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数据时代的治理创新

大数据时代的治理创新

来源:保捱科技网
2015年12月第38卷第6期山西党校学报AcademicJournalofShanxiProvincialCommitteePartySchoolofC.P.CDec.2015Vol.38 No.6大数据时代的治理创新朱友红(山西党校,山西太原030006)〔摘要〕大数据思维和应用目前正以一种迅疾的速度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推动治理创新的有力支撑。实践中,由于人们思维意识落后、数据开放共享困难、数据人才缺乏等制约因素存在,使得大数据在推动治理创新中阻力重重。为此,应树立大数据理念,引领全社会的数据共享开放,全方位保障数据安全,大力培养大数据人才,弘扬大数据文化,进一步推进治理创新。〔关键词〕大数据;治理创新;数据共享;数据安全;数据文化〔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15)06-0085-032015年9月,正式发布《关于促进大数据理的成败〔2〕。科学决策需要以准确把握客观现实为基础,但以往对于决策层领导而言,信息上达不易,发展的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规划了国家大数据的发展战略,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影响。基层管理的人、财、物、事像是一个“黑盒子”,数据的《纲要》指出,要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盲点”成为决策的“痛点”。因而,公共决策只能依靠政治精英或业务专家的知识、经验和直觉制定,以致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推动管理理念常常出现“拍脑袋”决策、“取经”决策、“论证决策”等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加快建设法治、创新、廉洁和服务型,逐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现象,受支持数据、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决策很难做化〔1〕。因此,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推进治理创到完全理性和精准。而大数据能够更全面地收集和实时处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数据,通过新,就成为目前摆在各级面前的一项全新课题。对这些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分析、挖掘,可直观呈一、大数据是推动治理创新的有力支撑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访问速度快、应用现数据背后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律,使决策者能够超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越科层制的信息传递模式,既了解宏观发展趋势也知道实时的微观运作数据,视野更加敏锐、前瞻。大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数据还可以凭借其海量数据和强大的微观仿真技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1〕。目前,术,模拟推演各种不同实施若干时段后的社会大数效果,从而使决策者能够超越惯性思维和偏见,大大据思维和应用正以一种迅疾的速度进入公众视野,渗透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及经济运行、社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精准性,真正实现“运发展等各个方面,同时大数据也正逐渐对治理筹帷幄,决胜千里”。最后,在决策实施效果的跟踪反理念、治理模式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治理馈阶段,大数据能将大量的客观数据快速汇集给决创新提供了思路及技术途径。策者,实现对决策实施过程的实时监控,从而明确决(一)促进科学决策,打造智慧策的实施效果和改进方向。治理始终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修改、(二)增强治理能力,打造高效实施而进行的,决策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治〔收稿日期〕2015-10-员圆〔作者简介〕朱友红(1965-),女,山西洪洞人,山西党校信息网络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文化。李国杰院士曾经说过,“治大国需要大智慧,智85慧来源应该是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人类以前无法理解的复杂情况,数据可以解读其中的含义,过去难以掌控的未知因素,数据可以给出精准的预测。在治理领域,通过大数据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改变社会治理问题的解决框架,即通过物联化、数据化、智能化搭建一个智能平台,提升整体数据分析能力,揭示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使失控的状态变得可控、可预测〔3〕,为解决危机预警、信息安全、食品卫生、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社会舆情、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难题提供技术解决途径,使治理从“权威治理”迈向“数据治理”,从而极大增强了的治理能力。如国家疾控中心与百度合作通过大数据分析流行趋势控制传染病疫情;北京市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城市规划化解城市交通拥堵顽疾;海云数据的“智慧警务”为社会治安提供动态监控和科学预警等。大数据不仅可使传统的治理难题迎刃而解,而且将成为新时期解决新问题的必然选择。(三)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型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是《纲要》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公共服务方面,大数据平台有助于促进简政放权、提升服务水平。第一,大数据可以通过数据统筹实现业务统筹,为促进简政放权提供数据基础。大数据能够打破信息孤岛现象,整合人口、教育、社保、医疗、工商、税收等方面数据,再造审批流程,推动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简化、下发或合并、撤销,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既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又减去了民众办事奔波之苦,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满意度。第二,利用大数据可以全面感知和预测公共所需的服务信息,及时发现需求热点,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的便民服务。目前,一系列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智慧交通等系统,将会为公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第三,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公众服务需求进行度多层次细分,以便提供更个性化、更精准的服务,如正大力推行的精准扶贫项目等。(四)实现阳光治理,打造廉洁利用大数据可以强化的自身管理,提升廉洁行政能力。大数据的全样本统计和数据的实时获取以及关联性分析,使大数据具有识别、追溯、关联、重现等能力,可以让所有人、所有物的行为可见。所以,利用大数据可以优化、细化权力运行流程,让治86理过程处处留痕,使治理行为更加“可视化”,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数据铁笼实现制度铁笼,避免工作人员的行为失范。在大数据时代,治理进行暗箱操作已经失去可能,大数据将成为遏制权力寻租和问题的利器。二、推进治理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纲要》把大数据建设定位成“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提升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并且从落实角度给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发挥大数据治理作用还任重而道远,面临很多制约因素。(一)人们的思维意识比较落后大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它的创造性。但是,我们多数人的思维理念往往落后于技术的发展,阻碍了大数据在治理过程中的深入应用。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互联网大国、手机大国,但不是一个数据大国。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2010。我们缺乏的不是年新增数据量不到美国的1/10〔4〕

