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模块式教学模式探究

模块式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第25卷第18期 甘肃科技 f.25 ^r0.18 2009年9月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甲. 2009 模块式教学模式探究 李 川,张银龙,罗红艳,陈苗敏 (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结合《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即不按照传统的教材内容分为 相关的章节,按部就班讲授,而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大的模块,以一案例或一热点问题,甚至是一次参观活动将 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模块式教学实用性强,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很好地完成相关的教学。 关键词:环境教育;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终贯穿科学发展观,亦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和谐 1问题的提出 发展观这一主线。任秀娟等 提出了在授课过程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形势变化,环境质量对人 中部分章节采用讨论式、课程论文式、环境问题讨论 类生存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日益严重,以及在 式教学方法替代传统的讲授式加案例式教学的方 校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环境科学概论》 法,以此丰富和拓展教材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日益受到欢迎¨ 。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章汝平等 尝试运用变 环境科学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 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 共22个三级子学科;其发展极为迅速,新观点、新技 让学生“会学”。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教学 术日新月异,环境热点不断变化,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中的讲授外,多运用引导一发现式、指导一自学式和 也是动态的;当前大多数高校均强调综合素质的培 暗示一领悟式教学法,以加大信息传递,提高学习效 养,学时数大幅度压缩,课堂授课时间很有限。这些 率。谢有奎等 则提出了按章备课,将拟讲授的内 新特点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容首先划分为若干相对的章,每章着重阐述1 —2个问题,全章的内容均围绕这些问题深化和展 2现行教学模式 开。 目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在不同高校的教学 内容差异较大,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也有不同。 3模块式教学模式 如何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全面反映该学科的内涵, 3.1模块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也成为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时刻关注的问题。 传统的备课方法是以一章中的每一节为单位来 马俊杰等 通过对已出版的《环境科学概论》 组织教学。这种按节备课方式可以较好地保留教材 教材进行回顾性总结,构建了《环境科学概论》的教 原有的结构体系,便于学生以教材为主进行预习和 学内容体系,并进一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特 复习。但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难以根据课本外的 点,提出了教学内容重点的取舍、教学方法和考试方 大量新信息补充、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针对这种 式的选择。刘常青 探讨了如何根据不同专业、不 情况,提出了模块式教学模式。 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环境教育,以及如何 从内容上讲,模块式教学不按传统的教材将讲 改革课堂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李 授内容分为相关的章节,而是依据教学计划和学生、 春生 认为,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生态系统 社会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将拟讲授的内容首先划分 的破坏、生态平衡失调以及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 为若干相对模块,以一案例或一热点问题,甚至 污染,除了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界的变异)外,主要 是一次参观活动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因此反 还是第二环境问题(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引 映在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上不是以章节划分,而是以 起。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 模块划分。在讲授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教科书的章节 也反过来作用于人类。因此在讲授各内容中,要始 顺序甚至于内容,而是围绕主题将相关最新、最前沿 第l8期 李川等:模块式教学模式探究 163 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华内容梳理出来重新形成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系 为此不仅需要补充或更新教材内容,往往还要 统化知识而教授给学生。将《环境科学概论》分为8 打乱教材现有结构并重新组合,将最需要讲授的精 个模块,见表1。 表1《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模块划分 以“我们喝的是什么水?”这一模块为例。 3.2模块式教学的特点 在这~模块中可提前1~2周布置学生思考, (1)条理清晰,内容关联性强。在水处理技术 “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都到哪去了”、“我们 这一模块中,由上水到下水为一条清晰的主线,将有 喝的是什么水”、“南京现在的水价是多少,近年水 关水资源、水处理工艺、资源保护的内容有机地融合 价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讲授过程中以南 在一起。实用性强,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京市目前的饮用水资源状况,即长江水质情况为起 (2)更能充分发挥教师备课的创造性,有效避 点,引入水环境概念、水环境现状(与模块“难以忽 免照本宣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依据自己 视的!”