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通过孔子对社会人物和弟子的品评,以及与弟子的问答,进一步回答了仁德的问题。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仁的实践,最后归结出仁的至德就是“中庸”。
【原文】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他的才能可以治理一个国家。”
【解读】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是孔子的一个弟子,是孔门“德行”科的优秀学生。南面,是面朝南,古时候认为坐北朝南是尊贵的位置,天子、诸侯等坐堂听证都是面朝南。在这里孔子既是评价冉雍的德才足以胜任治国理政的条件,又是对弟子德才的赞美。
【原文】6.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冉雍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还可以,处世简约。”冉雍说:立身庄重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如果自己做事简单,又以这样简单的方法办事,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的话说的对啊。”
【解读】这一章是孔子与弟子冉雍很有针对性的谈话。实际上是师徒俩探讨“简”的境界和理解问题,因为孔子赞许冉雍有“可使南面”之才,其才能之中包含了处世简约这样的品德,但冉雍感到自身的“简”与子桑伯子的“简”有不同,而子桑伯子并不被当时的人所认同,所以冉雍有这样的疑问。冉雍是想借孔子对子桑伯子的评价,弄清楚“简”
的差别。孔子笼统地评价了子桑伯子的“简”。但冉雍更进一步的分析了个人行为的“简”与办理行政事宜的“简”的问题,实际上说的还是一个度的问题。孔子认为冉雍的理解是对的。
【原文】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从不迁怒于人,不犯相同的错误。可惜不行短命早死了!现在再也没有了,再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了。”
【解读】这一章是借鲁哀公之问,通过孔子的口说出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好学的人。一方面讲人的学问重要的是个人修养,不在记问之学。张居正讲解说“迁,是移,本怒于人,而又移于他人,叫做迁怒”,贰是重复。也就是说颜回从不抱怨、牢骚,不迁怒于人,还能不妨同样的错误。这些大都是个人修养的范畴,正如张居正所说“圣贤之学不在词章记诵之末,而在身心性情之间矣!”另一方面,孔子言外有意,试图告诫鲁哀公作为君王迁怒于人和贰过的害处,治理国家和百姓不可不慎之又慎。
【原文】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为子华的母亲要粮食。孔子说:“给她一釜吧。”冉求请求再多一些。孔子说:“那就给她再添一庾吧”。(结果)冉求给了子华的母亲五秉的口粮。孔子说:“冉求这次出使齐国,坐着好马驾的车,穿着上好的皮装。我听说,君子周
济急难而不做锦上添花的事。”
【解读】《论语》记载这一段的事情很有意思。事情发生的时间大致是孔子担任鲁国的司空司寇职务的时候,他派弟子子华出使齐国,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冉子是孔子的学生,公西赤的同学,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釜、庾、秉都是当时的计量单位,一釜大致合六斗四升,一庾合二斗四升,一秉为十六斛,一斛是十斗。子华外出,冉有为同学子华的母亲请口粮,代为照顾同学的母亲,同学之情实是很难得,但问题是子华的家境并不困难,冉有却借这样的机会为子华的母亲多申请了口粮,孔子念及他二人的同学之情,和师生之间的情感,同意在增加一些。而冉有却利用这样的机会多给了许多。而孔子说的一句话“君子周急不继富”既是对冉有的教育,又成了几千年来人们理财借往的一个原则。仔细斟酌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很值得玩味。
【原文】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相党乎!
【译文】原宪作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斛谷米,原宪辞谢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可以给你的邻里乡亲啊!”
【解读】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小孔子36岁。与上一章对比,我们可以体会原思和冉有的为人,同样的事,孔子不给冉有却主动要,而原思是给了不要。孔子的给,一个嫌少,一个嫌多。两种态度,对待钱财,是不是反应了两类人呢?
