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来源:保捱科技网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1对1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金起点教育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 上课时段 授课时间 审 阅 人 课 题 : - : 年 级 辅导科目 备课时间 审阅日期 课 次 数 学科教师 第 次 周李杨 年 月 日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知识目标: 教学三维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感受高考,经典回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1 页 共 14 页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一对一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出为川东道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结为婚姻 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 灾民赖之无失所 D. 澍毅然以身任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3分) ①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

考纲解读:《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这一总要求之后列出了“理解” “综合分析” “鉴赏评价”三个能力层级。所谓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是指基本词汇是常见词汇,基本文言句式是常见文言句式的文言文。这就从原则上确定了文言文备考的基本方向——其阅读语段并不是艰深难懂的,而是密切切合中学生阅读实际,科学的选择,全面的设计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考点: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 筛选文中信息

6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8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常考题型:

前三题为选择题依次为考察实词,筛选信息和分析概括。第四题为主观翻译题。

知识详解:

文言实词: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疑文言词等。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音(或近音)代替的办法写成另一个字;古今异议词是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异议差别较大的词。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2 页 共 14 页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一对一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考察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方面:

1 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异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 2 一词多意 3 通假字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命题时常常结合教材中的句子与试题中的句子对比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来考察。 常见的文言句式:

判断句 表示判断句的常见形式。

1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

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

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 “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②梁将即楚将项燕。 .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

④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⑥臣本布衣。 .

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⑧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⑨且相如素贱人。 . ⑩予本非文人画士。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

9.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3 页 共 14 页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一对一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4 页 共 14 页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一对一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5 页 共 14 页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一对一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成分省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6 页 共 14 页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一对一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

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 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7 页 共 14 页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一对一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李济雪夜入蔡州》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 《伤仲永》

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4.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在路上)《宋定伯捉鬼》 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愚公移山》 例:失期,法皆斩。(按法律规定)《陈涉世家》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狼》 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鸿门宴》

④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史记》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8 页 共 14 页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一对一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

例: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

②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伤仲永》 例:谨食之,时而献焉。(到时候)《捕蛇者说》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例:泰山之阳,坟水西流。(向西)《登泰山记》 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在外边) 《陈涉世家》

例: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在右边;在左边)《核舟记》 【特别说明】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卖油翁》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伏兵) 《曹列论战》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捕蛇者说》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9 页 共 14 页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一对一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过秦论》 例:可烧而走也。(使„„逃跑)《赤壁之战》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晋侯饮赵盾酒。(使赵盾饮酒)《左传·晋灵公不君》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使同列朝)《过秦论》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种用法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哭泣)《病梅馆记》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陈涉世家》 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为„„哀叹)《阿房宫赋》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 《滕王阁序》 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 《赤壁之战》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陈涉世家》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10 页 共 14 页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一对一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感到热、感到凉) 《两小儿辩日》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威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泊船瓜州》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桃花源记》 ◎数词的活用

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

例: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统一)

《史记·秦本纪》

历年高考真题解析

2001年上海高考卷 下列加点的词语与“草行露宿”中的“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参:B(A中的“草屦”,名词作动词,“穿着草鞋”;B中的“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C中的“族”名词作动词,族灭;D中的“烟”没有活用。所以例句“草”名词作状语和B一样。)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11 页 共 14 页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一对一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2003年上海高考卷

乙文中“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一句中的“猿挂蛇行”用现代汉语怎么翻译? 参: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猿:像猿一样;蛇,像蛇一样。“猿”和“蛇”二字分别是名词作状语。) 2004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解释词语:1.吾闻楚王之命: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爵:() 参:名词作动词,赐给爵位。(翻译时要注意把名词的义项翻译进去。) 2004年上海高考卷 解释词语:

2.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名:() 参:名词作动词,命名。 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题 解释词语:

18.下列加点词与“祠而祀之”中的“祠”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会天雨,道湿不可行 B.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道芷阳间行 E.侣鱼虾而友麋鹿 参:A、D

细解:题干的“祠”用法是名词用作动词,标志是“而”。B,名使动;C,名词作状语;E,名意动。五个句子均出自于课本。 2011年上海高考卷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参:以„„为乐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12 页 共 14 页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一对一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真题实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010广东卷)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

1

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语诸侯曰„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姜 祸患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C. 降家皆为上所杀 儿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3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13 页 共 14 页

360°全程教育专家

名师一对一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课后评价与建议: 教学后记 教师签名: □ 特别满意 □ 满意 □一般 □ 差 学生签名: □ 优 □ 良 □一般 □ 差 家长签名: 年 月 日 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 学生自我学习效果评价 教务审核签名 家长建议 基础决定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第 14 页 共 1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