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挑战下的阐释:章学诚解《诗》考论
来源:保捱科技网
“知难”挑战下的阐释:章学诚解“知难”挑战下的阐释:章学诚解《诗》考论 ・67・ “, 口 姬"挑绫下的 释:幸 诚镅《诌》考论 袁宪泼①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章学诚一生治学处于“知难”的挑战下,而不被时人理解。在此心理事实 基础上,针对考据学派、义理学派和辞章学派的解《诗》理论,他建构出以兴象和诗教 解《诗》思想。包括重视《诗》的情感性和形象性;以《礼》约《诗》,设身处地的理解《诗》 产生的时代语境。最终实现合考据、义理、辞章为一家的学术理想。章学诚的这种解 《诗》思想以明道的角度,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源流意义,贯彻了与之相始终的 “六经皆史”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章学诚解《诗》兴象诗教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Ol一67—72 自诩“从事于文史校雠,盖将有所发明”(《上钱辛楣宫詹书》)… ” ’的章学诚,虽然近代声名大噪,如日中 天,但于考据之学盛行的十八世纪却是另外一副面目,他在《文史通义》卷四《知难》篇中描述自己“知难”的 境遇时,称“为之难乎哉?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 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 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 蹦唧后来治章氏者并没有深究这段话的丰富内涵和它在章氏思想史上 的独特意义。这段话可注意的有两点;其一在考据风气影响之下,章学诚孤独无助、知音难觅心态的反映, 这种不为世人所理解所接受的论述于章氏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在《与族孙汝楠论学书》中说:“辈朋征株,不 特甘苦无可告语,且未有不视为怪物,惊诧为异类者。”… 24)他的呕心沥血之作《文史通义》“传稿京师,同人 素爱氏文哲,皆不满意,谓滔宋人语录习气,不免陈腐取憎,与平日为汶布类0"[2](P141)这便导致章学诚“辩论之 间颇乖时人好恶,故不欲多为人知。” H ’压抑封闭心态。由此可知章学诚一生面对着“知难”的生存境遇, “寂寞以致孤愤”日 。其二由“知姓名”到“知声容之与笑貌”,超越到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反映了章学 诚的治学路数。即突破世人常规学术研究思维,深入到事物内在生成语境,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六经皆史” 说,将载道之经置换成具体历史语境下“典章制度”之史。如将上述两点并观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深味理解 之难的章学诚在现实压力下,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解释学理论,其主要体现在对以“六经”为中 心的经典的阐释,以应对现实极端的挑战。这里需补充一点,先生大作《论戴震与章学诚》一书,对章 氏与考据学派的“考据挑战”关系论述详细,实为学术经典,但未涉及对解经思想的影响,更未注意到这种挑 战实际上具有普遍性,不仅仅关涉到考据一派,与辞章、义理也有紧密关系。章氏据此形成的解《易》《书》等 ①作者简介:袁宪泼(1982一),男,汉族,河南安阳人,南开大学文学院201 1级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讲师。研究方 向:唐宋文学与文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 ・68・ 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第1期 思想需另外撰文论之,今就章学诚解《诗》缘起与内涵做一番考论,以窥一斑。 兴象——对考据学派的反应 一、章学诚一生论学面对着考据学派的“考证的挑战”,反对追逐时风,走出一条异于时俗的学术路数,他在 《家书二》中对自己评价道:“至论学问文章,与一时通人全不相合。盖时人以补苴襞绩见长,考订名物为务, 小学音面为名;吾于数者皆非所长,而甚知爱重,咨于善者而取法之,不强其所不能,必欲自为著述,以趋时 尚,此吾善于自度也。”h 这一评价颇为中肯,大概章学诚以校雠明道,道降而为史。