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教学设计
一、 教学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近年来的“食品事件”层出不穷,使得我们对食品添加剂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面粉中的增白剂、大米里中掺的石蜡……这些食品安全隐患使得我们现在想到“剂”就不寒而栗,其实“剂”本身没有那么可怕,可能消费者在认识中存在误区。而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化和高级化,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就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二、 内容分析
本节是教材修订的新增内容,被安排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这两节之间,内容与前后两节紧密相关。例如,就产品的生命周期而言,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产品“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的物质转化全过程:第一节侧重原料、材料的获得,本节侧重生产、生活中化学产品的使用,第三节侧重生产、生活中废弃物的处理。尽管在第一-节和第三节中也涉及化学品的使用,但本节内容旨在进一步拉近“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入思考化学品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切实理解“化学就在身边”的含义,突出每个人作为化学品使用者和消费者的责任。
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初中化学课程有关内容的处理方式相似,本节对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介绍依然是初步的。与初中化学不同的是,教学的侧重点有所变化。了解常见的食品添加剂,重视食品安全,注重观念的形成和学科核心索养的培育。 三、 素养目标
通过对包装食品配料表的认知,能从分类的视角认识常见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功能、性质和作用,促使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功能。 难点:合理使用化学品意识。
1
五、 准备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豆腐制作实验用品等。 六、 教学方法:主动探究法、实践体验法 七、 学法指导:
1、利用互联网,查找食品添加剂相关资料。 2、指导制作豆腐社会实践体验活动。 八、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九、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 使学生增强生活开不开食品添加剂意识。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功能 课堂活动,师生互动 九、教学过程
建立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意识 创设情境:民以食为天,吃的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吃的不好对我们的身体有害,这节课就讲讲吃当中与安全有关的话题,食品添加剂。我们先看一个食品,水变牛奶。请同学们总结水变成牛奶是通过什么方法形成的? 播放视频:水变牛奶。
学生总结:加入了凝固剂,增味剂等食品添加剂。
教师讲解:这样的“牛奶大家敢喝吗?”一提到食品添加剂,很多人都谈之色变,认为它对食品安全是一种威胁,那么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又该如何选购包装食品呢?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学生: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按照主要功能可以分为20多类。可分为着色剂、增味剂,膨松剂、凝固剂、防腐剂、抗氧化剂、营养强化剂。
教师过渡:在课前已经对咱们班进行分组,对以上几种添加剂利用网络资源已经查找了相关资料,下面请这四组同学派代表分别做一下汇报:
2
学生分组讲解:
第一组:着色剂、增味剂 第二组:膨松剂、凝固剂 第三组:防腐剂、抗氧化剂 第四组:营养强化剂
教师讲解:这些食品添加剂有毒吗?有很多有毒,并且有的还是剧毒,比如说卤水豆腐中的卤水就有剧毒,但是老百姓天天吃豆腐,为什么没有中毒呢?到底食品添加剂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时间咱们就举行一场辩论赛,辩一辩:食品添加剂的利弊。
学生辩论赛:食品添加剂的利弊。()
教师讲解:抗氧化剂的原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 食品添加剂有毒吗?有很多都有毒,并且还有剧毒,比如说卤水豆腐中的卤水,就有剧毒,那么老百姓天天吃豆腐为什么没有中毒呢?到底食品添加剂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我们就来辩一辩食品添加剂的利弊。
学生活动:辩论赛食品添加剂的利弊。(证据推理)
教师讲解:生活中我们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平时吃的油盐酱醋里面都有,油里面加了抗氧化剂,否则时间长了就会有哈喇味,盐里面有抗结剂,这样在潮湿的夏天也不会结块,酱油和醋里面我们加了防腐剂,喝的饮料可乐里面酸味剂是磷酸,和磷酸和喝硫酸的效果是相同的,食品添加剂躲不开,就要把它利用好,利用好了,才是利大于弊,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所有需求。评价任务一:那么怎么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呢? 学生总结:1、按照国家规定使用 2、不超范围使用 3、不超量使用 多媒体展示
评价任务二:怎么选购包装食品? 学生总结:1、看保质期,不买过期商品。
2、看标签,尤其是看配料表中的食品添加剂和营养成分。 3、看包装是否完好。
3
多媒体展示
评价任务三:下面环节,识别食品中的配料表。
学生活动:仔细找出配料表中的食品添加剂并说出所属类别。
教师总结:大家要养成看配料表的好习惯,只有看配料表才能了解食品的。对于不认识的食品添加剂,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上网查找资料。(科学探究意识) 评价任务四:怎么看待零添加?
学生发言: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不法商贩的虚假广告。
教师总结:对于宣称不含防腐剂的食品,消费者要理性看待。比如没有防腐剂的酱油会发霉,没有抗氧化剂的食用油会哈喇,而真菌毒素、油脂酸败带来的健康风险远大于防腐剂本身。只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过渡:观看张馨月同学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制作内酯豆腐。并分享感受。(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播放视频:制作内酯豆腐。
教师过渡:观看视频孙宝国院士制作肉类香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播放视频:肉类香料。
学生总结:技术落后就要被宰。(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教师总结: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国家的食品比外国的好。
教师布置作业:去超市查找配料表,每人写至少20种食品添加剂。 板书设计:第八章 第二节 化学品的使用
一、食品添加剂
1.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分类
2.食品添加剂的利弊 3.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
课前准备:1、班级分为四组分别利用网络搜集资料: 第一组:着色剂、增味剂 第二组:膨松剂、凝固剂
4
第三组:防腐剂、抗氧化剂 第四组:营养强化剂
2、准备制作豆腐磨具等实验用品。 3、录制视频:内酯豆腐的制作。 教学反思:
1、
2、
3、 4、 5、
5
新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认可。课前,教师发布任务清单,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任务,借助互联网等平台查找资料,利用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并将学习成果微信群里与同学们分享。课堂,学生讲一部分,老师讲一部分,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一部分,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指导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
“五育并举”贯穿教学始终。比如:在配料表中有很多不认识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引导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主动学习意识。
学生课堂上比较紧张,辩论赛环节不够激烈。 鼓励全员参与,力求做到每个学生都动脑。
学生化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了解不够全面,因此课堂上有一些小瑕疵,有待改进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