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重构及其能力
来源:保捱科技网
Economic&Trade UpdateMid-journals Sum.NO.163March.2010 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重构及其能力 陈永平 (衢州高级中学,浙江衢州324006) 【摘要】教师上课不可能照本宣科,都要对教材进行重构,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和个性化的重构教材。本文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重构及其能力。 【关键词】教材重构;教材重构能力 教师上课不可能照本宣科,都要对教材进行重构。新课程 观认为教材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基本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完 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唯一资源的文本,不是教学的目的与归宿。 学生发展与教科书习得各自具有相对的性,学生发展不能 等同于教科书习得。教科书不过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 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因而不能把教科书看成对教学内 容规定与限定。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和个性化的重构教材。 教材重构 我国学者吴康宁将教师对法定知识的课程内容进行的增 减与加工称为教师的“课程重构”,将教师重构后的课程称为 “师定课程”。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可以说是“师定课 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确切地说,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包括 两部分:一是教师在授受前对教材内客的重构,其中包括对教 材内容的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其成果是形成“预定传授 内容”教案即为其典例。二是教师在授受现场的师生互动情境 中对预设教材内容的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是教师自身的认识变 驾的学教的详。内 和中教的动订繁学 化的结果,也可能是教师改变课堂策略,向学生妥协的产物。 经历这两个过程, “教材内容”实现了向“教学内容”实 驭各情学时讲教容 际转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前备课过程与课上的 学矛提容、略内举 内盾取再程讲容目 教种况内问与学纲 施教过程都属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过程。 Ryder ̄出,传统科学课程内容必须根据教学实际,通过教 能 的系要分容关精区序计和张 主三。划观,点有 、 师“解构”和“重构”,成为教师执行的课程,最终才能成为 学生能体验到的课程。[11 张正严认为,所谓教材重构,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的 力一舍次是使的条 是其,详详论不 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对既定的教材内容 进行适度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从而 现。的排根互要是 表舍质安先与本理略略等首取非合与与证紊 。相都五 。 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形 成教学内容的过程I2 。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基于对课程标 准中课程内容的领会和把握,超越对教材内容的机械传递,创 为对材教据配注小 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材,以生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而内二重内相精心学精教料学教合意与 。的学,以大 。 这实际上是将教材、教学两个不同的层面贯通起来,从而将专 家制定的“正式的课程”转化为教师实践中运作的“实行的课 程”,是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接受、理 妙反主、的益驾深 巧容是点容得简高 解、选择、批判和再创造的过程。 二、教材重构的能力 教根选学好理究处研次点次地复与难主彰驭的 ,对教系是。和关四杂道 ,简使要 。繁大 ,理 有关教师教材重构的能力问题,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 理解有多种提法。郑其恭、李冠乾根据影响教材处理因素提出 了“处理教材的能力”,认为教师需要灵活处理不同教材的能 力”[3];张大均在论述教师的教学行为时提出了“全面掌握与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H];申继亮、王凯荣根据教学能力 学据取活制与教通 的构成提出了“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他们还发现“分析处 理教材的能力”是教师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_5];卢正芝等 学者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类时提出了“搜集教学资料和 组织教材的能力”[6J;曾拓,李黎对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后提出 了“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特点等方面的理解掌握能力”[7 这 些学者分别从教材重构的不同侧面提出了不同的概念,但并没 有深入地加以阐述。 罗树华、李洪珍提出了“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他 们认为教师是否具有这种能力的衡量标准有三个:一是能理解 教材的特点如教育性、基础性、应用性、可接受性;二是能把 握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三是能分析教材的知识点。他们 还提出了这种能力培养的三种方法:要在精通教材上下功夫, 做到通读、精读、多读;二要在处理教材上做文章,做到适当 调整顺序、适当增删内容;三是注重内在联系 ]。韩庆奎提出 了“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他认为“为了帮助学生更 好地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现代教师常常要根据所了解的学生 学习实际而对教学内容作教学法的加工处理,使教学内容更便 于自己驾驭和运用,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现代教师加工 一、,过浅显的小事例晓喻学生,使之大以小出、以小见大。六是含 与露。确定要讲的教学内容要富有启发性,不要一览无余。其 次表现为合理而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现代教师在进行任何一 项教学活动之前,都必须有一个总体的构想,借助对教学内容 的掌握和处理以及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设计教学过程、制定教 学计划方案,描绘教学活动的蓝图。能否做到‘胸有成竹’是 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高低的具体体现。”_9 周宏弟提出了“分析和组织物理教材的能力”,他认为 “教材的分析和组织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对教 材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真正领会和掌握教材的实质,才能根据 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实际,合理地组织处理教材,确定恰当 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_lo]。 