财政分权(以下简称分权)与财政集权(以下简称集权)。分权即赋予地方更多的权力,赋予地方比较大的财政收入自主权,发商之间可以形成合谋,哄抬房地产价格以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另一方面,开发商可以向地方进行寻租活动,在土地出让等方面暗箱操作。

二、土地财政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一)与地方博弈过程顾公平;有两个策略:分权S1与集权S2。地方政假设1:有两个目标:经济增长与兼

激励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集权指集中全国有限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兼顾公平,通过转移支付来解决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11]可以迅速集中全国有限财力。,快速提高财政通过集权,一方面收入,加大对地方控制与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对落后地区和农业主产区的财政投入,促进区域间及城乡间的协调发展,以抑制日益扩大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二事权与财权关系1994)地方

年分税制改革重新划分了和地方

,地方由此成为相对的经济利益组织,有追逐经济利益的激励与发展地区经济的内生驱动力,但与的激励可能不相容[12]济人”双重角色。:一方面遵照的要求履地方具有“人”与“经行土地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追求土地财政收益最大化。由于信息不对称与拥有行政权威,地方掌握着出让土地的详细信息,拥有制定和调整土地出让规划与条件的权力,拥有土地出让的垄断权。鉴于土地协议出让容易诱发寻租行为,造成公平缺失,地方一般采用公开拍卖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办法。

(三)开发商

房地产开发商与部门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垄断着城市土地供给,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必须依靠征地。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能否获得土地是房地产开发商投资的必要条件,因此房地产开发商与保持千丝万缕的关系。开发商是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者,拥有专业化知识与信息优势,如翔实的房地产开发成本与质量资料。作为理性人其目标是尽可能低价获得土地并抬高商品价格,以获得最大化的利润。一方面,开36

府有3种选择:称职b济)、失职b1(努力合法发展地方经地)、不作为2(b努力但违法发展经济,比如非法卖采取行动,地方再分别采取3(不努力发展经济b)。先央再选择严格监督a1假设2:分权下与地方财政收入为1或松散监督、b2、ba32,。然后中CC13、、CC24。

,集权下与地方财政收入为假设3:在分权下,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性被调动,C会增加财政1+L1>C2+L2,Y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地方也可以寻求预算外X,同时也收入,如土地财政L,但会受到监督。

(假设4:对下级的严格监督成本为C(Y>C),发现地方称职政如提拔、刑事责任),发现其),发现其不作为处以罚金失职处以,罚则对其进行奖励金F2(如F追究行J拔)。

1(不提第一阶段博弈:选择分权S选择称职b11时,选择严格监督,a地方收益为C1,择松散监督1+Y-aC,地方收益为L1+X+J。选其果选择分权2时,其收益为CS1,地方为L1+时,当严格监督时2,地方选择不称职L。如,的支付是b2C松散监督时1-C,地方的支付是,其支付是L1+CL-F2。假如当L1的策略选择是不作为1+L;假如的策略选择是分权,地方支付是b3时,S1,地方F方支付是1。假如松散监督时其收益为C,地方收益为当选择严格监督a1,1-CL选择称职b11。当选择集权,其支付是L1-S2C,地方1,地择松散监督a2时地方收益为时,选择严格监督,其收益为CLa其收益为C12-C,2+2J。选

,,地方为L2;如果第6期             邵燕斐,王小斌: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

选择分权S2,地方选择不称职b2时,当严格监督时,其支付是C2-C,地方的支付是L2+L-F2。如果当松散监督时,其支付是C2,地方支付是L2+L。如果选择分权S2,地方选择不作为b3时,选择严格监督a1,其收益为C2-C,地方收益为L2-F1。假如选择松散监督时,其支付是C2,地方支付是L2。从第一阶段博弈树我们可以看出当选择分权时,其最大收益为C1+Y+C或C1,选择集权其最大收益为C2。当C2>C1+Y+C或C2>C1,会选择集权,但其不会这样做。因为此阶段经济发

展水平较低,分权赋予地方更多发展经济的自主权,使其成为相对的经济组织,有助于发挥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当给定选择分权策略时,是否采用严格监督策略取决于Y-C的大小。事实上当Y>C,的收益C1当给定选择严格监督时,地方会权衡L1+X+J与L1+L-f2的大小,即X+J与L-F2的大小。如果对地方奖励加大,或加大惩罚力度,则X+J>L-F2,地方会选择称职工作。因此第一阶段均衡结果为[(分权,严格监督),称职],即[(S1,a1),b1]。