相呼应),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及污染物 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模块,同一模块也有不同侧重。 在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与模块“公害事件!” 甚至于不同的模块可由不同的教师来承担。 相呼应);再来论述南京市近l0年的水价变化,在 (3)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要求。可紧 此可请同学谈谈自己家乡的水价变化,鼓励学生积 跟学科发展的步伐,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 极参与,一方面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 特点与要求,对模块内容进行更新,或者选取适宜的 也适时地灌述了保护资源的主导思想;最后再以污 模块。 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来表述生活废水的最终去处, (4)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模块式教学从 以此引人了下一个模块“紫湖溪里的工程?”,以紫 内容上满足了学生的要求,选取他们感兴趣的知识; 湖溪中的污水处理工程为例,将物理处理、生化处理 此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加激发了学生自觉主动学 的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 习的积极性。 164 甘肃科技 第25卷 (5)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种方式,是一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 并逐步养成思考习惯的教学方法。课前的预 习,课堂中的讨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都使学生有 较高的积极性进行学习与思考,既巩固了基本知识, 又学到了课堂学不到的东西。 3.3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 性 川 改进和探索。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地研究和探 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互相交流,激发学生自觉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环境意识,巩固专业知 识,为社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颂,陈士明.环境保护概选课教学实践探索 [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1):138 42. [2] 石晓枫,张晓燕.在我国高校公选课中增加环境教育 (1)互动教学。采用学生预习、课堂上分组讨 论等方式,把教学形式从以教师为中 tl,转变到师生 互动,甚至以学生为中心。 内容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1,35(1):66-69. [3] 马俊杰,王伯铎,宋进喜,等.“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 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4):57— 59. (2)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多媒 体电子教案、播放音像资料等,可以减少课堂板书时 间,增加教学内容,且内容便于随时更新与补充。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讲解水处理 的相关知识就可在紫湖溪旁完成,而去南京市环境 监测中心站,就可以感性地了解到与环境监测、环境 管理相关的内容。学生亲临实地,极大地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 [4]刘常青.环境学概论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福建 地理,2003,18(2):4447. [5]李春生.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3): 57-59. [6] 任秀娟,吴大付,欧行奇,等.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教 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5):210-212. [7]章汝平,何立芳,童曼霞,等.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模式 (4)指导学生撰写环保论文。采取指导学生撰 写课程论文的形式,使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理念有一 初探[J].龙岩学院学报,2005,23(3):129.130. [8]谢有奎,周从直,高殿森.按章备课方法在环境科学导 论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4,21(4):54-55. 个更深入、系统的掌握。要写出一篇具备专业水准 的论文,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做基础,而且需要 查阅大量专业文献资料,通过筛选比较,提炼出精华 的部分。写作过程本身就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一次 补充与完善,并且可以为将来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打下良好的基础。 [9] 尹新,龚理专.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当代教育论坛,2004(4):58-60. [10]彭军洪,雷开菊,游鹏飞,等.互动式环境教育——环 境教学的全新模式[J].四川环境,2000,19(2):67. 68. 4结语 《环境保护概论》的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并且 [11] 崔丽娜,苏艳.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实践 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26-229. (上接第192页)后来当罗马攻入叙拉古城时, 数学思想的再现,对它们的学习了解,有利于学生把 阿基米德正在沙盘上专心地研究几何图形而对身旁 的一切毫无知觉,当罗马士兵前来抓捕他时,没有意 识到危险来临的阿基米德竟然让罗马士兵别碰他沙 盘上的图形,结果被激怒的罗马士兵当场刺死。一 代伟大的数学家就这样死于罗马士兵的刀剑之 下 。 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达到真正学懂数学基本知识 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唐绍友.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的途径[J].数学 通报,1997(6):6-7. [2] 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总之,学习数学史,就是对相关数学知识产生、 发展、完善过程的再现,就是相应知识的数学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