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的艺术形式及美学传统
来源:保捱科技网
舞蹈空间 盛杰:中国舞蹈的艺术形式及美学传统 中国舞蹈的艺术形式及美学传统 盛 杰 (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作为东方各国舞蹈传统中重要的审美形态,对于中国舞蹈的论述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将两种舞蹈形 态分而述之:一个是“雅乐”传统影响下中国舞蹈的“古典”形态,另一个则是“俗乐”传统影响下中国舞蹈的“民 间”形态。 【关键词】中国;舞蹈;艺术形式;美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J7O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55一O1 如果说“中国古典舞”是对中国舞蹈之“古典”形态的 “雅乐”传统下的宫廷舞蹈相比,民间舞蹈要显得轻松、丰 统称,那么对于中国舞蹈的“民间”形态,人们则习惯于称 富得多,这些舞蹈形式往往与人们的生活、劳动紧密相关。 其为“中国民间舞”。“民间舞蹈”这个词在18世纪时被 这造就了我国的民间舞蹈与宫廷乐舞之间的差异,前者自由 创造出来,以便于把“农民”的舞蹈形式同上层社会的舞蹈 朴实,后者精致严谨;前者流传于桑间濮上,后者献艺于皇 区分开来。中国审美文化以其丰富性和包容性,形成了自身 廷神坛;前者突出自娱性与功能性,后者强调娱人性与表演 独具的美学特点,从舞蹈来看,中国美学传统的“雅”、“俗” 性。在与民间巫术、民间信仰相关的舞蹈形式中,往往寄托 分野是主导舞蹈艺术形态的主要因素。 着人们对生活的愿景,而在民间节日或婚丧嫁娶等场合中进 一、“雅乐”——符合中国美学主流传统的艺术 行的舞蹈形式中, “自娱”与“娱人”的色彩则显得更为强 形式 一烈。如果说宫廷舞蹈因为森严的等级制度与威严的皇家气度 我们在今天谈及中国的舞蹈,首先就是指“雅乐”这样 而显得庄重、肃穆,那么民间舞蹈则因其世俗的生活体验与 种符合中国美学主流传统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有着漫 活泼的生命情怀而体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不过,与“雅乐”不同,民间舞蹈在中国美学传统的主 长的封建社会时期,自周朝以来形成的乐舞制度是“雅乐” 传统的发源。周朝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关键 流话语中往往属于被排斥、被否定的艺术形态。早在战国时 期,随着周朝的建立,君主秉承“上天之意”对国家进行统 期,随着周朝王权的没落,诸侯割据的状态严重地动摇与削 治的观念及其相应的社会制度逐渐树立了“王权”的无上权 弱了礼乐制度,即所谓的“礼崩乐坏”,一方面礼乐制度在 威。随着“王权”地位的确立,与之相应的乐舞制度也逐渐 等级划分方面的严肃性被破坏而失去了以往的权威,另一方 完善起来。周朝乐舞制度的主要作用就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划 面“雅乐”在长期的发展中,由于过度程式化而显得呆板僵 分不同等级,这一整套乐舞制度,通常被称为“礼乐”。它 化,在艺术形态上失去了感染力。在“雅乐”逐渐衰落的同时,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祭祀天地、朝贺礼仪等重要庆典时的乐舞 中国舞蹈的民间形态迅速地发展起来,这种趋势集中地体现 形式,如“六舞”,此外也承担着对封建贵族后裔进行等级 在《诗经》、《楚辞》等典籍的记载中。无论主流美学话语对民间舞蹈的态度如何,都没有妨碍 制度教育的功能,如“六小舞”。周朝的乐舞制度是中国舞 蹈美学传统中“雅乐”的开端,它符合我国封建社会主流的 它的发展与传播。特别是在宋元以后,宫廷舞蹈进一步衰落, 儒家美学传统,因此一直被看作中国乐舞文化的主流艺术形 大量表演性的纯舞作品失传,并且逐渐向综合性的曲艺艺术 态。随着周朝的没落,礼乐制度也逐渐受到侵蚀,战国时期, 转变,而民间舞蹈则随着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不少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立者已经在感叹“礼崩乐坏”的局面。 当时的大城市中获得了广泛欢迎和长足发展。到了魏晋时期,文人作为政治群体中的重要势力逐渐占据了 尽管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民间舞蹈始终处于某种边缘的 当时审美文化的主流,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趣味,这种变化 地位,与“雅乐”传统相比,算不得主流,但是新中国的成 为“雅乐”传统增添了一种新的美学元素。特别是在宋、元 立却成为中国民间舞蹈“主流化”的契机。作为新中国的人 两朝, “雅乐”作为礼制的功能已经衰落殆尽,而作为“文 民主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民间舞蹈在战争中作为一 人美学”的集中体现,文人诗、文人画等艺术形态都进入成 种具有政治宣传与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 熟期。尽管此时的“雅乐”舞蹈并不是“文人美学”的代表 泛的发展。 艺术形态,但依然受到了这一主流美学话语的影响。 二、“俗乐”——形成了中国舞蹈的“民间”形 参考文献: 态 [1]王克芬,隆荫培主编.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432. 与中国舞的“雅乐”传统相比,“俗乐”在中国古代 [【2]编导:于大雪.情人鼓IJ].2000年第六届桃李杯获奖 历史中往往呈现出散沙式的状态。周朝的宫廷中设置了“散 乐”、“四裔乐”,到秦、汉两朝已经建立了专门为宫廷搜 作品.集、整理民间舞蹈的机构——乐府,这说明作为“俗乐”的 【3]袁禾.论舞蹈意境卟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4). 【4]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3. 民间舞蹈长期以来都是宫廷“雅乐”传统的素材与养料。与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