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第一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枣庄一中东校高三 赵娟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探究总结、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高考考点 学习目标 1.人地关系1.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思想的历史演变 演变 2.列举和分析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2.人类所面3.掌握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并能临的主要环说出协调人地关系 境问题 3.可持续发 的主要途径 展的基本内4.包括观念的树立和自己的实践 涵,协调人 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复习过程】 高考展望 1.结合人口增长、生产发展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地区 分布差异与防治措施 2.联系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考查可持续发展 的内涵及社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以“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为切入点,考查可持续发 展的方向、途径 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诱导点拨】:人地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高考案例】
1
1、(1)图中A表示 ________ ,它是决定 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 答案:
(1)土地 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考点二: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①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_。 ②人类活动的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2
【典型题目】
2、图 12-7 为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 题 (1).人地关系中“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在图中的( )
A.①箭头中B.②箭头中 C.③箭头中D.④箭头中 (2).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符合()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开性原则
考点三:环境问题
(1)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原 因 典型事例 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短缺 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取 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自然植被遭破坏 化加剧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等数量日益减少 因 3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工业“三废”和有害壤 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泰晤士河的悲剧 污染 意堆放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 量垃圾任意堆放 交通、工厂等 放射性物质泄漏 建筑工地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污染 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湾事洋 件、海上石油泄漏 【诱导点拨】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①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中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4
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 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发展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 中国坏为主 保护,环保意识不强; 家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 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国家 染为主 防治,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3.(2012·济南一模)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解析: 第(1)题,b、c表示生产活动及产品。第(2)题,a表示开采资源,煤矿开采会导致地面沉降。
答案: (1)C (2)A
考点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 原则 ①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②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③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④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 ①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②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 ①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②许多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③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等 持续性 原则 共同性 原则 【学法指导】图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5
【教师点拨】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典型题目】 4.《哥本哈根协议》坚守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强调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维护了应对气候变化“双轨制”谈判底线,敦促发达国家强制减排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D.持续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
(2)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依据不包括 ( ) A.当前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 B.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C.发达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超过发展中国家
D.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条件优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是其天然责任 解析 第(1)题,“共同”说明了抑制全球变暖是全球的共同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有区别”则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和自身的能力来赋予其相对应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故选A。第(2)题,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前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高消费水平使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同时,发达国家通过种种手段把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目前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所以发达国家需要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但这不是其天然的责任。故选D。 答案 (1)A (2)D 5、
6
上面3幅图中,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从 ________向 ___转移。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从 向 转移。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的污染控制费用相差较大,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降低_____________,将重污染工业转移到环境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其根本原因是环境法规的地区差异。 (4)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出发,这种转移违背了 原则。 【解析】重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主要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急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机会,将污染严重的工厂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或打着再利用的幌子,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废料。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中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农村。这些转移现象的原因在于污染控制费用的差别,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表现。其根本原因是环境保规存在着地区差异。
【答案】(1)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3)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的污染控制费用相差极大,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将重污染工业转移到环境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其根本原因是环境法规的地区差异 (4)共同性 加强环境保护,有效制止污染工业转移,以实现治理污染的目的。
考点五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途径
7
拓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典型题目】 6、(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
解析 本题以生态农业为背景,考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第(1)题,冰雪融水和水窖集雨两种方式,为作物种植提供水源,作物秸秆经过加工,为畜禽养殖提供饲料;同时作物生产中的废弃物可以为沼气生产提供原料。而沼气池的产物有两个去向:沼气为整个科技园生产供暖,沼渣可作为作物种植的肥料。第(2)题,题干明确表明“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
8
通过图示的循环过程,可以看出这里集约化程度和科技水平都较高。整个循环过程对外只有一个环节就是销售,说明其种植和养殖的产品经过加工后,商品率很高。 答案 (1)D (2)C
7、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下图为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效益最大化原则
2.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过程中,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A.缺乏优惠的环境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较低的人口素质 D.资金严重短缺
3、下列关于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解析 第1题,该产业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轻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属于持续性原则。第2题,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地区,长期以来,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人口素质较低。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故选C。第3题,该产业链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但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答案 1.B 2.C 3.D 【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有( )
A.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B.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C.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读下图,完成6~7题:
2、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D.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9
3、图中“神黄”铁路运输的物资中,运量较大的物 资可能是( )
A.煤炭 B.机械产品 C.棉花 D.粮食
4、近百年来,人类所定的铜矿石最低含铜量标准不断降低,使铜矿可采储量不断增加,这反映了( ) A.自然资源综合性特征
B.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性特征
C.铜矿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D.社会需求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5、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 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业
右图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内涵图。图中X表示经济发展水平,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Ⅰ-Ⅳ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保护强度四种关系模式,判断10~11题: 6、关于Ⅰ-Ⅳ所表示的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 B. Ⅱ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 C. Ⅲ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 D. Ⅳ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 7、如果X表示经济发展速度,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那么,目前我国处在哪种发展模式?( )
A.Ⅰ B. Ⅱ C.Ⅲ D. Ⅳ
8、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用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 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白色污染”C.促进生物多样性 D.减轻酸雨危害 9、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该生态产业园区( )
A、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能源 B、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C、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清洁生产 D、生产重点是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0
3、环境问题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途径 【教学反思】
这一节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但是具体落实到题目上难度并不太小,需要学生课下加强练习,及时巩固。课堂设计侧重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课堂练习时间安排较合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