考据学派认为“经之 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而通其词,由词而通其道,必有渐。” {P192}因此,主张 “圣人之道在六经”。在此种学风异趣影响之下,两派解《诗》必有不同。 大体言之,以戴震为代表的考据学派解《诗》主张以词通义,反对以志通词。戴震《毛诗补传序》云:“今 就全诗考其字义名物于各章节之下,不以作诗之意衍其说,盖字义名物,前人或失之者,可以详核而知之,古 籍具在,有明证也。作诗之义,前人既失其传者,非论其世知其人,固难一臆见定也。”[4j(P193)可以看出遵循贯 彻了“由字而通其词,由词而通其道”固有的解经方式,强调解《诗》的客观性和字义性。章学诚解《诗》完全 是对以戴震为代表的考据学派反叛的结果,他在《朱先生墓志书后》表达了对这种解《诗》的看法,云:“今之 功小学者,以为六书不明,而言语尚不可通,况乎义理,然韩子日:凡为文辞,亦略识字。……韩之之立言,如 《五原》《禹问》诸篇,昔人谓与孟、杨相表里者,其中仁义道德诸名,修齐治平诸目,不知与六书者画,有何隐 澳未宣究也。……读《诗》而知好善恶恶,……而六经大义,昭如日月,或使许慎复生,康成再出,卒莫能有加 于此也。”… ”在这里,章氏反对训诂考据家解《诗》方式已经说的很明显了。但是,他所主张的读《诗》而知 义理的途径又是如何加以实现的呢? 章学诚拈出《易》中之象例和《诗》中之兴例,解《诗》重视从兴象的角度出发,提出兴象相通的观点。《文 史通义》卷一《易教下》云:“《易》之象也,《诗》之兴也,变化而不可方物矣。”又云:“《易》象虽包六艺,与《诗》 之比兴,尤为表里。” H ’章学诚之所以认为的兴象相通,主要是从形象性和情感性两个角度出发考虑。就 形象而言,“雎鸠之于好逑,樱木之于贞淑,甚而熊蛇之于男女,象之通于《诗》也”。也就是说,他们共同使用 具体的物象描述“道体之将形未显”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象相通是要强调《诗》具有诗学艺术的形象 性。但,这种形象性一方面来源于客观现实中的事物;另一方面则具有主观构造性。也就是从另外一个角 度说兴象相通在于主观情感的共通作用,具有六艺“修辞立其诚”、“达衷之言语”、“因感而发”的一致宗旨。 对此,章氏认为“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他进而解释道: 《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阍 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他若纵横驰说之士,飞钳捭闺之流,徒蛇引虎之营谋,桃梗 土偶之问答,愈出愈奇,不可思议。然而指迷从道,固有其功;饰奸售欺,亦受其毒。 故人心营构之象,有吉有凶,宜察天地自然之象,而衷之以理,此《易》教之所以范天下 也。㈨… “人心营构之象”便是主观构造的物象,具有很强的想象性和虚构性,但它也是来源于现实存在。是抒 情主人公的“抒愤”、“寓言”的艺术手法的表达。因此,“宜察天地自然之象,而衷之以理”,就是强调兴象都 是情感表达的产物。 章学诚的兴象相通论,实际上即是强调应从形象性和情感性两个角度出发解《诗》,这恰恰是针对考据学 派解《诗》重语言性和客观性而发的。因此,从情感性角度出发,章氏提出“情志”说。《文史通义》卷一《诗教下》 云:“学者惟拘声韵之为诗,而不知言情达志,敷陈讽喻,抑扬涵泳之文,皆出于《诗》教。”又云:“情志和于声诗, 乐之文也。” 又说:“善论文者,贵求作者之意指,而不可以拘于形貌也。” “ 这里文是《诗》之流裔,当然也 可以看做是对《诗》的界定。又,从形象性的角度出发,章学诚提出《诗》的象征性,《秋梅唱合小引》云:“诗人比 兴,因感而发,……寄兴遥灵,而即小喻大,比物连类o”… 龃1)‘‘以小喻大”就是上文所引用的“雎鸠之于好逑,樱 木之于贞淑,甚而熊蛇之于男女”说,以雎鸠、樱木、熊蛇等小事物象征寄托男女、贞淑等伦理大德。由此可以 推演到章氏所说广义“文”的特征。广义的“文”用钱志熙先生的话可以称之为“美” ,指万物相杂的特 征。但它只不过是借代的符号而已,都指向内在的象征意义。故《易教下》中就说:“君子之于六艺,一以贯之 “知难”挑战下的阐释:章学诚解“知难”挑战下的阐释:章学诚解《诗》考论 ・69・ 斯可矣。物相杂而为之文事得比而有其类。知事物名义之杂出而比处也,非文不足以达之,非类不足以通之, 六艺之文,可以一言尽也.夫象欤,兴欤,例欤,官欤,风马牛之不相及也.其辞可谓文矣,其理不过日通于类。” 狭义的文则是以《诗》为中心建立的文章学,最突出的莫过于辞采,如论战国之文云:“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 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幢¨ 章氏这一解《诗》意图的建立更加突出了在历史语境角度下理解六经, 重视《诗》产生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变迁。