因此,关于教师教材重构能力问题,由于专家学者对教材重 构活动的认识不尽一致,对教材重构活动所作的微观考察程度不 尽相同,所提出的有关教材重构能力概念是有所不同的。但是,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①教师都要对教材 进行处理、分析、加工与驾驭、组织与分析,其实质都要对教材 进行改造,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有对教材进行改造的能力;② 对教材进行改造的能力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③教师对教材 进行改造的能力是教学认知能力的一种能力;④教师对教材进行 改造的能力是在新课程理念提出之前提出的。 上述有关对教材进行改造的能力的概念都是在传统课程 观下提出的,有着“只就教材讲教材”的烙印。在传统的课程 观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序都是上级部规定的,教 师的任务就是如何贯彻好教材内容,教师对教材进行改造的目 的,就是如何有效把教材内容完全不变教给学生,教师对教材 进行改造的能力就是怎样通过对教材进行改造实现有效把教材 内容完全不变教给学生的能力,它解决“怎样教好”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变成了课程实施的组 织者、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不再仅仅把教会 学生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学目标中融入“让学 生掌握学习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索发现中 掌握知识”,“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同样重要” 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的时序也 不是一层不变的,新课程观要求教师不是只知道教材上写着什 么内容,更要知道教材上“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不是只 按教材上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更要明确这些知识“应当有什 么样的结构”;不是只依照教材上知识展开的顺序进行讲授, 更要把握知识自身的逻辑发展与学生的认识过程之间的关系; ・250・ 时代经贸 2010年3月中旬刊 总第163期 以党建为核心推进学生德育工作 江红梅1冯亚东 (1.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401524;2.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重庆400700) 【摘要】近年来,学院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内成长最快的办学形式之一。大力发展学生党员,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生德育工 作,对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党建与德育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以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院 校党建和德育工作中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努力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服务。 【关键词】学院;学生党建;德育工作 做好学生党建工作是学院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 高提供动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通过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开展党 学院学生工作的龙头。在开展学生德育工作过程中,应坚持把 建工作, “以思想建设促学习发展,以学习发展推动思想建 学生党建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龙头和核心,以党建带团建,促 设”,党员要成为学习的排头兵,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紧 学风,保稳定。在学生党建中,必须抓学生干部建设和骨干队 密结合,促使学生尤其是党员在学业上取得较好成绩。 伍培养,通过党组织的力量凝聚学生党员,通过学生党员凝聚 第四,通过实践教育抓党建,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为人 更多的学生,有效地推动学生党建和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探 民服务的决心。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注重实践教育, 索出一条通过抓学生党建带动整个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重视引导学生投身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升华对马克思主义和党 一、树立把学生党建作为学生德育工作核心的工作观 的认识,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紧密 学生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 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有意识地把学生中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 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其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党建工作的基础, 子调整到重要干部岗位,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培养他们关 党建工作是德育工作深化的现实表现,是学生德育工作的核 Ii,内 心集体和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并接受群 容。要始终坚持“用党的力量凝聚学生”,把学生党建作为学生 众的监督和组织的考验;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以学生党员 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突破13,形成“抓党建促德育,抓支部带班 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级”的运行机制,力求将“三抓三促” 作为开展学院学生德育 三、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工作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抓学生党建来促进学生党员干伍建 学生党支部通过组织生活、政治学习和对入党积极分子 设;抓党员,带群众,促进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学院工作的稳 的考察与培养,提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素质和思想修 定;抓思想,带业务,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 养,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主义理想和信念;通过开展丰富 二、坚持把学生党建贯穿于学生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多彩的活动,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向全体同学展示学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 党支部、党员的风采,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党组织、了解党员, 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高校各级党组织是党的基 从感情上拉近与党组织的距离,团结和影响周围的学生一同进 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 步,以此来推进学生德育工作。 