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4年国际档案界回眸-论文

2014年国际档案界回眸-论文

来源:保捱科技网
视野2014年,国际档案界呈现出重体验、显特色、涉敏感、存危机、趋向文化产业的特征,国外档案同行不断应用新技术,积极开展特色服务,勇于推进敏感档案公开,大力推动档案工作与文化产业相关联。

2014年国际档案界回眸

文/黄霄羽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忠实记录者,在岁月长河中静静地坚守,帮助后人回溯历史、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2015年伊始,笔者以《中国档案》2014年“国际快讯”与“国外档案新闻集萃”报道的国外档案新闻为基础,回顾总结2014年国际档案界的特点并展望发展趋势。

字档案馆,梵蒂冈教廷图书馆开发在线数字档案馆。近期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地

震纪念数字档案馆项目荣获国家嘉奖,表明国外数字档案馆建设已达相当水平。

其次,一些创新技术被及时引入档案领域,夺人眼球。像云存储和大数据都是近两年兴起的新技术,新闻中就出现了“美国利用云存储技术帮助警方抓捕虐童者”“密歇根州档案馆将电子档案搬上云端”“英国通过大数据技术助力法律与历史资料新利用”等内容,反映出国外档案部门对这些新技术的适时应用。此外,有两则新闻提及动态归档技术,美国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超级电脑应用中心均采用此技术来确保大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可靠使用,展示了创新技术的应用成效。

再次,档案部门借助技术提供体验式服务,带领用户“穿越”时空。2014年国外档案技术新闻能让读者啧啧称奇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运用技术提供用户体验式服务。最典型的是英国,新闻“谷歌街景带用户体验穿越”的内容是将历史图片添加进街景数据库中,用户可通过点击地图上的时钟图标查看不同时间的街景照片,身临其境地体验街景的历史变迁。新闻“新型在线互动地图真实展现一战世界格局”的内容是以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为基础,提供数字化互动地图,真实还原一战期间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地图标有一战所有参战国的互动标签,点击进入即可找到

英国国家档案馆的原始图片和链接。笔者认为这两则新闻颇具“亮点”,呈现出技术应用在档案领域的新前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沉静死板的档案化为立体鲜活的资源,帮助用户穿行在时空长廊中真切体验历史的演变发展,档案的利用因为有了直观体验而妙趣横生且亲切生动。

技术进步——为用户安上体验之翼

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是当下社会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创新应用已成为国际档案界的主流。2014年涉及技术创新应用的国外档案新闻众多,档案数字化和数字档案馆建设已不再新鲜,云存储、大数据与动态归档技术虽吸引眼球,但令人称奇的是国外同行开始运用先进技术为用户安上“体验之翼”。首先,档案数字化与数字档案馆建设已成为常态性内容。新闻显示,档案数字化在国外普遍开展,如美国对阿拉斯加档案进行迁移并提供数字化利用,新西兰时长50万小时的电视影像档案将数字化并实现网络利用,数字化项目助推千年犹太档案面世。同样,数字档案馆建设在国外全面开花,如威尔士启动一战数字档案馆项目,英国启动古宗教文献数字档案馆项目,意大利威尼斯档案馆建立开放数

内容创新——重视特殊群体、特

别领域和特色服务

创新是国际档案界的一贯追求,2014年档案新闻反映出国际档案界的创新主要表现为重视特殊群体、关注特别领域和注重特色服务。

笔者曾在回眸2013年国际档案界时指出:“2012年国际档案界最令人瞩目的专业活动当属第十七届国际档案大会。大会以‘变化的环境’为中心主题,提出三个关键词——可持续性、信任和身份认同,对全球档案同行在发展战略上提供指引。这种指引在2013年的国际档案界得到明显体

现。”事实上,第十七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指引在2014年的国际档案界仍有持续体现。

1.重视特殊群体:档案与社区构建“身份认同”曾是“十七大”讨论的分主题,国际档案界就档案在个人和社会群

70

2015

2

体身份认同中的价值展开讨论,目的正是促进社会对档案价值的多元理解和广泛认可。“十七大”引发了国际档案界对“档案与社区构建”的关注,推动了相关研究和实践。2014年的档案新闻就体现了国际档案界对特殊群体的重视,表现为建设社区档案。

