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文章内容摘要: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三、沟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四、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培养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语文是一门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习惯等的有机结合体,本身充满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蕴藏着很强的思想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法制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作为一名教师,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的关键是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自己学生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下就在语文中如何进行渗透德育,谈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把学生培养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占首
要地位。但在许多人心目中还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品德课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多数教师认为语文是知识性学科,主要任务就是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唐诗宋词、学习修辞、写作、交际等,有什么德育可渗透呢?殊不知,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语文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因此,语文教学更应该无时无刻渗透德育知识,在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做人。
二、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四单元《雷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后,不仅要了解雨前、雨中、雨后景物的变化,更要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产生向往,激发他们探索、了解大自然的兴趣,进而能参加到保护大自然的行列中去。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森林法》、《环境保》等的渗透。我就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很自然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并且获得了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留心观察、善于动脑。明白了这个道理,孩子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讨论之中,也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在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会使他们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测试题重新做一遍,结果我班陈禹含同学给他的好朋友抄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作业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们俩交谈,晓之以理,使他们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还表示以后不再犯错误。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
说他乐于助人,当然不是说他帮同学抄试卷,而是把他说成主动帮同学讲解题目,由于老师给他留了面子,后来学习更加努力了,各方面也都进步了。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还主动担任班上的语文科代表。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泡泡”,是要将自主权全部交还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发现,去求索,这样不仅加大对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随外可见。如当教学生字新词时,组内同学听到别人分析字形、字义时的一句善意提醒;当写作业时一次主动借笔、借削笔刀的举动;当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所给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所有这些,都是进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的素材,主要是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恰当运用,能否抓住机会适时地进行教育。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说这样的例子根本不用找,只是信手拈来。
三、沟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语文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语文知识的产生,揭示语文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语文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通过“口语交际”、“作文”、“我搜集到的诗歌”、“名人名言”等的展示、汇报,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动向,适时地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孩子获得正能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对孩子们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奠定了基础。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家长的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语文课上,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
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所以我在上课时,尽量做到着装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辅导“后进生”时非常耐心、细致;我这样做后,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养成了善于思考、书写工整以 及自觉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总之,不论是教师的示范还是要求,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在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老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识记在心,因此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小学语文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