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校、社区与家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作用-最新文档

学校、社区与家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作用-最新文档

来源:保捱科技网
学校、社区与家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 作用

学校、社区与家庭是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其环 境的好与坏, 教育的良与莠从某种程度上说影响着人的一生。 而 当前学校重智商、轻情商,社区重环境、轻人文,家庭重生理、 轻心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个未成年的学生将来是否具有融洽的 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与 学校、社区、家庭与这一地域上人群的共同体关系密切。中小学 这一阶段是学生智力启迪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 已有学者就这 三者中的某些方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影响做过一些比较系统 的研究, 但就如何有效地发挥学校、 社区与家庭三者在中小学心 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作用, 目前的研究尚比较缺乏, 值得我们深 入研究与探讨。

一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影响

1. 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 还包括心理健 康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就必须做到心身兼顾, 使学生的健康 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知识、 长 身体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还处于萌芽时、塑造前期,逻 辑思维能力不强, 对事物良莠的分辨能力差, 思考和判断能 力弱,但他们对事物接受及模仿能力和欲望却相当强。 在这一对 强与弱的矛盾下,如何给他们及时、有效、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尤 为重要和必要。 基于上述因素, 中小学阶段正是品行问题和心理 健康问题的高发时期, 如何使其掌握基

本的心理知识, 预防心理 疾病,避免心理问题的困扰,学校、社区与家庭这三者的功能和 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2. 学校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 当前的中小学由于受到传

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些学校的素 质教育仅流于形式, 的素质教育精神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 执行。 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提 高,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学校大多存在着重 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实践;重尖子生、轻后进生 的现象。 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 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 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 自暴自弃。教师关注的不公平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 教师过于严厉是学生产生退缩心理的重要因素, 教师蛮横粗野是 学生逆反心理的推动力量。

3. 社区的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 学生就读于学

校,栖身于家庭,嬉戏于社区,青少年学生是 社区中很大的一个群体, 他们精力旺盛, 可塑性强, 情感易冲动, 容易受到在影视录像、杂志、小说、电子游戏、网络上的色情、 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影响, 这些在满足了其好奇心的同时, 也无 形中损害了身心健康。同一社区的孩子接触频繁,彼此熟悉,年 龄较小的孩子容易受到一些大龄孩子的影响, 社区一些负面影响 对学生冲击甚大,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地模仿,也造 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4. 家庭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家庭心理健康教

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 环节。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家庭的和睦与否、经 济收入的多寡, 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家长的品德修养、 文化水平、 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 家 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常表现在多种形式上, 如有部分家长的不健 康行为和不良嗜好成为孩子学习仿效的对象,有的父母嗜赌好 酒;有的父母关系不和,时常吵架,这些都会容易影响到孩子的 心理健康。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可高,当子女没达到时,就予 以责备和训斥,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当小孩遇事不开心时, 父母不闻不问,不与其进行感情交流,解其心结;孩子遇到困难 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以上这些家庭的因素,都可 能成为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 目前学校、社区与家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 不足

1.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上认 识不足

社区坚信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没有什么很大关系, 关键在于 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是否得当; 家庭则错误地认为孩子从入学的那 天起,学校就对孩子的教育负有全部的责任, 家庭只提供其生活 所需;而学校则强调学生不在学校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责任 在于家庭和社区。 学生没有发生问题则可相安无事, 一有问题则 相互推诿,从而激发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2. 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着时 间上的

脱节现象

学生在学校接受到学校老师的教育, 而回到家庭和社区就有 可能处于教育的盲区, 特别多见一些父母文化程度不高、 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 尤其是学生在寒暑假这一时段, 如果不能得到社区 及家庭的适当

教育和管理, 学生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 所污染。一些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很听话,一回到家里,一进入社 区就判若两人, 出现了言行举止的离经叛道现象, 这一问题的出 现不得不说与家庭的教育和社区的氛围有极大的关系。

3.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及时、 有效的

沟通

由于三方均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彼此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 使学生在各个场所的心理问题不能全面真实地得到反映, 形成三 方各自片面的认识, 这样,既不利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有 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促进措施, 也不利于三方协同对学生心理问 题的发现、预防、教育及处理。即使单方面进行了教育和辅导, 也不能得到问题处理后学生心理情况的全面及时反馈。 4. 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之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协同性差的问 题

由于三方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对学生的状态限于自己所 见,因此,在行为上常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不能实现三方 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互补, 既不能利用好各自所占有资源优势 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力作用, 也不能形成对一些心理问题 全方位、有梯度、渐进式性的教育作用。

三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

1. 要使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达成共 识

要使学校、社区与家庭充分明白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的过程 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特别是要加强做好社区的宣传工作、 做好 家庭的沟通

工作, 做好学校的重视工作, 使其各自认识到在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责任, 并督促其在各自条 件许可的情况下自觉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 心理健

康教育时间上的连续性既包括学生放学在家, 在学校 上课,到社区休息娱乐,这一天时间上周而复始,也包括学生的 寒暑假与正常开学这一学年上时段上的循环反复, 还包括从小学 入学之初到中学毕业之日这一跨度较大的时间范畴。 以学期为单 位的各时段均有其占主要地位的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及中学一 年级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于学生的适应问题, 寒暑假期间的主要问 题是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污染及惰化的问题, 而毕业班主要集中 在升学的压力问题, 平常时段多以学习动机、 学习成绩压力问题 和人际交往为常见心理问题。 只有善于把握时间段学生的心理问 题,实行分阶段、不间断、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 起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有的放矢。

3. 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空间上的完整性 学校、社

区与家庭都是构成社会的一个组织单元, 其教育的 功能健全与否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来说尤为重要。 学校、社区与家庭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 学生食宿于家庭, 玩乐于社区, 受教育于学校, 这三者之间任何一方都负有提供学 生能得到心理教育的环境和措施,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之责任。 要 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化,在社区得到净化,在家庭心受到感化。

4. 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功能上的互补性 社区要承

担起家庭、 学校以外社区的那一部分责任, 社区侧 重于社区环境的净化, 堵截污染源是防治中小学生受污染的有效 方法。社区应提供学生旺盛的精力得到释放的各种健康场所, 但 又要有力遏制其同外界不良环境的接触。 而学校的功能在于普及 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行为习惯, 教育学生如何 战胜困难, 帮助学生远离心理问题的困扰, 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 学生由专、 兼职心理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家庭要培养孩 子健全的人格, 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提供锻炼意志品质 的机会,让其适当参加劳动,体会父母的艰辛。家长期望值不宜 过高,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和孩子进行经常性的、 广泛的沟通,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情绪状态。 鼓励与同伴交往, 这样有助于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品质。

5. 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信息上的互通性 学校、社

区与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共同推进的责任, 三方之间应就学生心理健康加强磋商与沟通, 建立长效机制, 这 便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管理和系统教育, 防止新的 心理问题学生的出现和现有问题学生的恶化, 并对现有问题学生 共同采取及时必要有效的措施,使其尽早恢复健康。

6. 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行动上的协作性 学生的心

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三方在行动上的协作, 单方面 的行动对学生的作用由于受到地域、 时间以及资源上的, 很 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作用。 只有加强三方之间的协作, 整 合资源、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 育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协同效应。

学校、社区与家庭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形成三方联动 机制,形成协同效应。三者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充分发挥各自 的时间、 空间及资源优势, 以科学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教育 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心理品质,为学生求学 阶段的学习、 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打 下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