【原文】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译文】孔子评论仲弓时说:“黄黑色毛的牛产下全身通红两角端正的犊,即使不想用它祭献神灵,山川之神会舍弃他吗?”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对弟子冉雍的评价。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小孔子29岁,鲁国人。可能是仲弓因为父亲品行不好而自卑,而仲弓仁笃厚道,孔子称赞他有“南面”临民为政之才,孔子的这句话一方面是对仲弓的安慰,另一方面则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的成长。并非以出身看待人的成长。
【原文】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可以做到三个月不违背仁德;其他的人只能做到一个月或者一天不违背仁德罢了。”
【解读】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的学习和为人。这里的关键是对“仁”的理解与践行,“仁”是孔子全部思想和学问的核心,它构成了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孔子讲“君子不器”,告诉弟子要做一个全人,不可以拘泥,其做全人的重要方面就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与“仁”密切相关,因为“仁”又是多种美德的总和,因此其本身又是很活跃的元素,但另一方面孔子有主张不违仁,实际上是说不要违背人性向善的规律。但人性之中善与恶总是并存的,若要“仁”常在,就需克服内心里不仁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而又对“仁”的把握理解之难。
【原文】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问道:“仲由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办事果断,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子贡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回答说:“子贡言辞通达,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冉求能从政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从政
有什么困难呢?”
【解读】我们可以把这一章看作是用人单位(季康子)来向孔子招聘从政人才的对话。作为用人的一方询问的是这三位学生能不能胜任从政的工作,而作为老师的孔子给出的答复,则是实事求是的。孔子极力给出的答案都是学生身上的长处,或者说是特色或者是突出的才华。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子路性格刚毅,办事果断,而子贡这个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自贡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可见其言语的才华畅达。而冉求掌握了多种的技能,当然可以胜任他们擅长的从政工作的不同方面的需要了。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孔子个性化的教育结果,而从政只要用其所长,就一定会有成就。孔子介绍弟子的长处,也在告诫选人者要用其所长。不象今日推荐就业,常谈哪一个名校毕业、哪一个高人的学生、多高的学历,却很少问及所选的人的本事如何。
【原文】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季氏要请闵子骞做费地的总管。闵子骞告诉来的人说:“请替我好好的这件事吧!如果还来找我,那么我就一定会逃到汶水北岸去了。”
【解读】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因为季氏不忠于鲁国国君,所以闵子骞拒绝去他那里做官。孔门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谋取官职,赡养父母,以尽孝道。但在道义与富贵之间,孔子还是注重道义在先。闵子骞为此也会经过内心痛苦的挣扎,最终选择了道义,把老师孔子提倡的仁德理想,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标,并身体力行。但与伯夷叔齐、伊尹、柳下惠和老师孔子相比,其修为还有差距。德虽高,却无益于社会。在那样的一个邦无道的社会中,其选择不过就是一种退守之策,还不能是最佳的选择。
【原文】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冉伯牛生病,孔子去看望他,从窗户上拉着他的手说:“恐怕治不了了吧,这真是命啊。这么好的人竟得这样的病!这么好的人竟得这样的病!”
【解读】这一章记载孔子探望生病的学生冉伯牛的言行。冉伯牛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7岁,鲁国人。是孔子弟子中德行科的高材生。从孔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冉伯牛情感的深厚。
【原文】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真正贤德的人,是颜回啊!一盒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一般的人都无法忍受的贫困,颜回却不因此改变自己的快乐。真是贤德啊,颜回!”
