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第一、二段文句,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 【教学重点】分清节奏,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疏通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 【课时安排】共3课时 本节为:第一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1.?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_,这是一篇______,既有生动的_____情节,又富有___ __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是一部___ 家著作,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____ __著。 2.读准以下加点字。
万仞〔 〕 冀〔 〕州 惩〔 〕 之塞〔 〕 之迂〔 〕 .....曾〔 〕不能 荷〔 〕担 箕畚〔 〕 孀〔 〕妻 始龀〔 〕 ......智叟〔 〕 无穷匮〔 〕 亡〔 〕以应 一厝〔 〕 ....二、课堂学习研讨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以小组形式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第一、二段文句,探究疑难词句。
〔1〕第一段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课文一、二段,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a._________ ____;b.___________ 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二段写愚公移山的情景,有一个细节,找出来,并说说它的用意。 三、当堂训练检测
1.朗读下面各句,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 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大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说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但并不参与。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说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请分别写明以下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2.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本文写了_______________
第 1 页
〔1〕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____ 〔2〕洛 (洛河) 阳_________________ 〔3〕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____ 〔4〕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小结
愚公移山
【教学目的】
1. 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第三、四段文句,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 2. 理解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课时安排】共3课时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解释加点的词语。
〔1〕方.七百里〔 〕 〔2〕年且.九十〔 〕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 〕 〔4〕聚室..而谋.〔 〕〔 〕〔 〕 〔5〕吾与汝毕..力平险..
〔 〕〔 〕〔 〕 〔6〕杂然..相许.〔 〕〔 〕 〔7〕其妻献疑..〔 〕 〔8〕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 〕〔 〕 〔9〕如.太行、王屋何.〔 〕〔10〕荷.担者三夫〔 〕〔11〕叩.石垦.壤〔 〕〔 〕〔12〕孀妻..有遗男..〔 〕〔 〔13〕始龀..〔 〕 二、课堂学习研讨
1. 以小组形式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第三、四段文句,探究疑难词句。
2.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一样?他们在情节开展上起什么作用?三、当堂训练检测
1. 对课文重点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愚公移山的原因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愚公移山的目的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C.愚公移山的详细行动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D.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E.愚公移山的结果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本在冀州之南 B.惩山北之塞 C.汝之不惠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通假字
第 2 页
)
〕 〔1〕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 〔2〕始一反焉。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 〔3〕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 〔5〕无陇断焉。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小结
愚公移山
【教学目的】
1. 分析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观点。 2. 归纳人物性格, 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教学重点】分析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观点。
【教学难点】分析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观点,归纳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共3课时 本节为:第三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解释加点的词语。
〔1〕甚矣,汝之不惠!〔 〕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3〕北山愚公长息曰〔 〕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5〕虽我之死〔 〕 〔6〕无穷匮也〔 〕 ...〔7〕何苦而不平〔 〕 〔8〕河曲智叟亡以应。〔 〕 ....〔9〕惧其不已也〔 〕 〔10〕帝感其诚〔 〕 ..〔11〕一厝朔东〔 〕 〔12〕无陇断焉〔 〕 ..二、课堂学习研讨
1. 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试分析,并归纳人物性格。
〔1〕智叟的观点:“____________ 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的观点:“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
公
的
根
据
:
“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3〕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为什么? 2. 议一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三、当堂训练检测
1.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梦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立千秋伟业。
_____________
第 3 页
2. 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人物各自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 3. 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_____ __鲜明,而且有深入的___ ____意义。
4.填空 〔1〕愚公之妻和智叟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的话,带有___ ____的语气,其目的是__ ___愚公移山。智叟那么用____________的语气,其目的是__ ___愚公移山。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开展有一定的____ __作用。
〔2〕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_____ 〞,其妻“__________ 〞,甚至邻人之遗男也“__________ 〞;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__ __ 〞〔用原文填空〕 四、课后小结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