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话题作文例文及评析
那村那人那狗
“别叫,虎子,再乱叫你就别想吃黄瓜了。”
一个小男孩和一条黑黄色的大狗趴在斜坡的杂草丛里。大狗的头上竟然也顶着一个和男孩头上一样的柳条帽子。看起来狗要比男孩大,追溯到这条叫虎子的狗的爷爷那辈,可是从蒙古草原上回来的,是男孩的爷爷从交好的牧民那里要的。草原上的狗看羊,要和女人一起下夜,和牧民上山抓獭子,更要和野狼掐架,体格当然要健壮多了。
这条继承先辈“优良品质”的大狗,此时哪管男孩要去偷什么黄瓜,趴在那东张西望的,一会咬咬狗尾巴草的毛,一会儿盯着飞舞的白蝴蝶,头也跟着转来转去,看着蝴蝶,不小心看到了太阳,竟打了一个喷嚏,大家伙草帽也掉了。
男孩按着虎子的头,盯着菜地里的那个“特凶”的老头,手不小心盖住了虎子的黑眼睛,急得虎子乱摇头,嘴里直哼哼。终于等到老头进了菜地的小屋,男孩“蹭”地起身,连滚带爬地到了那挂满黄瓜的架子下面,“一根、两根、三根.....哈,虎子,这下有好吃的啦!”
“小兔崽子,又来偷黄瓜!”老头从屋里跑了出来,男孩起身要跑,脚下一滑,一把被老头拽了回来,黄瓜也掉了一地,“小东西,上回就让你跑了,还敢来!”
“哎呦,老爷爷,您别拽我耳朵,疼,我......我再也不敢了......”
趴在草丛里的虎子刚开始还伸直脖子看着黄瓜架子下的一幕一幕直,这下听到男孩那“痛苦”的叫声,像个失职的警卫员没有保护好自己的长官,气急败坏地冲了过去,朝着老头就是狂吼。老头被这突然窜出的大狗吓了一跳,赶紧放开了男孩。虎子趁机将男孩挡在身后,接着狂叫。男孩拾起黄瓜——
“虎子,快跑,别叫了!”
男孩撒腿就跑,虎子又叫了一阵,才转身赶紧追男孩去了。
“小东西,算你有靠山。看你跑得那个快。”老头竟然笑了,无奈的摇了摇头,背上手,叼着那支老烟杆,哼着那吕剧的调子,回屋去了。
男孩和虎子跑到河边他家的树林里。一片苇丛的旁边有杨树和槐树,树下有草地,小男孩盘腿坐在虎子的对面,“给,虎子,这次多亏你。”虎子趴下,用两只前蹄按着黄瓜,有点费劲地吃了起来,不时地抬起头,眨巴眨巴眼,看看吃得更带劲的男孩。河边,传来了鸭子悠闲的叫声,风吹,草动。
家里种的西瓜要熟了。妈妈对男孩说,你带着作业到瓜棚里做吧,周围只有咱一家种的西瓜,没个人照应。把虎子带上。
中午的山上没有一个人,静极了,周围只有蝈蝈在叫。虎子藏到了瓜棚的下面乘凉,有些警觉地观察着周围,像是想弄明白蝈蝈到底在哪叫。他蛮喜欢山里的空气,伸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息着,时而从大的木板缝把嘴伸到瓜棚里,嚼两下,使劲的舔舔男孩的手......
