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73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是( )提出的。 (分数:2.00) A.鲁宾斯坦 B.维果茨基 √ C.布隆斯基 D.桑代克 解析:
3.埃里克森认为,6~12岁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勤奋与自卑”的矛盾,这对矛盾的积极解决有助于发展出的优秀品质是( ) (分数:2.00) A.“胜任力” √ B.“忠诚” C.“希望” D.“意志”
解析:解析: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以至于形成一种压力。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同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发重要。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都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而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儿童的自卑感。故本题选A。
4.“教育不等于发展,但不受限于发展,在一定范围内教育可以促进发展。”这句话出自( ) (分数:2.00)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 C.赞科夫 D.赫尔巴特 解析:
5.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分数:2.00)
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 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 √
解析:解析:中学生一般是12~18岁,发展任务是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 ) (分数:2.00)
A.信号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连锁学习、辨别学习
B.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 C.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动作技能学习 D.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 解析:
7.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 (分数:2.00)
A.苛勒 B.魏特海默 C.布鲁纳 D.斯特菲 √ 解析:
8.以下几项中,哪一个不属于判断学习的标准?( ) (分数:2.00) A.看是否由经验引起
B.判断个体是否产生了行为上的变化
C.看个体行为的变化是否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导致 D.只有人类才有学习 √ 解析:
9.一个大学生看到电视中地震灾区灾民的不幸画面,泪流满面,捐出了自己积攒的用于购买服装的钱。这体现了通过榜样示范学习的( ) (分数:2.00) A.习得效应 B.情绪唤醒效应 √ C.抑制效应 D.反应促进效应
解析:解析:情绪唤醒效应是指当学习者看到榜样的某些行为后情绪被唤起,处于兴奋的状态。 10.在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式中,编码、贮存登记属于( ) (分数:2.00) A.领会阶段 B.习得阶段 √ C.保持阶段 D.反馈阶段 解析:
11.某学生自幼就有出国留学的愿望,为此他特别认真地学习外语,他的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 (分数:2.00) A.内部动机 B.一般动机
C.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解析:
12.有关学习动机的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数:2.00)
A.为学生选择的榜样越优秀越好 B.给学生的建议不应太具体,越抽象越好
C.可以帮助学生把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迁移到另一学科上 √ D.告诉学生失败都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 解析:
13.内控型学生通常将个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 ) (分数:2.00)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 C.运气好坏 D.任务难度 解析:
14.以下现象,不属于学习的迁移的是( ) (分数:2.00)
A.由于经常打篮球,小陈的跳高能力很不错 B.学会骑自行车后,学会骑摩托机车的速度特别快 C.由于画画得很好,小张在美术社表现很出色 √ D.由于从小喜欢剪草,小王长大成了一名出色的理发师
解析:解析:迁移是一种学习到另一种学习的转变,而画画和美术社指的是同一件事,不算迁移。 15.心智技能的培养,第一步是( ) (分数:2.00) A.原型操作 B.原型定向 √ C.原型内化 D.原型反思 解析:
16.在以下几项中,哪一项是连续型操作技能?( ) (分数:2.00) A.射击 B.溜冰 √ C.跳绳 D.弹钢琴 解析:
17.一般说来,注意的( )是一种技能。 (分数:2.00) A.转移 B.集中 C.分配 √ D.稳定 解析:
18.资源管理策略包括( ) (分数:2.00)
A.时间管理、任务管理、精神调节 B.任务管理、经济管理、计划策略 C.时间管理、努力管理、学业求助策略 √ D.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任务分配 解析:
19.“老谋深算”指的是( ) (分数:2.00) A.晶体智力 √ B.流体智力 C.普遍智力 D.特殊智力 解析:
20.智力的三维结果模型是( )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分数:2.00) A.瑞士,吉尔福特 B.法国,瑟斯顿 C.美国,瑟斯顿 D.美国,吉尔福特 √ 解析:
21.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成分中( )起核心作用。 (分数:2.00) A.元成分 √ B.操作成分 C.知识获得成分 D.内容成分 解析:
二、 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4.00)
22.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3.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认为,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即桑代克所谓的“共同元素”,实质上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而概括化理论则认为,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解析:
三、 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
24.简评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柯尔伯格的研究是根据美国的社会情况做出的划分。它向我们勾画出了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超习俗水平的阶段。 该意义在于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此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解析:
25.简述加涅的学习分类。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加涅按照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5类: ①智力技能的学习; ②认知策略的学习; ③言语信息的学习; ④态度的学习; ⑤运动技能的学习。) 解析:
26.简述学习动机的作用。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第一,定向作用,能够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第二,激发和维持作用;第三,调节作用,学习动机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进而调整和改善学习行为。) 解析:
27.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社会规范的学习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社会规范的遵从。 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教育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经验传递系统,其基本职能是传递社会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作经验与交往经验,以形成个体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 (2)社会规范的认同。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人类个体作为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体,与其所生存的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个体通过适应环境来维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两种:一为自然环境,二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现实和法则,社会环境则为人类提供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现实和法则。这样,人对其所生存环境的适应也就包括了适应自然现实与法则的生物适应和适应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现实与法则的社会适应。 (3)社会规范的内化。 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过程实现的。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首先,社会规范是由社会组织制定的,用以约束其成员的社会行为,从而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控制的思想工具。这样,规范本身就成为一种外在于主体而存在的一种行为要求(行为标准)。作为行为主体的社会个体,为了能在一定社会组织中与其他成员保持正常交往,则必须对这种外在于自身而存在的行为要求有所适应,这就是规范与主体之间的客观关系。 其次,把规范的接受看成一种内化过程,就必须了解内化这一概念的含义。“内化”最初由法国社会学派杜克海姆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社会规范的内化,即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 再次,规范接受或内化是发生于主体头脑内部、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一种内在过程。这种内在过程的存在,只能依据其外在标志进行推断。这就是主体的规范行为。) 解析:
四、 名词解释(总题数:1,分数:2.00)
28.问题解决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即利用某些方法和策略,使个人从初始状态的情境达到目标状态的情境的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