如强调《诗》的口语性和音乐性,《文史通义》卷一《诗教下》云:“三代以 前,《诗》教未尝不广也。夫子日:‘不学《诗》,无以言。’古无私门之著述,未尝无达衷之言语也。惟托于声音, 而不著于文字,故秦人禁《诗》、《书》,《书》朗有间,而《诗》篇无有散失也。后世竹帛之功,胜于口耳;而古人声 音之传,胜于文字...…・世之盛也,典章存於官守,《礼》之质也;情志和于声《诗》,乐之文也。” 这是《诗》的 原初特征,具有历史事实性。又如说“六艺惟《诗》教为至广也”,从抒发主观情感的角度出发,指出后世诗文对 《诗》的继承于发展。同卷云:“战国之文章,先王礼乐之变也。六艺为《官礼》之遗,其说亦详外篇《校雠略》中 《著录先明大道论》。然而独谓《诗》教广于战国者,专门之业少,而纵横腾说之言多。后世专门子术之书绝,伪 体子书,不足言也。而文集繁,雎有醇驳高下之不同,其究不过自抒其情志。故日:后世之文体,皆备于战国, 而《诗》教于斯可谓极广也。” 这都是由兴象解《诗》所进行的自然生发。 进一步而言,章学诚针对考据学派所构建起来的解《诗》体系,也适用于他对《诗》教影响下的后世诗文 的解释。《文史通义》卷一《诗教下》云:“学者惟拘声韵为之诗,而不知言情达志,敷陈讽论,抑拐涵泳之文,皆 本于《诗》教。是以后世文集繁,而纷纭承用之文,相与沿其体,而莫由知其统要也。……其故亦备于张国。 是故明于战国升降之体势,而后礼乐之分可以明,六艺之教可以刖;《七略》九流诸子百家之言,可以道源而 溶流;雨漠、六朝、唐、宋、元、明之文,可以畦分而胜刖;官曲,声诗术业辞说,口耳竹帛之迁变,可坐而定矣。” 可见,于音韵训诂多着力的考据学家同样用考据之法遮蔽了诗文的情感性和文学性,章学诚挖掘诗教影响 的重要途径便是指出由《诗》到战国、六朝、唐、宋、元、明流变中情志的一脉相承。因此,章学诚在解释一般 诗文的实践中也从形象性和情感的角度出发,而处处不忘与考据之法划清界限。章学诚在《家书》中记载了 这样一件事情: 吾读古人文字,高明有余,沉潜不足,故于训诂考质,多所忽略,而神解精识乃能 窥前人多未到处。……犹记二十岁时,购得吴注《庾开府集》,有‘春水望桃花’句,吴 注引《月令・章句》云:‘三月桃花水下。’祖父抹去其注而评于下日:“望桃花于春水之 中,神思何其绵邈,吾彼时便觉有会,回视吴注,意味索然矣。”自后观书或能另出新 意,不为训诂牢笼。…‘ 这是章氏研究最常见的一段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其所言“高明”应指“由大略而切求”l2_f 的治学特征, “沉潜”是“循度数而徐达” 儿 的治学特征,由个人资性而取舍;而“神解精识”则是超脱文字“一下子就能抓 住大处的本领”,“带有浓厚的直觉意味”b 的解读方式,正契合章氏根据自己资质而云“高明有余”的治学 特征。进一步而言,这种解读方式实际上是凭借形象和情感所获得的进入方式,这完全可以从“神思”和“意 味”两个词看出,它们出自于被章学诚称之为“体大而虑周”的《文心雕龙》和“思深而意远”的《诗品》。《文心 雕龙・神思》篇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 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 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这是讲形象思维,也是在讲情感对 于文学创造的作用。《诗品》以味论诗更是反对诗歌的用事,而强调“即目见心”的直觉思维。准此,章学诚解 《诗》重视形象思维和主观情感所建立起来的解释系统便贯穿于他所说的《诗》学源流中了,这是他对“考证 的挑战”做出的回答。 二、诗教——对辞章学家的反应 章学诚所建立的解《诗》思想面对的另外一个挑战是以袁枚为代表的辞章学家。袁枚诗学主张“性灵”, 认为:“夫《关雎》即是艳诗也,以求淑女之故,至于辗转反侧”(《再与沈大宗伯书》)。 颇为惊世骇俗,从 强调抒发情兴的角度看似乎与上论章氏解《诗》思想有契合之处,但是,章学诚一生对袁枚攻击不遗余力,他 说:“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抵以优伶杂剧所演之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门大家闺 ・70・ 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第1期 秀,多为所惑。征诗刻稿,标榜声名,无复男女之嫌,” 表面上是在批评袁枚败坏风俗,实际上他是从诗 教的角度出发的,如《诗话》云:“虽(诗话)书旨不一其端,而大略不出论辞论事,据作者之志,期于诗教有益 而已矣。” 便是明证。章学诚所说的诗教是强调《诗》作为伦理教育的实用功能,因此《原道中》云:“子所 l言,《涛》《书》执 ̄¥L5雅5,所谓明先王之道以导之也。……空言不可以教人,所谓无征不信也。