【解读】这一章记载了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精神的高度赞扬。儒家的思想很是讲究快乐的体验的,我们这里看到的是颜子之乐,看孔子之乐则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两者之乐还有高下之别,孔子之乐是圣人之乐,颜子之乐是贤人之乐。
【原文】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思想,是我没有能力做到啊。”孔子说:“所
谓的能力不足,是走到半路走不动了。现在是你自己停止不前的。”
【解读】这一章是孔子与他的政事科的高材生冉求的对话。反映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习做事贵在持之以恒的问题,冉求说不是不喜欢老师的理论,力不足也,说的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之难,因为畏难,所以冉求便有了放弃的想法。孔子帮他分析问题,告诉他不是你的能力不够,实是你不够坚持之故。做任何事,坚持到底实在是重要。
【原文】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应该做君子那样的儒者,不要做小人那样的儒者。”
【解读】子夏是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此章师生对话有不同的看法。其一,是说孔子告诉子夏要做君子那样的儒者,不要做小人那样的儒者。这里就存在了对君子与小人的界定问题,儒者是指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其二,是指孔子告诉子夏要做君子的老师,不要做小人的老师。具体来说孔子的本意是什么样还要看子夏性格中有哪些不足,因为孔子之言都是很有针对性的。而我的看法更接近第一类。
【原文】6.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子游担任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这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明灭的人,其行为从来不走小道,不是公事,从没有到我的办公室里来。”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文学科高材生子游关于人才的对话。古人为政一方,选贤任能,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孔子才这样问子游。而子游回答老师的提问,说到
了澹台明灭这个人,说这个人的行为不比其他人,从不走后门,不拉关系,光明磊落,不是因为公事,不会到他的办公室。言外之意,这样正直的人是很难得的。也有人说澹台明灭也是孔子的学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记载。说的就是澹台明灭这个人。传说澹台明灭相貌非常丑陋,孔子第一次看见这个人,很不喜欢,但听说他的政绩和品德,孔子自我反省才说了那样的话。但从此文来看,这个时候的澹台明灭还不是孔子的学生。
【原文】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和一起败退时他勇敢地断后,要进城门的时候,他却鞭打自己的坐骑并且说:‘不是我敢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动啊!’”
【解读】孟之反是鲁国的大夫,鲁哀公11年,齐鲁一战,鲁国败退,孟之反主动殿后,掩护撤退。孔子在这一章高度赞扬了孟之反推功揽过,不自夸的美德。这正是孟之反身上的贤处,意在告诫和教育弟子“见贤思齐”。安德义先生解读此章说人类有四大毛病:“克伐怨欲”。克,都强好胜;伐,自我夸耀;怨,怨天尤人;欲,贪得无厌。总结得很好,这些都是常人身上的毛病。人想要成功,非去除这四大毛病不可。
【原文】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的口才,宋朝的美貌,是很难在这样的社会里避免灾祸的。”
【解读】祝鮀是卫国的大夫,凭借巧言邀宠于卫灵公。宋朝,是宋国的公子,凭借美
色获得了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宠幸。孔子的意思是说,在这样一个衰乱之世,只有那些巧言令色、阿谀奉迎的人,才能免于灾祸。
【原文】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走出屋外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说的道呢?”
【解读】这一章表明的是孔子对世风的慨叹。没有人走出屋子会不经过房门,这是基本的常识。也就是说这是生活中的正道。从这一句话孔子引申到社会的正道、人生的正道,孔子为人指出的人生、社会正道就是仁义之道,但却没有人走。孔子正是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发出的慨叹。
【原文】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自然本性超过他的文化修养,就会表现粗野;一个人的外在文化修养超过内在的质朴,就会表现矫揉造作。人的内在本性和外在的文化修养协调统一,这才是个君子。”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说的是内容超过形式和形式超过内容的表现。只有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状态。做人也是一样,仅注重内容,不注重形式,就会表现粗野;一味的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就会虚浮。只有二者协调统一,才是最佳的状态。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庸”和谐之道。
【原文】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人的生存是因为真实正直,不正直的人能够生存,是他侥幸地避
免了灾祸。”
