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来源:保捱科技网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字句古奥典雅。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称经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记录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国家的事件。记事及其简括,一字寓褒贬。 《国语》: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论语》: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该书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 《左传》:《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详细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事件。 《战国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主要着重记述了战国时的策士、说客的言行。思想上“重士”和“民本”。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百度百科上说诗经共311篇,是算上了另外六篇有目无词的笙诗)书成于春秋时期,先秦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注现实,并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先秦历史散文:指在先秦时代,一些记载历史兴废之迹的著作,本为历史书,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故称之为历史散文。主要以《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代表,其中《左传》与《战国策》文学价值最高。

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汉乐府:两汉乐府诗是指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构搜集、保存下来的汉代诗歌。大部分是劳动人民或下层士人的作品,是乐府诗的精华。汉乐府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感情,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语言朴实,代表了汉代诗歌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

南朝宋山水诗:南朝作为中国诗史上诗运转折的关键时期,谢灵运开启了一代诗风,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的审美形象,其代表作品有《登池上楼》、《岁暮》、《过始宁壁》。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的诗歌题材,并且日渐兴盛。 二谢:指南朝宋谢灵运与南朝齐谢朓,两人均擅长山水诗。

太康文学:指西晋晋武帝太康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家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当时西晋诗坛以这些诗人为代表讲究形式、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论述题:

汉代诗歌发展阶段: 骚体诗(楚歌体),代表为刘邦的《大风歌》 乐府诗如《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陌上桑》

东汉文人诗(文人五言诗)代表作为“古诗十九首”以及一些拟苏李诗。

神话特点:

1、围绕着生存这一主题:响彻着劳动创造的回音,它是劳动创造的生动记录,更是劳动业绩和首创精神的赞美,充满了厚生爱识 2、显示了博大坚韧的精神

3、神话翅膀所翱翔的地方,每每都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先声(神话有时竟是科学的预言,或幻想的科学) 4、从艺术上看,神话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诗经》的艺术特点:

① 现实主义风格(写实质朴) ② 赋比兴之手法 ③ 重章叠句结构 ④ 四言弹性句式 ⑤ 灵活多变押韵

《左传》的艺术特点和叙事艺术:

(1)艺术特点 ①长于叙事 ② 巧于辞令 ③ 人物生动,善于状人。 (2)叙事艺术 ①善写战争 ② 善于裁剪 ③ 颇多想象 ④记言文学

⑤ 叙述语言 ⑥ 外交辞令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①善画人物 ② 善作夸张 ③善用譬喻 ④善于议论 ⅰ夸饰ⅱ譬喻 ⅲ说理

《国语》的艺术特点:①长于记事 ② 叙事完整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思想:①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②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③ 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 ④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⑤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

艺术特点:①广泛的社会性 ②生动的叙事性 ③形式的多样性 ④感情激烈直露 ⑤语言朴素自然

《庄子》的文学特点:

①形象性 ② 抒情性 ③ 汪洋肆意 ④ 浪漫色彩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内容 ① 生命的追问 ② 从政的心理 ③ 思妇相思之苦,游子羁旅之愁 ④及时行乐思想,悲观厌世情绪

(2)艺术特色 ① 委曲宛转(触物起意,因事命意) ②物我互化 ③ 语浅情深

《孟子》的文学特点:

①陈说事理,擅长譬喻 ② 善设机关 ③ 请人入瓮 ④气势充沛,情感强烈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状况:

①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语录体 《论语》、《老子》、《墨子》。 言论警辟精炼,多富哲理。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②战国中期:语录体 普遍采用对话形式如《孟子》《庄子》等。辞藻丰富,说理畅达,多用寓言比喻 ③战国后期:专题论著《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论证严密,鞭辟入里。以正面论说为主,学者个人的论文集。

汉赋的发展阶段:

①骚体赋:贾谊 《吊屈原赋》

②大赋: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辞藻华丽,多状物。 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甘泉赋》 ③抒情小赋:篇幅短小,抒情为主。赵壹《刺世疾邪赋》,张衡《归田赋》。

南朝民歌的特点:

①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 ②语言清新自然。 ③大量运用双关语。

《离骚》的艺术特点:①抒情长诗 ②托物言志 ③ 浪漫色彩

《史记》、《汉书》文学特色差异比较 (1)体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将“世家”并入“列传”。《汉书》还增添了《艺文志》等。 (2)思想观点:《汉书》的基本思想观点,是立足于儒家的正统思想,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和道德秩序出发,并以之作为立论和评价历史的根据和尺度。因此,它显得具有儒家学术思想的醇正性,而缺乏《史记》学术思想的兼容性、宏阔性和个性特征,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 (3)艺术成就:

①《史记》最精彩的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则是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史记》是在天下未定的背景下展示草莽英雄怎样成功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汉书》的创作处于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背景,它展示了西汉盛世各类士人宦海浮沉的情境,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②《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多方面的展示。

③《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等,充分体现西汉社会刑法严酷,吏士残暴。班固在揭露张汤、杜周文法刻深时,对他们子孙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缓解人们反感情绪,使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

④《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传记。《汉书》悲剧人物数量不如《史记》,但《李广苏建传》同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 (4)内容的组织安排不同 ①《史记》疏荡往复,《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史记》不仅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叙述,而且对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加以强调;而《汉书》则笔法精细,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精确,如《霍光·金日磾传》。

②对逸事传闻,司马迁或放传记前,或穿插中间,或在末尾,没有固定位置。《汉书》则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少有例外者。 总之,《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开端,也是我国纪传体史学上的奠基之作,多疏荡往复之笔;《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迥然有别的风格。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影响:

①自然的表现——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

②诗歌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记录内心细微的波澜,声吻、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作诗不求强烈刺激,无浓重的色彩、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原原本本地写出来也有感染力。

③日常生活诗化——陶诗的另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④景、事、情、理的浑融。

写景物不求形似,叙事不求情节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重在写心,写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发乎情,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包含自我体验到的生活情趣。“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很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⑤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对象无非村舍,鸡犬、桑麻穷巷等平淡之景物,但一经作者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少华丽辞藻、语言朴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秋菊有佳色”都明白如话,但平淡中也有绮丽。语言平淡自然

以《西洲曲》及《木兰诗》为例,说明南北朝民歌不同的艺术特色:

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以抒情为主。譬如《西洲曲》,语言清新自然,“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运用了双关隐语。“莲”谐音“怜”。《西洲曲》中还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方式,抒写了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代表了绝大多数南朝民歌的清丽缠绵的特点。

而相应的北朝民歌,以叙事为主。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整体又显得自然清新。仅以《木兰诗》为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生动地反映了北方战士生活以及战争的艰辛和无情,具有着北方民族的特色。北朝民歌也多反映战争,这从《木兰诗》中也可见一斑。

源-于-网-络-收-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