阳光照着,阳光下的西瓜使劲地长着,笑着,西瓜旁的人和狗,美好地相处着...... 突然,男孩的肚子疼了起来。他的肚子从来没有这样疼过,疼痛像蛇一样钻进了心窝里,不一会,汗珠从苍白的脸上流了下来。以前肚子疼的时候,妈妈总会帮他揉一揉,可这回自己怎么揉也不起作用。男孩痛苦地呻吟着。虎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便朝着男孩叫,叫声中带着疑惑的询问,还有一些苍凉。小男孩坚持不住了,他拿起笔在一张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妈妈我肚子疼得厉害,快来。”男孩挣扎着从瓜棚里出来,他把纸折好,从瓜棚里解下一根细铁丝,将纸栓住,“虎子,过来。”虎子跑过来,怜悯地舔了一下男孩的脸。男孩解下虎子的铁链,将铁丝小心地系在虎子的脖子上,“快......快,虎子......回家去找妈妈。”男孩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使劲捋了捋虎子头上的毛,然后推了一下虎子。
“跑啊,虎子!”虎子楞了一下,然后转身奔跑起来。
“虎子,快跑——”男孩带着充满希望的眼神,痛苦地喊了一句。
虎子全力地奔跑着。蒙古的草原狼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跑出一种“死亡速度”。虎子也许知道,它的爷爷曾经和草原狼一起赛跑,曾经和草原狼的白狼王一起跑过,它会从爷爷那里得到奔跑的基因;他也许知道,天空中此时会有一个灵魂在和它一起奔跑;它知道,他在为爱奔跑,为疼爱它的和它疼爱的男孩奔跑,趟过河流,跃过小溪,穿过荆棘,甩开身后追逐的麻雀......
当男孩醒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他问妈妈,他怎么了,妈妈说,是急性阑尾炎。那虎子呢?在楼下,医生不让进,要不是它还听我的话,就闯进来了。男孩侧过头,看向窗外,一棵大大的柳树,风儿吹着柳树梢,下面的虎子歪着头,望着医院的入口,竖起尖尖的耳朵,像在等待,等待......
男孩一把把虎子推入河里,虎子马上就露出水面,欢快地游了起来。“我来喽!”男孩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却不小心潜到了鸭堆里,浮出水面的时,吓的鸭子们抖着翅膀“仓皇而逃”了。虎子游到了岸边,爬上去,使劲地抖了抖身上的水,身上却还沾着几片水中的枯叶,它也不管,便追苇丛里的野鸭去了。太阳暖暖地在照,鸭子又和鱼在闹,男孩快乐地笑,知了还在叫,树影还在轻轻地摇......
玩累了,男孩躺在了树下的草地上,看着身旁那棵槐树树顶的蜂窝,眼睛里透着无瑕的可爱。虎子一会便从苇丛里溜达着跑了出来,当然,它一无所获。趴在男孩身旁,脑袋贴在地上,像在和蚯蚓说话,又像在和土里的小虫唱歌,还像在闻小草的香味。男孩看着蜂窝说:“虎子,等长大了带你去当兵好吗?听爷爷说,在东北抗联的时候,那里的狗可勇敢了......要不......,你去把蜂窝捅了?”男孩带着调皮的笑,侧过头看旁边的虎子,没搭理他,他又转过头,看着天,喃喃地说:“妈妈说蜜蜂在咱们家的槐树上筑巢,是因为咱家的槐花香,槐花香,煎出来的槐花饼才会香,蜜蜂没了,明年五月时,咱俩就没有喷香的槐花饼吃了,傻瓜。”
不一会,男孩盖着被阳光穿了洞的树阴睡着了……
一只老鼠从树林的草垛里探出头,喜鹊妈妈还在照顾喜鹊宝宝们,燕子掠过水面,不远处,升起了晌午的炊烟。一只蜻蜓从虎子的耳朵飞起,飞高,飞到天空中,不见了。男孩和虎子就这样睡啊,睡啊,做着甜美的梦......
乡村的天永远那么蓝,云永远那么淡,天蓝云淡之间,美丽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还在继续着......
