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中医内科学试卷
(课程编号401)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成绩 成 绩 评卷人 复核人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一、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共30分)
1、偏枯(难度系数80%;与大纲关系: 掌握)
2、痛痹(难度系数79%;与大纲关系: 掌握)
3、战汗(难度系数90%;与大纲关系: 掌握)
4、悬饮(难度系数79%;与大纲关系: 掌握)
5、关格(难度系数78%;与大纲关系: 掌握)
6、体虚感冒(难度系数60%;与大纲关系: 掌握)
7、肺痈(难度系数35%;与大纲关系: 熟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试卷 6-1(共6页)
8、肺痿(难度系数68%;与大纲关系: 掌握)
9、多寐(难度系数23%;与大纲关系: 了解)
10、郑声(难度系数25%;与大纲关系: 熟悉)
11、脏燥(难度系数70%;与大纲关系: 掌握)
12、阴痫(难度系数42%;与大纲关系: 熟悉)
13、吐酸(难度系数36%;与大纲关系: 掌握)
14、噤口痢 (难度系数65%;与大纲关系: 掌握)
15、瘴疟(难度系数39%;与大纲关系: 掌握)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
每空0.5分,共10分)
1、虚痨的病理性质主要为------、------、------、------的亏耗,病损部位主要在-------。 (难度系数60%大纲关系: 掌握)
2、寒湿腰痛的主方是-------------------。 (难度系数65%;与大纲关系: 掌握)
3、《血症论》指出治血四法:---------、--------、---------、---------。 (难度系数35%;与大纲关系: 掌握)
4、淋症的病位在----------、----------,且与--------有关。 (难度系数50%;与大纲关系: 掌握)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试卷 6-2(共6页)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5、痢疾的治疗原则为初痢------,久痢------,热痢-------,寒痢------,寒热交错者------,
虚实夹杂者--------。
(难度系数85%,与大纲关系6)
6、治疗腹痛以------字为法,但并非单纯泻下。 (难度系数80%,与大纲关系6)
三、简答题(本题共6小题, 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胸痹的诊断要点。(难度系数80%;与大纲关系: 掌握)
2、试述呕吐与反胃如何鉴别(难度系数69%;与大纲关系:掌握)
3、简述气鼓、血鼓、水鼓的临床表现。(难度系数60%;与大纲关系: 掌握)
4、简述中风中脏腑闭症和脱症的临床表现。(难度系数68%;与大纲关系: 掌握)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试卷 6-1(共6页)
5、试论述“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难度系数34%;与大纲关系: 熟悉)
6、试述泄泻的证候特征。
(难度系数65%;与大纲关系: 掌握)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四、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
每题10分,共20分)
1、阐述水肿的辨证要点。(难度系数45%;与大纲关系: 掌握)
2、试述眩晕各型的主要症状、治法、方剂。(难度系数68%;与大纲关系: 掌握)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试卷 6-2(共6页)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五、病例题(10分)(难度系数85%;与大纲关系: 掌握)
患者李某,男,60岁,反复胃脘部隐痛不适10余年,
近日劳累后加剧,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减,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方剂。
中医内科学试题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偏枯指中风半身不遂者。
2. 痛痹是由于感受寒邪偏胜,出现的肢体关节紧痛不移,遇寒痛增,得热痛减的
病证。
3. 在急性热病中,全身战栗而汗出称为战汗。 4.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5.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脾伤胃,升降失
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6. 体虚感冒是指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力较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
风邪而发生的感冒。
7. 肺痈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证候特征。 8. 肺痿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抹为主证,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9. 多寐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
10.郑声指疾病晚期,心气内损,精神散乱,而出现神识不清,不能自主,语言重复,语声低怯,继之语不成句的危重病证。
11.脏燥好发于妇人,其证为悲伤欲哭,时欠伸,如神灵所作,但可自制,一般不会自伤或伤及他人,与癫狂丧失自制力的神志失常不同。
12.阴痫是指先身冷无惊掣啼叫而后发病,伴面色晦暗或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的病证。
13.吐酸即泛吐酸水或口中发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称为吐酸。
14.噤口痢是指患痢疾的人出现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其证有虚有实,实证多由湿热、疫毒蕴结肠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所致,虚证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痢以致胃气虚逆所致。
15.由瘴毒疟邪引起,以致阴阳极度偏盛,寒热偏颇,心神蒙蔽,神昏谵语者,则为瘴疟。
二.填空题。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试卷 6-1(共6页) 1. 气、血、阴、阳、五脏。 2. 甘姜苓术汤。
3. 止血、消瘀、宁血、补虚。 4. 肾、膀胱、肝脾。
5. 宜通、宜涩、宜清、宜温、清温并用、通涩兼施。 三.简答题。
