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捐赠:国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高校捐赠:国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来源:保捱科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9卷第1期 2008年O1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1.9No.1 Jan.2008 高校捐赠:国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李炫林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高校捐赠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各高校的广泛关注。分析高校捐赠的起源及其现阶段实施高校捐赠的动因,阐 述国外高校捐赠实施中的特点,借鉴国外高校捐赠的经验对我国高校捐赠建设提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高校;捐赠;启示 中图分类号:G47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08)01-0031-02 近些年来,我国进行了高校扩招 高校合并等一系列改革, 临的共同挑战和当务之急。目前,国外高校经费的来源主要有 高校规模日益扩大。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仅仅依靠国家财政已 向争取大笔科研经费、向学生征收部分学费、向社会发行 无法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办学经费问题成为困扰我国高校的 债券、科学技术转让、出让专利产品、建立公司、筹集捐赠等。筹 难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 集捐赠是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无条件的向学校赠予 原因是我国单一的教育投入已越来越力不从心,无法 资金或实物。目前,筹集捐赠已占据高校所筹集的经费相当大 支持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另辟筹资渠道成为各高校的一个必然 一部分比例。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在给高校提供了相当的 选择。本文重点讨论了高校捐赠在国外的发展情况及其特点, 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结束了它躺在国家怀抱中完全靠拨款过 总结了国外高校捐赠对我国开展高校捐赠的几点启示。 日子的历史,鼓励高校自筹经费。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政 府、受教育者和社会三方共同分担的教育投入的。面向社 一、高校捐赠的起源及其现阶段实施高校捐赠的 动因 会筹集办学资金,已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社会捐赠已逐步成 为高校的重要资金来源,实施高校捐赠在当今的社会已成为刻 1.高校捐赠的起源 不容缓的趋势。 私人赞助高等教育在西方历史上起源很早。公元前四世 纪,亚历山大大帝就曾捐赠一座图书馆,并将其发展成为现在 二、国外高校捐赠的特点和经验 的亚历山大大学。哈佛所捐赠的300卷文书资料和800镑捐款 如今国外高校募捐的数量之大,手段之规范,范围之广,是 宣布了哈佛大学的成立。1641年马萨诸塞地区希本斯等三位教 历史上任何阶段都不能相比的。募捐已成为国外高校应对经费 士前往英格兰为当时哈佛学院(今哈佛大学)劝募的一笔捐款, 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的慈善捐赠 则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项关于高教的募款。具有现代 (公司、基金会,特别是个人、校友)全部用于支持基建、学校运 形式的高等教育募款制度,大约出现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 作和扩大学校基金。根据美国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报告,美国用 交。我国从古到今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学在官府”,因而有人认 于高等教育的每10美元之中就有近1美元来自慈善捐赠。也 为中国不具有私人赞助高等教育的传统。其实早在春秋时期, 就是说,美国高校界一年约有240亿美元的慈善捐款进账,其 即公元前五世纪,孑L子所办的私学,可以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早 中1/4来自校友,其余部分来自公司、慈善基金会和其他个人捐 期的“私立高校”,在当时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据《说苑・杂言》 赠款。日德英法等国的高校也认识到捐赠的重要性,纷纷积极 记载,孑L子自己说:“自季孙我千金右加重,而友益亲。”季孙是 的倡导捐赠,为兴办一流的高校筹措资金。 鲁国的执政大夫,资助孑L子千金右加重办学是可信的,因为孑L 1.国外高校捐赠过程中的特点 子要维持他庞大的私学开支,单靠他微薄的生活来源显然是不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争取社会捐赠已成为大势所趋,国 够的。可见,孑L子的私学也是在鲁君和鲁国执政者的资助下办 外一些高校在实施捐赠的过程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起来的。 第一,目标制订进行了细分化。目标细分化为捐赠目标的 2.现阶段实施高校捐赠的动因 实现创造了必要条件。一所高校的捐赠目标从总体上来看,往 高校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所在 往显得很庞大,只有分解得当,大目标可化成中目标,中目标可 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教育经费不 细化成小目标,才能实现。如纽约大学将15亿美元的募捐目标 足的问题已制约了高校的正常发展。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指 分为15年完成,这样每年募捐目标便是1个亿。然后高校再将 出: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情形是经费“处于世界性危机之中”。 目标分解到各个院系,这样不仅具体,而且各院系的任务也十 各个国家的虽不同,全球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和高等教育 分明确[1】。 大众化浪潮,使得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成为中外高校所面 第二,建立了规范化的高校捐赠机构。一些高校将筹措捐 赠收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建立了相应的筹款机构,由专职人员 收稿日期:2008一Ol—l2 来执行。