+Y-C>C1-C,选择严格监督可能获得比较收益。

图2 与地方第一阶段博弈

  第二阶段博弈:仍然由先采取行动,地方后采取行动,二者的策略种类与第一阶段一致。选择集权后其财政收入变为C3+Y-C,且C3>C1>C1+Y-C。因为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带来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加大了地区差距。的

工作重心由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转向兼顾社会公平,重视收入分配中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当给定选择集权时,地方最优策略取决于是否会严格监督。集权了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了地方的积极性与灵动性,地方即使

图3 与地方第二阶段博弈

37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

再怎么合理努力也不会大幅度增加其财政收入。因此Y<C,即C3+Y-C<C3-C<C3,选择集权后获得最高支付是C3,即松散监督。在此情况下,地方会寻找其他收入来源,如对土地收益的财政路径依赖,因此选择不称职b1,第二阶段均a2),b2]。

衡结果为[(集权,松散监督),不称职],即[(S2,

第三阶段及之后博弈:考虑到集权带来的负

选择严格监督,在此前提下地方选择b1,第三阶段均衡结果为[(分权,严格监督),称职],即[(S1,a1),b1]。在第四阶段会采取适度的集权与适度的松散监督,地方会选择失职策略,均衡结果为[(集权,松散监督),不称职],即[(S2,a2),b2]。以此类推,在奇数阶段会采取适度的分权与适度的严格监督,地方会选择称职策略,均衡结果是为[(分权,严格监督),称职],即[(S1,a1),b1]。在偶数阶段会采取适度的集权与适度的松散监督,地方会选择失职行为,均衡结果是为[(集权,松散监督),不称职],即[(S2,a2),b2]。

面影响,会权衡集权的弊端与分权的必要性,会考虑重新放松财权,赋予地方相应财权,减少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分权后获得的财政收入为C4+Y-C>C1,

图4 与地方第三阶段博弈

  (二)地方与开发商博弈过程

由于土地信息不对称、土地征收制度缺陷等

问题,当前土地市场仍存在权力寻租、规划寻租等问题。根据目前经营性用地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的出让方式,我们运用混合策略博弈模型来模拟地方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土地交易过程。

假设1:地方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确定土地拍卖的用途、年限、出让方式、时间等,同时规定投标人、竞买人的资格条件及确定中标人、竞得人的标准和方法。地方有两个目标:合理发展地方经济与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博弈中有两个策略:一是正常的拍卖,二是与开发商私下串谋。

假设2:设有n个实力均衡且相互的房地产开发商参加投标,每个开发商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可采取寻租与合法(不寻租)策略。38

择寻租行为,寻租费用为Z1。

假设3:选择正当拍卖时,开发商可能选假设4:设土地的价值为V0,正常被拍卖的价

格为V1。开发商不寻租,正常转让土地的价格为V1,则每个开发商得到利润为π1=(V1-V0)/n;如果选择寻租,每个开发商可获得π2=(V1-V2)/n-谋下的寻租费用,且Z2>Z1。

Z2的利润,V2为寻租下低于市场的价格,Z2为串

第一阶段博弈:如果地方采取合法拍卖

土地方式,房地产开发商会选择不寻租;如果地方选择串谋,房地产开发商会选择寻租。当开发商选择不寻租时,地方会选择拍卖;当开发商选择寻租时,地方就会权衡政绩与租金收益大小。在土地财政初期,土地出让价格比较低,土地市场也比较透明,地方会更加关注政绩,

第6期             邵燕斐,王小斌: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

一般会选择合法拍卖土地。此阶段存在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拍卖,不寻租)。

表1 地方与开发商博弈收益矩阵

房地产开发商

寻租

地方

拍卖V0+Z1,(V1-V0)/n-Z1串谋

V2+Z2,V1-V2-Z2

守法V0,(V1-V0)/n

0,0

Z2),不寻租的收益是π4=θ2(V1-V0)/n,且π3=

π4,得到地方串谋卖地的概率1-θ2=V1/(V1-V2+Z1-Z2)。当Z1越大,则地方串谋卖地的概率越小;当V1越大,则地方串谋卖地的概率越大。当开发商选择寻租时,地方合法拍卖土地的收益为π5=θ1(V0+Z1)+(1-θ2)V0,而串谋卖地的收益为π6=θ1(V2+Z2),且π5=π6,得到开发商寻租的概率θ1=V0/(V2+Z2-Z1)。当V2或Z2越小时,开发商寻租的概率越高。