教师点评:世外桃源般的乡村,淳朴的儿童,有灵性的狗,如诗如梦一般的意境,也许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印象吧。文中虽未出现和谐二字但又处处体现出和谐:自然、动物与人的和谐,或者说是整个生命的和谐。文章对于农村的环境、生活的描写生动、真切,主人公虎子更是活灵活现,惹人疼爱。人和动物间那种纯真的情感更是让我们这些城市人唏嘘不已。语言如山间溪流般清新、纯净、质朴,自然流淌,丝毫不造作。总之,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纯,美。(指导教师赵玉娜)
徜徉在历史的河畔
时间将手搭在质朴的古琴上,恍然间,天地响彻着和谐的琴音,一曲终了,风情万种。 ——题记
当我们的祖先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顺流而下,几步间已然千年,历史进入了先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秦时代。
先秦,仁者智士和谐的时代。
他们各自挥洒自己的才情,共同谱写纵横的史诗。诸子百家间的观点虽有出入,但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探求生命意义,彰显个人价值。所以,百家争鸣,鸣出的是一曲和谐的笙歌;百花齐放,绽放出的是智慧的火花。
当历史的清风吹散了秦皇汉武的赫赫武功,京杭大运河由盛极一时走向暂时的沉寂,盛唐的最强音已悄然奏响,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开始了。
盛唐,社会和谐的时代。
盛唐的君主用他们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汉胡文化,包容儒道佛的差异,并用他们卓然的见识加以调和,使得盛唐的一切都像唐三彩那样流丽。
有丝绸之路的驼铃不断,有李白的绝妙辞章,有泉州繁盛的海外贸易,有颜柳的谨严碑帖······整个时代都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开创者的高蹈胸怀和得风气先的伟大慷慨。
当五代的硝烟弥散,宋朝在一片凄风冷雨中开国了。彻底消散了两汉的气势和盛唐的余热,偏安的宋王朝像一杯茶,清淡,苦涩。
失意的文人忽然发现,昏庸的君主根本不需要他们的壮志和抱负,要的只是他们的辞章装点生平,于是徘徊,彷徨。但无心插柳柳成阴——他们在不经意间构筑了个体生命的和谐。
两宋,士人个体生命和谐的时代。
于是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林逋结庐西湖,梅妻鹤子,“幸有微吟可相呷,不需檀板共金樽”;马远、米芾指点江山,画中一片清气。
他们用道家的出世抚慰自己被世俗灼伤的心,用儒家的入世指导自己的处世原则,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进退偃仰之间士人的和谐尽现。所以当元兵的战火烧亮半个中国时,士人们依旧写得出“润花小雨斑斑”这样烟浓雨润平和冲淡的佳句。
当历史翻过近代沉沦屈辱的那一页,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像弹到高亢处的筝弦——太紧张。自古弦太紧易断,所以不妨偷得浮生半日闲,读一读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史,读一读那卷和谐史,让我们从中试图悟得心灵的平衡。
一任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我自去留无意:我心和谐,我身自在;吾邦和谐,吾民幸福。
