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尺度人性化研究
HumanismStudyinUrbanPublicSpace
彭智谋PengZhimou王小凡WangXiaofan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生活、空间肌理、空间节点界面等问题的分析,以人为主体和标尺研究了城市公共空间尺度,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尺度人性化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空间形态肌理延续人性化
标准,把人的行为特征作为空间组织的依据,探索空间层次与要素之间的组成比例关系,协调人与现代空间的生理和心理关系。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所阐述的“人是符号的动物”,马克思?韦伯也指出“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网上的动物”,两者都揭示了人的本质。
1.心理标尺
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空间范围的本能,个人在家庭内的私人活动及在社会群体的公共活动都发生在与其心理界定相对应的物质空间之中,这就是心理上的领域感。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可以通过空间划分来界定具体空间的领域感,这要求人们积极发挥空间构成元素的作用,不是将它们堆砌在空间之中,而是注重自然元素在城市中的空间关系,把握住空间的层次性和空间的可识别性,使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时能保持自身的私密性和领域感,使空间中的活动丰富多彩。以商业步行街系统为例,只有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人们坐下来,才能使行人消除疲劳,并有较长时间的停留。如果坐下来的条件少而差,人们就会侧目而过。这不仅意味着在公共场合的逗留十分短暂,而且还会扼杀掉许多有魅力和有价值的户外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座椅布局与设计是公共活动空间富有吸引力的前提。从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在边缘或建筑物四周比站在外面的空间中暴露的要少一些,这样既可以看清一切,自己又暴露不多,个人领域减少至面前的一个半圆,当人的后背受到保护时,他人只能从面前走过,观察和反应就容易得多。结合人的这种心理标尺,我们在设计座椅的过程中就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将座椅放在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的边缘,在公共活动空间中划分出一个半私密的个人空间,以此激活人们的商业和休闲行为。
2.行为标尺
当前大尺度的城市开发使城市的公共空间在失去亲和力的同时也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大型项目都企图以功能和环境的完整将自身于整个
Abstract:Thisarticethroughannouceingtolivingspaceandtextureoftheancientcity,nodeandspacedimension,putforwardssomehumanitydesignmethodsofscaleincityspatialformwiththenumanbeingstandard.
KeyWords:Spatialhumanity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本适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环境已经支离破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空间也逐渐被大规模的商业开发所占据,大范围的区域专项功能化使城市丧失了原有的肌理和活力,冷漠的城市空间正在分解着传统城市脉络下生成的城市固定特质。近年来,逆城市化现象和中心区衰落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其根本原因就是现代建筑与国际风格在追求城市功能效率的同时,忽视了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缺少了对人的关怀,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尺度的缺失。有的城市为了树立城市形象,无视地理气候条件,在市中心开辟大尺度的草坪和硬质广场;还有的城市为追求经济利益,盲目地打造商业步行街,导致道路交通系统一度混乱。雅各布曾经指出城市中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因此,城市的公共空间如何能够保持活力,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能够以适宜的尺度满足人们在物质、精神、心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需求,体现出设计者对使用者的人性关怀,同时体现出空间设计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
一、尺度标准的建立
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时,广场、绿地、院落、街道等细部都蕴含着人性的尺度。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当把人的尺度作为空间量度的
form
texture
extension
-9-
城市的系统之外,其最显著的弊病在于忽视了人的行为标尺,导致了社会服务设施的严重脱节。以大型广场为例,目前国内有不少广场尺度巨大,而服务设施如公共厕所、饮水站等大多零星地散布在广场的周边,这就导致人们要获得这些服务必须穿行很长一段距离,而根据人类行为学的研究成果,这种穿行如果超过200m就会引起不适。从视觉的角度分析,《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一书指出,城市广场若要取得好的建筑场效应,必须把握好城市广场和建筑的空间关系,不同性质的广场对建筑场的强弱有不同的要求,除绿化休闲广场以外的各类广场建筑距最佳视点跨度应小于300m(或可理解为一般广场规模控制在9hm2以内)可以产生均衡场。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一定要注意到人的行为特性,并以此为标尺。
二、日常生活的导入
雅柯布在其名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之中深刻地批判了美国二战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暴露的严重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开辟了一个观察城市公共空间的新的视角,即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他认真地观察了城市公共空间元素“人行道”的使用情况,同时关注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最重要的一些关系,如安全感、邻里交往、小孩的照管等等。正如法国哲学家D?萨迪在其著名的《日常生活之实践》一书中所指出的:正是发生在普通场所的日常空间行动为人们提供了城市的经历与知识。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必须以城市环境与实际生活的互动为起点,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核心,客观地分析空间环境的适宜性。
