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素养试卷

语文素养试卷

来源:保捱科技网
语文知识素养答题

第一组

1、判断题

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后来被谱成《阳关三叠》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乐曲。 ( ) 答案:正确 2、填空题

课程是( )、( )、( )、( )四个因素的整合。

答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3、简述题:

某老师教《赵州桥》一课后,带领学生来到桥梁博物馆参观。在观看桥梁模型、欣赏桥梁图片、听取相关介绍的过程中,学生对进一步了解探究桥的相关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根据关注点的不同自觉自愿组成四个研究小组:有的组分工合作,收集关于桥的诗歌、散文、成语、谚语等资料,并编辑成册;有的针对桥的坚固安全,船舶违章撞击状况展开相关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有的了解关于桥的传说故事,写想象作文;有的搜集古今中外桥的图片,了解、叙述桥的发展历程„„ 随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畅谈自己的研究收获。

请你点评一下这项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二组

1、选择题

请把下列惯用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个选出来。( ) (A)疾风知尽草 (B)敏于事而呐于言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答案:本题应选C 2、判断题

黑柳彻子是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是她的代表作。( ) 答案:正确

3、简述题

《称象》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某老师为了帮助一年级学生深入理解“准确”一词的含义,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她把“准确”同“正确”“明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举出例句加以说明:“我们做数学题计算要准确。”“你讲得道理很正确。”“你的意思表达得很明确。” 对于这样帮助学生辨析词义,你有什么想法?

第三组

1、填空题

请按笔顺规范说出正确的笔画:

1

“陋”字的第一笔是( ),第二笔是( ) 答案:“陋”字的第一笔是(横撇弯钩),第二笔是(竖) 2、选择题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该诗的作者是( ) A 陈子昂 B 骆宾王 C 李白 D 张若虚 答案 应选D 3、简述题

在教学《科里亚的木匣》一课中,一生突然举手提问—— 生:科里亚的爸爸到哪里去了?他有爸爸马?

师:课文主要写科里亚会动脑筋;和他爸爸无关,所以不用写。 生:那为什么写他妈妈呢?

师:因为科里亚是学着妈妈的样子埋匣子的。 生:那为什么要写他奶奶呢?

师:那是因为奶奶和科里亚一起转移的呀。同学们,我们索性来研究一下吧。课文里确实没写科里亚的爸爸和爷爷,想一想,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生:(沉思后大叫)我知道,他们都打仗去了! 师:课文中有答案吗?

学生们立刻捧起书本找到了答案:“科里亚和他妈妈要四年后才能„„科里亚的爸爸他们应该说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敌人赶了出去。” 请简要评析这一教学片断。

第四组 1、判断题

请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与否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v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 答案:正确

2、连线题

请将下列民歌与其所流行地区连线 花儿与少年 陕北民歌 凤阳花鼓 青海民歌 兰花花 安徽民歌 答案:花儿与少年——青海民歌

凤阳花鼓——安徽民歌 兰花花——陕北民歌

3、简述题

一位老师在教学现代诗《金色的细雨》中,一课开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教学对话的片段: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雨”字,并说:小雨通常是细雨(教师边说边在“雨”前加了一个“细”字)。请说说,你见过什么样子的细雨? 学生回答:毛毛细雨、淅淅沥沥的雨„„

师:老师今天要介绍的细雨,你们一定没见过。请大家看我板书(教师在“细

2

雨”前加上了“金色的”三个字,读课题。 生:(读)《金色的细雨》

师:读了课题,大家一定有问题要问。

生:什么样的雨叫做金色的细雨?(教师在课题后画了一个“?”) 生:为什么叫金色的细雨?(教师又在课题后画了一个“?”)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老师心里明白,课文里也有答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请你对以上的教学片段作分析、点评。

第五组

1、选择题

请把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个选出来 A 痉孪 B罗嗦 C 迁徙

答案:本题应选 C 迁徙 2、连线题

下列各乐器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流行乐器? 冬不拉 蒙古族 马头琴 维吾尔族 手鼓 哈萨克族

答案:冬不拉———哈萨克族 马头琴———蒙古族 手鼓————维吾尔族

3、简述题。

某老师在教学六年级《草原》一课时,有位学生提出,“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一句中,“大方”与“羞涩”前后矛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同学们发表了以下意见: “姑娘们中有的大方,有的稍有点羞涩。”

“随着歌词内容的变化,姑娘们表演有时大方,有时羞涩。”

