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课件
草船借箭课件
《草船借箭》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叹弗如。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并会⽤“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章⾸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读懂课⽂,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智多谋。 2.能从课⽂所描写的⼈物性格中体会⽂章⾸尾呼应的作⽤。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揭⽰课题
1.从《⾚壁之战》故事引⼊。
师:我们已经学过⼀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学⼀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初读课⽂,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课后题1/(2))
3.⾃学课⽂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寨→⼀⾯受箭→另⼀⾯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章分段:⼀(l、2节)、⼆(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分段。 三、学习第⼀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好的⼈⼼怀怨恨。) 2.从第⼆节的⼈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分⾓⾊读课⽂第2节,师读旁⽩。 ⼤家听2⼈对话共⼏轮,为每⼀轮编上序号。
(2)每⼀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都督,难道他不知道?⽣: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是怎么想的呢?两⼈⼀组讨论。
交流:2⼈⼀组,⼀⼈读周瑜说的话,⼀个说周瑜的⼼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最好你答是⼸箭这样就落⼊了我的陷阱。” ⽣:“你⼀定会说是⼸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步⼀步进⾏下去的呢? 4.学习第⼆轮对话。
(1)指名2⼈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家思考周瑜的⼼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法不答应。) (2)同桌⼀起像刚才⼀样讨论周瑜的⼼理活动。 交流:“我⽤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法,先分⾓⾊对话,再说说周瑜的⼼理活动。 最后⼀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似乎已陷⼊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计为重,为⽔战胜利考虑,不顾个⼈恩怨,答应三天造⼗万枝箭。)
分组分⾓⾊,指名⼀⽣读旁⽩,朗读第1、2节,体会⼈物内⼼活动。 四、⼩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诸葛亮更是⽴下军令状,那么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课时 ⼀、复习引⼊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的第⼀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10天造⼗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诸葛亮⽴下军令状三天就造⼗万枝箭。
2.第⼀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第⼀句。)指名回答。师:课⽂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四段中也有⼀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快速默读⼆—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末尾⼀句。)
⼆、整体进⼊学习⼆—四段
1.全⽂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什么关系?指名2⼈对读。(⾸尾呼应。) 师⽣配合(师⾸句,⽣尾句)读,体会⾸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词素合成的⽅法如何解释?
出⽰:神机妙算——惊⼈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料事如神的句⼦,⽤“—”划下。
交流出⽰⼩⿊板:
(1)第三天保管有⼗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天……第⼆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 (5)雾这样⼤,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板上第②句,⽤“如果……就……”的句⼦来表达句⼦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较句⼦。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与许多草把⼦。 两句句⼦有什么区别?⽤哪句好?为什么?
第⼀句⽤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第⼀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千多个草把⼦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是谁所料的什么?⽤上“果然”有什么作⽤?(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员⼤将,他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上“果然”⼀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万枝箭,可第⼀天没有动静,第⼆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雾弥漫。) (1)板:⼤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对⾯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有什么关系? 出⽰:因为江上⼤雾弥漫,连⾯对⾯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组讨论⽤多种⽅法来补充完整句⼦。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寨。
所以叫军⼠⼀边擂⿎,⼀边⼤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 ┇
4.显然,⼤雾弥漫这⼀⽓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时间出发的?(三天前⽴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场漫天⼤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船头超西,船尾朝东,⼀字⼉摆开)
(1)看⽰意图1。(显⽰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
(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箭好像下⾬⼀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对反义词,“虚实”表⽰内部的实际情况。 ⽂中指哪⼀⽅⾯看不清哪⼀⽅的虚实? ⽤“~~~”划出诸葛亮⼀⽅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船上⼜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头完成填空。 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雾弥漫,连⾯对⾯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个⽣性多疑的⼈。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相符,这就可⽤上刚才我们学的⼀个词?(果然)请根据这⼀内容⽤“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指名⼀⼈读曹操的句⼦,⼤家齐读诸葛亮的句⼦,配合读第8节。 7.看⽰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边受满了箭,让另⼀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青布幔⼦——(遮起来……船的两边)我⾃有妙⽤。”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青布幔⼦遮着,让敌⼈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万多个⼸弩⼿,⼀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 3.第三次出⽰图⽚投影1。
(1)根据“顺风顺⽔”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往哪个⽅向流,当时的风向⼜是怎样的?(请学⽣
在⽰意图上⽤箭头表⽰。)→
(2)师介绍:长江江⽔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的时刻,⼆⼗条船像飞⼀样放回⼆⼗多⾥,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顺风顺⽔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知鲁肃⼈,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他预料四更时刻⼤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顺风顺⽔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看,诸葛亮其⽆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句把⼆—四段进⾏简要复述?四⼈⼀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朗读全⽂(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动,利⽤⼤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叹不如诸葛亮。 ⼆、分⾓⾊朗读全⽂,思考
1.全⽂⽤什么形式来到划⼈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拓展阅读:《草船借箭》课⽂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很妒忌。
有⼀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上交战,⽤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箭最好。”周瑜说∶“对,先⽣跟我想的⼀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负责赶造⼗万⽀。这是公事,希望先⽣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万⽀箭什么时候⽤?”周瑜问∶“⼗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天造好,必然误了⼤事。”周瑜问∶“先⽣预计⼏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受惩罚。”周瑜很⾼兴,叫诸葛亮当⾯⽴下军令状,⼜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杯酒就⾛了。
鲁肃对周瑜说∶“⼗万⽀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万⽀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名军⼠。船⽤青布幔⼦遮起来,还要⼀千多个草把⼦,排在船的两边。我⾃有妙⽤。第三天管保有⼗万⽀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翎⽑、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拨了⼆⼗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名军⼠,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和草把⼦,等诸葛亮调度。第⼀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起去取箭。”鲁肃问∶“哪⾥去取?”诸葛亮说∶“不⽤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条船⽤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雾漫天,江上连⾯对⾯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字摆开,⼜叫船上的军⼠⼀边擂⿎,⼀边⼤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敌⼈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弩⼿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弩⼿,到江边⽀援⽔军。⼀万多名⼸弩⼿⼀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样。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呐喊,逼近曹军⽔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齐声⾼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已经驶出⼆⼗多⾥,要追也来不及了。
⼆⼗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约有五六千⽀箭,⼆⼗条船总共有⼗万多⽀。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