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惠州八中期末考试
2012.1
初一语文中考试卷 命题人:曾玉灵
说明:1、本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指定范围内作答。
一、基础(25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口口口口口口口,却话巴山夜雨时。 (《论语》)(1分)
(2)口口口口,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口口口口。(曹操《龟虽寿》)(2分) (3)口口口口口,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禅院》)(1分)
(4)《论语》里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的诗句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分) (5)默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4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阳阴里白沙堤。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 )。
(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quán qū( )手脚。。 (3)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lín lín( )的鱼塘。。
(4)我暗暗地在那里nì xiào( ),却一声不响。 3.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金秋时节的惠州是个收获的季节。
B、同学们打篮球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D、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4.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人物行为,心理的话。(80字之内)(4分) 惊奇 目光 张望 世界 颜色
初三语文试卷第 1 页 共 6 页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它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爆发时,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海洋局提供)
(1)“赤潮”指的是 (不超过60个字)(2分) (2)“赤潮”有哪些危害是____ (不超过20个字)(2分)
二、阅读(4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18题。
(一)(12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下列画线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仓鹰击于殿上 休祲降于天 B.与臣而将四矣 挺剑而起 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 D.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7。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分)
8.从选文中看出唐雎让秦王屈服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语言的,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二是行动的“口口口口”。 (用原文词句回答)(3分)
9.为什么元方入门不顾这样做对吗?请说明理由?(3分)
初三语文试卷第 2 页 共 6 页
(二)(10分) 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
又一个夏季。
炎热的田野,火热的山林。她穿着一件红裙子,带着几个小学生,说说笑笑走
出校门,步入校园树丛的绿色中了。
这是一所“老龄”的村级小学,已经65年了。任课老师大都五十多岁了学校生活在“老”的色彩中,变得默默无语。
那年我刚上小学,20岁的她走进了校园。她一头乌黑的长发,穿了件美丽的红裙子。学校安排她给我们上语文课,任班主任。她上语文课与众不同:有时把学生带到村子中间的清水河里,找小鱼咬脚趾的感觉;有时把学生领到郁郁葱葱的牛头山上,看哪儿像牛头,哪儿像牛角;有时把学生打扮成课文中的大灰狼、小白兔、丑小鸭,在讲台上模仿课文内容大喊大叫,有哭有笑……
课堂上,学生跟着她进入了情境。一会儿是没有捞到月亮的水淋淋的小猴子站在讲台上,一会儿又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巴巴地向大家诉说着什么。
她那漂亮的红裙子飘在课外活动的场地上,飘在学校的小戏台上,把学生带到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不久,班队会、活动课在这所偏僻小学的各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等“乐器”的“交响曲”在校园小戏台上演了,惹得近处几个“玩船迷”村民止不住心里痒痒而登台献艺。小学生们把课本剧演到了家里,课本的故事,家长们也熟悉起来。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它驱散了丛林深处的宁静,赶走了村民们的无聊和疲惫。
放学回家的学生吃了饭就吵着要上学,学校充满了令家长费解的诱惑。再也没有搜肠刮肚的找借口的“逃学生”了,更没了爸妈拿棍子赶着上学的孩子了。村民们在议论:学校变了。原来辍学的9名学生又自觉地背着书包上课了,主动来学校找老师谈孩子情况的村民多起来……
有一次,她到县城参加了一个教学研讨会,一去就是五天。这可苦了这些山里娃。他们一天三次站在校门口的尖角山上,等啊,盼啊,想看到那红裙子又飘回来。等到第三天,坐到太阳落下了尖角山,带着一种无名的惆怅、一种失落感,几个不甘心的五年级小学生背着书包,拖着沉重的脚步告别了最后一抹余晖,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第六天,她从城里回来了,她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批改作业的小方桌,还带了几件更漂亮的红裙子。她对着围过来的学生微笑着,好像在说:我哪里也不会去。
初三语文试卷第 3 页 共 6 页
激动、兴奋的孩子们把她围起来,许多学生流着泪笑了。在红裙子的映衬下,这些满含渴望的笑脸多么动人,多么纯真!
10.从全文来看,“红裙子”贯穿全篇。因此,从结构上来说,它是文章的_______;从内容上来说,它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1..20岁的她穿着美丽的红裙子走进了校园,给校园带来了哪些新变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她的语文课与众不同”,你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吗?为什么?(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5分)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旱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13、范进屡试不第。突然高中,喜极而疯,醒了之后,感觉“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但对“中的第七名”记忆深刻,这说明了什么?(3分)
14、画线的句子是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后的夸奖,回想范进向他借盘缠应试时的
初三语文试卷第 4 页 共 6 页
一顿臭骂,说说作者用什么方法表现了胡屠户的什么性格特点?(4分)
15、 邻居们说话的画线句子隐含了一个什么事?这样说话表现了邻居们的什么心理?(4分)
16、“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4分)
(四)名著阅读(8分)
(A)母亲啊!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情。 (B)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言语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 (C)言论的花儿,开得越大,行为的果子,结得越小。 17.上面三首诗选自冰心的《繁星.春水》,结合这三首诗,说说这部诗集的主题是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4分)
18.这三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4分)
三、作文(50分)
请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你也许遇到了许许多多:亲情、友情、幸福、快乐、成功、善良、丑陋、烦恼……总有一些触动了你的心灵。请你以“ 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文题补充完整。②500字以上。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①背之物。惠②
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初三语文试卷第 5 页 共 6 页
注:①藉(jiè):垫、衬。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
2.解释加线句子“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3分)
3.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3分)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4分)
初三语文试卷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