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楼台旷远处的人生情怀——登临诗赏析
来源:保捱科技网
誉 II 大语文论坛.文史天地 刘邦是“鱼肉”,被动地等待宰割。据我看,张良一直贯 穿整个情节的始终,鸿门宴是张良的一步险棋。他处处 牵着项羽鼻子走,化险为夷。一石激起干屡浪。鸿门宴 更多是随心所欲的费时、低效的阅读。工欲善其事.必 先利其器。教师若要保证课外自主阅读的高质、高效, 就必须指导其课外自主阅读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懂 得用目的性、利用性、鉴赏性等不同的方法自主阅读广 博性、深刻性、多面性等不同性质的读物:要鼓励学生 作阅读笔记——在自主阅读时遇到精彩的片段时.将 精彩片断积累下来,并运用到习作中:在自主阅读过程 究竟是不是张良设的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 为了寻找正确答案。学生饶有兴趣地自主利用图书馆、 网络寻找答案。如此学习文言文。学生不但掌握了“言” 与“文”.而且获得了自主探究的阅读策略.提高自主阅 读的能力 中对某个句子有体会时.在旁边做上批注:当读完一个 三、课外扩展。构建自主阅读大课堂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的延伸,是拓展学生语文能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高考语文 试题的命题方向也越来越注重学生课外能力的考查. 也就是,课内知识占的比例越来越低。但这并不是表示 课内教学不重要.课内教学是学习策略的指导.而课外 是学生能力的拓展延伸.内化知识结构的重要迁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化 指标,这些要求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为学生的全面 拓展提供了指导。语文教师如何借助课外阅读渠道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构建自主探究的阅读大课堂?我认为, 课外阅读要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与课内 教学同步.通过系统化的阅读,让学生扎实地阅读经典, 阅读名著。为了让课外阅读开展得有效,教师要做好引 路人.在课堂上对课外阅读的策略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同 时.利用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问卷调查.开展多种 课外读书活动.最终达到利用课堂教学指导课外阅读. 以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以活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 趣。 1.制定课外自主阅读计划.有序进行自主课外阅读 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作品“汗牛充栋”。参差不齐。 教师要把好关.让课外阅读既要能让学生接受和积累社 会生活各方面的知识。丰富词汇积累,提升语文积淀。获 得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能为高考服务。教师可通 过教材相关主题拓展,替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让学 生系统性地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适当地推荐 与课文或单元教学拓展阅读相匹配的书目.如教《林黛 玉进贾府》时,设置悬念让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红楼梦》; 教必修三第二单元科学小品时,向学生推荐哲夫的《黄 河追踪》、《怒语长江》等科学环保的纪实著作;推荐课外 优秀期刊,如《意林》、《世界博览》、《作文素材》等;指导 制定寒暑假读书计划,长远和短期相结合.富有弹性。学 生可以再根据自己的课外阅读适当调整.提高学生的语 文兴趣.真正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2.指导课外自主阅读方法 - 当前.许多高中生都标榜自己是个性化阅读.其实 ・96・ 章节或一本书后深有感触时,写写读后感,以读促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学生“自 能读书,不待老师讲”,也就是教是为了不教。高中老师 要肩负起引路人的责任.通过多种渠道牵线搭桥.为学 生自主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提高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高考阅读 能力的提高。走出语文“高耗低能”的尴尬困境。 ★作者单位:广东廉江市安铺中学。 品楼台旷远处的人生情怀 ——登临诗赏析 画李双鹤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四.有一课是《辛 弃疾词两首》,一首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 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事》,它们均以登高怀远,缘景 生情为表现艺术 其实登高是中国传统文人生活方式的一种。翻翻 古诗.就能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发现无数与登高有关的 诗句。通称为“登临诗”。 这些登高诗中的各种意象都渲染着人浓郁的情 感。写景意境雄浑,抒情豪情满怀,从内容上大致可分 为以下几种: 一、登高重阳。恩亲怀乡 因为重阳登高是古人习俗,节日思亲是人之常情。 在特定的环境和情绪中。诗人寄情于景,以景抒情.蕴 意含蓄。