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形象

论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形象

来源:保捱科技网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3年第6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6,2013 论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形象 张灵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摘 要:知青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知膏形象的塑造是研究知青文学,甚至可以说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回避的课题。知青文学中的另类书写是新时期知青文学与之前主流知青文学的最大 不同。另类书写包括了知青返城后身份认知焦虑的精神困顿、知青文学关注对象从知青到农民的转移、知青 形象从受害者到破坏者的转变。之前知青文学包括文化大时期的官方和地下两种形态的知青文学。新时 期与之前的知青文学界共同构成了知青文学的大致轮廓。 关键词:知青形象;知青文学;人性;文化大 中圈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13)06一O025—09 青勇敢、正直的英雄形象,成了政治的“性奴隶”。性 一、绪 言 成了能证明她出身清白,政治觉悟高的标准:“俄今 1980年,李剑在《湛江文艺》第6期上发表了短篇 年三十五了,俄不知道媳妇是甚,俄是雇农……”①女 小说《醉人花丛》。坚决以文学“歌德”的李剑突然逆 知青叶丽“性成全”成了“急贫下中农所急”.成了干 转,《醉人花丛》中叶丽这一知青形象较之前文学作 的实践:“叶丽的头脑中立即出现了一段最高指 品中的知青形象更加“伤痕”与“反思”,李剑也借由 示:‘没有贫农,便没有。若是否认他们。便是否 《醉人花丛》开启了新的知青记忆。 认;若是打击他们,便是打击。”’在这里上 《醉入花丛》文章简短,又是发表在《湛江文艺》 山下乡运动成了“暴力+性=”的运动,李剑用对 这样一个地区性刊物上,却在当时掀起了一场激烈 政治服从就是性服从这样的反讽推翻了自己的“歌 的全国性讨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作者之前发表在 德”言说。然而,叶丽引起的反思与同情远大于人们 《河北文艺》6月号上的《“歌德”与“缺德”》,一是因 对知青这一形象的正视和重估。知青仍然以一种受 为他所塑造的女知青叶丽这一角色。完全背离了主 害者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他只是在力度上加 流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形象,也背离了李剑在《“歌 深了对伤痕的描写,并没有走出《伤痕》《蹉跎岁月》 德”与“缺德”》之中所张扬的文学主张。他态度转 等作品的构架。李剑的反思囚囿于集体与时代,而非 变之快之彻底,使人自然对《醉入花丛》产生了质疑 个人,在这个意义上。他仍未走出知青形象元叙事的 与批判。但一些评论者还是认同《醉入花丛》的先验 藩篱。 性和对“”与知青运动反人道的揭露。认 但这种集体的书写为之后知青形象的另类书写 为《醉入花丛》的勇气和批判的力度使它已经跨越了 带来了曙光.也为知青后和后知青时期的知青形象 反思文学的范畴。而其中的反讽、悖论、荒诞等文学 书写打下了认知基础。至此,知识青年的反思形象和 技法的运用。也使它具有了知青文学的现代主义甚 伤痕情感在文学诉说中作为历史的一页被掀了过 至是后现代主义书写特征。也即对传统知青文学中 去.知青形象的集体塑造也开始式微。上世纪80年代 知青形象或伟岸,或英雄,或伤感,或自怜的宏大的 中期以后至近十几年来的知青文学中,一大批知青个 元叙事的背离。 人书写的作品。迅速占据着知青文学的重要地位。时代之 的确,李剑的《醉入花丛》为知青形象的主流叙 罪.社会之责在他们的作品中从主场退为叙述背景,对知 述打开了一条缝隙。女知青叶丽一反知青文学中知 青生涯中的人性探讨成为他们共同的表述对象。 收稿日期:2013—04—O8 作者简介:张灵英(1988一),女,河南许昌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①李剑.《醉人花丛》,《湛江文艺)1980年第6期。 ・26・ 张灵英:论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形象 第6期 二、知青文学中的另类书写 新时期知青文学与之前主流知青文学最大的不 的任务,我就要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中 做一选择,并且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是:选择后者。” 他把这种“反人性”的愚昧倒置书写,以人性来反 “反人性”,以看似“愚昧”反实际“愚昧”。而对人性 表达最为有力、最为彻底、最为酣畅、最具激情的性 便成了他作品中的重点。 同,是主流作品所规避的人性与自由,性与生命力, 在他们的作品中反其道而行之。王松在《双驴记》中 就把男女裸露在大家面前,呈现出对性禁锢的激烈 反抗。正是这种与主流文学的疏离,才使他们更有挖 掘人性的空间。在2006年第4期的《小说选刊》上,对 郭小东在《暗夜舞蹈》中曾对知青这种爱的缺失 进行过深刻的描述。处于青春萌动期的李斯特在黎 母山上萌生了爱的冲动,然而父辈之爱的惨痛,以及 文化大“这场悲剧的文化特征便是人类历史文 化的泯灭。而对于这一代当时还是少年的知青来说, 意味着一种感情的断裂。”都在扼制着爱情的发生。 在无爱的年代,任何爱情火苗与机会都将遭致扑灭 与禁锢的伤痛使他们既敏感又脆弱多思。王小波的 《黄金时代》实则是将这种无爱的伤痕更加深刻化。 伤痕文学之所以叫伤痕,是因为知青有其“说不出来 的痛”。这种痛前的文学作品表现在具体的事件中固 然使人感到伤痛,但却少了震撼心灵的真实和卖弄 《双驴记》有着这样的评价:“以历史理性的深邃目 光,洞穿曾为‘知青文学’宏大叙事所格式化,所屏 蔽了的生活.