国外对“社区(community)”的理解相比我国更宽泛,不仅仅是指居住的生活小区,还指具有共同兴趣或利益关系的群体。在国外,社区档案长期处于社会历史的边缘地位,大多未被公共档案馆接纳和保管。但随着社会发展,社区基于身份认同、归属感及现实利益的多种需求,越来越重视档案的建立、保存和管理。从2014年新闻中,笔者发现不少国家开始建设社区档案,如英国建立了黑人文化档案馆,主要收集几个世纪以来与英国黑人活动相关的事物、文件、出版物和口述历史档案,它的成立使在英国生活的黑人群体首次得以用自己的声音讲述历史。再如印度启动了“南亚女性毕业生档案特别项目”,归档家族中第一代女性毕业生的档案,包括女性的生平照片、励志奋斗故事以及她们的成功影响后代生活的材料。上述新闻中的黑人群体和女性毕业生群体只是社区的若干典型,无论建立专门的档案馆还是档案汇集,都反映出档案对社区构建、群体认同和群体利益维护具有重要价值。笔者预测,国际档案界在未来将更多展开有关档案与社区构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2015年也会出现更多的相关新闻。

2.关注特别领域:档案与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也是“十七大”关注的新问题,主报告《社交媒体应用背景下的档案》将国际档案界引入新的研究与应用领域。近两年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档案界对社交媒体的研究和实践。2014年的档案新闻就体现了国际档案界对社交媒体的关注。

澳大利亚在新闻评论中提出“你的网上记忆安全吗”,指出社交媒体形成了巨大而开放的网络空间,网上数据相当脆弱,极易出现数据损坏或丢失现象,为此需要关注社交媒体信息的归档。2014年,英国国家档案馆率先开展社交媒体档案归档,该

馆选择性地保存英国各部门发布的消息和Youtube视频,包括很多重

大事件,如乔治王子出生、女王登基钻石庆典、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3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等相关档案。这些社交媒体档案汇同文件资料一起归档。据统计目前英国“在线社交媒体档案库”已保存7000多份视频和超过6.5万份部门发布的消息。这些归档的社交媒体信息被视为公共档案永久保存,除内容信息外,社交媒体档案相关的背景信息,如发布者和发布时间等均一并保存。笔者认为,社交媒体不仅在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还在改变档案形成、管理和利用的方式。它的产生会像计算机一样引发档案工作的性变化,将对档案理论与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是性冲击,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归档问题,还包括鉴定、保存和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3.注重特色服务:特色收集与专题展览2014年档案新闻显示,国外档案部门更加注重特色服务,最典型的有特色收集与专题展览。

志、目录、小册子、版画、信件和照片等不同载体形式,生动再现了欧洲、拉丁美洲和美国等地区20世纪的艺术史。无论是注重收集名人档案还是艺术珍品档案,都会让馆藏别具特色。

利用特色馆藏举办专题展览也是国外档案部门经常提供的特色服务。例如美国国家档案馆推出了“铭刻印迹:签名里的故事”档案展览。展览以人物“签名”作为切入点,借助多姿多彩的签名,将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生动活泼地展现给观展者。笔者曾对此新闻作了深入研究,认为签名档案展览正是美国国家档案馆基于特色馆藏的成功特色服务。该馆将众多馆藏中一个个富于政治、历史、书法、艺术和文化价值的签名串联起来,经过特定编排,组成一卷卷富于特色的签名档案。展出的签名既有名人的也有普通人的手迹,既有重要的政治影响或历史价值,也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能让观展者了解每一个签名在美国历史进程中的

独特性和深刻意义。再如加拿大国立美术馆推出城市全景照片档案展,展出19世

纪加拿大城市的全景照片。照片全部为加拿大国家图书与档案馆的照片档案馆藏,记录了早期的摄影师运用“宽窄式”的全景模式来捕捉和记录当时加拿大城市的发展变迁。丰富展品之一是1856年多伦多的珍贵城市全景照,由多达12张分照片拼

