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论误用分析研究的发展与意义

浅论误用分析研究的发展与意义

来源:保捱科技网
2017年2月第3卷第1期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外国语文研究

Feb. 2017Vol.03 No.1

浅论误用分析研究的发展与意义

陈 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州510420)

摘 要:二语习得研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发展至今,已有大约半个世纪多的历史。二语习得研究旨在从各个不同角度探寻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作为二语习得研究范畴内的误用分析研究也在二语习得研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或多或少的关注。本文通过介绍误用分析研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发展和地位,明确误用分析的意义,并阐述误用分析的局限性,展望起步较晚的日语学习者误用研究的前景。关键词:二语习得;误用分析;行为主义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生成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7)01-0002-07

1. 误用分析研究的范畴

综观二语习得研究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可以把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领域大致分为以下四类Ellis(1996: P15):

(1)以学习者记述语言为对象的研究:误用研究、习得顺序研究、语言习得多样性研究、语用论特征研究;

(2)以二语习得外部因素为对象的研究:社会环境因素、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对习得影响的研究;

(3)探讨学习者内在习得机制的研究:母语迁移、基于语言普遍性的生成语言体系研究、第二语言的应用过程研究。

(4)个人差异研究:动机对习得的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研究。(1)以学习者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记述学习者的真实语言。(2)研究外部因素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3)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内在学习机制,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4)不仅着眼于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影响,还关注学习者个体的内在因素,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二语习得研究包含以某个领域为特定研究对象的研究,当然,也包含跨领域研究。Selinker(1972)将学习者在习得语言过程中形成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语言体系称为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动态语言系统。随着学习者习得水平的提高,中介语不断向目的语靠近,但不可能与目的语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完全一致。因此误用的产生是中介语中必然的,自然的现象。误用分析研究的研究对象即学习者中介语中输出的各类误用。从对误用原因的分析研究中可以了解学习者的习得顺序、语言能力、学习策略、母语对习得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因此误用研究是以学习者中介语为对象的、横跨四个领域的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2. 误用分析研究的历史

2.1 行为主义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行为主义语言学是语言习得理论的主流。Skinner(1957)是行·2·

陈 琰 浅论误用分析研究的发展与意义

为主义语言学的代表。行为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学习和其他学习类似,是通过习惯的形成来习得的。而习惯是刺激和反应的联动,学习者在某个环境下接收到某个刺激,并对此刺激产生反应。根据行为主义语言学理论,只需不断强化对刺激的正确反应,使之成为习惯,学习者的习得便完成了。比如,在学习“candy”这个单词时,每次接触到“candy”这一单词,便给予学习者实物的糖果。这样的训练属于正面强化训练。

而行为主义语言学在教学方法上的应用即Audio-Lingual Method,该方法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或替换练习达到习得的目的。例如:

A: What do you like to eat?

B: I like to eat apples(bananas/grapes/pizza……).教师A通过提供练习的句型,刺激学生B做出反复的词汇替代练习,达到养成句型表达习惯和永久记忆的效果。

Skinner在考察语言的习得时,是以“刺激方”和“反应方”(“话者”与“听者”)的存在为前提的。认为主导习得的不是学习者自身,而是外部刺激的观点实际上是忽视了认知过程和产生反应的过程。因此,其结果是导致行为主义语言学只强调对学习者的输入和学习者自身的输出。但其后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输出并不是单纯的对输入的再产出,也不是单纯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行为主义语言学认为二语习得中误用产生的原因是母语的负迁移(长期以来母语习惯的影响)和学习的不充分(目的语习惯尚未养成)造成的。基于此观点,对比语言学研究开始兴起。

当时,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对母语的研究,研究方法还很不成熟。其主要观点是:母语的习惯会迁移至二语习得过程中,成为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代表论文可见Lado(1957)的《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Lado认为母语和目的语相似时会产生正迁移,促进习得;反之,母语和目的语不同时会产生负迁移,阻碍习得。因此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某个目的语知识点的习得难易程度,在教学时亦可通过提醒学生对负迁移的注意来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这种对比分析语言本身的研究方法不是从学习者的视角,而是从教授者的视角出发考察误用现象,因而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2.2 生成语言学