可供收集的数据或手段,而是缺乏收集数据、使用数据的意识,缺乏用数据管理、用数据说话的素养。我们的传统思维更倾向于粗略的主观定性,排斥精确的客观定量,养成了重观点、轻数据的文化习惯,其与数据文化的冲突必将阻碍的治理创新发展。(二)数据开放共享困难据统计,我国掌握着80%以上的数据,但由于技术和原因,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中,数据之间相互割裂、自成体系,从而阻碍了数据的流动共享,不能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的应有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部门或公共机构把获取的数据看成部门的利益和权力不愿共享开放;二是有些人员担心信息安全问题不敢共享开放;三是相关人员把握不准数据共享开放原则和标准而不会共享开放〔5〕;四是数据共享开放的标准、制度、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不能形成数据共享开放的刚性约束。(三)数据安全风险加大在大数据时代,“万物皆联网,无处不计算”将成为现实,前所未有的数据会被上传到云端,存储在各个机构的服务器中。而大数据技术不仅让某些机构甚至个人透过这些数据拥有无所不在的眼睛,而且还会拥有第三只眼睛,即透过表面信息看见深层信息,透过过去信息发现未来信息,而这很可能成为一种权力滥用的渠道。随着数据越来越详尽、数据挖掘和解读技术的不断提高,个人隐私、组织机密甚至国家秘密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挑战。(四)数据人才缺乏大数据最大的价值是能分析和挖掘数据背后的客观规律,要实现这些价值需要大量的数据科学家。目前,我国对大数据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据盖特纳咨询公司的预测,2015年大数据为全球带来440万个IT新岗位中有2/3的人才缺口,其中中国大数据人才缺口达100万人。中国虽是人才大国,但从我国现有的人才储备和现有学科设置的方面来看,能够直接从事于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创新人才十分稀缺,这将成为制约治理创新的瓶颈。三、推进治理创新的有效对策《纲要》是国家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要实施这一战略,推进治理创新,需要在树立大数据理念、弘扬数据文化、加快完善大数据法律体系、着力培养大数据技术人才等方面打好组合拳。(一)树立大数据理念树立大数据理念是推进治理创新的重要条件,否则即使手握利器,也难以提升治理能力,遇到治理难题就会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现象。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要通过引导、学习和培训,在公务员中推行数据治国的理念,确保大数据在治理体系内有效推进,逐步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二是通过扶持基于数据的创新和创业,在全社会传播大数据技术和理念,弘扬数据文化。三是通过开放数据举办大数据竞赛,开启万众创新模式,激励社会力量协同共同解决治理难题。(二)引领全社会的数据开放数据增值的关键在于整合,但自由整合的前提,所以说,数据开放是步是数据的开放〔4〕

入大数据时代的起点,也是最大的难点。为此,一要抓紧启动大数据立法,因为完整的数据开放立法体系会为数据开放提供法律基础。二要对数据进行分级管理,从国家层面编制“数据开放清单”,为数据开放提供制度依据。三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数据开放模式,在免费开放基础上,探索数据交易、数据捐赠等形式,最大程度地释放数据价值。四要引导社会机构参与数据开放共享,激活全社会数据潜力。(三)全方位保障数据安全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问题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法律界限,亟需数据开放与保护的制衡机制,使数据采集与使用有红线、有禁区,以此规范自身行为和企业行为,减少大数据带来的危害。一要加强法律保护,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数据安全标准和数据应用规范,完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为数据开放和数据保护提供法理依据。二要加强制度保护,在国家层面出台,明确各级在大数据建设中的职责,建立数据保密与风险分级管理机制。三要加强技术保护,对涉及大数据的软硬件产品全部国产化、自主化,对数据应用设立权限和规范,主动与安全防控能力强的社会力量合作,开发符合要求的云安全产品,与国家权威的安全测评机构合作,开展数据安全评估、监督与审计,调集全社会力量筑牢“防火墙”。(四)多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数据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是领导要关注的核心问题。一是要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支持高等院校增设大数据相关课程和专业、鼓励与知名大数据公司的合作办学、充分发挥云平台认证教育的作用等方式,尽快培养本土数据科学人才;二是要做好吸引人才工作,大力引进大数据高端人才;三是要营造有利于高端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数据将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也将越来越突出。同时,大数据也将通过多渠道的数据采集和快速的数据处理,提升治理创新能力,实现的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建设数据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参考文献〕〔1〕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N〕.光明日报,〔2〕高华丽,闫2015-09-06.建.大数据战略〔J〕.探索,2015(1).〔3〕徐继华,冯启娜,陈贞汝.智慧: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8-19.〔4〕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27.〔5〕单志广.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5-09/17/c_134632375.htm,2015-09-17.责任编辑李雯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