莎士比亚专题档案展一角

接而成,原本是为多伦多竞选加拿大联邦首都而准备的宣传材料,十分珍贵。从签名档案展到全景照片档案展,国外档案馆的特色馆藏和特色服务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色馆藏因为展览设计者的精心挑选和巧妙编排而具有了生命力,从一张张静止的纸片或一个个静止的物体变成了讲述历史故事的鲜活道具,借助视觉冲击的力量让观展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行进,体验身临其境之感。其取得良好成效自然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如英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的莎士比亚系列档案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崇,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学的巨擘文豪,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莎士比亚的档案记录了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也记录了他作为英国民族诗人对全球文化产生的影响。近期英国国家档案馆推出“探索你的档案周”活动,参与者莎士比亚出生地信托基金会也开设了莎士

比亚档案的专题展览。又如西班牙国家博物馆接管了何塞玛丽亚拉福恩特档案

开放突围——助推机密、敏感档案公开

作为档案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档案

馆,后者是西班牙知名的私人档案馆,收

藏有约12万份档案,包括图纸、书籍、杂

2

2015

71

视野利用和开放一直受到国际档案界的重视。每一年的档案新闻都会有相当数量涉及档案的公开、发布或开放。2014年档案新闻显示出国外档案开放的新特点是机密档案,甚至是一些敏感档案正在或已经被公开。新加坡国民团结党发表声明呼吁成立由朝野政党的当选议员、社会人士及学者组成“公众利益解密委员会”,答复公众的利用申请,解密其所需信息。学界对这一声明表示支持,认为开放档案,包括机密档案,将有助于历史学家撰写更准确的历史。有学者建议在处理涉及档案时可考虑在25年或30年后开放不敏感的档案;有学者还建议政治文档中提到或附上机关的敏感材料,可采取删除敏感内容的方式处理,无需让整份档案永远保密。这些声明或建议,无论笼统还是具体,都在传递助推机密档案公开的信号,正如新加坡历史学者所说,公开政治档案能让公众知道以前的政治领导人做了什么,便于对其决定和行为实施问责。

英国开放米特罗欣的克格勃档案当属2014年最劲爆的新闻之一。米特罗欣是前苏联克格勃对外情报档案馆的高级档案管理员,在苏联解体后携带自己复制的档案资料潜逃英国。丘吉尔档案中心于2014年7月公开了19箱克格勃档案,披露了克格勃的内部工作方式、对外情报行动及苏维埃的外交,其规模和内容可帮助人们对冷战时期的克格勃活动有前所未有的了解。开放档案中记录有苏联在欧美国家秘密藏匿武器的地图和详细位置,还有潜伏在各国的克格勃特工名单。这是一批内容相当敏感的档案,公开后造成的强烈反响可想而知。除此新闻之外,澳大利亚还报道了米特罗欣档案公开的后续新闻,档案揭示一位澳大利亚已故的联邦工党议员居然是苏联委员会的秘密线人。

2014年被公开的不仅有敏感的克格勃档案,还有涉及二战大的敏感档案。新闻显示,美国大纪念馆已获取封存在联合国战争委员会中二战档案的完整备份,并通过数字化形式在网上提供

利用。这批档案公布之前,大多数战犯从未受到法律制裁,甚至许多战犯在二

战后继续在部门和研究机构任职。此次档案公开可算是迟来的问责。无独有偶,近期新闻显示,天主教现任教皇方济各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梵蒂冈与意大利从1929年起就档案的及时公开达成协议,但距离二战已过去数十年,只要处理好法律、方面的问题,应当公

④布一些机密档案。显然,教皇的态度对敏感档案的公开也会起到助推作用。

伊拉克犹太人,是犹太人的遗产。伊拉克与美国的档案纠纷反映出档案归属的国家纷争仍在持续。

档案纠纷也是国家利益冲突的一种表现。2011年起英国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导致数千名伊朗学生和民众冲击英国驻伊朗大使馆。作为回应,英国宣布关闭驻伊使馆,撤回所有外交人员,并要求伊朗关闭驻英使馆,驱逐所有伊朗驻英使馆人员。2014年,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新闻,指责英国BBC试图窃取伊朗档