意义。学院要切实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 第一,采取灵活的方式因地制宜设置学生党支部。本着有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水平,完善相关机 利于支部建设及其长远发展的原则,按年级设置党支部,不定 制,创新工作方式,扎扎实实把基础工作抓紧抓好;坚持把学 期举办支部培训班和支部工作交流会。 生党建作为对广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培 第二,加强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做到思路明确、思想统 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手段,把党建贯穿于学生德育工作 一。首先,继续加强高校“两课”教育,深入开展理论、 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生动有效地开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充分利用党校、 第一,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党员 网络等宣传阵地,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 发展的全过程。学生党员入党前的党校培训、党章学习、等, 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新三进”工作,营造良好的理论学 就是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递交入党 习氛围,使大学生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申请书等,是自我教育;从进党校培训到入党积极分子“推 的理论品质和勇于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真正把理论,、 优”,从入党积极分子到成为重点发展对象,从预备党员转为 “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导 正式党员,是触及灵魂的思想教育;严格的入党程序特别是面 和理论主流。其次,学生党支部要注意紧密结合形势,不失时机 对党旗宣誓,能使入党积极分子体验庄严和神圣,思想得到升 地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党员的爱国热忱和工作热情。 华、净化;入党后严格的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则是政治上思想 第三,健全学生党员发展体系,严格把握党员标准,注重学 上的再教育。从一名普通学生成长为一名党员,特别是思想认 生党支部组织建设,做到组织发展程序规范化,组织生活制度 识的转变与成熟,党组织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形式多样化,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首先,学院的党员 第二,搭建和充分利用各种培养教育的平台,提高学生的 发展工作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其他的基层党支部,因此,必须 思想理论素质。重视校、院两级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 严格按照党章规定,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建立一套符合独 熔炉和主阵地作用;发挥学生党、团组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 立学院发展学生党员的完善的标准和体系。其次,在发展过程 作用,多渠道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党的十七大指出,以改 中,要正确处理扩大数量与提高质量的关系、积极发展与严格 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全面巩固和发 把关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始终把坚持党员标准、保证 展先进性教育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结合当前学习实 党员质量放在首位,严把入口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保证 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心得体会征文,增强党员意识。 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党员工作的步伐。再次,党员发展要有 第三,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抓党建,促进学生业务素质 规划。在发展党员时应当坚持“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的 提高。学生党建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 原则,要注重党员的结构分布和梯队建设,保证党员队伍稳定发 材内容的解构与重构,于是定义为教材重构能力。因此教师的 【31郑其恭,李寇乾.教师的能力结构 q.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56 60. 教材重构能力可界定为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既定的教材内容 f4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I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7—8. 进行适度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从而 【5】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64—71. 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教学 【6J卢正芝,洪松栽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Ⅱ】.教育发展研究,2007,(2):70-74. 认识能力。 曾拓,李黎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102—105 【8J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口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7.8. 参考文献: f91韩庆奎.略论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13].中国高教研究,2ooO, :56.57. [1]Ryde,d.Identifyjng science understanding for functional scientiifc literacy.Sm ̄es in [1 0J周宏弟.试论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相关要求o】.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oi,(6j:66—68. Science Education,2001,(36):1-42. 【11】朱铁成.物理课程的思想、编订、实施与评价口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31. 【21张正严.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Ⅱ】.物理教师,2007,6):1—2.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