“大方,是因为姑娘们把客人当作家人一样,所以无拘无束;羞涩,是因为她们年轻,初次见客人总有点不好意思。”

老师认为他们的理解都有道理,给予了肯定。

请简要评析这一教例。

第六组

1、连线题

请将奥林匹克会旗中五环的颜色与其所代表的五大洲连线 黑色 大洋洲 红色 亚洲 黄色 欧洲 蓝色 非洲 绿色 美洲 答案:黑色——非洲

3

红色——美洲 黄色——亚洲 蓝色——欧洲 绿色——大洋洲

2、判断题

“义”字的规范笔顺是:点、撇、捺 ( ) 答案:正确 3、简述题

某老师教学“笑嘻嘻”这个词时,并没有释义,而是对二年级学生说:“你们看老师脸上怎么样?”学生说:“老师脸上‘笑嘻嘻’的”。她又问:“除了笑嘻嘻,还有什么词可以表示笑呢?”有的说,笑眯眯;有的说,笑哈哈。她问:“笑哈哈、笑眯眯和笑嘻嘻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说,笑哈哈是张口大笑,笑眯眯是眯起眼睛的笑,而笑嘻嘻就是微微有点笑。

请你点评这一教学片断。

第七组

1、选择题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中,7000个汉字的字序排列使用的是汉字的五个基本笔画,它们是( )。 A 横竖折撇捺 B 横竖撇捺折 C 横竖撇点折

答案:应选C 横竖撇点折 2、判断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七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八周岁。”( ) 答案:错误

3、简述题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每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时,不少教师总是喜欢这样夸奖学生:“你真棒!”“你真了不得!”“说得太好了!”

请对这样的评价方式谈谈你的看法。

第八组

1、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答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敬辞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本公司新推出两款超大液晶屏电视机,欢迎致电垂询。

4

B:阁下有什么不满,敬请留下宝贵意见,以待我们日后改进。 C:老先生,您高寿啊?

D:张先生,有时间的话,到我府上喝杯茶吧。 答案:D

3、简述题

某语文老师坚信熟能生巧。因此,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求学生每个生字写十遍,并告诫学生,若写错一个字,罚抄一百遍。 请点评一下这位教师的做法。

第九组 1、判断题

请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与否:

“每”字共8画,它的笔顺是:撇、横、竖、横折钩、横、点、点、横。 答案:错误

2、选择题

神话“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都出自( ) A 《山海经》 B 《吕氏春秋》 C 《淮南子》 D 《庄子》 3、简述题

2006年9月7日上午,总理到北京黄城根小学听了一节五年级语文课——《新型玻璃》,还进行了精彩的评课:“我觉得,陈老师整堂课进行的很好。她让孩子讨论,让孩子自己找资料,找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她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学生交流,这就是教学相长。”

“这堂语文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表达,用词、口语、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样表达?”

温总理的评课意见与《标准》的哪一理念是一致的?对你有哪些启迪?

第十组

1、判断题

请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所有的多音字,多音词的读音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都能查到。( ) 答案:错误 2、选择题

戏曲《女驸马》选段所属的剧种是( ) A、黄梅戏

B、豫剧 C、越剧 D、京剧

5

答案:应选A 3、简述题

有位老师买了一本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他兴致勃勃地按照“实录”上了同一节课,结果发现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课后,该老师感慨地道:没想到套用特级教师的教案效果也不佳。

这位老师的问题出在哪?结合这个案例谈谈你对如何借鉴别人案例的看 法。

第十一组

1、选择题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第三学段(小学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万字。 A、150 B、100 C、70 D、200

答案:应选B 2、选择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高度重视和关心的问题,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是指: A、农民 农村 农产品 B、农村 农业 农民 C、农民工 农村 农田 D、农民 农民工 农业 答案:应选 B

3、简述题

这是一篇四年级小学生的习作(节选),文题是《春天》

“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的蚊虫都是这时孳生;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

老师面对全班同学做了这样的评价:

“有的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题的结果。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

这样的讲评合适吗?请对此做一简析。 第十二组

1、选择题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 周年;中国党建党 周年;中国人民建军 周年。 A、60 90 80 B、60 91 C、60 88 82

6

D、60 86 83

答案:应选C 2、选择题

“唐宋家”中有六人出于宋代,另外出于唐代的古文作家是( )

A、韩愈和刘禹锡 B、白居易和柳宗元 C、韩愈和柳宗元 D、刘禹锡和白居易 答案:应选C

3、简述题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终身受益。请简述一下你是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