教师简评:作者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素养,以时间为顺序从三个不同角度谈了对历史上的和谐的认识,尝试着用和谐来重新解读历史,立意颇为新颖。一片好文章就应该用心来写,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惟其如此,才有震撼人心的魅力。掩卷之余,心胸豁然开朗: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何妨以史为鉴,求得一份心灵的和谐,构建社会的和谐。(指导教师步淑华)
和谐·爱
夕阳西傍,丫丫在寓楼的阳台惊奇地发现了炊烟。丫丫沉默了,闭上眼,那些恒久而简单的记忆,逆着时光,轻轻呓语。透彻而澄明的沉思中,丫丫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爬满葡萄藤的小院,姥爷手下的满院绿色,还有勤劳的姥姥那淡淡的笑。缕缕青烟,和谐而飘逸。丫丫明白,那些美丽,那些隽永,那些和谐而慈祥的爱,早已在心中沉淀成一种莹润而从容的温馨……
村外的小塘旁,是姥爷一生经营的菜园。3岁的丫丫好奇的跟着姥爷,看姥爷打垄,挖一排排的小坑,洒上白菜那细小的种子。而姥姥则在姥爷身后,小心翼翼的填上土,却又不停的絮叨着:这个坑种子太少,那个坑水又太溢。老爷却总是微笑着,斜着眼偷偷看姥姥的神情——不太生气的样子,于是大声告诉丫丫:白菜就是这样发芽的啊,冬天准能收获一大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堆又白又胖的白菜。丫丫高兴了,抬头看,群山连绵,和谐的曲线,柔美的舞动,仿佛在一起聆听姥姥那轻轻的嗔怪。姥爷快乐地点起了烟,看着姥姥,安详的笑。而旁边的那些梨树,硕大的果子开始泛黄,墨翠的叶子随风摇曳,碰撞,发声,哗拉拉,多像丫丫那单纯而愉悦的笑。
后来啊,小小的丫丫踩着小凳够那紫红诱人的葡萄,一个趔趄栽了过去。年迈的姥姥半弓着腰,搂住了丫丫,跌在地上。小小的丫丫咯咯的笑了,提起刚摘的葡萄往姥姥的嘴里塞。可为什么姥姥满脸皱纹锁紧了眼,异常痛苦的样子。丫丫不笑了,害怕了,慌了,急急地叫着姥姥。姥姥蜷缩着,含糊不清的应着:“丫丫不怕,去叫姥爷来……”丫丫看到姥姥那苍白如纸的脸不敢再迟疑,转过头向菜园跑去。丫丫第一次一个人穿过这条长满青草、熟悉而又陌生的小路。丫丫歇斯底里地喊,用力地跑,想把所有的恐惧都抛在脑后。在地头劳作的姥爷,听到丫丫的哭喊,慌忙扔掉锄头,赤着脚迎上来。丫丫扑进姥爷宽大的怀抱中,早已泣不成声……
姥爷轻轻地背起姥姥,安慰了丫丫,让丫丫在家等。小小的丫丫笃定地点了点头,不知所措的站在院子,直到黑夜来临。月光正从葡萄的藤蔓里筛漏下来,斑斑点点。不懂事的丫丫固执的认为往昔的那些和谐不再,露出了怖人的诡异。丫丫恨呀,轻轻地发誓:丫丫再不吃葡萄了,再不吃葡萄了……
姥姥的肋骨还是断了,姥爷忍痛杀了那只上了年纪的芦花鸡,熬出温润油黄的汤,淡然的自语:“下了这么多蛋,最后还宰了你,舍不得啊!”丫丫倚在门框上,自责着,姥姥瞧见了,叫过了丫丫,递一勺鸡汤。丫丫低着头不作声。姥姥板起脸来:“丫丫不喝,姥姥也不喝”。丫丫吓住了,姥爷说过,姥姥喝了鸡汤才会好啊。丫丫轻轻的呷了一口,姥姥笑了,姥爷也笑了。丫丫皱起了眉头:“丫丫不爱喝的。姥姥喝,喝了就好了。”
仿佛一切又和谐安定下来,姥爷更加忙碌了。早早起来去赶集,用那一筐筐青菜,换回平时很少见的羊肉、猪肝和草鲤。姥姥的脸一天天红润起来,却还是一句句责怪着:“不是说好了,攒下钱供丫丫读书么?买这么多东西干吗?”姥爷还是笑着,回过头来看丫丫。丫丫紧张起来,轻轻地摇头:“丫丫不读书,丫丫跟着姥爷去种菜!”姥爷笑出声来:“丫丫乖,姥姥要补,丫丫也要上学啊!姥爷啊,还等着丫丫带着去看看天安门呢……”丫丫低下头,幼稚而坚定的告诉自己:努力读书,长大了,要在天安门给姥爷开一块好大好大的菜园……
后来,丫丫还是走了。姥姥和姥爷依依不舍。姥姥从那件白底碎花的外套口袋中掏出姥爷辛苦攒下的那些钱,硬塞给丫丫。丫丫悄悄的流下泪,因为姥姥和姥爷眼里早已经噙满了泪水啊!