第三阶段:此阶段地方对租金收入的关

第二阶段博弈:在这一阶段,随着土地价值上升带来巨大收益,地方可能从追求政绩转向自身收入的提高,因此V2+Z2>V0+Z1,此阶段存在必然存在一个混合策略。假设地方合法、透明拍卖土地的概率为θ2,串谋(如寻租、创租)转让土地概率为1-θ2。开发商选择寻租的概率为θ1,不寻租的概率为1-θ1。则开发商选择寻租的收益为π3=θ2[(V1-V0)/n-Z1]+(1-θ2)(V1-V2-两个纳什均衡:(拍卖,不寻租)与(串谋,寻租),

心要高于对政绩的关心,如果开发商选择寻租时,地方的策略是串谋;如果开发商选择不寻租时,地方的策略是随机的。从表面上看此阶段有两个纳什均衡:一个是(拍卖,不寻租),一个是(串谋,寻租)。事实上利益使然,地方希(寻租,串谋)成为唯一占优均衡,此时地方和开发商结成利益共同体,二者皆大欢喜。望开发商选择寻租,自己选择串谋可以得到Z2,

图5 地方与开发商博弈

表2 地方与开发商第三阶段博弈收益矩阵

房地产开发商

寻租

地方

拍卖串谋

Z1,(V1-V0)/n-Z1

Z2,V1-V2-Z2

守法0,(V1-V0)/n

0,0

益为vi,寻租成本ci是其预期收益vi的严格传递可微函数。

假设3:vi与ci都是私人信息,即开发商只知道自己的成本与预期但不知道彼此之间的信息,此博弈过程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假设4:寻租成本高者获得土地授权,其支付为v-c,其他开发商的支付为0,得到以下支付函数:ui=ui(ci,cj,vi)=

(三)开发商之间博弈过程

假设1:有n个的开发商参加同一块土地竞拍,ci为开发商i支付的寻租成本,寻租成本与竞拍成功概率成正比。

假设2:开发商i对拿下土地所带来的预期收

{

vi-ci

0ifci≤cjifci>cj

;由于开发

商也是理性人,不会选择比其预期收益更高的寻租成本,所以vi-ci并不存在。

39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

开发商i的期望收益函数为:=(v-c)Φ

n-1

ui=(v-c)􀰒Prob(cj<c)

其中i≠j,Prob(.)代表cj<c的概率,bj是开发商j的出价战略,Φ(c)表示c∗的逆函数,即当开发商的寻租成为c时,其预期收益为Φ(c)。开发商i的期望收益函数最优化一阶条件为-Φn-1

(c)

因此,要合理界定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关系,重构与地方财政分权结构,这是弱化地方利用土地财政收入来缓解财政压力的重要前提。首先要适当调高地方在共享税中的分享比例,增加地方预算内的财政收入,缩小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其次要完善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强专项转移支付监管,提高转移支付效率。再者要完善地方税体系,构建以房产税、财产税、物业税等为主体的地方税收(c)+(v-c)(n-1)Φn-2Φ′(c)=0,在均衡条件下Φ(c)=v,一阶条件为-Φ(c)+(Φ(c)-c)(n-1)Φ′(果表明c)=0,:解得微分方程得开发商承担的寻租成本c∗(v)=cv与参加竞拍的(n-1)/n。结数量n成正比,即开发商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寻租成本越高。当n趋向无穷大时,寻租成本就会接近授权所获得的预期经济利益,故理性开发商会选择放弃灰色手段转向合法手段。如果这n个开发商都选择退出寻租,则在混合策略博弈中开发商会选择正当手段,地方的最优策略是不寻租。当参与竞争的开发商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土地拍卖市场越透明,通过灰色手段获得授权的概率越低。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的目标变化(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以及地方的目标构成(自身收入与晋升激励)是中国土地财政的形成重要原因。当倾向于社会公平而选择集权时,会削减地方经济发展与财政自主权,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容易导致土地财政发生。当选择分权时,地方比在计划经济下获得更多的经济发展自主权与财政自主权,地方获得较强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则不会形成土地财政。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式财政分权不会导致土地财政(2011)、一致(这些文献用面板数据证明了晋升激励才是吴群(2010)、,这与杜雪君顾乃华(2011)(2009)、等研究结论卢洪友中国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与建议:

1994(一)年分税制改革造成地方财权减少合理界定财政分权

而事权留置甚至增加,扩大了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客观上促成了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行为。40