第十三组

1、选择题

请把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个选出来 A、旋律 B、装帧 C、蛰伏

答案:应选B

2、1、选择题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 之间对话的过程。”请你从下面选出正确的答案。( ) A、教师与学生 B、学生与学生

C、学生、教师、文本

D、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 答案:应选C

3、简述题

某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板书:“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话有意思吗?怎么一个时间就是一句话,连用三个时间写成了三句话?”一生说:“这样可以表现出作者焦急的心情。”一生说:“作者可能不停地看时间,盼着父亲早点回来。”老师说:“是啊,作者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句子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同学们,你们也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自定时间写一段话吗?试试看。”

请你谈谈对这样教学的看法。

第十四组

1、选择题

7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的代表。 A、儿童中心论 B、教师中心论 C、劳动教育论 D、活动中心论 答案:应选B

2、选择题

“鸿雁传书”的故事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 A、史学家司马迁 B、汉武帝刘彻 C、常胜将军霍去病 D、不辱使命的苏武 答案:应选D

3、简述题

某老师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课文最后一段写了董存瑞舍身炸掉了敌人的暗堡,扫清了我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消灭了敌人,使隆化城获得了。我们能用哪四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大意呢?(前面的三段教学都非常顺利,学生的答案正是老师的心中所想:道路封锁、请求获准、暗堡炸毁)

生1:我们胜利了。 师:太笼统了。 生2:消灭敌人。

师:和“我们胜利”是一样的。 生3:隆化。

师:靠近标准答案了,再改一改。 生3:(学生沉吟一会儿)隆化 师:说得好!(老师随手在黑板上板书:隆化) 请你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谈谈看法。

第十五组

1、选择题

下列诗句出自苏轼作品的是( )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千离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答案:应选A

2、选择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天问》 B、《招魂》 C、《九歌》

8

D、《离骚》 答案:应选D

3、简述题

学生课外阅读遇到了三个问题:(1)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读课外书;(2)缺少经典名著和学生喜欢的读物;(3)电视、网络游戏的冲击。请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第十六组

1、选择题

请把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个选出来。( ) A、谈笑风生 B、甘拜下风 C、一筹莫展 答案:应选A

2、选择题

异形词指的是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声、韵、调完全相同),同义(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

请把下面词语中不是异形词的一组挑选出来。( )

A、按语 暗语 B、笔画 笔划

C、掺假 搀假

答案:应选A 3、简述题

某老师在教学四年级《燕子》,“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一段时,学生把“小圆晕”读成了“小圆圈”,细心的同学指出这个错误后,老师面向全班提问:“为什么这里用小圆晕,而不用小圆圈?能换成“小圆圈”吗?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晕”是指“太阳和月亮周围的光圈”后,老师适时的出示了日晕的图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品出了燕子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纹就像七彩的日晕那么优美,灵动。

请评析这一教例。

第十七组

1、填空题

有的偏旁是独体字,如:土、子、车、木、禾、矢等。当它们作为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偏旁时,有的笔画就要发生变化。例如:“城”字“土字旁”第3笔“横”就要改为“提”。同样,“短”字“矢字旁”第( )笔( )就要改为( )。

答案:第(5)笔(捺)就要改为(点)。 2、选择题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小学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

9

( )篇(段)

A、160 B、60 C、70 D、240

答案:应选A

3、简述题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教学“灭”字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里点燃一根蜡烛,然后在杯口盖上一块玻璃,火渐渐熄灭了。试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来解释、分析这一教例。

第十八组

1、选择题

儒家典籍“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 )

A、《春秋》

B、《周易》 C、《尚书》 D、《中庸》 答案:应选D

2、选择题

请把下列词语中正确的一个选出来。 A、扑朔迷离 B、色厉内韧 C、安份守己 答案 应选A

3、简述题

于漪老师在教“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句话时,一学生问“万

万等于多少”,结果引来哄笑。有学生说“万万就等于亿”。于老师随即追问:“既然如此,为什么用‘万万’而不用‘亿’?”沉默了片刻,有学生认为,用“万万”听起来更响亮,而且“万万”好像比“亿”多。他的回答又引来一片哄笑。但于老师当即予以肯定:“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现象,有时字的重复可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大家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两个学生。 请就此教学片断谈谈你的认识。

第十九组

1、填空题

请按笔顺规范说出正确的笔画。

“哉”字的最后两笔是( )和( ) 答案:“哉”字的最后两笔是(撇)和(点)