行为语言学之后,Chomsky(1959)提出了生成语法,对强调习惯形成的行为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观点进行了批判。Chomsky认为人生来具备语言习得装置(即普遍语法),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离不开生来具备的普遍语法。而之所以存在不同的语言体系是因为参数设定的不同。不同的参数设定决定了拥有普遍语法装置的幼儿的语法体系,使语言体系往不同方向发展,习得某个语言体系的核心语法。其后,随着核心语法的掌握,逐渐习得非核心语法,形成个别语法,进而习得某个语言的完整语法体系(如表1)。

表1 生成语言学理论下的语言习得过程

阶段123

语言发展时期语言结构体系语法状态出生前阶段普遍语法普遍原理+参数(未设定)所有幼儿都一样出生后,接触父

核心语法普遍原理+参数(设定后)形成某种语言的基本语法体系母语言的阶段习得语法中各种

个别语法核心语法+个别语法形成某种语言的完整语法体系。详细规则的阶段

·3·

2017年

外国语文研究

第1期

生成语言学主要通过对母语习得进行研究,论证语言习得不是由环境和教授者决定,而是由每个人都与生具备的普遍语法决定的。如Cazden(1972: P92)例举了以下的例子,指出,幼儿的误用并不能靠行为主义语言学所崇尚的“模仿”和“强化刺激”得到修正。

Child: My teacher holded the baby rabbits and we patted them.Adult: Did you say your teacher held the baby rabbits?Child: Yes.

Adult: What did you say she did?

Child: She holded the baby rabbits and we patted them.Adult: Did you say she held them tightly?Child: No, she holded them loosely.如上述例子可见,尽管成人在不断重复给予幼儿正面的刺激,但接收到刺激的幼儿并没有“模仿”行为出现。反复出现的“holded”的误用其实是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己设定的过去时态规则假说(即“动词+ed”为动词过去时形态的假说)的应用。幼儿是在利用这些假说作为语言学习手段的过程中逐渐习得该语言的。如此,生成语言学的发展使研究者们发现误用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宝贵材料。从对误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习者学习语言时学习方法和设定的假说。1970年代以来,误用分析研究开始兴盛。

2.3 误用分析研究时代

行为主义语言学对误用采取的是消极排斥的态度,试图通过对语言本身的研究避免学习者误用的输出。随着生成语言学的兴起,研究者们对误用的态度开始转为积极。Corder(1967)指出以行为主义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的对比语言学存在以下不足:

(1)学习者的有些误用无法通过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分析进行预测。

(2)学习者的误用有一定的规律。研究发现具有不同母语的学习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误用。因此,Corder(1967)的观点是,误用产生的原因绝不仅仅限于母语的负迁移,学习者学习语言时输出的误用其实是其对不断输入的目的语规则所做的假设,学习者正是在对假设进行不断的检验与修正的过程中,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并建构目的语的结构体系的。因此,误用有其必然性,也是研究学习者假说的重要资料,应正面看待误用。进入70年代后,大量的误用实证研究论证了上述Corder提出的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不足。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论证误用输出中母语影响(母语负迁移)和非母语影响的占比上。

表2 英语语法习得中有关母语影响的代表性调查研究

研究例母语负迁移的占比调查对象George(1972)(约)33%各不同母语的成人和大学硕博在读生Dulay & Burt(1973)3%西班牙语母语者(幼儿、英语各能力阶段学习者)Tran-Chi-Chau(1974)51%中文母语者(成人、英语各能力阶段学习者)

Flick(1980)31%西班牙语母语者(成人、英语各能力阶段学习者)Lott(1983)(约)50%意大利语母语者(成人、大学生)

Dulay & Burt(1973)是推翻母语影响力决定性作用的代表性研究。该论文收集了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145名幼儿英语学习者的词素误用,将误用分为developmental error(发展性误用或语内误用,即学习者套用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形成假设而造成的误用)、interference error(干扰性误用,即语际误用或母语负迁移)、ambiguous error(暧昧性误用,即发展性误用和干扰性误用两者皆可解释的误用)、unique error(既不属于发展性误用又不属于干扰性误用)四大类型。调查了受母·4·

陈 琰 浅论误用分析研究的发展与意义

语干扰的母语负迁移在误用中所占的比率。结果显示,因母语影响造成的误用仅占3%。Dulay & Burt(1973)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问题。如该研究将暧昧性误用排除在了干扰性误用占比统计之外。但如上表所示,虽然各个研究中干扰性误用(母语负迁移)的占比并不一致,但可以明确的是母语的负迁移只是产生误用的各种原因之一,绝不是唯一原因。

