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联考】广东省阳江市某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
(2)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3)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4)每年一度的亚洲博鳌论坛,华夏儿女喜迎各国嘉宾,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来诠释这份情怀。
(5)请把谭嗣同的《潼关》默写完整。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书写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其中似乎去què záo(________)只有一些野草。
(2)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huā tuán jǐn cù(________),美不胜收。
(3)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dǎo gào(________)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4)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niān qīng pà zhòng(________),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 三、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激活社会活力,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B.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C.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 D.阳江二中校运会时,操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试卷第1页,总15页
A.珠算“申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
B.最近发生在马里北部加奥地区联合国维和人员营地的恐怖袭击事件,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无比愤怒和谴责。(删去“和谴责”)
C.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删去“为”) 四、语言表达
根据下面这句话的格式,续写上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阴; , ; , ;让我们共同创建辉煌!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非学无以广才( ) ②意与日去( )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 ) ④险躁则不能治性(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3)对这篇短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
(4)诸葛亮写作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试卷第2页,总15页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列画线实词。
①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生故寻王生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虽欲改励 虽: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王生惊觉,谢曰 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列画线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何以谓之善学也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昭炯戒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
(4)李生劝告王生,说学习最忌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让他及时改正错误,不要等到年纪大了,来不及。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纪念白求恩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党和美国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斗争,世界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帝国主义,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试卷第3页,总15页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主义者的精神。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④a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b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c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d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e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f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g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h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第①段中画线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
(3)对第②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党员至少不能算是真正的党员。 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4)第④段共八句话,可分为两层,请用“//”画出,并概括层意。 层次划分:abcdefgh
层意概括: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一句好些?为什么?
原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大的奖励
(美)南希卡瓦诺
又是一天开始了,一想到下午排得满满的课,我就感到头大。不知什么缘故,我
试卷第4页,总15页
最近突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失去了往日的热情。
我打开校内的私人信箱,发现里面有一张便条,上面写着“请致电555——6167,玛格丽特。”是我不熟悉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不过作为一名在中学里教汽车修理的老师,经常会有人给我打电话要求帮忙修理车子,课间休息时间,我拨通了那个号码。 “我想找玛格丽特。”我说。“我就是。”电话那边回答说。
“我是卡瓦诺。我今天收到一张便条,叫我打电话给您。”我继续说,同时在猜想这位女士的车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
“哦,很高兴您能打电话给我。请允许我占用您几分钟时间,有点事跟您说,您听了会感兴趣的。”
“好吧。”我边回答边看表。只剩下几分钟了,得赶快去教室上课。 “我是圣·卢克长老医院的一名护士,昨天夜里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的车子突然抛锚了。”
“嗯。”我又看了看表。
“当时天很晚了,我又是孤身一人,车停在路边,我在那里待了几分钟,不知怎么办?”
我不想让她觉得我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但我还是打断她的话:“夫人,我抽时间去检查一下您的车子,好吗?”
“听我把话说完。”这位女士回答道。
玛格丽特继续讲她的故事,我则用铅笔轻轻敲击着面前的一沓考卷。
“突然,不知从哪儿冒出两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他们在我后面停了车。我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怕极了。
“他们问我发生了什么事,说从车子发出的声音判断,他们能让它重新跑起来。于是我把发动机罩打开了。
“我坐在车里面,默默祈祷这两家伙别干什么坏事。过了一会儿,他们冲我大声喊,叫我发动车子。简直不敢相信!车能走了。他俩说车子没什么大毛病,但以后有机会最好还是去仔细检查检查。”
“您是想让我检查一下,看看车有没有毛病吗?”我问,不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我要赶着去上课呢。
“噢,不,不需要麻烦您,”这位女士继续说道,“他俩把车子给修好了,我非常感激,想给他们钱,可他们说什么也不要。他们告诉我,他们是您以前的学生。” “什么?”我惊讶地问道,
“我的学生?他们叫什么名字?”
