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们座谈屠呦呦获诺奖中华民族科学的春天到了
来源:保捱科技网
效方药,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 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 含药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经过几十 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 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 论》)。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写成,起初也仅在江南 药王孙思邈,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 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 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 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 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 剂。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还很重视民间 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 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从以上事实不难看出:中医药来自民间,民问的实践是 民间医生中流传,而非官方医药局。到了晋代,御医王叔和 加以整理。到了宋代,经过皇家翰林学士的校检,逐渐分为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使张仲景的学说更具系统 性、逻辑性,著作才开始上官方医药局,并流传到邻国日本 和朝鲜。历经金、元、明、清诸医家的实践和勘误,使张仲 景的理论和药方与辩证论证变化更具临床操作性和精确性, 中医药产生、发展、壮大的土壤,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和规 律。我们今天要想很好的发展中医药事业,干好中医药工 作,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不能忽视民间中医药这一中医 从而使张仲景的药方成为后世学习中医的必读,逐渐成为中 医主流“经方”。 药的源头,应当正本清源,认识到民间中医药的重要性,重 视民间中医药工作。 显然,医圣是以师承这一中医几千年的传承方式进行学 习,著作内容广泛收集采纳了民间的实践,其著作也是先在 民间流传,由民间到官方,经方来自民问。医圣本人,显然 是以师承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民间中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刘剑锋2015.10—23) 院士们座谈屠呦呦获诺奖 中华民族科学的春天到了 “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座谈会”昨日在京召开,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出席并发表讲 话,畅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对当下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激 励,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诺贝尔奖是一座灯塔, 屠呦呦用她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医药正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 言,激励我们瞄准攻克临床难题,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以 此作为我们医学研究的目的。 我们要学习屠呦呦的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不怕 把冷板凳坐穿,围绕一个固定的目标去攻关。通过屠呦呦获 得诺贝尔奖,促进多元化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形成,让更多的 年轻人愿意投身到科学研究事业当中,这会推动我们事业的 发展。社会应给予中医药更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更多的学科 加入到中医药的队伍中来,共同研究、挖掘,创造更多的成 传统医药的魅力,让年轻的科学家看到了希望。本报记者将 座谈会上部分专家精彩言论摘编如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中华民族的 春天到了 青蒿素的发现,做出突破性贡献的是屠呦呦,而把这个 事业做大的是一个科学家群体,我们要向老一代的科学家, 向当年523团队的同志们表示真诚的敬意。屠呦呦获奖激励 我们更深入地汲取中医药的精华,更大胆地采用现代的科学 技术,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出现更多的成果,会为人类 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新的贡献。实际上,不仅是对疟疾, 对甲流、登革热、手足口病等急性传染病,用中医药来治疗 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中医药对很多代谢性疾病、慢 性疾病也有效。这些结论都有很多循证评价,在海外也发表 了高层次的论文,并得到了认可。不仅如此,中医药的养生 保健更是一份宝贵的经验。这些构成了李克强总理谈到的用 果,造福于人类。诺奖的大门己经打开了,后面会不断地有 中国科学家冲击诺奖,获得诺奖。中华民族科学的春天到 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让更多的西医同道学习 中医药 屠呦呦研究员作为中国女科学家第一个获得2015年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人,这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历史性的突 破。 