【解读】“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道德范畴,是对人道德的基本要求。孔子所言的“直”与我们今天谈论的“正直”的“直”有所区别。孔子的“直”是人的情感的真实状态,在《子路第十三》篇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样的记载。这正是孔子理解的“直”,这种“直”是基于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情感,而非外在的法制参照。此章孔子认为“罔之生幸而免”,是说那些情感不真实的人侥幸免于灾难。其原因就是,说谎话的人往往会越说越乱,难以自圆其说,最终不得不承担说谎的代价。之所以没有遭受灾难,实在是侥幸之故。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人生道理,那就是要诚实做人,不诚实做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即便不付出代价也是侥幸。其实,人世间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够诚实,总是有人说假话,所以本来不复杂的人生,就是因为“罔之生”的人的存在。
【原文】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人的情感世界在学问事业中的作用。知之者、好之者、乐知者之所以存在不同,就是因为这三者对所从事的学问、事业用情的深浅不同而致。对于读书学习,用情深的人,一定会是兴趣浓的人,有了兴趣就有了持续的动力。与读书学习而言,知之者未必会用情,好之者虽能用情,但与实践还有距离,只有乐知者,既能用情于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以实践其学习的知识为乐趣。足见乐知者便是知行合一、学用结合的人。这样的人才有创造,才有幸福的人生。做事亦是如此。明代宰相张居正在《张居正讲评论语皇家读本》对这三者关系的认识有很精彩的论述——“夫是三者,以地位言,
则知不如好,好不如乐。以功夫言,则乐原于好,好原于知,盖非知则见道不明,非好则见道不明,非乐则体道不深。”可供参考。结合《论语》中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知”只是一般的了解,心未能深度的参与认知活动,这种认知还谈不上情感的参与;“好”则有“好德如好色”之好的味道,个人的情感与心灵以高度的参与了认知活动;而“乐”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准则,是孔颜之乐的“乐”,这样的乐,不但体现了心与情感高度参与了认知活动,更体现在这种认知活动与改造实践与自我的结果。
【原文】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了。”
【解读】安德读《论语》谈论这一章说得很好。他讲的是孔子因材施教,识人、察人的问题。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生活中,也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教师要能区分资质不同的学生才可以因材施教,这是基本的前提。作为生活中的一员,与人交往至于区分不同人的资质,才可能找到心灵共鸣的人。为政做官也是如此。我体会到孔子以此一句话将知识概括到形而上与形而下两部分,与此行对应生活中就会存在两类人,那就是一类深谙形而上之道的人,一类就是只知形而下生活琐事的人。事实也是如此,对那些倾心于形而上大道的人谈论生活琐事,他会不屑一顾的;而对那些以家庭琐事为乐的人谈论形而上的道理,就好像对牛弹琴一样,自讨无趣。
【原文】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怎么才算聪明。孔子说:“致力于百姓趋向道义,严肃地对待鬼神而
又远离鬼神,这就是聪明。”樊迟又向孔子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在困难面前,要冲在前头;有好处的时候,要躲在后面。(冲在前面,守在后面)这样就可以说是仁了(钱宁语)。”
【解读】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6岁,春秋末期鲁国人。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回答樊迟关于聪明与仁德的问题。从《论语》的记载中看,樊迟勤学好问。樊迟问仁《论语》中有三处,除此章问仁外,还有两处,我们可以放在一起来看。《颜渊第十二》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子路第十三》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樊迟三次问仁,而孔子三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以至于樊迟都没有理解。这大概是因为樊迟三次所处的情境不一样之故,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施教不但因材,还要因时因地施教。而每次回答不一样,却都体现了仁的本质。此外,樊迟还向孔子问知、问孝、问“崇德、修慝、辨惑”、问学“稼圃”,好像无所不问,似乎是孔子弟子当中最好问的学生了。也难怪樊迟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实在是因为他年龄太小什么都不懂的缘故,在孔门弟子中除子张外没有人再比他小了。孔子去世的时候,他才27岁。
【原文】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解读】这一章反映的是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的生命特点与大自然的特点和谐统一。
【原文】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旦变化,就会成为鲁国这样;鲁国一旦变化,就会归于仁道。”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影响问题。齐国的开创者是姜太公,鲁国的开创者是周公。孔子从“复礼”的角度将上述这番话的。
【原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酒杯不是酒杯,酒杯啊!酒杯啊!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大概是孔子在酒桌上拿着酒杯,慨叹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滑坡,不遵循礼节的社会风气。就像今天有人说“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一样的心情。其中饱含着巨大的无可奈何!