“他们不愿跟我说。他们只是把您的姓名和地址给了我,要我一定给您打电话。” 令人难以置信!一时间,我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在我的几十年教学生涯中,除了教给学生修理汽车的基本技能外,我也总是跟他们讲做人的道理。诸如诚实待人、加倍努力、用知识帮助别人等等,但我从来不指望自己的学生能听得进我的说教。 “卡瓦诺先生,您还在听我说吗?希望您知道,我是多么感激”玛格丽特说道。 “玛格丽特夫人,我也希望您知道,我多么感谢您,感谢您给我打这个电话。” 在去教室的路上,我突然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今天我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并非没有意义,因为我的学生做了一件有益于他人的好事。
(1)请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述,完成表格内容。
起因 经过 ①“我”收到一张要求我回电话的便条。 ②________ 试卷第5页,总15页
结果
③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3)“我又看了看表”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4)请赏析下面语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我则用铅笔轻轻敲击着面前的一沓考卷。
(5)“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如何理解小说结尾“最大的奖励”的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文中两位学生身上受到的启发。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试卷第6页,总15页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以上选段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_______(作品)。
(2)画线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一个瞬间就是一幅精彩的画面;一个瞬间,承载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请以“________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描写要细致,要有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5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试卷第7页,总15页
参与试题解析
【校级联考】广东省阳江市某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 【答案】
(1)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3)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4)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5)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考点】 文学常识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愠”“浮云”“嫌束”“潼”“解平”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二、字词书写 【答案】 (1)确凿 (2)花团锦簇 (3)祷告 (4)拈轻怕重 【考点】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簇”“祷”“拈”的书写。花团锦簇:形容花朵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拈轻怕重: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 三、选择题 【答案】 C 【考点】
试卷第8页,总15页
词语的色彩 病句辨析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运用恰当。
B不求甚解: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运用恰当。
C见异思迁: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常表贬义。形容人意志不坚定,易受外物引诱,就改变想法。用在句子中,褒贬不当。
D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人声喧闹的意思。运用恰当。 所以答案是:C 【答案】 D 【考点】 病句修改 病句辨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D项,
句式杂糅。应改为:“《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英语国家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或“《标准汉语》是为英语国家
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汉语教材”。 四、语言表达 【答案】
示例: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春色;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就搏击万里长空;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 【考点】 句式仿写 散文阅读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本题属于修辞格式
为主的仿写,应注意仿写句要注意内容上的连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注意句中的比
试卷第9页,总15页
喻的修辞手法,排比的句式,结合”如果你 是……,就……”的句式进行仿写。 五、文言文阅读 【答案】
(1)①增长,②意志,③振奋,④修养
(2)①不内心恬淡就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不安宁平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D
(4)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儿子的要求,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无限期望。 【考点】