⑥案。尽管纠纷的结果未见后续新闻,但两国在档案问题上的争议无疑会加剧矛

盾,使两国关系雪上加霜。

2014年新闻表明,档案馆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较为突出。加拿大2012年起削减预算的对档案馆产生了持续的不利影响,早在2014年年初,加拿大海洋渔业部和环保部由于经费削减陆续关停或合并了十余个联邦科学图书馆,这一举措招致加拿大科学家的一致反对与声讨。他们担心关停图书馆会导致重要的档案资料遗失或损毁。到2014年年末,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经审计频现问题:一是约有9.8万箱纸质文件积压尚未分类,其中部分可追溯到10年;二是2011年建成的耗资1540万美元的可信数字仓储系统从未启用;三是没有对联邦机构电子文件泛滥做好充分准备,面对增量准备不足,面对存

量也力难从心。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经费不足的原因,但也暴露出即使是发达国家,档案馆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也堪忧。澳大利亚国家声像档案馆也面临危机,因削减服务项目并解雇28名职员(占总数的13%),引发了利益相关方的极度不满。该馆面临的主要压力是馆藏要么数字化,要么销毁,但批量数字化耗费巨大,缺乏资金支持。目前该馆仅40%的馆藏可在线搜索,公开上网的馆藏仅1%,服务效果很不理想。

从档案纠纷到档案馆危机,档案部门面对的正是“十七大”中心主题归纳的“变化的环境”。从自然到社会,从专业内到专业外,各种挑战、困难甚至是危机都

二战争议人物庇护十二世

敏感档案能够公开意义重大,尽管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对当事人及其家庭或

后代产生不利影响,但尊重历史并还原历史的不正是档案开放的重要使命吗?

直面危机——纷争时有、问题频现

笔者曾在回眸2012年国际档案界时指出,“挑战”是2012国外档案新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词,主要表现为档案归属存在纷争,档案馆生存与发展面临困

⑤境。时光转到2014年,笔者在档案新闻中发现这种纷争和困境依然存在。

伊拉克与美国关于犹太人档案纠纷最为典型。1984年,萨达姆政权在从巴格达的犹太教堂强行夺走了2700件库存,包括社会记录、犹太书籍以及犹太社会的圣物,被称为“伊拉克犹太人档案”。2003年萨达姆政权倒台后这批档案因状况不佳被运往美国,美国档案部门预计需花费300万美元和数十年时间修复它们。依据当时签署的协议,这批档案本应在2014年6月归还巴格达,但5月两国重签协定,美国暂时不会将备受争议的犹太人档案归还伊拉克。但犹太人世界组织认为这些档案属于

72

2015

2

呈现在档案部门面前。它们在告诫各国档案馆必须居安思危,不断克服困难,解决争议和化解危机,档案领域才能有和平的环境与和谐的氛围。

2014年7月,新加坡举办了为期10天的文化遗产节,主题是“我们的岛屿,我

们的家园”。遗产节包括60个活动项目,借助讲座、各种实践活动和展览等形式鼓励新加坡人学习岛屿历史,增强他们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感受本国文化遗产的丰富。遗产节自2004年首次举办已持续11年,发展成为集娱乐性、教育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的盛大庆典。从某种意义上说,连续举办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加坡文化遗产节,正是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体现。2014年11月,英国国家档案馆举办了设计收藏展,从300万馆藏注册设计中精选出1000多个传统设计进行网上展览,设计原稿保存完好,内容清晰、颜色艳丽,如同它们登记入库的模样。这些设计作品是首次展出,提供的服务方式并非免

⑨费浏览,而是在线付费订阅。笔者认为此次展览的受众主要是艺术家或设计师

案界又将迎来“灿烂的未来”。尽管危机仍在,但2014年国际档案界取得的成绩和进展都会铭刻在档案事业的时间轴上,也会铭记在每一个档案人自信而坚定的眼神里。2015年档案事业的美好愿景等待着每一位中外同行,档案人怀抱理想,肩负责任,踏上征程吧!(本文依据的新闻参见《中国档案》2014年的“国际快讯”和“国外档案新闻集萃”,尾注部分是未予收录的其他新闻)注释:

①黄霄羽,谈伟.重亲民求持续连社会:2013年国际档案界回眸[J].中国档案,2014,(2).②http://www.shakespeare.org.uk/visit-the-houses/whats-on.html/explore-your-archive.html.[2014-12-05].