【原文】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孔子说:“一个仁者,如果有人告诉他说:‘井里掉下去一个人’,他会跳下去救他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呢?君子可以去救人,但不能使自己陷进去;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啊。”
【解读】宰我长于言辞,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这段对话,宰我是想难为自己的老师,给自己的老师出了一道难题。实际上是想弄清楚真仁德与愚仁的关系,孔子的回答正是告诉他真正的仁者是不可以被愚弄的。
【原文】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各种文献知识,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解读】 这一章孔子讲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也是知行的关系问题。礼是人们在生活同遵守的行为规则,一个人学习了知识,如果不能以礼的标准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会离经叛道。所以,广泛的学习重要,按照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同样重要。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走在人生的正道上。
【原文】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无厌之!”
【译文】孔子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着誓说:“我如果做了不该做的,老天会厌弃我的,老天会厌弃我的。”
【解读】这一章记载孔子与南子相见一事,孔子的形象极为可爱。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是年龄比较大的一个学生,与孔子只差9岁。师生之间十分亲近,子路常不离老师的左右。据说南子貌美,但品行不端正,名声不好。正因为如此,子路很不高兴,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见这样的一个人。因为孔子总是教育他的学生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子路一不高兴,孔子情急之下,不知如何表白,于是发誓说,如果我做不该做的事,老天会厌弃我,老天会厌弃我。憨态可掬,也可以看到师生之间的那种朋友式的关系。
【原文】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这种美德,已经到了最高的境界了!人们缺乏这一美德已经很久了啊。”
【解读】这一章是孔子对中庸在道德方面的评价。中庸思想集体现在道德论中,更体现在处世的方中。绝不是简单的不好不坏中间的概念。中庸的本质应该是和谐的意思。
【原文】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这样一个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好处,又能帮助他们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算是有仁德吗?”孔子说:“何止于是仁德,简直就是圣人啊!尧和舜都难以做到呢!对于仁德的人来说,自己想立身于世就要让别人也立身于世,自己想要事事通达就该让他人也事事通达。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点地做起,这就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解读】这一章孔子与子贡讨论的是仁与圣的区别。子贡对仁的认识超出了一般人的标准。孔子讲“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七》篇),说的就是每一个人想要做都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孔子告诉子贡这样的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孔子的“恕道”。
《述而第七》
此篇以“述而”为篇名,讲的是孔子的教与学。我们不妨可以把这一篇看作是孔子的人生自述。“不作”意指创作,我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既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是对教学真实要求的描述。实质上孔子的很多思想都是创造性的,只是他没有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孔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堪称万世师表,道理就在于此。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我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欢古代文化,我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述说的是继承的问题,作是创作的问题。孔子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在古代创作是圣人之事,只有天子才能制礼作乐。孔子这样说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是讳言这件事。但也正因如此,孔子被后世称为“素王”,就是因为他无天子之位,却又具有天子之德。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还有困难吗?”