丫丫在新环境里慢慢长大。再回那个小院,姥姥和姥爷苍老了许多,但还是乐呵呵地笑着。丫丫发现,那棵葡萄依然繁盛,盘曲的抽藤拉出好远;姥姥又买了一只芦花鸡,咯咯叫着,快乐的样子;老爷的菜园更丰富了,种了大片的油菜,花开满园,黄灿灿的。又是夕阳西傍,炊烟升起来,丫丫倏地感到周围的一切是那么和谐而安逸。而那些无言的爱,就是在这样的和谐中,穿越了时光,充溢而悠长……
炊烟依旧袅袅,但不是姥爷烧的那些松枝所散发出来的清香。丫丫还是微笑起来,纵然眼前高楼林立,人情冷漠,但丫丫早已学会了用欢声,用笑语,用爱去融化那些心灵的坚冰。丫丫知道,和谐中滋生了爱,而就是这些爱,又会带来另一片繁荣和和谐。
教师简评:作者以淡淡柔美的笔调,抒情的语言,为我们细腻地描绘了一幅感人而温馨的画面。画面流淌着一种和谐之美,正如那炊烟、那群山、那深长的葡萄藤,还有那随处可以感受得到的浓浓的爱。小作者工于描写,使画面富有一种动感和质感。“情到深处文自华”,小作者用拿捏得当的亲情表现主题,给我们以感动的同时,我们更看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和谐与爱交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替循环,我们的世界才能如这幅画般,充满生机,布满希望。(指导教师王妍)
对门院里有棵梧桐树
“大山的子孙呦——,爱太阳啰——”,也许用这首动人的歌来形容这个小村庄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朴实的小村庄静默着卧在山脚下,村庄里住着的是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诚实的农民,日子如流水,吱呦吱呦地过着。村里没什么大事,大事也不过是谁家发生了红白之事。
转眼,夏天到了。
黄大娘住在村中间的一条不宽的小胡同里,她的对门院里种了一棵梧桐树。炎炎烈日下,村民都躲在村头屋影下乘凉了,知了乐滋滋地在梧桐树上自演自唱。人们东拉西扯地说话儿,打发着无聊的夏日。黄大娘皱了皱眉头,开口说话了:“俺家对门院里有棵梧桐树,树上长满了毛虫,眼看叶子就要被吃光了,叶子没了,虫子都落到胡同里,顺着院墙往俺家爬。唉,去年就爬了俺一院子!”人们提议:“让你家对门打打药吧!”黄大娘无奈地说:“没用的,去年也打过,治不了的。除非——”黄大娘顿了顿接着又说:“除非把那些枝条折去。”有人说:“他可不一定舍得。”又有人说:“他常年不在那屋住当然不管了,毛虫不爬到脖子上他不知痒。”人们沉默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些别的事儿了。
因为梧桐树这件事,黄大娘极讨厌对门那一家,但自己的小孙女却乐颠乐颠的天天去和对门家小孩玩。黄大娘不想去管小孩的事,她认为小屁孩儿也不懂什么事,让她玩去吧。
自此,有了新鲜的东西,黄大娘再也不给对门去送了。对门家墙上掉了砖头,她也不愿去捡起、放上。下雨天,也不愿帮忙盖草垛。日子好象一天一天冷淡下来。
可是有一天,对门居然把梧桐树的枝都折去了,黄大娘惊讶。小孙女说,是她告诉对门叔叔折枝的。小孙女还说,叔叔太忙没顾得,奶奶该去说一声才是。黄大娘一时语塞,没说什么。此时心里感到愧疚,不该在村里宣扬这件事,坏了人家名声。就送些东西给对门小孩吃。
黄大娘推门,对门正在收拾树枝。一见黄大娘便热情地招呼:“呦,黄大娘来了!你可是好长一段时间没来了,快到屋里坐坐。”进了屋,对门家先开口了:“大娘,这梧桐树给你带来了麻烦,都是我不好,也没好好管管,你别生气。你应该和我直说呀!咱邻里之间,有什么不周不齐地包涵包涵。远亲不如近邻嘛,咱们应该和睦相处,别让这关系冷淡了啊!”黄大娘望着眼前诚恳的面孔,很熟悉很亲切地感觉又涌上心头,她连连答应着。
秋去冬来,对门给黄大娘家送来了柴禾,柴禾里有砍掉的梧桐枝。火舌舔着锅底,映出黄大娘舒心的笑。
第二年夏天,黄大娘乘凉的时候,说:“对门家里那棵梧桐树,多余的枝给折去了,药也打了,毛虫可给治住啦。”人们笑了,笑声里有些若有所思的味道。小女孩远远地跑来,唱着自改的歌:“阿门阿前一棵梧桐树……”
日子依然在朴实的小村庄里流动。