了知青文学‘青春无悔’式的 集体话语,将批评矛头直指内心,形象化地揭示了那 个时代习以为常的冷酷与残暴。” 在王松的作品中。“双驴”、“会唱歌的夜壶”等出 现在作品中并干预、左右着知青的生活。这种命运依 附于外物的牵强与无力,说明了当时政治高压下的 一种无奈与反省。借助于物,王松为我们准确地描述 了政治高压下作为人的知青的焦躁与荒诞,却避而 不谈知青精神状态的焦虑。或许王松是要为知青“正 名”,不想再为知青唱挽歌。知青在精神无聊、人生 看不到任何一点未来的重压下走向人格扭曲和心理 伤痛的娇揉。王小波则把这种痛直指“”中对人 性的压迫。“”十年,“总有人在戏弄人,有人遭 人戏弄”。小说把王二对“破鞋”陈清扬之前的“奸 变态也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不需要似是而非地遮 遮掩掩。他们丧失或是放弃了是非标准。在动物身上 发泄的过程中找到情绪的喷发口。《双驴记》中多次 出现马杰对黑六、黑七的血腥暴力场面.而黑六也以 自己“驴”的容智把马杰奚落了一番。在回城时期, 情”一一交待。这种带有黑色幽默、调侃式的交待实 则是文化大之后知青的深刻反省。“流氓”与 “破鞋”的组合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荒诞的真实,更是 一种刻骨的痛。在任何事情都要“交待”的时期,性 最为社会所不容却又要公开化。知青形象成为一种 这个知青仿佛又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在闪耀。人性本 来就是向下的,为了这一点火苗,他们撕掉了知青之 间最后一层温情的面纱。主流知青作品中知青之间 精神的扭曲物,他们(王二和陈清扬)在这种不能容 忍的高压下依然自我。这种“无赖”的形象使他们的 反抗更显彻底。他们虽然被定义为不能为人民所能 接受的“流氓”与“破鞋”。但却能顺着已经存在的定 位为自己反证。陈清扬不以这种身份为耻,反而“顺 应民心”地找来一双破鞋挂在脖子上,招摇过市。王 的侠义豪情被尔虞我诈所取代,人性“恶之花”被发 挥到了极致。 在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中,他最为满意的是 《黄金时代》。他的作品曾多次在获奖。《黄金时 代》最先由联经出版社于1992年发行出版后才 在面世,可见王小波对文化大批判与反叛 二比陈清扬的高明之处,是他在别人觉得在玩弄他 的时候,他已经戏弄了别人。当组织要求王二交代与 陈清扬的问题时,他写了很长时间的交代材料,上级 觉得不够认真不够彻底,就让陈清扬也写了一份交 代材料,团长读得面红耳赤。王二和陈清扬在用自己 的性本能,激发那些冠冕堂皇之人所要极力掩饰的 欲望。 的先验性。自身及家庭的遭遇使他对文化大的 反人道反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王小波反对 愚昧,崇尚真理,更反对文化大的愚人性质和知 青的愚蠢性。在《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中,王小波 向文化大时期单一的道德标准发出质疑:“伦理 道德的论域也和其他论域一样,你也需要先明白有 关事实才能下结论.而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只 要你是个好人,或者说,站对了立场,一切都可以不 言自明。”在他的作品中,他与愚人的政治思想和道 德标准发生了彻底的决裂,“假如上帝要我负起灌输 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直面性,把他永远的主 人公王二塑造成一个把性本能和对性的欲望表露无 遗的“流氓”知青,他的情人陈清扬也不再温情,与 他“同流合污”地享受着人性的本能。王小波把王二 与陈清扬之间的性描写到极致。这种性描写在强调 尊重人,尊重人性,把知青当成一个人看的基础上更 第6期 张灵英:论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形象 .27. 显深刻与透彻。在《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一书 中,郭小东曾这样评价王小波的这种写作:“王小波 命运的制度答案,这其中的代表有鲁迅、闻一多等 人。与之相应,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也出现在当时的 以一种违反常规观点的写作,一种背离传统同时挑 战俗常的叙述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一段在别的文学 作品中绝无仅有的性爱故事,一段惊心动魄的 文学作品中,如魏连殳、涓生等。但无论五四时期中 国知识分子如何迷茫,他们还是发出自己的声音。知 青运动结束,知青再次回归城市之前后,中国知识分 子却集体失声。他们在经历二次思想波动之后显得 万分痛苦。他们的精神被热铁浇,被冷水泡。这种极 热极冷的折磨赋予他们思想弹性的同时,也给了他 时期的爱情,在下的爱情经历。”①王二与 陈清扬对于自己事情的交代更是一种对时代的反讽 和强权政治的无奈:最隐私的东西要公布于众并接 受组织的审查。然而一群被社会阉割过的人们怎能 们现世的焦虑。 懂得两性之间的欢爱。最自然,发乎于情的东西被视 郭小东在《论鲁迅小说的焦虑》一文中,曾有以 为是一种罪过。文化大在阉割人肉体的同时更 下表述:“焦虑和恐惧的区别是。恐惧是对世界上 要对精神思想进行阉割。 ‘存在’的恐惧,而焦虑是在‘我’面前的焦虑。”⑦恐 另外,在王松和王小波的作品中,不约而同地都 惧是对外的,而焦虑则是向内的。“”中的外向 存在着一种对比: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疏离 恐惧已经不存在,然而重新回城的知青却表现出一 与残酷,对比动物之问的温情与侠义;性与生命力的 种对原本自己的家——城市的陌生感和疏离感。在 欢腾对比社会阉割所致的沉闷。这种对比笼罩他们 面对城市之时,却选择了向农村逃离,精神上向自己 的作品始终,并成为一种反抗的手段,对文化大 曾经插队的地方回归。都梁的《血色浪漫》中钟跃民 及主流文学中知青高大形象进行了强烈的反讽。 