要使建成的公共开放空间具有持续的活力,必须对其中的社会生活给予支持,使其发展。尽管物质环境的构成对社会交往的质量、内容和强度没有直接的影响,但设计师能影响人们相遇以及观察他人的方式,这些方式由于构成了其他形式交往的背景而具有重要的意义。公众的参与,多彩的活动和事件以及灵感与激情共同构成了公共空间最重要的质量之一〔1〕。如哥本哈根的城市广场休闲活动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其精心营造的户外咖啡文化,通过户外的咖啡座可以将城市广场作为各种活动与事件的聚散地,可作为非正式的舞
台,也可作为节目和活动的大舞台,将城市的广场打造成为城市人文活动中信息与交流的公共平台。
城市中户外的社会生活是城市中最吸引人的因素,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应当反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城市户外社会活动创造宜人的条件。以商业空间为例,商业步行街的出现使商店的含义由单一的购物场所演化成了一种集购物、展示、观览、娱乐、社交、餐饮为一体的商业文化活动空间,并使人们进入商场直接购物这种被动式空间变成了在休闲消遣中轻松购物的主动式空间,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商业生活方式的变化。因此,针对这种消费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步行街的设计应当反映出顾客在这个商业空间中的主体地位、价值和支配手段,提供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导入各种休闲文化,延长人们停留的时间,营造一种使人不受阻碍和推搡、舒适自在地行走的步行空间。
三、引入传统的城市肌理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其自身的结构和特点,这是城市历史与传统所留下的记忆,也承载着人们对地方传统的认知。就尺度而言,传统空间形态长久以来是与相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相适应的,是人的精神的物化和表现,其尺度是依据人的尺度为标杆的,在城市肌理漫长的自然生长过程中,街巷空间与院落空间构成了肌理的组织结构。作为传统城市公共空间的街巷承载了多色彩、多层次的公共生活,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场所精神。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现代城市空间与传统有了明显的差异,如空间需求的扩张,环境质量的提高,人口流动的加剧、交通方式的改变等等,随着汽车逐步走入家庭,现代城市的尺度已经开始由人的尺度逐步转变成车的尺度,这对城市的传统肌理造成了巨大的破环。因此,要使人文精神重新回归,首先就要延续城市的肌理,城市空间形态是历史的、动态的、演进的,割断城市的历史和传统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只有尊重城市居民对所熟悉的街区的感情,继承城市的历史与传统和地方特色,将城市的历史在公共空间中完美地延续,公共空间才会拥有持续生长的动力。
传统的街巷空间以其适宜的尺度,曲折的界面、丰富的空间层次承载了丰富的街市生活,它既
-10-
经济圈内中小城市发展优势及空间布局
DevelopmentSuperiority&SpaceArrangementinMediumandSmallCitiesintheEconomicCircle
曹冬冬
——以顺德为例
CaoDongdong
127km,总面积806km,其中,中心城区218.8km2,由大良、伦教和容桂三街区组成。2005年全区人口为1.17万人,包括户籍人口116.3万人、暂住人口72.87万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9.62亿元,工业增加值447.5亿元。已建立家用电器、电子通讯、机械装备、精细化工、纺织服装、家具、生物制药、汽车配件等支柱和特色产业,拥有6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县区级城市前列。
二、经济圈内城市发展的优势分析
1.地理区位优势
地理区位优势是城市发展的外在动力。经济圈内的中小城市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兼收并蓄,在圈域内各自分担其职能,形成合理的地域
2
摘要:以顺德为例,分析位于经济圈内的中小城市通过把握区域带来的区位、交通、城市化和产业优势,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圈,同时,突出城市特色,在经济圈内提升城市职能和地位,塑造魅力城市。
关键词:经济圈 顺德 优势 空间布局 特色
一、位于经济圈内的顺德简介
佛山市顺德区位于广佛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等多种经济圈叠交的。其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随着各级道路网络和珠港澳大桥等交通设施的建设,珠三角经济圈将成为更密切的经济整体,一个大的都市群和经济圈将在亚洲乃至世界舞台扮演重要角色。顺德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地理位置,东北距广州38km、西北距佛山市中心组团25km、南抵澳门78km,东至
是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私生活的延伸区域,是社区间联络的重要场所。因此,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当将公共空间变成建筑的焦点和邻里活动的中心,以人性化的尺度使社区间的联系变得有归属感,将居民、单位和商业活动都有机地联合成一个稳定的网络结构,使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肌理得到一种现代的延续。同时,公共空间在界面和节点上也应当注意结合传统的空间设计手法,营造出整体的风格和多样的空间层次,使公共空间在尺度和细部处理上统一而又富有变化,形成有韵律的空间序列,丰富人们的视觉印象。
四、结论
面对高速发展的城市,建筑的很多原则曾经一度失语,盲目扩张的城市规模和日益冷漠的城市环境一直困扰着设计师,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中永恒的主体——人以及人的生活的意义开始浮现出来。
只有以人的尺度为标尺,融入人的日常生活,延续人对城市的记忆和对历史的认知,城市的公共空间才会保持永久的活力,空间的人文精神才能得以真正地凸显。
(作者单位:410082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06.2)
参考文献:1.杨・盖尔著版社,1992
刘冬飞.多样性・社会・人的尺度.规划师,2002.12蒋涤非.双尺度城市营造.城市规划学刊,2005.1张杰、吕杰.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规划师,2003.9
熊明.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陈玮.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若干主题.城市规划汇刊,2001.1
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