教之为事,羲、 皇以来,盖已有之。” ””他对袁枚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诗教范围当中的妇教,其中《文史通义》卷四《妇学》、 《妇学篇后跋55篇都是基于对袁枚批判基础之上的妇学建构,所谓妇学,乃是“诵《诗55读< ̄L55,古之妇学”,/2j 义云:“古之妇学必由礼以通诗”。 儿聊 也就是说用《礼》约《诗55以及一切诗学活动。这就是章学诚所常言 的《诗》、《礼》并称,以及“六艺之文,可以一言贯之”在《诗55学方面的重要意义了。而章氏所论的袁枚,正是 “今日不学之徒,援据以诱无知士女,逾闲荡检,无复人禽之分,则解诗之误,……何异误解《周%55而起青 苗。……从来诗贵风雅。”违背了儒家传统诗教。以《礼》约《诗》便是章学诚面对“辞章挑战”所建立的解 《诗》思想——诗教观。 那么,章学诚如何以《礼》解《诗》,来实践他的诗教观呢?章氏在《文史通义》卷一《易教下》中说:“《礼》 之官也,《春秋》之例也,谨严而不假借。”又说:“夫象欤,兴欤,例欤,官欤,风马牛之不相及也,其辞可谓文 矣,其理则不过日通于类也。故学者之要,贵乎知类。”我们知道杜预所说的春秋五例是解释孔子“春秋笔 法”的方法,而这五种方法归根结底是为了“正名”,强调伦理秩序,故孑L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这一点司马 迁说的最为明切,《史记》卷一三零《太史公自序》云:“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 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 ¨ 《周礼》所叙的官位也 是等级森严,不能逾越。《礼记・曲礼上》解“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因 此,章氏所说的“谨严”主要是讲等级秩序森严。《周礼》之官与《诗》之兴相通,也就是说,以《礼》解《诗》是强 调《诗》所代表宣扬的伦理道德、等级次序。《文史通义》卷二《言公上》云:“夫诗人之旨,温柔而敦厚,主文而 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舒其所愤懑而有裨於风教之万一焉,是其所志也。”因此,在持有此种诗教思 想下,章学诚进而解《诗》云: 或日:《诗序》诚不可尽废矣。顾谓古之氓庶,不应能诗,则如役者之谣,兴人之 祝,皆出氓庶,其辞至今诵之,岂传记之诬欺?答日:此当日谚语,非复雅言,正如先儒 所谓殷盔周诰,因于土俗,历时久远,转为古奥,故其辞多奇崛;非如风苛和平庄雅,出 于文学士者,亦如典谟之文,难历久而无难于颂识也。以风诗之和雅,与民俗之谣谚, 绝然不同,益知国分男女之辞,皆出诗人讽刺,而非蚩氓男女所能作也。是则风趣之 谣,不待攻而破,不待教而诛者也o[2](P554-555) 又云: 《国风》男女之辞,皆出诗人所拟;以汉、魏、六朝篇什证之,更无可疑。(古今一理, 不应古人儿女,矢口成章。后世学士,力追而终不逮也。)譬之男伶,节静女以登场,终 不似闺房之雅素也。昧者不知斯理,妄谓古人虽儿女子,亦能矢口成章,因谓妇女宜 于风雅;是犹见优伶登场演古人事,妄疑古人动止,必先歌曲也。 ](P533) 《诗》的作者是士人,是文人,其作男女之辞都是代言体,目的为“讽刺”而绝非“风趣”。这似乎都是在沿 袭《毛诗序》“讽刺”的解法,并没有什么新鲜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 章学诚所认为的以< ̄L55约《诗》暗含 了上古这样一个时代语境,即“典章存于官守,《礼》之质也。”以典章制度形式存在的《诗》是保存于官守,既 然如此,“古者朝有典谟,官存法令,风诗采之间里,敷奏登之庙堂,未有人自为书,家存一说也。” 也就是 说《诗》中诗人情感抒发表达是对公有的道的见解,换言之,《诗》的抒情达到了个人抒情与群体抒情完美的 融合。故《文史通义》卷二《言公上》说:“司马迁日:‘诗 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为作也。’是以男女慕悦之 辞,思君怀友之所托也;征夫离妇之怨,忠国忧时之所寄也。” ㈣便是运用了寄托讽喻的手法,通过个人抒 情表达了政治情感。 那么,在私人著述、个人抒情的年代怎么面对和解读这些作品呢?上引两段材料应该注意两个问题:其 一,以汉魏六朝诗歌和谚语证明《诗》之创作,这是出于章氏“六经皆史”以发生历史语境考察《诗》之生成方 “知难”挑战下的阐释:章学诚解“知难”挑战下的阐释:章学诚解《诗》考论 ・71・ 式;其二,以“优伶登场”证明《诗》之创作方式,这是当下体验来解《诗》。这两点用章学诚自己的话说就是: “必泥其辞,而为其人之质言,则鸱鹗实鸟之哀音,何怪鲋鱼忿诮于庄周;苌楚喻药草之无家,何怪雌风慨叹于 宋玉哉!”这实际上揭示出章学诚解《诗》的重要方式,即“设身处地”。《文史通义》卷三《文德》篇云: 夫子尝言:有德必有言。又言:修辞必立其诚。孟子尝论知言养气,本乎集义;韩 子亦言仁义之途,诗书之流,皆言德也。