的“顽主”形象,他在感情上不愿意归于任何人,他 三、精神的困顿:知青返城后 永远要求自由,在经历了苦难终于回城之后却感到 身份认知的焦虑 茫然无所适从。虽然也摆摊、做生意发了财,他的归 属终究不在城市。随着他与小时候打架的伙伴李援 另一类是返城后知青所面临的精神困顿。对农 朝的合好,他的“顽主”生涯告一段落。就再也找不 村集体、迅速的逃离所致的惯性,使他们身虽在城 到任何可以激起青春热血的东西了。从作品中可以 市,心里却依然留恋着农村。曾经的苦难消失所带来 看出,回城之后的钟跃民很不快乐,再也找不到小时 的并不是快感,而是空虚与不习惯。表现在知青的身 候上街“拍婆子”、大院斗殴、下乡插队的激情和活 上,是对农村的依恋与回忆,对农民纯朴的赞美与同 力。面对城市,他变得犹豫软弱,再次面对周晓白的 情,对农村生活的难以忘怀。他们以一种精神寻根式 时候他没有了以前或接受或拒绝的勇气,生活的创 的苦痛来表现着对“插队故土”的追忆,对农村农民 伤使他不敢做出任何举动,怕伤害人又怕伤害自己。 的感恩,对农民难以更改的命定的无奈。主要作品有 但他的软弱却在伤害着周晓白也在折磨着自己。在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张承志 面对城市无所适从的时候他再次选择了逃离。《与青 《北方的河》,孔捷生《南方的岸》,都梁《血色浪漫》 春有关的日子》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介入调查高 以及张曼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洋的死,方言至死都不愿再去回想那一段岁月。可是 中国知识分子有两大精神困顿时期,也正是由 那段岁月的记忆对于他们来讲又是那么的清晰。他 于这种精神上的走失成全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崛 们义气、坚强,同时又优柔寡断,充满悲情,对社会 起。一是五四时期,中国破败的制度已经被推翻,知 充满了调侃,表现出插队知青的无奈与绝望。钟跃民 识分子也处于新旧交接的临界点。这种临界点使他 和袁军不止一次用诡辩的方式、调侃的语气来 们为两种,一是继续因循守旧,固守着自己老一 王主任的权威语言.将主任驳的哑lZl无言: 套的思想体系并认为它已经被这个社会抛弃,是文 主任,我们可都是祖国的花朵,是花儿就得常浇 人的没落。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林杼。另外一种是 水,不然就旱死了。 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思想, 就是。我们简直连花儿都算不上,还是花骨朵 并为中国的苦难所痛心。他们想要改变,但是中国固 呢。不给我们浇水。我们怎么合苞欲放?您可别忘 有的知识分子传统思想又在钳制着他们,同时中国 了,毛说。埋葬帝修反的重任要靠我们这一代人 的政治环境也并未给他们一个很好的能够改变中国 去完成,我们天天盼着能早一天长大成人,去完成祖 ①郭小东:《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 ②郭小东:《论鲁迅小说的焦虑》,《文学评论)2OO8年第3期。 ・28・ 张灵英:论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形象 第6期 国交给我们的重任,现在可好,花儿还没开呢,却快 旱死了,事业后继无人。 主任。我们每月发的十五元生活费太少,党和人 民能不能再给我们增加点儿?上个月还不到二十号。 我就没钱吃饭了,全靠着东要点儿,西蹭点儿过来 的。我还去饭馆拣过人家吃剩的东西,您瞧我这脸 色,是不是发绿?这是饿的,老这么下去也给咱社会 主义祖国脸上抹黑。您说是不是? 这种在今天看来非常具有后现代意识的调侃, 实则是在不被社会认可的情况下的无奈反映。他们 越是对“可教育好的子女”这一称号无所谓,就越是 显示出他们在出身地位压力下的自卑。在上山下乡 运动中,张海洋、周晓白等人由于“根正苗红”可以 顺利入伍当兵,而钟跃民和郑桐由于他们的父亲问 题没有解决,只能去边远地区插队。这种被排挤的孤 独感只有在他们调侃别人的笑语中得到一丝补偿。 这种被划为“可教育好的子女”之列的人.注定是没 有归属感的。正如郑恫在陕北插队的时候所说: 一种灵魂的孤独。漫漫长路我独自在行走.何处 是我的归巢?一个人走夜路太孤单两个人走会不会 好一点,一起抵御黑暗,寻找光明!一个动荡的岁 月,一个让人无法安定的日子! 张承志的作品中充斥着个人英雄主义,以及一 个种近乎宗教的反思。主人公“他”不堪社会与理想 的重压,回城之后不能融人现代社会的知青开始表 现出一种怀念知青岁月的情感。在《北方的河》中, 主人公是一位大学的毕业生,学的是汉语言文 学专业,却对人文地理极为痴迷.死心踏地要考地理 系的研究生,那是他生命的志向。他不想去做一份可 以给温饱却不是自己喜欢的计生办的工作。在他为 自己的理想奋斗的途中,他丢掉了事业与爱情,可是 他注定是属于那河流的。他站在河边有种世界就在 脚下的感觉,有了真正存在的意义。10多年前,他第 一次来到黄河,黄河给了他父亲般的尊严和慈爱,得 到过它伟大力量的赐予。当他再次扑人那被“晚霞烧 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他又一次感受到了黄河父 亲的博大和宽广。北方的河宽广而猛烈。水流急且 陡,这种哗哗作响的水声,使回城知青听出了历史 感,找到了归属。《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纯朴的风土 人情令史铁生写下了这篇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清 平湾破老汉的陕北民歌和农民身上那种朴实美好的 感觉,治愈了知青的苦闷与无聊。 在张承志和史铁生的作品中,忏悔与寻找是永 ①张承志:《清沽的精神》,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 恒的主题。在《黑骏马》中,张承志把知青白音宝力 格返回家乡后对爱人的忏悔和对草原的再认识描写 成一种个人经验。实际上,回城之后知青对农村的忏 悔与再认识也是如此。这种个人经验具有很强的精 神普适性,对于所有知青来讲,他们都是苦难的引导 者与承担者。