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伪科学
首先对伪科学进行一下解释。借用书面上的定义,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伪科学强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科学与伪科学是坚决对立的,但不能认为科学的对立面就是伪科学。科学之外的其他东西都可以称之为非科学,例如文学、艺术、宗教等。
个人认为,伪科学是非科学的一个子集,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或是出于特定的目的,或是为了解释某种现象,把非科学一定要说成科学,这就变成了伪科学。我认为,比如宗教,本身是非科学,是人们寄托自己的一些心愿,抚慰自己心灵的良好载体,但如果某些人为了自己的不法目的,制造、散布歪理邪说,将非科学的东西以貌似很科学的方式向人们灌输,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那就是不可原谅的伪科学了。
对于伪科学,所谓的江湖术士,邪教组织不必多说,这是伪科学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在正规的学术界,伪科学也是存在的。一方面,在科学学术界内,相关领域内的一些学术人员,由于其不良意图而编造相关理论或者假说,因其身份和知识层次以及影响力等原因,其理论不能为当代科学界所接受或判定,暂时保持一种悬而未决的境地,其本质仍旧是欺骗而不是未验证的假说,最为典型的就是前苏联时期的李森科为了一已私利,胡编乱造出伪科学;另一方面,不同于前者,他们过分依靠观察,只相信观察的结果,最终陷入经验主义的泥坑,也有许多人却不屑于科学观察、实验,而是想方设法构造一些虚幻的理论,去解释那些道听途说的虚假的现象,因而陷入神秘主义的陷阱。有些学者并非专门从事伪科学制造,但由于他们轻信了某些神秘现象的真实性,从而忘记了科学家的职责。
对于科学与伪科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对于提出的观点有无方法上的可公开性、平等性及普遍性。“可公开”是从方法本身的性质来说的,任何一种科学方法从本性上说都是可以公开的,可者说公开前与公开后方法本身的性质不变;平等性则是指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其自身的性质不因使用者主体状态的不同而完全不同,例如在做实验时,具有相同水平的化验人员在相同条件下的测定的性质和结果不会完全不同;普遍性则是指科学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
内具有普遍有效性。例如,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经验科学获取科学事实是普遍有效的;假说的方法对于经验科学各学科建立理论是普遍有效的。其次,在相同的大历史环境下,对于某种社会需求,关注的侧重点和采取的解决方式有差异。科学首先关注的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必须严格服从实践客体所具有的自然性质,遵从实践客体的运行规律,这就使得科学活动也必然服从客体所具有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相反,伪科学常用无意义的概念以及主观杜撰的联系来歪曲反映社会实践,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对事物的变化作“判断”, 不能正确地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因此不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最后,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经不起客观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虚假的东西,只要有途径对其检验,终将露馅。例如,所谓“水变油”的新技术,“隔墙取物”的特异功能,“气场治病”的伪气功, 最终都被实践证明是大。
我认为,现在很多人对伪科学这个词脱口而出,还是有点随意。正如我之前提到,我认为一种观念到底是不是伪科学,首先,要看这种观念或是思想本身属于科学还是非科学的范畴,如果属于非科学,那么无论如何都不是科学,如果你要刻意将之编造包装成科学,那就是伪科学,比如中医;其次,对于属于科学范畴的观念,不能完全看它是否与现有的科学理论相符合,而是看提出这个观念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否是诚信的。发现一种现象,只要是自己真心想搞懂,而不是迷惑人心,那么纵使他的观点看似不合事实,我们也不应该定义为伪科学,全盘否决,这种做法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历史的进步。每个时代的科学都不是绝对完备的,很多知识在现在被认定为伪科学,殊不知,几百年前那个时代就会认为是科学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质量大的物体落得更快,这在几千年前被认为是科学的,四五百年前伽利略证明了这个观点的错误,而几乎同时期,日心说被认为是科学的,在现代却毫无疑问是个错误。以此推之,我们现在认为是科学的一些观念,几百年后,后人也有可能证明是不科学的,我们现在认为可能不科学的一些观念,后人可能会证明其科学。实践终会检验,我们现在不能贸然扣上伪科学的大帽子。
所以,除去一些尤为明显的伪科学(比如邪教,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容易识别),我认为科学和伪科学是存在边界的,即提出的现象和观点是否诚信。只要是真心求知,即使现在发现的事物,提出的观点不一定永远正确,甚至在当今的
认知水平下稍显荒谬,但只要能说出自己正当的论据,我们就不能加以定论。可能这个观点会被后人证明为错误,可能现在稍显荒谬的观点会被后人加以证明是科学,是否科学终将被实践所检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都会使我们更加靠近真实,它都促进了科学和人类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