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的护理干预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的护理干预

来源:保捱科技网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年l0月第3卷第1O期Chinese Journal 0fDisaster Medicine.V0I.3.N0.10.0ct0ber.2015 599 护理J NURSING・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的护理干预 不 【摘要】 分析107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采取的护理措施,指出根据不同发热分级患儿的发热天 数、抗生素应用和血液分析结果,分阶段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可能更高效可行。 【关键词】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护理干预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72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infants with fever caused by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SHILiu.Department ofEmergency,BeijingAnzh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clinical materials,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107 infants with fever caused by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it mi曲t be more feasible and efifcient to take nursing interventions for different phases according to days of fever,antibiotic use and blood analysis results of infants in different fever classification. 【Key words】infant;fever of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nursing intervention 发热是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发 白细胞总数升高者,选用抗生素输液治疗。随着发热分级梯 热是指在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热原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 度的升高,患儿发热天数逐渐增加,临床上选用抗生素治疗 温调节中枢,通过上调体温调定点而引起的体温升高。临床 的概率增加。 上通常依据腋窝温度将发热分级如下:低热(37.5—38.0oC), 1.3 结果 经临床治疗和分阶段护理干预患儿全部临床治 中热(38.1~39.0cc),高热(39.1~40.0℃)和超高热(>41 o 愈,24 h体温波动于正常范围(腋窝温度<37.5℃),鼻塞、流 对于患儿而言,发热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项重要表征,其 涕、咳嗽、咳痰等症状消失,平均发热天数(3.34±0.63)d。 发热处理不当或久热不退均可导致&JL水电解质紊乱、昏迷 2护 理 甚至死亡 1。尤其是婴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此期 间出现发热吏应得到合理的医疗和护理干预,且发热患儿的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应加强护理人员巡视,严 护理阶段化干预亦十分必要。笔者通过分析2015年1—6月 密监测患儿体温,重点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以便及时发现 所在科室收治的107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的临床资料并 和调整护理干预措施。其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常规护理和阶段 总结护理经验如下。 护理两种。 2.1 常规护理婴幼儿机体内环境较易受影响,发热时随着 1 临床资料 营养物质及水分大量}肖耗和脱失,更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 1.1 一般资料 107例中,男59例,女8例,年龄0-3岁, 情况。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对婴幼儿上感发热患者进行以下 平均(1.46±O.79)岁,包括低热48例,中热46例,高热12 常规护理。 例和超高热1例,其中同时合并肺炎1例,合并咳嗽和咳痰 2.1.1 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是临床医护人员处理发热患者 83例,合并鼻塞和流涕95例。所有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 的首要步骤。体温高于39.5cC时,选择全身降温 。首选温 儿科学》的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记录其发热相关诊疗 水浴,水温可比正常体温低1℃左右,迅速完成清水盆浴,此 信息,包括最高体温、发热天数、是否应用抗生素及血液分析 方法适宜在温暖和炎热季节进行。由于婴幼JktI肪层体积较 检查结果 。 大,不宜在冬季等外界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将其置于低于体温 1.2 治疗 所有患儿均实行以下临床治疗原则:(1)发热者 的水中,避免出现过低体温,诱发多器官功能损伤。次选冷 首选物理降温;(2)腋窝温度超过37.5℃者首选口服非甾体 敷或冰袋降温,尤其针对高热患儿,紧急应用冷敷冰袋快速 类解热镇痛药物;(3)腋窝温度反复超过38℃,且血液分析 降温。冷敷毛巾或冰袋应放置于头部或颈部两侧动脉搏动 处。降低体温同时,减少脑细胞耗氧量 l。第三选乙醇擦浴, DOI 1 10.13919/j.issn.2095—6274.2015.10.0l9 作者简介:石柳,本科学历,护师,E—mail:shiliu0809@126.com 适用于婴儿高热患儿。乙醇擦浴可在扩张皮肤血管的同时, 作者单位: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 通过挥发作用带走皮表的部分热量,达到退热的效果。通常 600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年1O月第3卷第l0期Chinese Journal of Disaster Medicine,Vo1.3,No.10,October,2015 配制温度为4l一43℃,浓度为30%一50%的乙醇,擦拭患儿掌 可见为低热患儿行物理降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因此,上呼 吸道感染低热患儿的阶段护理干预重点在于物理降温。 