张承志也在《清洁的精神》中有过这样 的忏悔:“我毕竟为6o年代——那大时代呼喊了一 声,我毕竟为——那位中国史上很可能是最 后一位巨人的孤独者提出了一份理解,我毕竟为红 卫兵——说到底是我创造的一个词汇,为红卫兵中 的青春和叛逆性质,坚决实行了赞颂。”①知青所导 致的罪恶如同白音宝力格一手造成了索米娅悲剧命 运。有着客观上的事实和主观上的同情与赎罪。对于 张承志来说,只有重新站立到了黄河的岸边,只有回 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种欲求精神洁清的痛苦才 能得以舒缓,才能提醒着自己曾经麻木的痛苦,才有 了重新向前生活的勇气与鼓舞。 这种忏悔表现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之中,是 知青痛苦地对农民苦难地位的让步。农民这一最无 言、最无告的群体,在风起云涌之时却表现出了巨大 的历史承担。他们宽阔的土地和宽广的胸怀容纳着 那些曾经养尊处优的城市公子。消解着他们的苦难 与失意。回城之后的知青发觉城市已经抛弃了他们, 在与农民长期生活之后的他们也无法适应城市的精 致与亮丽。他们在面临着失意和无告的时候,在世事 无法预料的哀鸣中,才想起来农民的悲苦,想起他们 的无告与苦难。忏悔与敬意也随之而来。对人类生存 状况的表述从知青群体转到农民群体。在农村与知 青对看的另一视角,抒发着知青岁月的“有悔人 生”,以及对农民、农村一种悠长的哀叹。《我与地 坛》很少触及史铁生的知青生涯,它描述了一种生存 状态的困境以及命运无法把握的苍凉。其中最具反 思精神的当属对母亲的描述。知青归来的史铁生因 为自身的残疾而忽略了母亲的感受,经常无意间置 母亲于一种非常紧张、惶恐的状态。知青的伤痛无法 得以发泄,只能借由沉溺于自己的悲惨世界来顾影 自怜。对母亲的忏悔表现出史铁生对知青生涯的一 种豁达与释怀,以一种高于哲学的宗教思想来理解 人生变动,在沧海桑田中拨动命运的密码得以窥视。 地坛在等我,我也在等地坛,而知青运动亦成为那一 时代青年的集体命运,无从逃避。 草原上额吉、清平湾的破老汉。史铁生的母亲. 《红庐》中的坦桑,他们对于张承志、史铁生和郭小 第6期 张灵英:论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形象 的贬诉: ・29・ 东来说都是白音宝力格的索米娅一样地存在。在《绿 风土》中张承志非常侥幸地说:“一个知识青年插队 “知青没有一个好东西,好吃懒做,偷盗扒拿不 的往事,到头来是该珍惜还是该诅咒,他的青春是失 落了还是值得的。依我看只是取决于他能否遇到一 个母亲般女性的存在。”①的确,他们的青春有悔,但 他们有了精神上的灯塔。幸好有这群人的存在,使他 们在精神荒芜之区不至于走得太远,为他们残酷的 生活增添了一丝温情。 说,还将垸里的年轻人带坏”,“自从来了知青后,这 儿的流氓就大胆多了。像是有人撑腰似的。” 知青们在农村对偷鸡摸狗技术的研发已经达到 专业水准: 秦四爹还说,男女一共十六个知青中。老五是最 坏的。秦四爹说的坏是捣蛋的意思。他说老五下来的 回城之后的困顿来自于他们面对城市的焦躁不 第三个月就将另一个知青点上的姑娘肚子弄大了。 安,他们不得已退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以一种哲人式 的思考来拷问自己的青春岁月。这其中有他们的家 国情杯和满腔抱负,他们的退守与其说是一种妥协, 不如说是经过权衡之后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使农 民形象渐渐成为知青文学中的主角,开启了别一种 知青叙述模式。 四、知青文学关注对象的转移: 从知青到农民 知青文学一向以知青为主体倾诉,农民成了客 体和陪衬。农民形象的好恶是为知青形象服务的,这 其中难免会有知青作家在追忆知青岁月的个人情 绪。新时期的知青文学对知青形象进行了解构与消 解。不再英雄高大,不再顾影自怜、絮絮叨叨地讲述 自己的苦难,而是从另一方面人手,从农民的眼光来 看知青。从客体来看主体,比曾经的知青谈知青更深 刻与客观。如李洱的《鬼子进村》和刘醒龙的《大树 还小》等。 在李洱的《鬼子进村》一文中,知青沦为“鬼子” 形象为村民所恨所怕。从村民的视角写知青,了 以往的高高在上、造福百姓的知青形象,而成为一种 入侵者的形象。他们是一群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外 来者。在作品一开始,就把知青定义为“要来接受贫 下中农再教育的驴”,把知青的地位降于贫下中农之 下.成为他们眼中的受教育者,知青无形中就在道德 上低人一等,打消了他们在农民面前的优越感。在接 下来的事情发展中,知青们果然不负村支书所望,他 们从没有电视剧《知青》中赵曙光的那种理想主义的 抱负,更没有想着如何回城,如何表现自己。知青仿 佛也接受了自己这种命运和地位,不屑再去争取表 现什么,而是做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 同样的描述出现在刘醒龙的《大树还小》中,作 者同样以农民的视角,以一个孩童大树的眼光来描 写知青。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对知青进行了毫不留情 ①张承志:《绿风土》,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 其余偷鸡摸狗,挖队里的花生,摘队里的南瓜,哪一 件事都是老五领头,最少也是个二把手。老五的绝招 是到外面垸里钓鸡。他用一枚大头针弯成鱼钩一样 的形状,再用细线系好卷成一个团揣在被子荷包里。 然后就装作从别人垸前经过。趁人不注意时。用两个 指头一弹。就将钩着小虫的钩子弹到一群鸡的面前。 哪只鸡若啄了那钩子,便脱不了身,不吭不响,乖乖 地跟着他走。碰到有人时,他们就停下来。那鸡也傻 乎乎地不往前走,那线细得谁也看不出破绽。走玛没 人处,他再将线一收,将鸡用外衣包起来,唱着知青 们爱唱的歌曲。旁若无人地往回走。 知青的“爱情观”也为农妇所不齿,在大树的母 亲和垸里的两个女人看来,知青则是“始乱终弃”、强 奸女知青并导致她们多次流产的负心形象。其实农 村人是很崇拜读书人的,他们一开始应该对知青的 到来也是有所期许的。秦四爹就一直对“我”说要坚 持读书,但是在经历了知青“劫难”之后,想到知青们 又要回来却又咬牙地说:“那些家伙不是家伙!” 除此之外还将知青与村人相比较来显示出他 们的到来,带给农村的祸害。在回城的时候他们使出 各种伎俩,天天在垸里闹,偷鸡摸狗愈加厉害。