体系,使财产增值与地方财政收入相联系起来,激励地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来。

(二)增加土地寻租成本

在我国土地寻租发生的概率很高,土地正日益成为新型寻租的温床。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仅2012年上半年全国就发生2.9万起土地违法行为,涉及土地17.7万亩,耕地6.5万亩。其原因主要是地方具有垄断经济活动的能力,土地开发处于“权力密集”和“资本密集”的地带,地方从事土地寻租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其寻租成本,官商合谋既可以让开发商疯狂敛财,又可以让地方非法谋求自身利益。目前对土地违法案件处罚过轻,违规成本远远低于非法利益,导致侥幸心理膨胀,这是我国土地寻租严重的主要原因。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要加大监督力度,严惩土地寻租行为。加大地方土地行为惩罚力度,提高寻租、创租的机会成本。对于情节特别严重、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必须严厉追究其刑事责任,切实避免以纪代罚、以罚代刑。只有从重从严对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做到重拳出击,才能够从根本上对地方敲响警钟,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三)改变不合理的地方考核体系地方既负责土地监督管理又负责土地市场化经营,对国有土地的经营自然要保值增值,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在现有GDP考核机制与财政缺口的压力下,对土地收益的无追逐必然伤害相关公共利益。因此,要把土地财政从的政绩中剥离出来,必须建立一套更为科学

第6期             邵燕斐,王小斌: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

的政绩考核体系,将土地的使用和保护状况也纳入考核体系,并实行一票否决制,才能从根本上消弭地方为了政绩违法用地的冲动。要调整与修正现有的政绩评估指标,把环境指标、社会公平指标、目标群体满意度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增加绿色GDP、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指标的比重,从制度上纠正地方在土地开发上的短视行为。

[6]杨俊.分税制背景下央地财政分配关系的“隐性博弈”

问题分析[J].财经论丛,2012(2):38⁃44.

[7]黄小虎.当前土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J].中国税务,[8]张军.为增长而竞争:中国之谜的一个解读[J].东岳

论丛,2005(4):15⁃19.

[9]顾乃华,王小霞,陈雄辉.我国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与

成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1(2):103⁃112.

[10]刘佳,吴建南,马亮.地方晋升与土地财

2007(2):46⁃47.

2002(4):111⁃130.

[参考文献]

[1]白云朴,惠宁.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

论的比较[J].经济纵横,2013(1):38⁃42.

[2]张元庆,邱爱莲.科斯产权理论与我国征地补偿制度

设计重构[J].农村经济,2013(6):29⁃32.

[3]陈国富,卿志琼.财政幻觉下的中国土地财政———一

个法经济学视角[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邓晰隆.三权分离: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新

构想[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59⁃63.[5]陈抗,HILLMAN,顾清扬.财政集权与地方行为变

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J].经济学(季刊),2009(1):69⁃78.

政———基于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2):11⁃23,122.

[11]DAVOODIHamid,ZOUHeng⁃fu.FiscalDecentrali⁃

zationandEconomicGrowth:aCross⁃countryStudy244⁃257.

[J].JournalofUrbanEconomics,1998,43(2):[12]XIEDanyang,ZOUHeng⁃fu,DAVOODIHamid.

FiscalDecentralizationandEconomicGrowthintheU⁃(2):228⁃239.

nitedStates[J].JournalofUrbanEconomics,1999,45

(责任编校:夏东,朱德东)

StudyonLandFinanceFormationMechanismBasedonMultistageGameModel

SHAOYan⁃fei1,2,WANGXiao⁃bin3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WuyiUniversity,GuangdongJiangmen529020,China;2.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3.SchoolofEconomics,Jin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China)

Abstract:TheformationoflandfinanceisbothrelatedtothefinancialsystemandtaxstructureofChinaandiscloselyrelatedto

boththeobjectivechangeofcentralgovernmentandthegoalcompositionoflocalgovernments.ThispaperusesGameTheoryMethodologytoanalyzetheearningsfunctionofeachmainbodyoftheinterestsanditsstrategicchoiceandrevealstheintrinsicmechanismandevolutionprogressofthefinanceformationoflocalgovernments.Researchresultsshowthatthelandfinanceiswhencentralgovernmentchoosesdecentralizedpowertomakelocalgovernmentsgetstrongerincentivetopromotelocaleconomicdevelopment,andmeanwhile,thegamebetweenlocalgovernmentsanddevelopingmerchantsdependsonthechoiceoftheoffi⁃penaltyonthelocalgovernmentsforillegalexpropriationofland,(3)reformthetraditionalcadreevaluationbyGDP.

cialsofthelocalgovernments.Thispapersuggests(1)improvetheinstitutionaldesignoftaxdistributionsystem,(2)enlargethe

easilyformedwhencentralgovernmentpreferssocialfairnesstochoosecentralizedpower,thatlandfinancecannotbeformed

Keywords:localgovernment;decentralizedpower;centralizedpower;gametheory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