诫子书(诸葛亮)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分析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图 文言翻译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②句意: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意:意志。 ③句意: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励:振奋。 ④句意: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2)①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②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3)D项,表达了作者希望儿子能够珍惜青春、坚定志向、努力奋斗的愿望。 (4)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章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劝勉儿子要修身养德,勤学励志;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忌怠惰险躁;要珍惜时间。这些正是诸葛亮一生的行为准则,以此来要求儿子,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无限期望。 【答案】
(1)①确实,果真,②特意,③即使,④道歉 (2)①凭,凭借,介词,②来,连词
(3)我一句话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想要把人挡在千里之外,这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有的(态度/行为)吗? (4)自我满足 【考点】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试卷第10页,总15页
文言翻译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 文言实词 【解析】 【参考译文】
王生喜欢学习,却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王生不高兴了,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而跟随他,是希望听到真理啊!我一段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了。几乎想要把人挡在千里之外,这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有的吗?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现在不改正,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您的话刻在我座位的右侧,当作座右铭,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解答】
(1)①句意: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信:确实,果真。 ②句意:李生特意找到王生。故:特意。 ③句意:即使想改过自勉。虽:即使。
④句意: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谢:道歉。
(2)①句意: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以:介词,凭,凭借。 ②句意:来展示明显的警戒。以:连词,来。
(3)色:脸色。去:离开。几:几乎。择善学者:善于学习的人。
(4)结合“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一句进行理解分析可知,李生说学习最忌讳的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即自我满足。 六、现代文阅读 【答案】
(1)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 (2)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主义精神。 C
(4)层次划分: abcd//efgh
层意概括:第一层:记叙自己同白求恩的交往。 第二层: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5)原句好,原句运用双重否定,语意更强烈,更能表现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这种精神的感人之深。 【考点】
纪念白求恩() 议论文重要语句 寻找或归纳论点
试卷第11页,总15页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议论文) 议论文关键字词 论证结构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这是什么精神?”可知要从前文寻找答案,“这”指的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
(2)细读文本可知,第①段叙述了白求恩的事迹,并深刻分析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品质,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高到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高度,赋予了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因此,第①段的论点是: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主义精神。 (3)细读文段可知,白求恩的精神与事迹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白求恩的优质品质,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故选C。
(4)分析段落中每一句的意思,归纳总结相关的句子意思,划分层次即可。abcd四句回忆了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efgh四句再次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的精神,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据此可划分为两层。
(5)首先分析原句与改句的区别,再分析两个句子表达的不同。“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是典型的双重否定句,改为“个个都”就成了一般肯定句,不如原来双重否定的语气强。所以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强调人们对白求恩的佩服和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答案】
(1)②“我”拨通电话并知道自己两个学生无偿帮助玛格丽特修好汽车 ③“我”受到影响和触动,重拾工作热情。
(2)看出了“我”心情急切,着急去上课,对玛格丽特的话不耐烦。
(3)用了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我的不耐烦、不在意,内心并不愿意继续玛格丽特讲下去,为能够按时赶去上课感到担忧;“轻轻敲击”表现了我在按捺内心的不耐烦,但出于对对方的尊重,强迫自己继续听下去。
(4)①有职业道德、认真敬业的老师。“面前的一沓考卷、得赶快去教室上课”体现出我认真负责。②已失去工作的激情。开头的心理描写体现这种激情正一点点退去。③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功利。“我”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总是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
(5)含义:两个学生所做的有益于他人的好事让卡瓦诺老师有了自豪感和满足感,也使他重新找到工作热情,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奖励。