“秦 五爹为了让知青不再垸里闹,三天两头往公社里跑, 要招工指标,要一个就送走一个,走一个垸里就多一 份安宁,而且谁最捣蛋就让谁先走。”在大多数文学 叙述中,能够回城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为了一个 名额几乎争破了头,勾心斗角找关系送礼无所不用 其极.不少女知青为此还搭上自己的清白。可是在秦 五爹这里,知青一个个像是瘟神,请神容易送神难, 处处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回城。恨不得一时三刻 就让他们消失。在他们的记忆中,知青除了坑蒙拐骗 之外就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好念想。刘醒龙的这种 传统的叙述更增添了知青的滑稽荒诞、知青运 动的一无是处。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并没 有教育好这些知识分子,反而让一群老实巴交的农 ・30・ 张灵英:论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形象 第6期 民长了见识。 对象。他们的声音是集体性的、官方性的。这时期文 阿城的 《 棋王》算是知青文学中知青形象的一个 异数,与五四文动时期的作家类似,他们在繁华 与热烈过后都归于平静。阿城在知青文学纷繁不一 学很少强调艺术价值,而有着样板戏的功用。 同时,文化大中的知青文学作为前知青文 学的延续,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承接关系。他们都 的喧嚣中坚持自己靠向传统的立场,显示了另一种 知青的生存状态。《棋王》中的王一生,有着辉煌的 过往(一连击败九位高手),但却隐于平民生活,有 在为政治代言,观点鲜明且善恶分明。这种传承的痕 迹如《的女儿》《边疆晓歌》,与文化大时期 的主流官方作品(如《草原新牧民》《剑河浪》《征途》 一种看破的豁达与放下。所追求的也不过是生存的 必需。下棋是他的唯一追求与精神寄托,也是能够让 他在“”之中坚守自己的唯一方式。这其中有阿 城气定神闲、处变不惊的生活态度,“吃的好”的愿 望使王一生没有远离生活,下棋也使得他并没有沉 沦于俗世生活。这种若即若离的生活给了王一生一 种世俗的温暖,成为一个非常鲜明的知青形象,这种 形象因其少见才更加珍贵,因其温和与平凡、少了几 分娇柔而更接近于芸芸众生的常态。阿城并没有把 王一生当作是一个知青来写,虽然也提到他是赴云 南插队知青中的一员,但他的态度已非常明确,生活 高于运动更高于政治。 五、文化大时期知青文学的两种 态势:地上与地下并行发展 知青后和后知青时期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形象。 是主流知青文学中的一种逸出,在新的时期起到了 震耳发聩的作用。然而在8O年代中期之前,知青文学 主流依然占据着主要的位置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知青形象在主流知青文学作品中,也因其不同时期、 不同政治环境、不同作家而各不相同。大多数知青作 家都是知青出身,他们对于知青这一群体有着切肤 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青形象各不相同但又 互为说明,他们成了洞察“”及前后那一段历史 中人性的一个窗口。 在《中国叙事》一书中,郭小东曾对知青运动作 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非常明确的表述:可以把1942 年以降,1968年以前,称为前知青时期;把1968年至 1979年这一阶段,称为知青运动时期;1979年后称作 知青后时期;并认为这种分期其实是强调知青文学 与知青运动的同步性和共谋性。 自李剑后,知青文学发生了质的变化。知青形象 更是一改往日脸谱化的描写。众所周知,8O年代中期 之前,尤其是“”时期的知青文学,代表着官方 政治权力的话语体系,知青群体为政治而代言。在有 着极强政治感召和时代支撑的文化大运动中, 知青因为伟人的一句话而集体性迁徙,从城市走向 农村,由所谓的“贵族”自甘沦为贫下中农再教育的 等)非常明显。它们依然逃不出官方政治话语下的结 构体系,“高大全”依然是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文化大时期知青文学在同一时空中并行不 同的文学态势:一为政治代言,一为知青群体代言。 主流知青文学处于地上,成为官方文学;而地下知青 文学犹如暗夜玫瑰,独自绽放。地下知青文学一般都 比较真实地描述了插队知青的生存面貌,地上主流 知青文学则是反映了人们对于知青运动的一种美好 愿望,主要描述兵团知青的英雄形象,能加入到这一 队伍中的都是根红苗正的红五类。 文化大时期主流文学虽然与前知青时期文 学血脉相承,都充满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 义的描写.但若是认真细读,便、可发现二者之间的差 别。前知青时期的文学作品很少,能够为人所熟知的 也不过三部:《的女儿》《边疆晓歌》《雁飞塞 北》,其中前两篇可以说是代表着这一时期的知青文 学整体,无形中为萌芽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摇旗助 威,为上山下乡运动唱响了第一首赞歌。《的女 儿》讲述了一个十五岁的湖南女孩刘海英满怀 理想,积极参加支边建设却被病魔折磨,以自己坚强 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最终重回岗位。这其 中有作者的美好愿望。并且希望一场即将到来的运 动会给知识青年带来思想和认识上的升华。他们没 有过多的言教.也不肖说用阶级斗争来反映知青运 动。主人公刘海英身上主要表现出一种战天斗地的 勇气和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这种英雄形象也不 存在一个“高大全”的框架描写,相反。它受苏俄文 学的影响。刘海英是在战胜自身病痛和恶劣环境中 获取思想升华的,并无明显的阶级斗争,被誉为中国 的“保尔”。而在随后的作品《边疆晓歌》中,这种同 十七年文学同气质的文学手法依然清丽、纯粹,却开 始与文化大中知青作品有了相通之处。