1.(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通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及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
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反胃多因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于腐熟,食入不化所致,以食饮入胃,滞停胃中,
良久尽吐而出,吐后转舒为主要表现;呕吐为邪气干扰,胃虚失和所致,实者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并无规律,虚者时吐时止,,或干呕恶心,但多吐出当日之食。
3.气鼓以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扣之如鼓为主要临床
表现。
水鼓以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为临床表现。
血鼓以胀病日久,青筋暴露,内有徵积,按之胀满疼痛,而颈胸部可见赤丝血缕为临床
表现。
4.闭症主要表现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和
肢体强痉;脱症主要表现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和二便自遗,鼻息低微,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5.含义有二:一则补益后天,即益胃养阴,健脾益气;二则清阳明之热邪。由于胃之津液
来源于脾胃,肝肾之精血亦来源于脾胃的生化,若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精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则肢体痿软,不易恢复。所以脾胃功能健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转旺,有利于痿病的恢复。故临床以调理脾胃为原则,但临证不能拘泥于此,仍需辨证及治疗。
6.外感泄泻,多夹有表证,当进一步辨其寒湿、湿热与暑湿。寒湿泄泻,苔白腻,脉
象濡缓,泻多骛溏;湿热泄泻,苔黄腻,脉象濡数,泻多如酱黄色;暑湿泄泻,多 发于夏暑炎热之时,除泄泻外,尚有胸脘痞闷,苔厚腻。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 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脾之泄泻,以胸胁胀闷,嗳气食少, 每因情绪郁怒为特点;脾胃虚弱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 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为特点;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发于黎明之前, 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特点。
四.论述题。
1.(1)辨别阴水和阳水: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发
病较急,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紧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见烦热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试卷 6-2(共6页)
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病程一般较短。阴水多因饮食劳倦,致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发病缓慢,肿多由下而上,既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无烦渴、小便短少,大便稀溏,神疲气怯等里、虚、寒症,病程较长。
(2)辨别外感和内伤:外感者常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等表证,病程短,起
病急,以邪实为主;内伤者多有气虚、阳虚,甚或有阴伤见证,病程长,迁延反复,虚中夹实,以本虚为主。 2.(1)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如蝉,久发不已,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胁部隐
痛,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少寐多梦,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养阴填精。方用左归丸。
(2)风阳上扰:眩晕欲仆,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急噪易怒,肢麻震颤,腰膝酸
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遇劳、恼怒加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宜平肝潜阳,滋补肝肾。方用天麻钩藤饮。
(3)气血亏虚: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神疲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无华,唇甲淡
白,心悸少寐,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方用归脾汤。
(4)痰浊中阻:视物旋转,头重如裹,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脘腹痞满,纳少神疲,舌
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阻窍:眩晕时作,头痛如刺,面色黎黑,口唇紫暗,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失
眠,耳鸣耳聋,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治宜祛瘀生新,通窍活络。方用通窍活血汤。
五.病例分析。
证候分析:胃病日久,累及脾阳,脾胃阳虚,故胃脘部隐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
痛甚,得食则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虚弱,肌体失养,故神疲,四肢倦怠;脾虚不运,转输失常,故纳呆便溏;脾阳不振,寒湿内生,饮邪上泛则吐清水;舌脉皆为脾胃虚弱之变化。
诊断:胃痛 证型:脾胃虚寒 治法:温中健脾
方剂:黄芪健中汤合小半夏茯苓汤,或苓桂术甘汤加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试卷 6-1(共6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试卷 6-2(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