【解读】这一章谈论的是孔子对教与学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所见所闻皆是所学的内容,不像今日的学人,唯独学在课堂和书本,今天的人厌学之风不在少数,而孔子能做到不厌学实在是难能可贵。而对于教师而言,其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职业倦怠,孔子做到了,而今天的老师没有职业倦怠的却不多。所以,孔子才说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的了。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态度,孔子注意到了教与学都从兴趣出发,所以从容自在。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不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讲习学问,学到了知识却不能实践,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解读】从这一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孔子对学习的本质的认识,他所忧虑的其实就是生命的成长问题。修德,讲的是道德修养问题,需要日日精进、持之以恒;讲学,说的是学习的内容要不断的实践、温故而知新;徙义则是活学活用、知识迁移的问题;改不善就是在好的方面日日精进的基础上,从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不足,一点一点地改进。孔子的人生目标是不断地完善自己,做一个全人。从孔子的思想体系来看,有人说这一章说的是“仁智义勇”四项美德,也是有道理的。
【原文】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暇的时候,容貌舒缓,和蔼可亲,潇洒自如。
【解读】这一章记述的是孔子闲暇时的情态,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言传身教,所以孔子的日常表现也成为弟子学习的典范。孔子的行为仪态表现了很高的教养,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些人处闲暇时的那种无聊与寂寞。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的太快了!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解读】孔子的慨叹是对人生与时事的慨叹。孔子一方面慨叹时间流逝之快,一方面慨叹自己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
【原文】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道德为立身之基,依凭仁的要求,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解读】孔子讲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志向、成长的依据、过程中的依凭在人成才过程中的关系。“志”是“志向”,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内心而言,内心专一向往;“据”是“据守”,是对行动而言,行动守一不改;“依”是生命过程中的“依凭”,是“不违背”,朝向目标始终不变。在这样一个总体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之上,从容自在的游憩于六艺的技能之中。于此,我们还可以认识到做人处事与学习技能的辩证关系。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凡是能带一束干肉来我这里的,我从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还有一种解释是说,十五岁以上的人,没有不教诲的。这里束脩是指古人十五岁的时候,可以行束带修饰之礼。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墙的一角,他不能推知其他的三个墙角,就不再教他了。”
【说明】朱子注,“愤”是心求通而未得,“悱”是口欲言而未能。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后世有很深刻的影响。但后人也片面的理解了“启发”的问题,教学中实施启发需要恰当的时机,需要老师熟悉和了解学生,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启发的前提是师生都在情境之中,不是今天的强硬启发。古人对学习很注重学、思、悟,“学”“思”是启发的前提,“悟”是启发的结果。善教的人启之待时,因势而导;善学的人思而能悟,悟而能得,博能返约。
【原文】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在这一天哭泣,就不再唱歌。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在丧事中的行为表现。未尝饱、不歌即是那样环境中礼仪的需要,也是因为内心的悲戚使然。
【原文】7.10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能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推行它,没有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把它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是这样的啊!”子路说:“老师率领需要谁和你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需要的人一定是临事小心谨慎,认真谋划而能成功的人。”
【说明】用舍行藏需要一个人的不断学习和修养,既需要有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具有超脱的心境。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之所以不遇与这样的心境缺失有关。这一章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子的情感表达,孔子与颜渊是心灵的知己,而子路自知学问不及颜回,于是便以己长想博得老师的喜爱和认同。但孔子却告诉子路,他愿意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共事,单纯的勇敢他是不赞成的。朱熹的注讲:“惧,谓,敬其事。成,谓成其谋。”
【原文】7.1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通过正路而求得,即使是从事低贱行业,我也愿意做。
如果不符合正路的财富即使可求,我也愿意遵从我走正路的所好。”
【解读】古语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正道来的钱财,即使地位低贱也会心安。不走正道、不择手段得来的钱财,内心总会不安。孔子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凭借自己的本事赚钱,而不要投机取巧、不择手段。执鞭之士有人解释为把守城门的人,也有人解释为为王侯开路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只是代表社会地位低贱的人。尽管社会地位递减,但通过这样的工作赚钱,是正途得来的,所以就应该愿意去做。
【原文】7.12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孔子谨慎对待的事情是:斋戒,战争和疾病。
【解读】孔子为什么非常谨慎认真地对待这三件事?我的理解是这三件事都事关人的生命,体现了孔子的生命观念。斋戒就是古人祭祀前的沐浴更衣,这样做是要使自己保持一种虔敬的心情。它涉及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信仰,这又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所以孔子要谨慎年对待。战争更与大多数人的生命相关,不单是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的生命,还有老百姓的疾苦与社会的安定。至于疾病也是一样,对待疾病的态度也体现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境界。孔子时代的医疗水平不可与今日同日而语,有人说“每一次得病都是一次生命的”,这句话对有心人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其医疗水平能做到的并不多,每一次疾病大概都会与死亡接近一次,谨慎地对待也就是认真的思考生命的意义。
【原文】7.1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韶》乐后,三个月不知道肉的味道。他说:“想不
到《韶》乐带给我的快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啊!”