《边疆晓 歌》对青年垦荒生活和主要人物都做了浪漫的描述, 描写了在西双版纳美丽丰饶的大自然中,一批知青 到云南潞江坝垦荒的光辉业绩。这种浪漫主义 写作虽然使青年们对云南、对上山下乡心向往之,但 作品主要是突出了两种思想作风的斗争,反映了那 个时代的政治气氛和时流。可以看出,从《的女 第6期 张灵英:论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形象 ・3l・ 儿》的行动到了《边疆晓歌》已经成为一种思想上的 主导。林志高、苏婕等人已无身体上病痛的折磨,边 疆也呈现出一种浪漫的状态。他们所挣扎的是精神 政治主题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与趋同性,走与贫下中 农相结合的道路。《草原新牧民》中赵英华等响应伟大 领袖毛的号召上山下乡。通过对这些知青的描 上两种思想的碰撞与从城市到农村产生落差的冲 突。集体主义和主义最终占了上风,林志高、苏 婕有着极其光明的未来: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他们开始到省城进修自己的业务水平.与此同时,省 领导也来到了孔雀坝给知青工作以大力的肯定。并 带来了一批新的队员。知青已经从思想上开始“革 写.作品歌颂了上山下乡、与工农相结合道路和毛泽 东号召的正确性,强调了知青与农民相结合 到农村 中锻炼自己的意志的重要性,歌颂了“先进”知 青。《剑河浪》则讲述上海知青柳竹慧等人到老 区剑河公社插队的故事。通过两条路线、两种思想之 间的斗争,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突显了英雄人物柳 命”。如果说《的女儿》中刘海英已经激活了知 青的热血,《边疆晓歌》则是在思想上宣示着一场运 动的到来。对于生活的摹拟和人为阶级斗争思 想斗争的设置也为后来知青文学提供了叙述模式。 在政治领袖号召的鼓动下,知青们对于支边已经涌 现出异于常情的热情: “愿意!” “一百个愿意!” “哪里困难最多。我们就到哪里去!” 前知青文学中知青的“高大全”英雄形象在“文 革”时期主流文学体系中发展到了巅峰。在一系列描 述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知青耳熟能详的作 品中,《草原新牧民》《剑河浪》《征途》《分界线》最能 代表这一时期知青文学特点。郭小东在发表于《上海 文学》的《知青一代及知青文学的历史起源》,提到 《草原新牧民》时谈到:“向我们提供了今天来说应 该否定的材料。小说的主人公,正是知青这一代人, 在历史狂热中曾经认同的思想表达者。它们构成了 这代人在‘’时期的群体意识。是那个年代特定 的社会政治典型。不能说这些作品一概不真实,而是 它们表现了一种荒诞的真实,如《征途》中主人公为 了抢救电线杆而壮烈牺牲,他的生活原型就是上海 知青金训华。这种荒诞的真实,非常深刻地指证了那 个时代非人政治的荒谬性,也从反面辨析了这些‘红 旗下的蛋’在受洗的过程中的思想异化。”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由于知识青年都下放到了 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文学创作机会很少, 也是由于政治环境并不允许自由书写,一大部分原 因则是当时的人有诉求的欲望,无书写的话语权利 和挑战官方的胆量。这个时期作品中的知青主流形 象虽然片面,但也有其现实参照,并非完全杜撰。 如果说前知青时期文学的政治目的是无意而 为,那么这一时期便有极其明显的政治目的了。为当 时运动摇旗的目的使得这一时期的知青形象大部分 呈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并且都在 两种阶级、思想斗争中最终获取了胜利,文学主题与 竹慧和赵帆等人。他们在斗争中战胜了反对派,拉拢 了中间派,最终赢得了工程和斗争的双重胜利。《征 途》对知青的英雄塑造更加明显,在现实事件的基础 上。对知青运动中知青英雄金训华事迹大为歌颂。相 较于前知青时期的单纯,这个时期知青上山下乡因 蒙上了政治面纱而显得非常复杂。张抗抗在这个时 期为政治而书,写下了《分界线》。在《无法推卸的责 任》中谈到文化大时期的知青时,张抗抗说:“如 果我们老三届人至今仍对自己当年曾经拥有的所谓 真诚,抱着欣赏留恋的态度;对那种旷世愚昧和空前 绝后的非人道行为,非但毫无认识甚至置若罔闻或 姑息迁就;并且还以如此价值去教育子女——那么, 老三届人便无可救药地成为计划经济时代最后一块 基石,被新世纪的掘进机无情地清理。”当时,政治 思想、阶级斗争白热化成为知青运动中的主线,相伴 着知青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成为主流知青形象的官 方标准。借用张抗抗的一句话来描述知青:“我们所 受的教育曾教导我们,人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是 青年,因此必然是完美,绝不应有私心杂念。” 文化大时候与主流文学并行发展着的还有 地下文学。地下文学由于鲜有涉及政治话语,站在人 的角度,对插队知青的苦难生活予以描述,在知青群 体内流传。地下文学的文学形态主要以诗歌、散文、 歌曲等易于流传的文学形式为主。在杨健《文化大革 命中的地下文学》中,“小说《九级浪》与佚名作者创 作的《逃亡》等手抄本奠定了中‘地下文学’的 基石。”之后地下文学的代表作家就是指郭路生和白 洋淀诗派,代表作则是指具强大的生命力《相信未 来》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后者由于对当时 知青离开北京惶恐、不舍、留恋、害怕的复杂心情而 为许多知青传阅。一首《相信未来》更是为当时的知 青提供了精神食粮,使他们相信,蛛网、灰烬、泪水 与枯藤都是暂时的,反映出当时知青在农村粗砺的 环境下的不适应和精神的饥渴。 文化大时期的地下文学虽然并未表现出反 思精神,然而这种不与当时政治同谋,表达个体情感 ・32・ 张灵英:论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形象 第6期 经验、心声的创作勇气,则是为文化大后的反思 文学提供了早期精神乳汁。 上山下乡既然作为一场在政治号召下的群体运 动,它的后果就不应该由任何个人来承担。