其内涵又极深,构成深远意境,叫人回味无穷。 最有代表性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写尽了人在他乡的孤苦.言 简而情深。后两句的“遥知”透露出浓浓乡情。 大语文论坛・文史天地 l,l l 相似的诗文还有:王勃的《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 杯。”此诗诗人漂泊西南之际,他年老多病,流离孤独, 多种不幸集于一身。重阳登高,感慨抒怀,表达了对祖 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 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 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 国多灾多难的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忧思与焦虑。尤其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写出了落叶 飘零给人萧萧悲伤之感.流水茫茫给人伤逝之情。使全 诗的意境开阔而又苍茫.情绪哀婉而又悲怆.给读者一 种不尽的哀思 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 的感染。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自居 由上文可知.古人登高是为思友怀亲.但却不是全 易的“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都是在重阳节登高时 的感怀。 二、登高旷远。壮阔雄浑 登高所见.产生了一个居高临下俯仰山川的特殊视 角,生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唐朝诗人杜甫《登楼》 中颔联有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这两句大气磅礴.描写出山河壮观。锦江山水携卷着无 限春意扑面而来.玉垒山浮云变幻.正像古今世事沧海 桑田。 还有我们熟知的一些名旬气魄宏大.意境壮美。都 源于视通八达的登高临远。此类诗,有曹操的《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有孟浩然 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三、登高怀古。慷慨悲壮 同时.登高后空间开阔。看到平常看不见的景色, 它们的亘古永恒.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愁绪。例如陈子昂 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是个具有宏伟抱负和远见 卓识的诗人,空怀旷世之才,却无报国之门,他看透了 当权者的昏庸。怀着巨大的悲愤。登上幽州台。眺 望燕北河山,吊古伤今。诗人心绪茫然,感慨丛生,那俯 视一世的孤高抱负与伤时感遇的沉郁情怀愤然涌于胸 间。于是。“独怆然而涕下!’'这千古之叹。构成了一种伟 大的孤独感.创造出了一个苍茫雄浑的意境.叫人读来 也不禁泪涌 此时的楼台.是一个思绪蔓延的楼台.山水非有楼 不为显。两者巧妙融合。崔颢的黄鹤楼,引发了“日暮乡 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心绪.温庭筠笔下有女 子“独倚望江楼”.但干帆尽过。所思不见,怎能不“肠断 白频洲”? 四、登高忧国。哀婉悲壮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 部意义。亲朋离去时,他们登高设宴,在高处目送朋友 远行;良辰吉日时。他们聚会楼台,以诗会友……某种 程度上。登高对于古人而言有一种精神洗礼的意义.释 怀人生的作用。离开低谷前往高台。重新审视自己和世 界.换一种方式思考。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第一高 级中学。 浅谈古诗鉴11.中的意象和意境 囤李云侠 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我认为要培养学 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仅需要重视诗歌知识的积累,而 且还要在教学中重视赏析思路的培养。而要理清思路。 就要抓住构成诗歌的最基本的要素——意象和意境. 唯有打开意象和意境之门,方能披文人情,进行鉴赏。 一、理解意象的概念及含义 所谓“意象”就是以“象”寄予的艺术形象。分开来 谈.“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诗人感 受到的客观物象.它们是融人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 物象,是表现诗人情感的载体。简单点说就是情中景, 情中物,情中人。客观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明 显的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打上了诗人的情感烙印, 它们就不再是客观物象了.而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 的意象。如:松梅竹菊、明月美酒、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湖光山色、大漠孤烟…… 由此来看.物象是意象赖以生存的基础.从物象到 意象是诗人的艺术创造。例如:“蝉”、“柳”、“月”是我们 平常所见到的物象,可是当它们被柳永写入《雨霖铃》 词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杨柳岸晓风残月 ”…….那么它们就成了用来表达离别伤感之情的意象 了。再如:“山”、“鸟”、“雪”等普通物象,当它们进入柳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