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来源:保捱科技网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了南强北弱的趋势,但是在历史上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却长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目前这种南强北弱的经济发展局面则是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才逐步形成的。历史学界将其定义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大体上来说,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商周时期到东汉末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特别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因其独特的水热条件以及黄河冲击而成的广大平原,特别适合农耕生产。因而,以农耕为基础的中华文明便肇基于此。而这一时期的南方地区,虽然也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开始了农耕生产。但是,总体来说其范围仅局限于吴楚等地的河流沿岸以及城市的周边地区,而且还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而发展很不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北方无论从粮食生产的能力方面还是人口资源方面来说,都是明显优于南方的。

第二阶段,从东汉末年到安史之乱。由于北方经济发展程度明显优于南方,因此,传统的中国政治中心也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从东汉末年开始,受黄巾和诸侯割据战争的影响。中原地区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特别是西晋政权崩溃以后,中原地区处于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政权的统治,而这些政权之间彼此征战,因而北方地区处于整体的战乱状态。大量汉族农民为躲避战祸举家南迁,田地荒芜,原有的农耕文明遭到严重破坏。而这一时期,随着中原王朝政权的南迁和大量北方人口的迁入,先进的农耕文化和农耕技术传入南方地区。除了江河沿岸和城市周边的的沃野平原之外,水土条件较好的江南山区土著居民也逐步由渔猎转向农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到安史之乱时,随着北民南迁步伐的加快,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第三阶段,从唐末到南宋。安史之乱以后,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但是由于五代十国结

束之后,宋重新统一全国,北方地区恢复和平,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再加上宋朝采取的强干弱枝,使得大量的江南财赋被转移到中原地区。因而,从唐末之北宋期间,北方经济总体还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北宋灭亡后,随着宋室南迁,北方的人口和技术再一次大规模向南方迁移。南方地区在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本身就优于北方的水热等自然条件支撑之下迅速发展,最终巩固了其经济重心的地位。

总体来说,战争、人口的迁移和政治因素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因,而南方天然优越的自然条件则为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自然条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