在英雄形 象和受难形象逐渐为更多的人质疑的时候,反思的 声音愈发高涨。郭小东的《红庐》从“我”的视角写坦 桑这位下放女干部。她的勇气与担当、智慧与从容都 令“我”感到不可思议.能在那样的岁月把日子过成 六、知青文学中的反思 文化大结束之后至80年代中期以前,知青 重新取得了创作上的话语权.他们以一种被驱逐者 归来的姿态讲述自我的心酸史。以卢新华的《伤痕》 开始了伤痕文学。叶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通过对 “怪人”程旭和慕容之的爱情描写,叙述了一对相互 坦桑那样有多么不容易。同时,作者在这本书中也提 到了对知青的审判与宽容,过往已经存在,道德将由 良心和公众共同审判。这种审判与宽容是作者作为 爱慕的男女知青却要因为是“敌我”关系而得不到祝 福和尊重。《蹉跎岁月》中杜建春和柯碧丹也是如 此,对知青作为受害者进行了描述。然而知青作为知 青运动的参与者,他们既害人也被害,政治出身决定 一切。作品放大了政治压力带来的痛苦而忽略了知 青本应具有的道德良知。《芙蓉国》中,卢小龙这位 初中生带着年幼的妹妹,还有其他知青,抄家、贴大 字报、武斗,承载着超出年龄所能承受的压力,却在 “”结束之时被决。这一时期最具反思精神的 作家当属张抗抗,这位在文化大时期曾写下《分 界线》的作家在后来表现出一种极为坚决的反抗姿 态。《血罂粟》中就对知青在阶级敌人面前表现出来 的非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道主义在哪里?《残 忍》从人性的角度看待当时知青的行为以及相互之 间斗争的残酷。对于这一段岁月,张抗抗在《行为与 欲念》中如是说:“几十年中,我们恰好经历了这样 一个动荡起伏的时代。我们已将人性的种种表演一 一过目,从中辨别、体验人类的共同基因。正视罪恶 本身也是一种近乎残忍的自虐,但我们已别无出路。 知青小说不会仅仅停留在试图阐述历史史事的层面 上,这一代人最终的艰难在于我们已不再是知青,却 无法摆脱那一过于陈旧和久远的身份。” 知青民间文本的另一种反思,存在于老鬼的《血 色三部曲》中。《血色黄昏》讲述知青林胡在兵团的 经历。人情在“”中变得最为廉价.人们“卖友求 荣”,争着不被批斗,往上爬。在林胡被期间,一 个眼神都让他终生难忘,然而给予这样的人一个眼 神都需要极大的勇气。“血色黄昏”成了石头山上固 执、偏激的林胡的唯一寄托。基于政治高压下的自保 使每个人都处于“叛徒”的边缘。而到头来“最” 的人却蹲进了牢房,众人避而远之。在孤独不被理解 的Et子里,纯情和理想被消磨和侵蚀,除生存之外的 任何需求成了奢侈.苟延残喘已经花费掉人的所有 体力。为了活着,无所不用其极。老鬼以这种纪实的 方式全面否定了上山下乡运动.对知青精神和身体 上的折磨与打击给予了揭露。 海南知青的真实情感反映。正是这种知青体验使他 能够做到宽容。在宽容的同时他也在反思:谁之错? 这份沉重的历史之责究竟要归结到谁身上? 知青作为“”时期的特定词汇,随着岁月和 一代人的谢世将会渐渐平淡,今天的70后、8O后、9O 后虽然听说过这个词汇,却无法道出它背后的故事 了。各种知青题材的影视作品由于受到时代和商业 因素的影响.并非真实地反映当时,而是在为它的消 逝唱挽歌。在这个过程,前知青和知青运动时期的作 品一般是作为资料存在着,它们只反映个别事例,并 无整体概括的功能,更不能完整且准确地反映当时 知青的面貌;知青后时期的作品则高于事例,脱离了 政治逐渐走向人学,对知青运动中知青的整体精神 面貌和心路历程有所反映,既有史料的价值又有艺 术的高度。知青后和后知青时期,不管是知青作家本 身或是知青形象,都有着一种深层的自我反思精神。 任何社会运动都少不了参与人的推波助澜。知青运 动之所以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并到现在仍有着极大 的文学表达空间,与主要参与人的刻骨铭心不无关 系。只有他们真正面对知青运动,面对曾为知青的自 身,知青文学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一段历史,不同 的看待会有不同的结局.曾被愚人的知青运动愚弄 过的知青作家不可能再继续愚弄下一代人。正如王 松在《羞谈往事》中说到:“其实作为一个知青,我当 时看到的令人汗颜的还有很多事.甚至比今天横行 于世的种种怪现状更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只是时至 今日.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都已无心再去认真回想, 或文过饰非.或有意回避,更多的是用‘控诉’或‘缅 怀’将往事的遮蔽起来。我曾参加过两种知青聚 会。一种是大家激情澎湃,感慨万千,又拿出当年的 豪情一起喝酒,一起唱歌,直至泪流满面抱头痛哭。 另一种则是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的所作所为……在 今天的公众话语中,‘知青’,似乎已成为一种公认 的理直气壮的理由。我认为,至少对曾经的知青们, 这是更可悲的。在我插队的地方,曾经流传着这样一 句话——当年闹土匪,现在是闹知青啊!” [责编:陈松柏】 第6期 张灵英:论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形象 ・33・ On the Image of Educated Youth in 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 ZHANG Ling-y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65) Abstract:The 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refore,the image of educated youth is bound to become one of the main subjects in 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 research。