③黄霄羽,周静.美国国家档案馆推出展览“铭刻印迹:签名里的故事”及引发的思考[J].四川档案,2014,(4).④http://www.worldjewishcongress.org/en/news/15409/francis_wants_to_open_holocaust_era_vatican_archives_as_quickly_as_possible.[2014-12-02].

⑤黄霄羽,钱红梅,马树芬.发展开放合作挑战:2012年国际档案界回眸[J].中国档案,2013,(2).

⑥http://www.timesofisrael.com/iran-claims-bbc-tried-to-steal-from-archives/.[2014-12-02].

⑦http://www.thestar.com/news/canada/2014/11/25/federal_library_struggling_with_backlog_key_records_poorly_filed_auditors_find.html.[2014-12-03].

⑧LivMykland,Protectionandintegrity:thearchivist'sidentityandprofessionalism.InternationalCongressonArchives,1992.

⑨LaunchoftheDesignCollection[EB/OL].http://www.nationalarchives.gov.uk/news/971.htm.[2014-12-0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纪方超

发展目标新趋向——档案与文化

产业关联

档案与文化的关联在档案界早有共识。1992年,挪威档案学者列维米克伦在第12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报告中指出:“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而且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

的世界。”他的论述表明档案是文化和文明的基础。分析2014年档案新闻,笔者发现国际档案界对档案事业发展目标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升,不再简单强调档案与文化的关联,而是将档案与文化产业相关联。国际档案理事会2014年年会在西班牙小城吉罗纳举行,主题是“档案与文化产业”。与会者交流了档案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合的策略,就档案文化价值的显现、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档案文化遗产的保护、档案文化产业建设等诸多问题展开讨论。笔者亲历了此次年会,印象深刻的是开场发言,东道国代表借助档案开发西班牙美食,彰显西班牙饮食文化的底蕴和独特,视频中一道道精致的美食配上灵动跳跃的琴键音符徐徐呈上,与会者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还有味蕾的触动!年会对“档案与文化产业”的关注和探讨,表明国际档案界在促进专业同行思考档案如何作为文化产业开发的对象,档案工作如何与文化产业建设有机结合。笔者预测这将在未来推动形成档案文化产业建设的潮流。

如果说国际档案理事会2014年年会是从宏观高度为档案事业发展指出新的目标方向,那么各国与文化活动相关的档案新闻则是从微观层面提供证据,证明不少国家通过举办档案文化遗产节、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和建设档案文化旅游产业等活动来体现档案与文化产业的关联。

等特定对象,他们可通过浏览或下载设计作品来激发艺术创作或设计灵感,创作新的作品或产品可转化为经济效益。而且档案馆的这种展览也是一种文化产品开发,蕴含着劳动价值,因此有偿服务对档案馆和利用者都是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2014年8月,伊朗旅游运营商协会与国家图书与档案馆签订协议,将国家图书与档案馆正式列为伊朗旅游景点,纳入当地的各条旅游线路。国家图书与档案馆是2002年由国家图书馆与国家档案馆合并建成的文化机构,该馆国际部负责人表示,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很受欢迎的分支之一,伊朗拥有数量众多的文化中心,国家图书与档案馆也是其中之一,可作为供游客选择的重要文化景点,在伊朗旅游的游客一定会在参观国家图书与档案馆的经历中获得乐趣与满足感。尽管伊朗的这种做法在发达国家并不稀奇,笔者十余年前去美国研修时就发现,华盛顿旅行指南将国家档案馆与白宫、国家博物馆等景点均收录其中,吸引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但伊朗的做法表明更多的国家会进一步重视开发档案馆的文化旅游资源,展示了档案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的良好前景。

2015年的新年钟声已经敲响,国际档

2

2015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