简评:文章选取了生活中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从邻里关系的角度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共处这一主题,选材以小见大,足见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简练而有生活趣味,值得借鉴。作为一篇叙事的记叙文,情节波澜起伏,“和谐——矛盾——重归和谐”构成了文章的故事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记叙文的情节要求,本文做得很好。——指导教师:王迎立
邓伯苗以和谐说吴
黄武元年,西蜀诸葛不负先主之重托,平安居五路。遂思与吴复友邦之交,孔明乃遣户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部尚书邓芝访结之。至吴,报之以名姓。吴主欲震悚芝以威,乃置鼎镬于殿,充之以沸油,边列壮士,待蜀使至。
伯苗至殿前,以目之余光视沸鼎壮士,面无惧意。直视权,通所托之事以礼。权乃曰:“公欲从郦生说齐之故事焉?可速入鼎烹。”邓芝浅笑而答:“吾闻吴主乃今之豪俊,何惧蜀之一吏乎?今视,不过一小儿哉!”语毕,转身欲投鼎。权感之勇,乃急令其止,复招芝于殿前,谢之曰:“孤乃戏耳,望公勿怒。有何高见,请赐教。”邓芝回身诘之曰:“前之欲烹,王也;今之欲用,亦王也。何反复耶?”权曰:“此乃孤真心之请,请公勿疑。”乃引邓伯苗至殿之偏室,赐之以座。
伯苗坐定,乃曰:“《左传》云,‘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前昭烈帝伐吴以盲情,加之以铄金之词,乃积毁吴蜀之和,非本国之意。今诸葛丞相掌国事,辅之以文才武功。举国上下,公正严明,夜不闭户,此乃本国内之和谐矣。欲结国间之和谐,复汉之天下,乃令吾至此结于王矣。”权曰:“何谓之‘国间之和谐’?”芝答曰:“大王应闻春秋战国之故事。众国立盟,此乃和之道、谐之本。众国之间,不加之以兵戎,则百姓亦尝和谐之美。后秦攻天下,战火相缪,国间之和不复存,百姓之和尽丧,居家而不乐,出行则莫安。虽始皇成大事,奈何天下之人,反之者众矣。和,由音之律旋引和睦之意;谐,出《左传》而意为洽。和谐之意乃出也。百姓和谐,生产旺隆,归宿而娱,乐矣、安矣,百姓安乐则国运昌盛;国间和谐,退可共享安土,进可并吞天下,若一国有进退二择,国主安矣、乐矣,国主安乐则臣忠,臣忠则处事优。乃至国长久。王欲使国长久耶?”
权曰:“孤欲行之。复结后,若何?”芝答曰:“两国结盟,当以和互待。其一,许二国之民通商,免税优待;其二,常互派学者往来,以享西蜀、江南之文明;其三,若一国之内不平,邻必将倾国以助友邦,毋有贰心。若此三条,定使二国和谐之系固,何如?”权颔首视芝,曰:“如此甚好。孤欲知国内和谐之法,望先生教之。”芝笑曰:“王亦博才多识之人,岂不知‘民乐’之理乎?于国内行重农兴商之法,使民粮足且钱余,如此治之,民乐而和、而谐。辅之以严律,锄奸佞窃劫之人,严以对己,公以待人,则举国上下皆和谐矣!”权听之,曰:“闻公之语,如沐温日之抚,嗅花草之清,使孤意坚,与蜀复尽和谐之美。烦公引孤之使,陈意于蜀主之前。暮将设宴待公,公请勿辞!”
孙权归殿急召群臣,曰:“孤欲使举国和谐而结蜀,使国运昌、百姓乐。偏邦之使尚能陈意至此,况吾上国乎?卿等谁者能代陈孤意于诸葛氏前?”语毕,中郎将张温出,曰:“孔明亦人矣,臣往之,必不辱命。”权颔首指之曰:“正合孤意,卿去定表孤结和谐之意也。”
次日,邓芝携吴使张温返,陈吴意,结吴蜀之交。后事传,名扬天下,永留青史。 山青野冠曰:“但凡王者,皆欲使国长久也。和谐之法,具使国永传之效。史之国君,无一至此者,则其国皆亡也。若得此法,其国可至万世矣!邓芝说孙权以和谐,正中其心,得成也。”
教师点评:作者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古文基础。借古人之口说出自己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见解,可谓构思新颖。
可贵的是文章并不是泛泛而谈和谐的表现﹑好处,而是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谈到如何去实现社会的和谐,这就使文章有了一定的深度。
另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颇丰满,故事情节也有一定波澜。(指导教师赵玉娜)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