根据误用分析的观点,对学习者立场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学习者不再是目的语输入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对所接受的输入做出处理、构建语言假设、验证假设、甚至根据已有的认知创造改良假设的主动者。如此,二语习得研究完成从关注“如何教”转为关注“如何学”的转向。对于误用的看法也逐渐由“误用应该被避免”转变为认为“误用是学习者语言与目的语体系之间的差异表现”。学习者的中介语作为和目的语不同的、具有自身体系的语言体系开始受到重视。至此以来,误用分析研究的地位得到提升,其研究结果成为编写教材,制定学习大纲方针的指导。3. 误用分析研究的局限性和意义

3.1 误用分析研究的局限性

随着误用分析研究的广泛开展,误用分析的不足也被研究者们逐渐发现。其局限性主要集中于“回避”“误用的判定”“误用的说明”这三个方面。

(1)回避现象。Schachter(1974)指出了学习者的“回避”现象的存在。“回避”指学习者在没有完全掌握某个语言项目规则时或对该语言项目的输出没有足够自信时,有避而不用的倾向。因此,未发现某个语言项目的误用并不等于学习者已经习得了该项目。然而,因为“回避”现象在学习者语言的表层是没有表现出来的,所以以学习者表层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误用分析研究自然无法将隐藏在学习者语言材料下的回避项目纳入研究范畴。

(2)误用的判定。在对误用的判定上,存在以下问题。

A.误用与失误。误用指学习者中介语中出现的因知识不足导致的不符合目的语规范之处。失误指因紧张、笔误等原因造成的无意识的错误,母语者也会犯同样的错误。Corder(1967)提出误用分析的对象应该排除失误,限定在有规律的误用范围内。但如何区别鉴定误用和失误是误用分析研究中的难点。

B.显性误用与隐性误用。显性误用是指在语言形态结构上和目的语有明显差异的误用。如:She like the red one.这样缺少第三人称单数“-s”的误用,比较容易确认。隐性误用也称指表面形式虽然符合目的语规范,但和学习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却不一致的误用。如:“彼は本を読んだ。”在语法结构上是符合规范的,但若放在“私は彼の家に行ったとき”这样的语境中,则是误用(正确表达应为:“彼は本を読んでいた”)。在误用分析研究中,隐性误用往往难以确定,影响研究结论。

C.整体性误用与局部性误用。整体性误用是阻碍交际的误用。局部性误用指冠词、词尾误用等。整体性误用的判断标准模糊不清也是误用分析的一大问题。

此外,还有一部分能否被判断为误用存在分歧的语言形式。如:日本の女と友達になりたいです。(迫田,2002: P27)

上述句中最贴切的表达应为“日本の女の人と友達になりたいです。” 但上句能否认为是误用母语者和学者们都无法确定。

如上所述,对于误用的判断标准一旦有争议,结果必然影响分析研究结果的可信性或是导致不同研究结论的出现。因此,误用分析研究中对误用材料采取严谨的分析法尤为重要。

·5·

2017年

外国语文研究

第1期

(3)误用的说明。很多误用分析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为预设误用原因,通过对误用的分析统计,证实该误用原因的存在。无可否认,此种方法对于确定某个原因是否导致误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学习者的误用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语际迁移、训练迁移、过度使用、学习策略、语用和交际策略等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误用的原因。一个误用现象的背后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的若干个内外因素影响。事先将误用原因设定为某个原因,之后即便通过可信的数据证实了该原因的存在,也无法得出该误用的原因即为此的结论。这是在进行误用分析研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3.2 误用分析研究的意义

虽然误用分析有上述各种局限性,也不能勾勒学习者中介语的“全身像”。但误用却是语言研究的重要且宝贵的材料。语言习得理论上的众多发现都是通过误用实证研究获得的。这也是时至今日,误用分析仍然是调查学习者中介语的重要手段的原因。

Corder(1967)认为误用分析研究的意义如下:(1)为教师提供学习者习得程度的信息。(2)为研究者提供学习者如何习得语言的证据。

(3)为学习者提供在误用的基础上习得目的语规则的方法。

其中第1点是误用分析的传统作用,通过体系性地分析学习者的误用,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发展阶段,教师可以合理做出今后教学内容的安排。第(2)点即误用可以为研究者提供诸如学习者习得过程、习得顺序、乃至习得策略等的研究材料。第(3)点指误用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做出假设的证据,学习者若能自我检验修正误用,那么误用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有很大裨益的。

而误用的各个局限性则可以通过改进研究方法来得到弥补。如:

针对回避现象,可根据需要将误用分析与正用结合研究,特别是对某个预测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项目,如误用出现的频率过低,可结合学习者的正用频率来考察,再通过定向调查做对比,可以填补误用分析的局限性。

针对误用判定问题,需要明确研究的语言项目。利用母语使用者、教授目的语的教师的多人集体判断,谨慎并客观地制定符合研究目的的误用判定标准。

针对误用原因的说明,可考虑通过建立语料库研究、调查问卷研究、定量实证研究、横向研究结合纵向研究等多种研究手段探讨误用产生的复杂机制,尽可能靠近误用原因的实态。

因此,学习者的误用不是应该避免排除的,而是在各个习得阶段不可避免的中介语特征之一。正如“误用”这一词语表达也受到研究者的质疑一样,对于学习者来说,所有的“误用”都是在中介语体系中的合理存在,是中介语的一部分。对误用的分析研究是探寻学习者中介语特征和规律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之一。4. 日语二语习得研究概况

日语误用研究的开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而发展起来。1978年《日本语教育》34号刊特别刊登了误用研究的特辑,收录了当时误用研究相关的6篇论文。此特辑的刊登成为了日语误用分析研究广泛开展的一个指明灯。《日本语学》也在其后的1982年起陆续刊登了误用分析研究的研究成果。

然而,正如長友(1990)中指出,当时欧美误用分析的地位已经确定为中介语分析的一环,和语言习得理论紧密相连,日本的误用分析却仍然徘徊于对比分析的范畴内,主要集中于论证母·6·

陈 琰 浅论误用分析研究的发展与意义

语负迁移对误用的影响、误用的分类和误用原因的研究(佐治1978、遠藤1978、森田1983、田窪1987),目的多在于使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法和教材开发(宮崎1978、森田1985、水谷1984、佐藤1983等)。

以构建二语习得理论和中介语体系为目标的误用分析研究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起开始兴起。如田窪(1987)以韩语母语者为研究对象,发现韩语母语者在习得日语的过程中会产出对比分析中无法预测的误用。水谷(1985)的研究发现学习者的语言使用中存在“不用”现象,由此考察了学习者的“回避”策略,并将关注点从误用扩展为包含正用在内的学习者语言全貌,其考察角度从对比研究转向为“何种误用会出现”“为何此类误用会出现/会不出现”,拓宽了误用分析的视野。

90年代以后对中介语的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大量开展。误用分析研究开始进入通过实证研究参与检验和构建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框架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一个是有关习得顺序的研究(井内1993、野呂1994、松本1998、久保田1994、内山1996、八木1996、森山2003等)。另一个领域是有关习得策略的研究(迫田2001、野田2001、今井2000、杉村2005、坂本2002等)。这些研究的目的多在于揭开学习者习得第2语言时的内在因素,进而探究学习者中介语体系的实态。5. 日语学习者二语习得研究展望

目前,国内日语教学现场对二语习得理论和日语二语习得的关注越来越多。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1.以某个语言项目为考察对象的习得研究多,对日语二语习得整体样态考察的研究少。2.以国内日语学习者为对象的大规模研究少。被研究者的数量少,范围小。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存疑。地区性特征是否存在未得到论证。3.研究多见于以验证某个习得理论和假说为主,因此多采用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研究的方式。从学习者产出的口语、作文等数据库中大规模考察中介语整体体系的研究较少。4.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亟待开展。通过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库,研究者可以开展客观分析研究,如母语者语言与非母语者中介语的对比分析、不同母语者的日语习得对比研究、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研究等,且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大量实证性统计和调查,考察中介语整体体系或各个语言项目的习得情况。2008年起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始中国日语学习者语料库的建设(CJLC),这是国内目前为止覆盖范围较广,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大型语料库。但国内类似的语料库建设还远远跟不上研究需要。急需建立各个方面的中介语数据库。

国内日语二语习得研究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发展。留待深度考察的内容和空间很多。本文因篇幅问题,浅谈即止,今后将继续考察研究中国日语学习者中介语的样态和规律,以期为中国日语教学提供更为符合学习者立场的、更有效的教学参考。

参 考 文 献

Chomsky, N . A review of B. 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J]. Language 35, 1959, 26-58.

Clahsen, H. The acquisition of German word order.A test case for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L2 development. In

Andersen,R(ed) [J]. Second Languages: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Newbury House, 1984: 219-242.Corder, S. 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J]. Applied Linguistics 5, 1967: 161-169.Dulay, H. & M. Burt. Should we teach children syntax [J]. Language Learning 23, 1973: 244-258.