2_2.2 中热(38.1—39.09(3)阶段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重 心、足底及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大动脉经行部位,可快速降 温{61。热退汗出后及时为患儿更换衣物,防止其受凉。 2.1.2 室内通风换气 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通常是由呼吸道 点进行呼吸道护理干预。本研究46例中热患儿有34例应用 抗生素治疗,12例未予抗生素治疗。其平均白细胞总数达 传播的病原生物感染所致。室内空气流通可有效降低病原菌 浓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反复感染和久治不愈。对于患儿所 处病房每日予以消毒处理,保持清洁。室温保持在25~27%, 以增加人体的辐射散热,辅助退热。 2.1.3 呼吸道护理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由于口、鼻和咽部黏 膜水肿,尤其是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上感患儿,其胸腹 部肌肉力量较弱和咳嗽反射不敏感,容易导致痰液不易咳出 而阻塞气道,另一方面严重的咽喉部水肿也可直接短时间内 导致窒息。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口腔护理。观 察患儿的口腔情况,保持清洁,进食前后使用温水漱口。患 儿呕吐后应立即清理口腔残留呕吐物,避免引发误吸或窒息。 患儿出现单发面积较大的口腔溃疡或多处口腔溃疡时,可影 响其进食水,加重机体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可给予口腔喷 雾剂加强口腔护理。(2)鼻部护理。患儿出现鼻塞,需及时清 理鼻腔分泌物,对于清理后仍无缓解的严重鼻塞患儿,考虑 与鼻粘膜水肿有关,可适量临时给予0.5%麻黄碱液滴人鼻腔 以收缩血管,减少炎性渗出和分泌物的排出。(3)咽部护理。 常规给予化痰止咳药物雾化吸人,以快速对症辅助治疗呼吸 系统炎性反应,避免向下呼吸道扩散进展。年龄稍大的患儿 出现咽部红肿可适当给予润喉片含服。(4)翻身扣背。定时 翻身扣背,通过物理力的作用促进痰液排出和炎性反应消退。 2.1.4 饮食 发热患儿机体代谢率提高、氧耗增加,且容易 合并消化系统功能紊乱,需尽量补给温热水并进食高热量、低 脂肪且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食物。一则补充机体所消耗的 营养物质和水分,二则及时为机体从疾病中恢复提供必要的 营养成分。尤其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口渴、无尿、哭而无泪 和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如无脱水,患儿生理需要量为每千 克体重60~80 ml/d,体重低于1O 患儿生理需要量为每千克 体重100 ml/d。如遇脱水及早按照静脉补液原则进行补液。 2.1.5 预防及处理惊厥 高热患儿易发生惊厥,需加强巡视 和护理。一旦惊厥发生,立即清理口腔分泌物,使气道通畅;将 压舌板置于患儿上下磨牙之间,避免其发生舌咬伤。配合医师 予以地西泮等药物以便镇静和终止发作。必要时子以持续低流 量吸氧预防脑组织缺氧,进而避免发生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 2.2 阶段护理 阶段护理是在基础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在上 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热的不同时期予以不同侧重点的护理干预 措施。按照不同发热分级,对患儿的阶段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2.2.1 低热(37.5—38.090)阶段 以物理降温为主,同时嘱 咐患儿适当进食饮水以补充机体所需。本研究48例低热患 儿,仅物理降温未给予抗生素治疗,发热持续(2.04-i-0.15)d, (13.72±1.26)×10 几,淋巴细胞为(44.31-4-11.45)%,推测 与非细菌性感染有关。非细菌性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是上呼 吸道感染的重要类型,同时可进一步引发下呼吸道感染,因 此阶段护理中呼吸道护理和病原菌的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2.2.3 高热(39.1—40.O℃)和超高热(>41℃)阶段 在物 理降温、呼吸道护理的基础上,同时应关注惊厥的防治。本 研究大部分(11/12)高热患儿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前提下, 持续发热天数仍高达(6.13±1.27)d,1例超高热患儿发热持 续9 d。长期发热是发生惊厥的极高危因素。临床护理工作中 应予以预防,及早发现和处理惊厥发作,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3总 结 针对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采取合理高效护理措施,尽 可能在短期内将其体温降至正常,可有效避免病情进一步进 展 。针对107例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儿,在遵循传统护理 基础上,按照发热分级分析了其各自特点及阶段护理干预重 点。通过分析不同发热分级患儿的血液检查结果,推断其可 能的病原学基础,指导护理治疗重点;分析不同发热分级患 儿的抗生素应用情况,辅助指导临床用药和护理措施的选择。 所以,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发热患儿,实行阶段护理干预, 临床可能更高效、可行。 【参考文献】 [1】 王争芳.不同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中的效果观察lJ1.西南军 医,2010,5(12):603.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lM].7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2:1 167. [3】 洪黛琳,王玉兰.儿童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 社.2008:7. [4] 张岐芳.探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方法fJ].中国 医药指南,2010,8(6):141—142. [5] 兰瑞芬.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体会【JJ.基层 医学论坛,2014,18(z1):z185一z186. [6】 李子萍,钱念渝,陈希萍,等.高热患儿不同温度乙醇擦浴降 温效果观察『J1.护理学杂志,2005,20(15):31—32. [7] 张翠萍.4,JL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临床护理方法 中国保 健营养,2013,3(25):134.136. (2015.07—31收稿2015—09—12修回) (责任编辑付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