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化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

化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

来源:保捱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化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

作者:简莲花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年第11期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高效,学生学得愉快、高效.只有符合以下三个标准才能称为高效课堂:首先,必须让每个学生在课堂的每个时间段不能闲着,都有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去做;其次,一节课下来,达成课前所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程度要高;最后,一节课从始至终必须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当今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向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出挑战.在教学中,教师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简单地完成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在“学习”上的陈旧认识,让他们将学习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化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教学活动,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化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高效性和预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把握教与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同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作业.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引导探究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基本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的特点,需要从一定的情境出发设置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动机和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完成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1)留足探究的时间,以便学生根据问题和自学成果进行循序渐进的探究,不要急于求成、破坏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2)要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3)提供探究的素材.让学生根据教学情境所涉及的内容自主探究本节课应学习的知识,发现认知上或者思想上的疑点,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最能打动学生内心的切入点,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反馈评价

检查效果,对症下药,新课程理念下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学习化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化学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1.评知识

评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程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这一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交流学习过程,教师倾听发现学生的疑问,对症下药引导探究,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再通过练习,让这些知识得以落实.这样,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或同类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迁移和发展.迁移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思维匮乏者很难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条件.

例如,在学习勒夏特列原理后,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到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的学习内容上,使学生触类旁通,从而为解决类似问题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评情感态度

通过对话,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自信以及他们的学习习惯,在分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是否主动热情.学生若是自信、主动、热情地学习探究,他一定会感觉到快乐.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引入,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视听效果,转换思维模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构建高效化学课堂,一方面要思考学科特点,要根据化学学科对课堂的要求进行设计;另一方面要思考教与学双边的特点,根据化学教学的规律和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此外,要思考学生的发展需求.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我们思考的都是学生的发展,要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能力为主要依据而思考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