如:成立与捐赠相关的校友办、校友会、发展委(办)、校 作者简介:李炫林(1982一),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 董会、基金会等组织机构,几块牌子、一套人马。捐赠机构的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2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丰十会科学版) 2oo8年01月 范化增强了高校的理财功能,推动了高校的机构的完善和发 展。 中 具体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通过对一些 外高校的捐赠 机制进行的合理改造,可以创 起具有中 特色的高等教育捐 赠投入机制。对于捐赠收入,目前还没有引起我闰高校的重视, 而闰外的很多高校在这方面的_r作做得很成功,我国高校的捐 赠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为此,本文提m几条促进我圉高校捐 资办学的几条建议。 一第三,重视对学生进行热爱母校的教育。高校经常请一些 事业有成或做出成绩的校友回校参观、座谈,“跟踪财源”;毕业 典礼时,力邀各界名人现身说词,这样可提高学校的地位,扩大影 响,促使校友和其他有力的人士捐款捐物;尊重捐赠者意愿,给捐 赠者某种荣誉;考生的直系亲属如果曾给予母校鼎力支持,可提 高该考生的录取机会。广泛而活跃的社会活动可促使各方人士 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建设,成为一条可取的筹集资金的途 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知名度,以此作为对捐资者 最好的回报。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知名度是吸引社会捐资的重要 因素,高校必须把提高自身的实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长期 径。 第四,捐赠手段和方式多样化。捐赠的手段有现金捐赠、增 值证券捐赠、不动产捐赠、不动产所有权捐赠、有形资产捐赠、 遗产捐赠、寿险捐赠、信托捐赠等等。捐赠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 最常见的是例行年度募款和大额捐款I2]。 第五,高校募捐的范围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不仅 在东京雇佣了兼职筹款人,而且还在、韩国、日本、和 泰国等地建立校友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1958年起就开始 与该校一名毕业生、现在的富商保持大约20多年的联系, 最终得到了他1亿多美元的捐款。同样,麻省理丁_=学院也在几 年前就着手与1万余名海外校友建立联系,以期将潜在的捐款 变成现实。 第六,呼吁鼓励性的支持。这些措施主要有 两条:一是给捐款人提供适当的税收减免,要给捐款人以经济和 名誉上的双重回报;二是制定特殊鼓励鼓励高校募捐。新 加坡就提出了一对一的募捐配套,即高校每获得捐款 1万元,将配套1万元。这些在激励高校募捐过程中的 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国外高校捐赠过程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高校筹集捐款的多少已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正成为评价校 长业绩的重要指标,是学校知名度和声望的重要体现,甚至已 成为学校水平的象征I引。依照我们对国外一些高校捐赠特点的 分析从中可以简单归纳出几点影响募捐成功的条件: f1)要注重学校形象。一般来说,办学成绩越是靠前,声誉越 是大,越是容易获得外界的捐赠。捐赠者一般会选择名气大的 高校为对象以扩大自己的名气,所以办学成绩较好、名声较大 的学校容易得到捐赠。 (2)要制订完善的发展规划。每一位捐款人都会关心捐赠对 象未来的发展前景,学校必须提出完善的发展规划以告诉捐赠 者学校需要他的捐赠,而学校必须证明有能力善用捐赠者的捐 赠,如此才能打动捐赠者的心。 (3)要重视校长的领导。美国高校校长的首要任务就是募 款,由此可知校长若领导能力强,对外关系佳,就容易争取到经 费,这是影响募款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国外实施高校捐赠对我国的启示 创立我国高校捐赠机制,实现高等教育投入多元化,国外 高校的一些捐赠制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以为,针对 办学实践中从每一件有利于高校综合实力的T作扎扎实实地 做起。 二是高等院校可仿效美 的做法,制定出可行的捐赠目标, 在学校内部设立捐赠办公室,其工作人员职能专业化,并直接对 校长负责,从而使捐赠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是重视校友资源的利用。一些高校由于培养出来的人才 档次较高,有成就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校友数量较多,高校不应 忽视这些人,而要去主动挖掘,重视做好校友的联络工作,充分发 挥校友会等校友组织的作用,抓住校庆纪念活动,校友毕业返校 聚会等机会,加强对杰出校友的了解、联系、交流和沟通,通过各 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协议等,吸引校友捐资,动员和鼓励校友为学 校做出贡献。同时,高校扩大捐赠文化的影响力,培养高校学生 的捐赠意识,培养潜在的捐赠对象 。 四是募款形式要多样化。我国高校目前获得募款的形式主 要是现金捐赠和有形资产捐赠这两种形式,形式单调,并且这 两种捐赠形式都属于专项募捐。由于资金来源缺乏多样性、捐 款渠道不畅,缺乏对整个社会各阶层的吸引力,并可能存在有 人希望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却找不到合适的渠道的现象,因而失 去大量潜在的募款机会 。 五是在T=作导向上,要防止“重”筹资,“轻”国家特别是 税收支持和“轻”捐赠文化氛围的培育现象。高校应充分发 挥校友在工作的优势。积极推动全国通过立法支持高 校基金会捐赠人捐资抵税的落实。同时积极培育捐赠文化 的氛同和土壤。 参考文献: [1】徐玲.美国高等教育捐赠的特点及启示田.阴山学刊,2002(1): 47-49. [2]洪成文.国外大学经费筹措的主要方式[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 2000(3):82—84. [3]齐彦星,高风英.高校应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J】.中国高教研究, 2oo1(11):132—133. ]刘军,黄梅.美国高等教育募款机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多元 化的启示IJ1.江苏教育,1999(2):22—23. f5]陈万明.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探索[J1.江苏高教,2002(2):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