even in China modelTl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rnle offbeat writing i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new period 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 and former 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I11e ofbeatf writing of 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 includes the identity confusion of educated youth when they returned back to urban city,the change of narrative object from educated youth to peasant and the image change of educated youth from victim to destroyer.The former 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 mainly refers to works created during Cultural Revolution,including ofifcil educataed youth literature and underground 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The new period 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 and former 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 together constitute a brief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 Key word:educated youth image;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human nature;culture revolution (上接第9页) On the Epytimolo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WANG Chuan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 10665) Abstract:Since the school education was born,education content has been the most direct embodiment of school functions.The standard of selecting,organizing,and imparting knowledg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chool cur- riculum theory research.Since over 30 years of reforra and opening—up,the leader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ve al- SO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the vocational teaching reform must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aching la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a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erences of the knowledge theory between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and tom— mOB school education must be studied,and tha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ory conforming to the teach- ing laws should be constructed.No matter it is common sense knowledge theory,subjective knowledge theory,objec— tive knowledge theory,social knowledge theory,personal knowledge theory,scientific knowledge theory,or practical knowledge theory,all the curriculum views or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se,such as knowledge—based course, standards—based curriculum,collected curriculum,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SO on,must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otherwise,it is the imi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 word:epytimology;knowledge—based;standard-based;coding theory;collected curriculum;integrated cur— riculu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