10

2、选择题

下列哪一个故事不是出自《伊索寓言》?( ) A、狐假虎威

B、狼和小羊 C、狐狸和葡萄 D、农夫和蛇

答案:应选A 3、简述题

阅读教学有三个显著的目标层次,请结合实际简述。 第二十组 1、选择题

田园诗是以歌颂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样式,它的开创( )。

A、陶渊明 B、贺知章 C、孟浩然 D、谢灵运 答案:应选A

2、判断题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同步,1~2年

级要多认多写。 答案:错误 3、简述题

下面是《坐井观天》课堂实录的一个片段。 师: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甲:小鸟说的对。

生乙:我反对,我认为青蛙说得对。 生丙:他们说得都对。

(众生哗然。师若有所思,片刻停顿之后,即向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很好。如果能把理由说出来,那就更好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生甲:(迫不及待)小鸟说得对,因为天确实大得很。

生乙:(胸有成竹)青蛙说得对,因为他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它说得是实话,也没错。

生丙:(按捺不住)他们都把各自看到的真实情况说出来了,都很诚实,应该都对。

11

师:(点头肯定,竖起大拇指)好!几位同学都谈出了各自的见解和感受,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再想想,假如青蛙跳出井口,他还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棒。

请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这一片段进行点评。

第二十一组

1、选择题

请把各组中正确的一个词语挑选出来。

A、①民信片 ②名信片 ③明信片 B、①舶来品 ②拨来品 ③泊来品 C、①挖墙角 ②挖墙搅 ③挖墙脚

答案:A、③明信片 B、①舶来品 C、③挖墙脚

2、填空题

体现着国家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和最基本的国策,在整个法律体

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具有最高效率,是其它法律的依据——这一法律是

答案:

3、简述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春天的脚步》时的一个片段: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好,用波浪

线画出来。 (生边读边画)

师:在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把你最喜欢的那个小节读一读,然后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这个季节是怎样的。 (生朗读,议论)

生:我最喜欢春天,我想读一读第一小节。(先读后说)我心目中的春天到处是绿色,小草绿了,树枝也发芽了。 师:还有谁在点缀着绿色的春天呢?

生:小燕子也飞回来了,各种颜色的鲜花都开了„„

师:说得好?你就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生读,语速较快,没有读出春悄悄走来的语气)春的脚步悄悄地,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你能悄悄地,笑着走到我身边吗?(生表演)请你再读读前两行。(生读,语调还是有点高)想一想,你刚才是怎么走到老师身边的,脚步那么轻,我都没有觉察到。再读读。(生读,有进步)好,有进步,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你愿意再读一读吗? „„

请你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有条理地简要评析这个案例。

12

第二十二组

1、判断题

皮皮鲁、鲁西西、舒克和贝塔都是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作品中的形象。( )

答案:正确

2、选择题

请把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个选出来。( ) A、九霄 B、赝品 C、赃款 答案:应选A

3、简述题

下面是斯霞老师执教《我们爱老师》时,教学“祖国”一词的片断,

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师:小朋友们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吗?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国家。(有部分小朋友在点头。)

师:不对!日本是一个国家,美国是一个国家,德国也是一个国家,我们

能说美国、日本、德国就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师:对,祖国就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们的祖国是中国。那小朋友知道中国的全称是什么吗?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知道举手的小朋友并不多。)

师:对,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

停顿一下,让学生接下去。) 生:(齐声回答)祖国。 请对以上片段做简要评析。

第二十三组

1、选择题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成语都出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 的代表人物。 A 道家 B 法家 C 兵家 D 墨家

答案:应选B

13

2、选择题

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下列哪一部作品不是他所作? A 、《龙须沟》 B、《四世同堂》 C、《雷雨>> D、《茶馆》 答案:本题选C

3、简述题

我们常说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比告诉学生结果更重要。”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二十四组 1、填空题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 )万字

答案:145

2、“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是对诗人 的

评论。( ) A 王维 B 孟浩然 C 柳宗元 D 刘禹锡

答案:应选A

3、简述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请结合实例简述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十五组 1、连线题

请将我国三大石窟与所在地连线

河南洛阳 莫高窟 甘肃敦煌 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 答案: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4

2、选择题

“反映”和“反应”读音相同,词义却不一样,请根据句子内容予以选择 ①反应 ②反映

A、文学作品要真实地( )现实

B、人民代表有责任向有关部门( )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C、那场演出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 )

答案:A、②反映 B、②反映 C、①反应

3、简述题

作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作文水平不同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学生向A级B级进军。

请对这位老师的做法做简要评析。

阅读教学有三个显著的目标层次,请结合实际简述。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