启发:两个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之下,助人为乐,不求回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要铭记老师的教导,要有感激之心。学生的学习也不能带有功利性,充实自己,为社会及他人服务,温暖一方天地,要把学会做人放在重要的地位上。 【考点】 文学常识 名篇名句默写 小说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试卷第12页,总15页
【解答】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脉络。从首段可以看出,我看到课表排得满满的,“我就感到头大”,对“职业失去了往日的热情”;“不耐烦”是因为打通电话,听了玛格丽特的自我介绍;我得知学生帮她修好了车,心里无比的惊讶;最后,我又充满了激情地向学校走去,“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心里充满了感激。然后填空即可。 (2)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分析心理。从前后文内容来看,我对自己的工作已失去了原有的激情,当接通电话时听到对方的自我介绍时,我已有所不耐烦,接着听她的叙说的后,我看表,很明显可以看出这是我不耐烦,心急的表现。
(3)要求学生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我则用铅笔轻轻敲击着面前的一沓考卷”,这是对“我”的动作描写,表现我内心的急燥与不耐烦,心里对玛格丽特的话并不在意。
(4)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结合“又是一天开始了,一想到下午排得满满的课,我就感到头大。不知什么缘故,我最近突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分析得出:已失去工作的激情;结合“面前的一沓考卷、得赶快去教室上课”体现出我认真负责;结合“我也总是跟他们讲做人的道理。诸如诚实待人、加倍努力、用知识帮助别人等等”分析得出:重视品德教育。 (5)要求学生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这个句子位于文末,起到点明全文中心的作用。结合前文叙述的事件可知,其意思是说学生所做的帮助他人的事,成了对我工作的肯定,是我工作价值的体现,并让我重拾了工作的信心,所以说是对我的一个最好的“奖励”。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联系自己的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做人的道理写出启示即可。 【答案】
(1)鲁迅,《朝花夕拾》
(2)表现出“我”背书的时间很长,衬托“我”当时心情的急躁、无奈。 (3)父亲是一个、严厉、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考点】 《朝花夕拾》 作家作品 名著人物形象 课内名著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通读选文,根据文中“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等关键语句可知选段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2)画线句描写了“我”背书时的感受。结合前文“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和后文“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分析可知,画线句通过“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
试卷第13页,总15页
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形象地表现了“我”背书的时间很长,衬托出“我”想背完书赶紧去看会的急躁、无奈、痛苦的心情。
(3)分析人物性格注意从文章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从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这个情节和“去拿你的书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严厉、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七、作文 【答案】
范文: 永恒的瞬间
打开相册,一张又一张的照片在我眼前闪过,突然我的目光定格在一张相片上,我凝视着远方,好像看到了当初的一幕。
记得那是五一的一天中午,我随妈妈去买衣服。火辣辣的太阳几乎要把马路上的植物给烤“熟”了,路边上的大树都被晒得无
精打采了,就连往日郁郁葱葱的树叶也被晒得卷了起来。
“这鬼天气,可真热啊!”我不满地对妈妈嘀咕道,“妈,这么热的天,干嘛还要出来买衣服啊?倒不如在家里休息,多凉快
啊。”说着,我头上的汗水也不住地流了下来,我只好使劲地用扇子煽风,来给自己带来暂时的凉爽。
走着走着,突然,我看见前面许多人围观着什么,好奇心驱使我拉着妈妈围了进去,只见一位老爷爷躺在地上,围观的人
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老人家怎么在这种炎热的环境下出来啊,怎么没有家里人陪?”有的说:“这老人家是不是有高血压啊
。”还有的说:“快送到医院去吧!不能延误时间啊。”一位像是医生模样的叔叔挤出人群,在仔细检查过老人的病情后,大惊失
色地叫道:“不好了!这位老人家发心脏病了,需要送到医院抢救。”在场的好心人一听,便不约而同的加入了抢救老爷爷的行列
中,一位阿姨立即掏出手机,拨打了“120“救护车,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问题,这里交通堵塞,救护车来最快也要半个小 时,我们只好尽力地抢救老爷爷。
那位模样像医生的叔叔马上为老爷爷做人工呼吸,只见他把自己的嘴对到老爷爷的嘴上,一呼一吸的为老爷爷输送氧气
,太阳肆虐地发出火辣辣的阳光烤着大地,毫不留情地把热量照射到人们的身上,那位做人工呼吸的叔叔也热得满头大汗,他
也顾不上擦去汗水,仍然继续做人工呼吸,好像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呀让老爷爷醒过来,周围的人见了也深受感动,一位
戴红领巾的同学拿出自己的手绢为叔叔擦汗。看着这感人的画面,我感叹道:谁说生活中没有爱,这就是爱!我急忙用身上的 相机拍下了这永恒的瞬间。
半个小时后,救护车终于来了,大家齐心合力把老爷爷抬上了车,车渐渐开走了。人们松了一口气,这时一阵风吹来,人 们心里感到无比的凉爽。
我忘不了那位叔叔,忘不了那位戴红领巾的同学,更忘不了发生在大街上的那一件事。 【考点】 话题作文 全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
试卷第14页,总15页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_______________的瞬间“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素材积累,补全题目。理解“瞬间”的含义。“瞬间”的含义——几秒钟的画面。“瞬间”一定要抓住一
幅(或几幅)触及自己内心、有冲击力的画面,写出具体的细节和情感顿悟,那一刻的顿悟是成长的表现。把握好“瞬间”,是文
章的写作重心。“瞬间”和“自己的改变”息息相关,写出瞬间的前因后果。把握好成长,决定文章的选材和立意。
试卷第15页,总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