·7·

2017年

外国语文研究

第1期

Ellis, R. The effect of linguistic environment o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grammatical rule [J]. Applied

linguistics 9/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57-273.Elli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George, H. Common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Insights from English [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Inc. 1972.

Krashen, S. & T. Terrell.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3.

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M].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Lott, G. W. The effect of inquiry teaching and advanced organizers upon student outcomes in science education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83, 29(5): 437-451.Schachter. J. Anerrorin error analysis [J]. Language Learning 24: 2, 1974: 205-214.

井内麻矢子.「初級日本語学習者を対象とした助詞の縦断的習得研究」[D]お茶の水女子大学修士論文,

1993.

今井洋子.「上級学習者における格助詞『に』『を』の習得―『精神的活動動詞』と共起する名詞の格と

いう観点から―」[J]『日本語教育』105号,2000: 51-60.

遠藤織枝.「作文における誤用例―モスクワ大学生の場合―」[J]『日本語教育』34日本語教育学会,1978:

35-46.

久保田美子.「第2言語としての日本語の縦断的習得研究―格助詞「を」「に」「で」「へ」の習得過程

について-」[J]『日本語教育』82、日本語教育学会,1994: 72-85.

坂本勝信.「上級レベルの日本語学習者の助詞の問題点を探る-存在を表す「に」·動作を表す「で」と

自動詞に伴う「が」·他動詞に伴う「を」について-」[J].『南山大学国際教育センター紀要』3、南山大学国際教育センター,2002: 51-62.

迫田久美子.『日本語教育に生かす第二言語習得研究』[M]アルク.

佐藤洋子.「誤用例からみた表現指導の問題」[J]『講座日本語教育』18早稲田大学語学教育研究所,1983:

50-66.

杉村泰.「上級 ·超上級日本語学習者に見る格助詞「に」と「へ」の使い分け」[J].『名古屋大学言語文化論集』,

2005,26(2): 91-102.

田窪行則など.『続日本語誤用分析』[M].明治書院,1987.

長友和彦.「誤用分析研究の現状と課題」[A].広島大学留学生センター紀1, 1990: 23-40.

水谷信子.「誤用分析(1)-(6)」[J].『日本語学』Vol.3、4月号―9月号.明治書院,1984: 18-42.水谷信子.『日英比較話しことばの文法』くろしお出版,1985.

森田良行.「誤用分析(1)-(6)」[J]『日本語学』Vol.2.6月号―11月号.明治書院,1983: 79-91.森山新.「格助詞デの放射状カテゴリー構造と習得との関係」[A].『日本語認知言語学会 2003年度全国大

会予稿集』,2003.

宮崎茂子.「誤用例をヒントに教授法を考える」[J].『日本語教育』34日本語教育学会,1978: 39-51.八木公子.「初級学習者の作文に見られる日本語助詞の正用順序―助詞別、助詞の機能別、機能グループ

別に-」[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6、国際交流基金日本語国際センター,1996: 65-82.

(下转第16页)

·8·

2017年

外国语文研究

第1期

New Development of Chomsky’s Minimalist Program Theory

LU Zhi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 The article give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and a brief comment on Chomsky’s latest works“Problems of Projection”(2013), “Problems of Projection: Extensions” (2014), and Some Core Contested Concepts (2015). In these new works, Chomsky reanalyzes the four core syntactic properties, including order, displacement, compositionality and labeling, and testifies to their theoretical creativity and explanatory force.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se works contribute greatly to the theory of Minimalist Program, broaden the vision of generative syntax research, and impose and promote influence on syntactic theory research.

Key words: word order; displacement; compositionality; label; labeling

作者简介:陆志军,男,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理论语言学、

形式句法学研究。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邮编510006E-mail: luzhijun@gdut.edu.cn

(责任编辑:柯贤兵)

(上接第8页)

Error analysis study’s fun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CHEN Yan

(The Faculty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started in between the 1950s and 1960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how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cquire roles from various angles as the study of this acquisi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Error analysis study has caught more or less attention. This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the function, significance, limitation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Error analysis study i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also describes the prospects of the Japanese learners’error analysis study.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Error analysis study;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Generative linguistics

作者简介:陈琰,女,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邮编510420E-mail:910905597@qq.com

(责任编辑:柯贤兵)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