【解读】孔子曾评价韶尽善尽美,也正是因为韶乐尽善尽美,所以孔子一下子便进入了音乐的境界,忘记了一切,以至于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味道。显而易见韶乐的美妙超过了肉味的美妙,才使孔子这样的。孔子对音乐的学习也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啊!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发现的快乐!
【原文】 7.14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说:“老师想要帮助卫国君主吗?”子贡说:“哦,我去问问。”子贡进入老师的屋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德的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悔吗?”孔子回答说:“他们追求仁并且得到了仁,还有什么怨悔呢?”子贡走出老师的屋子后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国君主的。”
【解读】这一段话背景很复杂,反映的问题也很多。这是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到卫国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当时的卫君是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因为南子的关系,卫灵公驱逐了太子蒯聩,蒯聩逃往晋国。灵公死后辄立为国君。这个时候晋国又把蒯聩送回卫国,与卫出公争夺君位,蒯辄拒不让位。反映的是国君祖孙三代的复杂关系,尤其是父子之间的关系。而伯夷叔齐的故事反映的则是这兄弟俩对君位相互推让的事实。长期的呆在卫国不走,冉有就猜想老师可能要在卫国帮助卫君做事,为证明这个猜想的真假,聪明善言的子贡便决定问问老师。而子贡的发问不像子路直来直去,总是很委婉。他拿伯夷叔齐的历史故事来问老师,最后得出结论老师不会帮助卫君,就是因为他的老师也是求仁的人,而卫君的行为算不上是仁的行为。
【原文】7.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自由自在地躺在天地之间,乐趣就在这样的情境之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对我来说就好比天空的浮云。”
【解读】这一章反映的是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即使粗茶淡饭,能够自由自在的面对生活,这就是孔子的快乐。孔子并非一概反对和轻视财富与权贵,但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与权贵,即便是轻而易得孔子也会不要。
【原文】7.16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再年轻几岁,五十岁的时候就学《周易》,这一辈子也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解读】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吗“韦编三绝”说的就是孔子读《易经》的事情。从孔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易经》的评价之高。《易经》位列众经之首,讲的就是人生的规律。
【原文】7.17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使用标准化的场合,诵读《诗》、《书》,执行礼事,都说标准话。
【解读】雅言,就是今天的普通话,标准语言。执礼,与今天的主持人差不多。孔子和重视不同场合的礼节和个人的形象问题。
【原文】7.1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忘记了吃饭,快乐起来把一切忧虑都忘了,就连他自己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解读】这一章也是孔子自述心志。我们通过孔子的自我评价,可以感受到一个人成长和进步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用心专一、心不二用。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在华西大学文化讲座讲演辞中分析到中国文化主孝,中国之教在青年,援引孔子的这句话评价孔子说,孔子终身常带一种青年气度。
【原文】7.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爱好古代文化并能勤敏地追求的人。”
【解读】孔子把对知识的掌握大致分成了“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四种类型。他坦承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这一类型的人,那么,他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呢?“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显而易见是属于“学而知之者”。
【原文】7.20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怪异、暴力、叛乱、神异。
【解读】谢氏曰:“圣人语常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不谈论规律以外不着边际、不彰显智慧的东西。我还以为孔子之所以不语怪力乱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孔子认识到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让更多的时间被怪力乱神占用不值得。体现了孔子生命意识的紧迫感。
【原文】7.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同行,一定会有我值得学习的。选择好的方面向他学习,选择不好的地方改进我自己。”
【解读】孔子自述自己的学习与修养的方法。与见贤思齐是一个意思。对知识的学习与道德修养的提高在实践中有三方面的重要因素,一个是选择问题,就是择善而从,而不是不加区别地统统照收。一个就是日积月累。还有就是始终如一。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原文】7.22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好生之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解读】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宋国的时候被桓魋所困。桓魋是宋桓公的后代。这句话就是孔子在这个时候向弟子们说的。
【原文】7.2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隐瞒你们吗?我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啊。”
【解读】师生之间,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原文】7.2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
【解读】文行忠信总体上来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孔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做人的教育,是道德教育,也是身体力行的教育。
【原文】7.25子曰:“圣人,无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良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见到持之以恒的人就可以了。从无到有,从虚到盈,从约到泰,最难的就是持之以恒啊!”