今云未见论文德者,以古人所言,皆兼本末, 包内外,犹合道德文章而一之;未尝就文辞之中,言其有才有学有识,又有文之德也。 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敬, 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 地也。嗟呼!知德者鲜,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 一 这里所说的“文”应当是指“六艺之文”之“文”广义范围的所有诗歌文章。“六艺惟《诗》教为至广”,后世 诗文皆源于《诗》,因此,这里的“文”当然包含《诗》,文德也是指《诗》德,从引用韩子话“亦言仁羲之途, 书 之流”,认为“皆言德也”,也是明证。那么,文德之德又是什么含义呢?据《史德》解“德”云:“著者之心术”, (P219)可以知道,文德也是讲作文的心术。就《诗》教而言,是作诗时要讲“敬恕”,敬是讲用气,要中节;恕是讲 “为古人设身而处地”,即前文章学诚解《诗》所运用的回到原有的历史语境,以心印心,从自身出发的体验作 者之心术,也就是“贵求作者之意指,而不可拘于形貌也”,“读古人书,贵能知其意也”。值得注意的是,章学 诚在这里所讲的达文本意旨的“设身处地”之法实际上包含两个前提:一是历史语境,二是生存语境。因此, 他在《文德》篇中说道:“是则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地,亦不可以 遽论其文也0 ̄[2](P278)从这个意义出发,要想正确理解和解释《诗》文本内涵和流传意义就必须回到诗教的原初 意义之上。 因此,由“设身处地 ’到“作者之指”再到“诗教”,章学诚面对辞章学家的挑战所强调是要以体验的方式 重新回归《诗》产生的历史语境,把握《诗》创作的主体特征,提倡《诗》的原初功用,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是 要找出解《诗》的客观标准。 三、明道——考据、义理与辞章的融合 章学诚解《诗》除了面对他所生活的时据学家和辞章学家的挑战外,其实还隐藏着历史上一位重要 的大家,那就是朱熹。朱熹解《诗》主张“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孟子章句集注万章上注》)法和“淫乱之诗” (《朱子语类》卷八十》)说。章学诚至少在两个地方明确提到了朱熹,一处是《朱陆》篇中说朱熹所代表的学 问是“博学多文,通经服古”。一处是《妇学篇后跋》中说朱熹对袁枚解《诗》影响“岂知流祸至于极斯”。由此 可以看出,章学诚对以朱熹为代表的义理学派解《诗》方法是极不满意的。换言之,他所提倡的兴象说和诗 教说也是救朱熹流弊而发的。 章学诚的学术主张是将流行的考据、义理与辞章三者考辨得失,兼取其优,做到合三为一;章氏《原道 下》云:“义理不可空言也,博学以实之,文章以达之,三者合于一,庶几哉周、孔之道虽远,不啻累译而通。”_2 … 《博约下》又云:“后儒途径所由寄,则或于义理,或于制数,或于文辞,三者其大较矣。三者致其一,不能 不缓其二,理势然也。知其所致为道之一端,而不以所缓之二,则于斯道不远矣。” H 他主要是从原道的角 度考虑考据、义理、辞章三家“偏于一隅”,“未能窥古人之全体”。与之相似,章氏解《诗》考辨考据代表的戴 震、辞章代表的袁枚和义理代表的朱熹得失,建立起自己的《诗》学思想,也是从明道的角度考虑的。那么, 现在的问题是,章学诚解《诗》与明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知道,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是以校雠为基础,将史置换道。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校雠学是“辨章学 术,考镜源流”的治学方法;“六经皆史”是将道解释成“万事万物之所以然”的理和具体典章制度的器。这便 意味着章学诚治学大体有两端:一是解释事物变化的原因,他经常称之为“势”、“理”;二是描述事物发展的 线索,并置放于一定的历史语境理解。这也便是他治学以明道的内涵。以此推之,章学诚以兴象和诗教来 解《诗》,其目的是为了揭示《诗》之特征和发展源流。 就《诗》之本质而言,以兴象和诗教解《诗》指出了诗歌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征,但是,在当时历史语境 下,这种兴象的诗歌不仅仅被用来当作文学文本来欣赏的,而是被用来做“教化”的使用目的。这就是上古 ・72・ 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第1期 时代的《诗》之本体,故章氏《妇学》云:“泉水瑟流,委婉赋怀之篇,燕飞上下,凄凉送归媵之诗。凡斯经礼典 法文采风流,与名卿大夫有何殊别?然皆因事牵联,偶见载籍,非特著也。” 