屠呦呦的成功首先是受到中医药的启发,继承发展中医 药,既要重视传承,在传承基础上还要更好的应用现代科学 技术的方法去发展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重视。 建议今后还要继续举办西学中班,让更多的西医同道以 及西药的同道来学习中医,让他们受到中医药的启发,学到 中国式的办法解决世界医改的难题这个论断。屠呦呦说过, 做研究的时候没想过要得这个奖,就想救命。这朴素的语 中医药的知识,用于创新发展。应该提倡中医多元的发展模 式,学科交叉的模式,从而提高疗效,发展中医药科学。 青蒿素整个科研团队坚持多年工作完成科研任务,广大 的高度,来推动我们国家科技的原始创新。 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创新研究布 科研工作者应从中汲取经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一方面是 需要交叉学科的参与,另外团队成员必须同 t3同德,定其所 意,爱其所同,应该互相帮助,能够同心同德,要同舟共济 发展中医药事业。屠呦呦教授本身也是很淡泊名利的,经常 强调她的工作是集体工作劳动的结晶,应该学习屠呦呦的创 局,大力加强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技的交叉融合,大力加强 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在现代科技的前沿中,包括系统生 物学、化学生物学,干细胞的研究等方面,中医药都有大量 的研究。 要瞄准我国的实际需求,加强开展治疗危重疾病的研 究,引导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 新精神,继续为中医药事业作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做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弘扬科技 精神推动科技创新 我从屠呦呦教授这次获奖中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从大的 方面来讲,是一种民族精神;从科技层面来讲,这是一种科 地气的科学研究 我们的科研到底从哪出发?就是要做接地气的科学。因为 科学选题源于生活,解决人民生活健康问题是其根本目的。 此次获奖看似是屠呦呦及其团队的荣誉,其实也是整个 中华民族的荣誉,这种荣誉会鞭策广大科研工作者,增加责 任心、荣誉感,更重要的是焕发他们的使命感,做更多的事情。 创新,意义就在于做第一,诺贝尔奖的宗旨便是奖励这 技精神,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这种 精神不仅体现在屠呦呦本人身上,也体现在她的整个研究团 队中。 本次获奖也是对中华民族宝库一中医药的肯定。我想可 第一个创新成果。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以及社会改革到了关 键的时刻,要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做第一。青蒿素的科研成 果,一方面是屠呦呦带领着大家看准了方向,做到了这个第 ,能在科技界、医学界,在国家层面包括世界范围内都会对中 医药有重新的认识和高度的认同。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历 史契机来推动中医药的科技创新。屠呦呦教授的获奖提醒我 们,在战略层面上,在科研设计以及团队建设方面,必须要 促进多学科的交叉协作。 另一方面也是看准市场所需,这是对我们国家大众创 要借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机遇, 业、万众创新的催化剂、强心针。 让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看准努力的方向,把屠呦呦和她的团 队这种长期沉淀、注意科学积累,严格风险的科学精神传承 下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她将中国带到了 世界卫生巅峰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将中国带到了世界医药卫生科技领 域的巅峰,我们国家在科学发展中不应淹没和否定个人的关键 性作用。 对此次获奖要彰显和发挥它的意义,但又不可夸大平f J读它的意义。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将来中国人必然会获得更 多诺贝尔奖,但是我们的产量如何,效率如何,是下一步需 要思考的问题。诺奖到来的时候,我们应客观、冷静地思考。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丁洋栗征等2015-1O-09) 诺贝尔奖确实刚刚开始,希望下一代、新的一代有更多 的科学家敲开诺贝尔奖的大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陈凯先:中医药应 摆到国家科技战略高度 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检验,为当今生命科学前沿 探索,对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深厚的基础,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应把中医药的创新研究摆到国家科技战略 王国强:加快促进民间中医药发展, 总结民间技法,研发推广利用 思想,进一步提高对民间医药的认识。 源,而且不断丰富着中医药学的内容。加强民间医药工 “六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去发展。 突出两个重点,加快促进民间医药发展。 在学术发展上,当前重点要在挖掘整理流传在民间、尚 未得到指定机构认证的诊疗技术、方法、方药和器械我 国民间医药源远流长,不仅是中医药学形成的重要来的基础 上,总结规范,研发为中医药适宜技术、医院中药制剂、中 药新药、中医诊疗设备,并加以推,一利用。 (下转118贝) 作,做好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和总结利用,对于丰富中医药诊 疗技术,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将 中医药原创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 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具重 要意义。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要把民 间医药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中医药