【解读】我以为这一章是孔子要告诉大家一个走向成功的道理,就是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原文】7.26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打鸟不打归巢的鸟。
【解读】孔子的行为体现了环保和持续发展的精神,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原文】7.27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大概有不学习就能创造的人吧,但我不是这样的人。多听,选择好的跟从,多看并记在心里,知道这些是次一等的智慧。”
【解读】有不知而作之者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从知识的整体和认知的规律来看,确实存在着个别的知识,个别的人有生而知之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天赋。这种天赋大多来自家庭文化的熏习和遗传,孔子的人生经历没有这样的条件,孔子坦承自己知识和智慧的获得就是通过不断努力学习获得的。
【原文】7.28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近,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人交谈,一个少年却的道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疑惑不解。孔子说:“我们赞许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太过分?人家改正自己的不足以求进步,我们赞许他能改进自己的不足,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如何辩证的看待一个人的过往和未来,这种态度是客观公正的,因为人是变化成长的。
【原文】7.29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做到仁,仁就来了!”
【解读】仁与个人的修养相关,它是一个很高的人生境界。虽然很高,但只要我们想
做一个仁人,仁就会来到我们的身上。
【原文】7.30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懂礼吗?”孔子回答说:“懂礼。”孔子走后,陈司败作揖来到巫马期身边,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的错误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位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要说鲁君懂得礼,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是幸运的。偶尔有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解读】孔子不是不知道鲁君不知礼,但孔子为什么回答陈司败的问题还说鲁昭公知礼呢?原因就是作为下级不能说上级的不是,这是礼的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这样的过错,不是孔子本人故意为之的。这个事例有似于我们今天生活中的有些事情,上下级共事,作为下属是不可以随便在公开的场合谈论上级的不是的,这是处理好上下级关系的很重要的方面。
【原文】7.31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果听到好歌,就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解读】孔子是有心的人,凡是发现新的东西、好的东西,他都愿意学习。唱歌也是如此。
【原文】7.32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理论知识我大概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做个君子,我还没有完全做到。”
【解读】躬行君子是永远在进行中的事情,所以孔子说“未之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很复杂,尤其是做人的实践问题,做人的实践问题永远是一个过程,是进行时,而不是结果。
【原文】7.3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圣和仁,我是不敢当的。我只不过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不厌烦的去做,不知疲倦地教导他人这样做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学生学不来的。”
【解读】成圣和成仁是孔子育人的终极目标,孔子自己努力的朝向这个目标,并把这个目标贯穿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这个个过程看教育无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成就着一个终极的教育目标,需要的不但是坚持不懈的教育,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
【原文】7.34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请求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样的事情吗?”子路回答说:“有这事。祈祷文上说:‘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已经起到很久了!”
【解读】这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子路对老师的敬重和爱戴,包括他希望老师早日康复的急切心情。
【原文】7.35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浪费就会不谦逊,节俭就会过于鄙陋。与其不谦逊还不如简陋一些。
【解读】孔子的意思还是围绕着礼的要求来说的,过分的铺张会目中无人,就有越礼的嫌疑,过分的节俭虽然也达不到礼的要求,但总比越礼要好些。涉及了两难之中的选择问题了。
【原文】7.3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的心胸狭窄经常忧愁。”
【解读】君子看大局,小人只是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所以两种人生状态表现了不一样的格局与气度。
【原文】7.37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肃,有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又安详。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的神态,具备这样的品格需要长期的修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