可知,情感、形象和教化完美 的融为一体。这便是《诗》道之本质,对其历史语境的言说。故他在《明道》中遍举诗文载道之说、文辞之说 后,论道:“夫无为之治而奏熏风,灵台之功而乐钟鼓,以及弹琴遇文,风雩言志,则帝王致治,贤圣功修,未尝 无悦目娱心之适,而谓文章之用,必无咏叹抑扬之致哉。” 2](e138)实际上指出以《诗》学本质应该具有义理、辞章 和考据 方面特征。 就《诗》源流而言,“《诗》教而至广”,流而为战国之文,《文选》之体,后代文集。钱志熙先生认为其具有 文学史意识,并指出“通过 隋志’将六艺之文、战国之文、后世之文贯穿起来” ,所论很有见地,失于偏执 端,他并没有注意到形象,情感二要素是相互缠绕的线索,如论战国之文“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变其本 一而加其恢奇”云云。所以,论述后世文章应该“贵求作者之意指,而不可拘于形貌。”也就是要善于通过形象 到达情志。诗文变化又与其时代有关系,形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文学。这便是《诗》之流变的理与势。 综上,章学诚的解《诗》思想是在心理挑战压力产生的,这成为其解《诗》内在动力;他的解《诗》将主客体 的视域在历史境遇的条件下取得了融合,同时,他的兴象和诗教说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源流意义。 参考文献: [1]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出局,2004. [3].论戴震于章学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戴震.戴震集[M3.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钱志熙.论章学诚在文学史上的贡献[J].文学遗产.201 1(1). [6]袁枚-,J、仓山房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章学诚.丙辰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朱斌.礼记训撰[M]一E京:中华书局,1998. ¨It is diicult fto know the interpretati0n under the¨challenge: Zhang Xuecheng¨poem’’in the solution YUAN Xian-po (College of Literature,Nan Kai university Tianjin,30007 l,China; College of Jin gu,Tan Jin norin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 1,China) Abstract:Zhang Xuecheng lifetime scholarship is”it is diicultf to know”challenge,but not when people understand.On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in fact,according to textual criticism school justiee school and literary school ”poem”solution theory.he constructed to Xing Xiang and poetry”poetry”thought of solution.Importance of including a”poem”the emotion and image;to”ceremony”about”poem””poem”.place oneself in others’ positio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Eventually realize textual meaning and context for an academic idea1.Zhang Xuecheng’S”poety”thoughtr this solution to Ming’S angle,reveals the”poem”the essence and origin meaning.carried out with”all the six classics are always history”academic thought. Keywords:Zhang Xuecheng;The interpretation of poety;Xirng——xiang;shi-jiao 责任编辑黄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